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都市->路上的祖先->章節

會吼叫的煙霧

熱門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一個黑人,走向一條黑色柏油公路。他的身後,幾棟坡屋頂的平房,懶懶地散開,像果實一樣撒在大地之上。不像我在廣州看到的黑人,他們走在喧譁的大街上,背景是高低錯落的樓房和黃皮膚的人群,無數條水泥的道路在他們面前展開。

現在,世界很安靜,沒有一絲聲息。這是黑人的家鄉,牛皮鼓在遙遠的想象裡,像空氣一樣沒有波動。柏油路像唯一的樹幹在原野上伸展……

聞得到植物的芳香,它們淡得近似於無,一座大陸的氣息,與藍色天際、半枯樹木呈現一個季節的清冽。

我成了一個異鄉人。起伏的草地上,有我黑色眼睛尋覓的故國草地記憶。從廣州、曼谷、約翰內斯堡,到尚比亞小鎮李文斯頓,時空的轉換只在晝夜之間,天空隨鐵翅降落,地面穩固,不再晃動,抬頭已是非洲的曠野——一片堅實的草地聯結了一座大陸,我從草地上望見非洲,它在草地後面,低矮的樹木把它遮掩起來,與想象一樣深邃。

尚比亞之南,一個平靜又平凡的下午,與昨天廣州的那個下午,相隔一個夜晚和一個上午,一個在冬天,一個在夏季,太陽把同樣西斜的樹影投射在大地之上,時間呈現了同等流逝的屬性。這個世界並沒有什麼發生,事物在按著自己的邏輯發展著,而我到了一個一生也不可能與我有關聯的地方,這似乎成了這個世界最尋常的奇蹟——人生總是充滿著從無關到有關。一種速度正在改變人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走在大地上的黑人就這樣突然出現在我面前,與我毫不相干,我來不來到這個地方,他都會一樣出現,好像很宿命一樣。讓人想起時光旅行,我只能看到而不能改變——這也與速度有關。我看到了他與家的關係、與土地的關係、與他自己國家的關係,這一切都在他走動的姿態裡呈現。他舉手投足,自由、懶散、自然,這一切又都指向他身後的家——只有出生地上生活的人才有這樣的隨心所欲。我彷彿看得到他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蹤影,看得到他眼裡的世界越過瞳仁中呈現的景色不再延伸,想象就停泊在遠處山影的淡藍色中。樹木在他的眼神中變得鬆散,大地因他的不經意的瞥見而舒展。

他走過的樹冠,不比房屋更多;房屋佇立草地,位置與樹木一樣沒有經過人的選擇,都是它們自己生長出來的。這個在房屋與樹木空出的巨大地坪裡走動的人,頭上是冬季的太陽,所有高出地面的物體都投下了濃重的陰影,他自己拖著沉沉的暗影,拖過了微微欹斜的土地。

昨天,我在廣州炎熱的酷暑裡,用眼睛消化著高樓大廈。現在,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走在非洲的土地上。眼前的情景平常、異樣,卻無法想象,閃動著尋常又非凡的色彩。經常的妄想讓我找不到真切的感受。時空交錯的力量作用於心,心即扭曲,生出幻覺,虛幻中的臉,顏色是黑夜,卻閃動亮光,虛幻中的動作,可比舞蹈,更觸動人的心靈。我沒見過這樣的行走,這走動把人與大地的關係走出來了,把人在大地上走動的本來樣子走出來了,就像風一樣自然地刮過,吹過山岡、河流;雲一樣飄動了,在天空自由地遊動,沒有施加任何意志的陰影。空氣都是透明的。他無所用心,他安寧、自足,讓人覺得世界都是他的,世界原初就是這樣的,屬於每一個人,人是這個世界和自己的主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此一刻,只是在這個午後,只是在大地上挺立的物體和塗抹在大地上的陰影中。

汽車快速行駛,沿著大地上的一條黑色枝杆,剛才的一幕就是窗外一閃而過的瞬間。

矮樹林間出現了越來越密集的房屋,那裡是李文斯頓鎮中心,是另一種生活的形態——非洲城鎮生活。

紅色的坡屋頂巨大如蓋,與濃重的陰影一起覆蓋了分隔世界的牆,白色的粉牆或者紅磚的清水牆,在一片荒野裡豎起來,窗戶是光和空氣的通道,像時間一樣侵入,裡面的黑卻頑固藏匿,像一個個羞怯者,像這片大陸的歷史,無法照見。

