頂點小說網->軍事->明末風雲之鐵血崇禎->章節

第五十三章 藏 王

熱門推薦: 諸天新時代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宇宙級寵愛 女配她天生好命

烏斯藏地區採用政教合一統治藏區,“葛舉派”(白教)在元朝末年取得統治權後,桑珠孜(日喀則)就成了全藏的政治中心,直到崇禎年間和碩特蒙古顧實汗將政治中心轉到拉薩,前後三百多年。

三百年的風雲變換,多少國家、家族在歷史中崛起、壯大、直至最後消亡;藏巴汗的辛廈巴家族如何發達的就不說了,能夠在藏區成立世俗政權噶瑪王朝,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應該是狠角色,最後消亡也是本身的實力只能稱雄於內,不足以傲視強鄰,稱霸天下。

崇禎三年八月初 烏斯藏 噶瑪王朝都城桑珠孜

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年楚河意為“嘗味水”,甘甜的雪水匯聚成綵帶蜿蜒向北繞過群山峻嶺,在開闊地帶形成了寬闊的衝擊平原,最後注入了雅魯藏布江。

兩河交匯處南邊的河谷地帶,那座藏式風格明顯的城市,就是噶瑪王朝都城桑珠孜,全稱“溪卡桑珠孜”,意為:“如意山莊”。

全城的制高點宗山,一座巨大藏式堡壘佔據了整個山頭;堡壘依山而建,構思巧妙,高低錯落有致,就如同自然的生長在上面一樣,成為山體的一部分;紅白相間的牆體在太陽的照射下,閃耀著金光,恍如佛祖遺留在藏北群山間的一顆佛珠,這就是“桑珠孜宗宮”。

這是藏巴汗的王宮?不!是“葛舉派”政教合一的象徵,最高宗教領袖的辦公、居住用的城堡,如同拉薩的布達拉宮。

南側不遠尼色日山下,是黃教領袖之一班禪大師擔任主持的扎什倫布寺,一樣的端莊肅穆,比起桑珠孜宗宮卻也遜色不少,其中緣由不言而喻。

班禪大師自從說服藏巴汗同意自己的轉世,就一直呆在拉薩與格魯派攝政者索南群培合作;支撐著全藏黃教事業的發展,如今更是在回烏斯藏的路上,扎什倫布寺交由吉堅贊大師主持。

藏巴汗的王宮坐落在年楚河畔,同樣是宮城,但更加的舒適與方便;高大的圍牆後面是花園一樣的宮殿群,世俗的權利最後追求的不是神聖和莊嚴,而是奢華與享受。

黃教領袖師徒二人消失在自己的視野裡,藏巴汗噶瑪.丹迥旺波開始還很慶幸,藏區終於是“葛舉派”的天下;西南是高山,東南是盟友,東北及北面是被打殘的土默特部,西北是信仰綠教的葉兒羌汗國,周邊沒有可以威脅自己的勢力了。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是“官二代”,也不是穿越者,哪有那沒多開拓精神和先見之明;控制了黃教的中心拉薩和 “唐蕃古道”幾個路口不就可以麼!

沒有對手的日子很好過,不用整日勾心鬥角,所以除了在宮裡尋歡作樂,偶爾巡視下領地;實在也想不

出要做點什麼,當然也有,就是事佛。

大明志願軍從錯那湖出發去拉薩,不想繞路就得經過那曲。

那曲是“唐蕃古道”的一個要點所在,後世的青藏鐵路和公路都經過這裡;這裡是“霍爾三十九族”藏北蒙古勢力範圍;元朝“忽必烈”為統治烏斯藏,在“唐蕃古道”設立七所驛站並留有蒙古人駐屯,從錯那湖邊的當雄到那曲,那曲到朵甘思的古道都是他們的地盤。

看著這些穿著藏式服裝,講著藏話的人,黃得功實在沒辦法把他們和蒙古人聯絡起來;便讓土默特青海左衛的福順王和這些人溝通,至於怎麼管理這些人,讓青海總督孫應元去痛苦,他現在的是想早點趕到當雄休息。

這些“霍爾人”可以熱情招待大明志願軍,當然也會給藏巴汗報信,畢竟自己做的就是管理驛站的活。

從那曲到桑珠孜也有四百多公里,這信到那已經是八月一號了,大明志願軍在當雄邊上的納木錯休整了兩天。

“什麼?又來了支明國志願軍?幾天前不是說有支明國志願軍去了朵甘思的昌都麼?怎麼會出現在那曲,到底是怎麼回事?”

