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都市->路上的祖先->章節

奢華的鄉土

熱門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一段奇異的生活,八十年歲月的遮蔽,早已越出視界。但它頑強存在,確鑿無疑。它出現在開平。它用物質的形式不容置疑地證明。這物質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一閃念裡,一片天空籠罩到了頭上。這是一種奇異的感覺,頭上的天空彷彿不是現在的,地上的建築賜予深切的非現實感。

碉樓——一個遺存的龐大建築群,過去生活的細節,像壁上灰塑,緊隨堅硬牆體躲過時間洪流的淘洗,永遠如陽光照射現實生活的場景。是錯覺嗎?上世紀初場景的呈現,雖離不開想象,但我分明嗅到了它某種梅雨季節一樣的氣息。

兩天時間裡,我在上世紀初建造的碉樓中鑽進鑽出,爬上爬下。正逢雨季,天空濾下稀薄的光線。碉樓中偷窺一般的我,置身幽冥晦暗中,神思恍惚。

我驚歎將近一個世紀前,廣東開平人的生活,曾經與西方靠得那麼近。在那個國人穿對襟長袍、裹小腳、戴瓜皮帽的年代,戊戌變法鬧得沸沸揚揚;北伐軍廣州聚集,準備向東、向北進軍;袁世凱鬧著稱帝;甚至來自開平的周文雍,也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把自己青春年少的生命和愛情帶到刑場上……一個事件接著一個事件上演,歷史在翻天覆地的變革中趔趄前行,開平人的生活竟然按著自己的邏輯在展開——這幾近一個神話一東西方的交流在南方沿海地區,早已達到甚至超過了如今開放的程度。三十年的閉關鎖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把人帶到八十年前的一個狀態。

今天,房地產商把“羅馬家園”、“義大利花園”、“歐洲庭院”等概念在媒體炒得昏天黑地,大江南北那些拙劣模仿的歐式圓柱、拱券,像商標一樣成為樓盤的招徠。這片碉樓裡來自真正西方手筆的多利克、伊奧尼亞、科林斯式柱,各種弧形拱券,已經在這片土地上沉默了將近一個世紀,並且依然在鄉村一角放射著光輝——一種真實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生活展示。它不比上海灘,或者天津衛,那些租界裡由西方人自己建造的洋建築,它是中國的老百姓自己建造的來自民間的一次建築實踐。它們試圖融合的是二十世紀初中國鄉村的生活經驗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時尚趣味。

面對眼前的南海,我怎樣理解海洋呢?沿海的概念對我似乎才剛剛建立,在這之前它純粹是地理的,為什麼把外面的世界稱作海外,我猛然間有了覺悟。因為靠近海洋,中國沿海與內地,早在一百多年前,在那場著名的鴉片戰爭之後,距離就開始拉開了,兩種全然不同的生活在中國的版圖上展開,漸行漸遠。一個海洋在把另一個世界的生活橫移過來。中國現代史在南方其實已經發生,歷史早已看見了它的端倪。當內地人還在用木製獨輪車推著小麥、稻穀,在鄉村的小路上吱吱吜吜叫著千年的恓惶,嶺南五邑之地已修出了鐵路。鋼鐵巨人一樣的火車銳聲一吼,奔跑的鐵輪把大地震盪得顫抖、傾斜——民間第一條鐵路就在這裡修建並開通。這一天是1908年5月15日。首段開通的鐵路長59公里,有19個車站,終點站設轉車盤,可將機車原地不動旋轉180度。5年後建成第二段50公里,7年後建成第三段28公里,車站總數達到了46個。

濃霧重鎖的天空下,想象上世紀初開平的歷史,夢幻感覺虛化了眼前的景物,鋼筋混凝土的高速路像是動漫,高樓大廈是一次一次的投影。

那是一場多麼迅疾與猛烈的碰撞,兩種文明在這一小片天空下交織、摩擦、激變。當時文字記載的日常生活可摸可觸:“衣服重番裝,飲食重西餐”;“婚姻講自由,拜跪改鞠躬”(民國時期《開平縣誌?習尚》)。男人們戴禮帽,穿西裝,打領帶,腳穿進口牛皮鞋;抽雪茄,喝咖啡,飲洋酒,吃牛排;出門騎腳踏車或摩托車。女人們灑噴法國香水,抹“旁氏”面霜,塗英國口紅。薄薄的絲襪即使在上世紀改革開放的80年代初期,也還是城市女人追求的奢侈品,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玻璃絲襪”已經是開平鄉村女人的日常用品了。用具方面,從暖水瓶、座鐘、留聲機、收音機、柯達相機、三枝槍牌單車、風扇、盛佳衣車、印表機,到浴缸、抽水馬桶、抽水機,多少年後國人才能見到的東西,那時就成了開平人的日常生活部分。人們見面叫“哈羅”,分手說“拜拜”,稱球為“波”,餅乾叫“克力架”,奶油叫“忌廉”,夾克叫“機恤”,雜貨店叫“士多”,對不起叫“疏哩”……

不可想象,一個軍閥割據、列強瓜分、亂象橫生的年代,開平人卻過起了現代化的奢華生活。“衣食住行無一不資外洋。凡有舊俗,則門戶爭勝;凡有新裝,則邯鄲學步。至少宣統間,中人之家雖年獲千金,不能自支矣。”“無論男女老幼,都罹奢侈之病。昔日多穿麻布棉服者,今則綾羅綢緞矣;昔日多住茅廬陋巷者,今則高樓大廈矣。至於日用一切物品,無不競用外洋高價之貨。就中婦人衣服,尤極華麗,高褲革履,五色彩線,尤為光煌奪目。甚至村中農丁,且有衣服鞋襪俱穿而牽牛耕種者。至每晨早,潭溪市之大魚大肉,必爭先奪買。買得者視為幸事……其餘宴會饋贖,更為數倍之奢侈。”

開平人的生活到了如此奢侈的程度!

人們由儉至奢,巨大的轉變,原因何在?

八十年,許許多多存在物風塵飄散。塵埃落定,奢華生活遍及各地碉樓的日常用具,卻成了今天的巨大疑問,引人去尋覓隱蔽的歷史因由,尋找歷史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驚心動魄的一幕。

這一切,由一場悲劇開始。歷史躲過了這一幕,沒有記載。

非洲黑奴交易舉世皆知,成為西方人抹不去的恥辱。中國人被人當“豬仔”賣到西方,卻極少被人提及。那也是歷史極其悲慘的一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最先,也許是海上的兩三條船,船上的漁民突然失蹤了。岸上的親人驚慌、痛哭,以為是海盜幹下的傷天害理的勾當。長長的等待,那些海上消失的男人,再也見不到蹤影。

接著,沿海鄉村的青壯年也被人擄去了。人們這才知道這一切並非海盜所為。漁民是被豬仔頭和土匪當奴隸一樣贖賣到遙遠的美洲大陸去了。

太平洋上,一條孤獨的船飄蕩著,幾十個日出日落,甚至春去了秋來了,船仍在朝著一個大陸的方向張帆遠航。路途遙遠,令人絕望。容得下300人的船,擠上了600人。船艙內黑暗一片,人擠成了肉堆。空氣中腥臭瀰漫,船板上飯和鹹蝦醬都長出了蟲子。總是有從艙內抬出的屍體扔進大海。這已經習以為常了。悶死的,病死的,甚至自殺的,抵達美洲大陸,已有近一半的人葬身魚腹。

當這些被劫被拐被騙的男人,拖著長辮,蓬頭垢面,目光呆痴,步履踉蹌,踏上一片陌生的大陸時,家鄉已經遙不可及了。他們被運到美國、秘魯、古巴、加拿大、智利等國。巴西的茶工、秘魯和蓋亞那的鳥糞工、古巴的蔗工、美國的築路工淘金工、哥倫比亞的礦工、巴拿馬的運河開挖工、加拿大的築路工……從此都有了他們的身影。鴉片戰爭後三十多年間,美洲的華工達50萬人,僅美國就有25萬之多。

1851年維也納會議廢除了“黑奴買賣”。中國人卻成了最廉價的替補。“契約華工”(即“豬仔”)名是“自由”身,因僱傭者無需顧及其衣食與生死,比起資本家莊園主的私有財產黑奴來更為悲慘,他們死不足惜,在工頭皮鞭下,一天勞動14小時到20小時,報酬卻極低。有的地方針對華工訂有“十殺令”、“二十殺令”。秘魯一地,4000華工開採鳥糞,10年之後,生存下來的僅一百人。他們死於毒打、疾病、掉落糞坑、自殺……巴拿馬運河開掘,又不知有多少華工喪命。加利福尼亞的鐵路、古巴的蔗林、檀香山的種植園……都埋下了華工的白骨。

然而,災難的中國,民不聊生,為求得一條生路,許多人主動踏上了這條不歸之路。有的新婚數日即與新娘離別,白髮蒼蒼才回來一聚;有的甚至一去不回。開平有領“螟蛉子”的風氣。“螟蛉子”即是空房獨守的女人領養子女的叫法。