接到通報的藏巴汗噶瑪.丹迥旺波內心一驚,再也無心唸佛,來回掃視著聞訊趕來的幾位管事的貴族。

科普下歷史知識:四世“達來”是土默特部首領歸順義王(大明恭順王)卜失兔之子,“達來”的稱號也是俺答汗(卜失兔祖父,第一任順義王)贈與的;四世“達 來”在二十七歲青年時期圓寂,轉世的五世“達 來”出身的瓊結巴家族是桑珠孜的世襲貴族(頭人)。

再回到正事,咱們接著往下聊。

自己家族可與黃教結怨太重了,如果不是扎什倫布寺治好過父王的病,這“達 來”那個禍害也成不裡氣候,還偏偏是自己的對頭!

這些人中就有人與瓊結巴家族關係不錯,他們是不是有什麼事瞞著自己,要不要除掉他們。

藏巴汗噶瑪.丹迥旺波看了半天,也沒從這些人臉上看出什麼異樣,神色都是那麼忠肝義膽的,看著他的眼神都那麼火熱,害得他都不好意思繼續再揣摩。

這次是他錯了,這些貴族也不知道為何明軍突然殺到,都在等著大王能給出好的指示。

前藏的部隊已派出去幫助朵甘思的盟友白利土司,烏斯藏現在只剩後藏的的幾千人;這些兵現在還分成了兩塊,一部在拉薩監控黃教,防止黃教信徒作亂,大部在桑珠孜保護國都安全,哪有力量對付人數眾多的明軍。

也許是大王的眼神起了作用,還是有敢戰的人,在旁邊急切的說道:“大王!下令出征吧!集結在拉薩的部隊,咱們在地勢險要的尼

木峽谷給明人一個教訓,這藏區是藏人說了算!”

說起來很輕鬆,做到就難了。

有人出了自以為很妙的主意:“大王!何不給點小恩惠,讓扎什倫布寺的法臺(主持)吉堅贊大師出面,先迷惑住敵人;等白利土司打敗昌都的明軍,咱們再南北合擊拉薩,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藏巴汗噶瑪.丹迥旺波也在為自己缺兵少將的而煩惱,聽到這個緩兵之計大喜,象抓到了救命的稻草。

沒想明軍不同意怎麼辦?也沒想南部的聯軍失敗了怎麼辦?

如夢初醒般大叫道;“對!對!快,給本王更衣,備禮!本王要去扎什倫布寺見吉堅贊大師。”

一個視黃教為仇敵的人,事到臨頭還要黃教的人幫助,看來十六、十七世紀的西藏的那場慘烈的宗教爭奪戰,中間最多的還是利益糾葛。

備註:

1、三竹節或桑珠孜(今日喀則)來源:

元至正年間 (1341 1368),出身於西藏上層郎氏家族的大司徒絳曲堅贊 (1302 ~ 1364),以“帕竹葛舉派”取代“薩伽派”的統治,後又廢除“萬戶制”,將前後藏區劃分為十三個大宗 ( 政教合一的行政單位 ),並將政治中心從夏魯遷到日喀則,屬地初取名“溪卡桑珠孜”,“溪卡” 意為莊園,“桑珠”近於“如意”,“孜”表示“顛峰”,“溪卡桑珠孜”即“如意山莊”,成為日喀則這座城市的舊稱。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1642年固始汗推翻藏巴汗、格魯派取得統治權,全藏政治中心重回拉薩,桑珠孜宗政府管轄的範圍縮小到本地區,城市名稱中的“桑珠”亦被取消, 僅保留簡稱“溪卡孜”,即“日喀則”,“溪卡桑珠孜宗”也只能稱“日喀則宗”了。

2、桑珠孜宗堡 :當地稱“桑珠孜宗宮”、“宗山”、“宗宮”等,現在的日喀則博物館,美稱卻在民間流傳下來。

從歷史上看,“桑珠孜宗”為十三宗中最後設立的一宗;所謂“宗”,本是建築的稱謂,特指“碉堡”、“堡寨”,後引申為地方政府及其所在城堡的指稱,也作“宗山”、“宗堡”,如著名的江孜宗山即是如此,堡內有經堂、佛堂、宗府、僧、俗房舍、監房、倉儲等設施。

這些城堡的原型多來自藏族地區的山地“碉樓”,後拉薩的布達拉宮重建,也是參照桑珠孜宗堡的模板建設,後歷代達來擴建才有如今模樣。

3、霍爾人:藏區內非藏人的統稱。藏北霍爾人來源成迷,有幾種說法,形成肯定早於和碩特部進藏,本文採用是忽必烈時期蒙古駐屯的說法。

相關推薦:創業從養老開始從道果開始蜀山之玄門正宗雪狼出擊諸道學宮醫手收天與女神荒島求生的日子星空最強大聖大醫凌然這個和尚種田就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