在一個開平人的眼裡,“金山箱”的魅力像太陽金光四射!開平人的奢侈生活幾乎都從這裡而來,從這裡開始。

這種大木箱,長三四尺,高、寬各約三尺,箱的邊角鑲包著鐵皮,兩側裝著鐵環,箱身則打著一排排鉚釘,氣派非凡。一口箱子要兩個人抬,箱子抬到哪一戶人家,哪戶人家臉上就充滿了榮耀的光環!箱子的主人被稱作“金山客”。金山客就是當年的豬仔。(華工多集中在美國的舊金山,開平人把美國稱作金山。)

告老還鄉的“金山客”帶著“金山箱”,是那時開平人眾口相傳的盛事。他穿著“三件頭”美式西裝,站在帆船上,一路駛過潭江,故鄉的風吹動著衣襟,像他飄飛的思緒。進入村莊狹窄的河道,兩岸站滿的鄉親,盯著船上的金山箱,吆喝、鼓掌、歡笑。金山客這時再也禁不住熱淚盈眶,不斷向著岸上的鄉親抱拳行禮。中國人所謂的衣錦還鄉,這正是最生動的寫照。人生的價值和*就在這一刻實現。

船靠村邊埠頭,幾十條精壯漢子耀武揚威,抬著幾口金山箱,一路吆喝,一路爆竹,走向金山客曾經的家門……

這是多麼美好多麼令人幻想的事情!一切苦難都在這道華麗的儀式面前化為雲煙。人們只把目光與想象投向那一隻只巨大的木箱。

但是這樣的衣錦還鄉者與最早當豬仔的華工幾乎絕緣。他們之中甚至連僥倖生還者也恐怕極少。他們隔絕在一個個莊園、一座座礦山、一條條鐵路上,早已與家鄉斷絕了聯絡。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來到美洲的華工生存了下來,逐漸站穩了腳根,逐漸有了一點積蓄,他們開洗衣店、餐館、藥鋪、服裝店,於是,開平出現了銀信、匯票,金山客紛紛把自己賺來的血汗錢寄回家鄉。

僑鄉人的生活開始有了改變。更多的人於是湧向海外。開平一半人走出了家園,幾十萬人的腳步踏過波濤滾滾的南海,一群又一群的人漂洋過海,忍受了常人不可想象的苦難,走到了六十多個國家的土地上。

一根高18米、直徑30釐米的鋼杆,直插向天空。風把鋼杆颳得嗡嗡作響。仰頭望向尖端,頭有些暈眩。這種純鋼製品定製於德國。突然想象一個空間:從歐洲大陸的德國到開平的鄉間。它如何漂洋過海,如何從香港進入開平的河道,如何運抵開平一個偏僻的鄉村?這需要怎麼的想象力!

為了把鋼杆運到正在修建的庭院中,一條寬10米、深3米的人工河流開挖了。多少人肩挑背扛,用整整一年的時間,挖出了一條一公里長的河道。兩條鋼杆就從河道運到了院子內。水泥(用叫紅毛泥桶的木桶盛裝)也從太平洋彼岸一桶一桶運來。這是多麼富於激情而衝動的一幕!這是衣錦還鄉者最極致的表現。歷史在想象中展開。人頭湧湧的場面於寂靜的河面飄動……

這一幕是立園的主人謝維立返鄉修建私家花園時的壯舉。立園不僅在江門五邑華僑私人建造的園林中堪稱一絕,它儲存至今,足可與廣東的四大名園媲美。立園正門是座牌樓,門頂兩邊以精緻的木棉花和石榴果浮雕作裝飾。入園沿人工運河迴廊西行便進入碉樓型別墅區。其西面是座大花園,坐北朝南,園林以“立園”、“本立道生”兩大牌坊為軸線進行佈局。牌坊左右兩根圓形的打虎鞭即是遠涉重洋而來的鋼杆。海外發家的金山伯,要在自己的家鄉蓋世上最壯觀的華宇。謝維立實現了人生的宏願。

與謝維立相仿的激情與衝動,海外回來的遊子,也紛紛在自己的家鄉蓋起了一棟棟碉樓。有的村莊則集資蓋全村人的碉樓。碉樓內中西合璧的裝修風行鄉里。有的碉樓甚至就在國外請了建築師設計圖紙,拿回當地建築。從古希臘、古羅馬建築,到歐洲中世紀拜占庭、哥特式建築,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建築,都盡情拿來。風格有基督教、*教的,有印度次大陸、甚至東南亞的,它們都同一時間出現在開平大地上,像一個萬國建築博覽會。各種奇異的組合出現了:廊柱是古羅馬式的,燕子窩是英國城堡式的,拱券是*教式的,樓頂是拜佔庭式的圓頂。羅馬式的柱支撐著中式的六角攢尖琉璃瓦亭頂;中式的“喜”、“福”、“壽”、“祿”字形,荷花葉、鴛鴦戲水、龍鳳呈祥圖案、灰塑,與西洋火船、教堂洋樓的壁畫、巴洛克風格的卷草紋壁上爭輝;鄉間土灶與西式灶具、純銀餐具合為一體……一次國際化的鄉土建築實踐在這一小片土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建築數量之多,現留存下來的碉樓就達到了1833座。

開平人的生活一步步由儉至奢轉化著。有的人下田耕地,上田聽留聲機。一個既鄉土又全球化的生活在地理偏僻、物質文明卻先進的開平發生。

碉樓是開平由傳統鄉村走向現代鄉村的一個特殊標誌與象徵。是一個特定社會和生活的記錄與定格。正如一幅楹聯所寫:“風同歐美,盛比唐虞。”世界化的開平,鄉土化的世界。這一幕,在當時的中國幾乎無人知曉。

在自力村,發生了一樁運屍事件。與謝維立運鋼杆不同,自力村銘石樓的主人從美國運回的是屍體。樓主方潤文去世,正逢抗日戰爭爆發。他的三夫人梁氏將屍體作防腐處理後,放在一具黑色的棺材裡,上面蓋了透明的玻璃罩。屍體儲存13年之久後,1948年,她和子女漂洋過海,經三個月的舟車勞頓,將靈柩運到了開平。方潤文的靈柩在百合上船(開平人的習慣,百合上船的是死人,活人則在三埠上船),然後經水路運到犁頭咀渡頭,再抬回自力村。全村人都為方潤文隆重下葬。

也許運屍回國的不只銘石樓一家。從死人在百合上船的習慣可以猜想運屍是多麼普遍的行為。江門新會黃坑就有一個義冢,兩千多個墓穴埋的都是華僑,都是死在海外,因為身邊沒有親人,屍體無法運回來。靠了華僑組織,才集中收拾骸骨運回家鄉安葬。因此,他們都無名無姓。這種落葉歸根的故土意識,與衣錦還鄉的人生理想,構成了中國人故土情結的兩面,它們互為依託,相互映襯,是國民精神的基本骨架之一。

萬里運屍除去夫妻之間的愛與忠誠,那種對於故土的共同認可,那種生死一刻的殷殷期待與鄭重囑咐,那種深入骨髓的鄉愁,那種一諾千金的信守,那種千難萬難不放棄的毅力和意志,該是多麼感人!它可以稱得上驚天地,泣鬼神!然而,這又是多麼悲壯的精神寄託!

由這樣一個一個組合成的龐大集體的迴歸,在地球上各個角落發生。有的是人的迴歸,有的是精神的迴歸,它最終的歸宿點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故土。人類生存景觀中這最獨特的遷徙圖景只在中華大地上出現。華人有“根”,他們以此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鮮明地區分開來!

南方之混亂,在於不斷遷徙的人群紛紛落腳於此。為爭地盤,械鬥常常發生。建築住宅免不了考慮防禦功能。客家人的土樓、圍屋,就是最典型的防禦性建築。開平地處珠三角地帶,碉樓的功能除了防禦,還考慮了防洪。

探究開平碉樓興起的原因,就像在探究一部開平的近代史。

碉樓興建離不開金山客源源不斷的銀信。但採用碉樓的形式,卻是由於動亂的社會環境。開平匪患猖獗,他們嘯聚山林,殺人越貨,進村綁票婦女兒童,甚至佔領縣城,綁架縣長。金山客白天大張旗鼓返鄉,到了晚上不得不悄悄躲藏到竹林深溝或親朋好友家中,像個逃犯。他們明白自己是匪幫口中的肥肉。從一踏入開平地界起,他們的人身安全就受到了威脅。民謠說“一個腳印三個賊”。人們不得不建碉樓自衛。

然而奇怪的是,碉樓興建的初衷是防匪劫掠,但它卻修建得華美張揚,各個不同,都在不遺餘力地展示著財富、個性,下面是碉堡一樣的防禦工事,上面則在高高的塔式樓頂做足了文章,似乎是在招匪上門。奢華用品與槍支彈藥同時在碉樓出現。這種相互矛盾,顯示的是什麼呢?我感覺到的是金山客衣錦還鄉的無可抑制的強大心理能量。

金山客想光宗耀祖。鄉親要攀比鬥富,講究排場。朝不保夕動盪不安的生存環境與奢華的生活於是同時出現,一個奇特的社會生態就這樣形成了。

開平碉樓大規模出現,建築者卻來自世界各地,他們同時在這裡興建華美的房屋,這樣的景觀絕無僅有,它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奇觀。中華民族特性在大地上獲得了一次生動的表現。華人文化與內在精神投射到了物質上,華人無形的精神之根,變成了有形之根。這是一次大規模集體出走凝固成的永恆風景,一次生命大冒險後的勝利班師。這是反哺,一種生命與土地的神秘聯絡,一種生命最初情感記憶的銘刻,一種血液一樣濃厚的鄉愁雕塑。

返鄉,以建築的方式,可守望永遠的家園。

我想抓住一隻手。我像一個偵探,我的視線在這只手掌觸控過的地方停止、摩挲,我知道體溫曾在上面溫潤過這些磚瓦、岩石,但手一鬆,生命和歷史都在同一刻灰飛煙滅。這只先人的手只在意念間一晃而過,碉樓就像一條鋼鐵的船,向著未來時間的深處沉去。直到與我的視線相碰。我似乎看見那只縮回去的手還在緩緩地劃過天空——八十年前歲月收藏的天空,也收藏了那一隻手。我總是抬頭仰望,那裡灰濛一片,積蓄了南方三月最濃密的雨意。雨,卻是想象的虛幻,譁啦啦要下的一刻,卻變成頭頂上掠過的雲層。這是嶺南獨有的春天景象。

在這片中國最南端的土地上,多少次大遷徙後先民最終到達的地方,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子民總是把故土難離的情結一次又一次帶到新的地方新的土地。他們因戰亂與災難,一次又一次背井離鄉,向著南方走。於是,嶺南有了客家人、廣府人、潮汕人,他們都遷徙自中原。到達了南海邊,前面沒有土地了,抬頭是浩瀚的海洋,再也不能南行了。但他們終究也沒能停止自己的腳步,許多人遠涉重洋,出外謀生,有的在異國他鄉紮下根來。

開平的加拿大村,全村人都移民去了加拿大。一座村莊已經空無一人。當年修建村子,金山客專門請了加拿大建築師做了整體規劃,房屋採用棋盤式的排列方式,在1924年至1935年間,這裡先後按照主人的喜好建成了一個既統一編排又各戶自成一格的、集歐陸風情及中國古典建築風格於一體的村莊。

碉樓旁,一棟平房的三角門楣上,一片加拿大楓葉的浮雕圖案獨自鮮紅著。靜立的羅馬石柱,仍然忠誠地堅守在大門兩旁。四面的荒草深深地圍困著雕樑畫棟的屋群。圍著村莊走,踩踏過地坪上厚如棉墊的雜草叢,心裡泥土一樣深重失落、天際一樣蒼涼,像歷史滲進生活,霧一般虛幻。

你在這樣的迷霧中穿越,許多人與你一同前行,但他們在瞬息之間都化成了溼漉漉如霧的感覺。你甚至呼喊的願望也消失了。你只有聽著自己的足音踏響——唯一的真實的正在發生的事實。這是我在加拿大村的感受。甚至在許多碉樓裡,我也只是聽到自己的足音,碰響了深處寂靜的時間。

開平的奢華生活逝去了。風從原野上刮過。雲總在風中遠去,又在風中到來。

另一種富足的生活呈現出來。二十一世紀呈現出來。這都是土地上的奇蹟。

新與舊,正如鋼筋混凝土的樓房與碉樓交織,一種交相糾纏的心情,讓人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與源源不絕的生存。這源源不絕與海洋深處更遼遠的空間聯絡在了一起,與看不見的滾滾波濤聯絡在了一起。與我靈魂深處的悸動,與這忙碌奔波的生活,與我臉上的皺紋,甚至手指上小小的指甲尖也聯絡在了一起。

其實我們只活在歷史中。現實是沒有的,虛才是實的本質。每時每刻,歷史都在我們的腳下生成——你一張嘴、你一邁步就成了歷史——它其實是時間,時間一誕生就是歷史。另一片天空,另一種生活,遙遠而靠近,它一直就與我們相連著,甚至就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露出了形影——一個與世界相聯通的僑鄉,也與從前遠涉重洋的歷史相連著。(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桃源奇門醫仙絕世劍魔白髮劍魔大仙牌禮包系統超級系統諸天穿越神速升級於他心上撒個嬌我在隋唐收集詞條,無敵天下這個劍靈有點妖三國庶天子庶子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