牆在靠攏、集中,橫排成兩列,一條街出現了。街上的牆高過了屋頂,長方形或者三角形的白色塊面,英文的字型顯赫、耀目——可口可樂、柯達、柯尼卡……它們彷彿來自空氣,從全球化的空氣裡跳出來,跳到了牆上,地球上任何一個有牆的地方,都有可能是它的符號——無處不在的商業品牌,在每一個角落與人遭遇。

可口可樂、柯達、柯尼卡鮮豔的彩繪引導下的視線,看到了它們下面低矮的走廊,與嶺南騎樓一樣,沿街人行道進入廊內,走廊給行人遮陽和避雨。廊內櫥窗偶爾一個塑膠模特,穿著色彩豔麗的時裝,卻被鐵條的護欄鎖著。它不像是用來招徠顧客,而是躲藏,深處的暗影讓商業的氣息處於窒息之中。走廊之簡陋,磚砌的方柱,刷上白灰,上面蓋著灰色的纖維板,如同臨時建築。

三個女人在走廊穿行,一個帶頭,兩個緊跟,速度比橫過馬路的人還快,她們喜形於色的表情,只屬於她們正沉浸的事物,商業的設計並沒有進入她們的視線。她們的身體拒絕豔麗奢華的裝扮,與櫥窗裡時尚化、模式化的模特毫不相干。

一個婦女走到一棵樹下,抬頭仰望起樹和樹上面的天空。她站在樹下,紋絲不動,仰望的動作把她凝固了。她有橄欖般的黑色臉龐,牙和眼睛的白像一道雪光,手和裙子簾一樣自然垂掛。或許她不感到自己在時間中的停滯,是我的時間出現了旋轉——從一個遙遠的時光瘋狂地轉動起來了。廣州的節奏與李文斯頓的節奏在我的身上引起了激烈的衝突。當我從飛機場空降於南部非洲的小鎮,我就像一次插入,刀光一閃,速度消失,不同的景象出現,我在自我迷失中觀察一座大陸的具體物象,譬如一個人,一個人的臉孔和他的表情,一棟房屋的造型和它的歷史痕跡。而我的腦子裡還是飛行的景象,還是十幾個小時前廣州高速路上飛奔的汽車、即使遇到障礙物也決不停步的匆匆行人。記憶與現實交織,虛幻與真實混淆,前者讓後者開始扭曲變形。

街頭上,緩慢走動的黑人,大都是單個出現的,沒有人與別的人牽手或者相擁,親密的關係與大街無緣,或者它們在非洲的陽光下退縮到身體的核心,只有黑暗才能讓人的臂膀與嘴唇彼此靠近,猛烈、快捷。沒有交談,語言沒有進化到廢話連篇的地步。一家商店大門旁,一個小夥子坐在斜靠牆面的腳踏車上,望著街頭的汽車和行人發呆。在他旁邊的是他的兩個同伴,站在一邊抽著煙,偶爾望一望街對面扛著布袋橫過馬路的一老一少兩個男人。

路邊一個小女孩,黑褐色的長髮密密地織成了幾十條小辮,小辮梳向腦後,像一道道溪流奔騰而去,高而尖的額頭就是這溪水的源頭,形態如此美麗,但我最先強烈感受到的是她花費的時間!十年前,我在西藏也曾看到過類似的裝扮。在她們的世界,時間並不存在。

物質的慾望是會從時間上流露的,時間對人構成的壓迫是物質追求的結果。而精神的美的追求卻讓時間變得寬廣與沉實。我從小女孩頭上看到了一種生存、一種時間沉靜的美麗。尚比亞南方小鎮,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時間之河仍然依自然的節律流淌,仍然是靜水深潛,波瀾不驚。商業和資本的緩緩侵入,還不能改變人們時間的觀念,改變的只是街頭的建築,不土不洋的樣式——粗獷的羅馬柱式、券拱的門窗,漸漸升高的樓房——在時間的積累中已非從前的房屋。

追溯變化,時間要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某一天,一個英國人的闖入,他的白皮膚第一次出現在小鎮的黑皮膚中間。一切的改化都從白皮膚的出現開始。這個闖入者,他的名字就是現在小鎮的名字——李文斯頓。李文斯頓的建築從草木走向了磚瓦,(小鎮還沒見識過鋼鐵、玻璃的房屋。)從前的蓑草屋,那種遍佈非洲大陸的圓錐形的蓑草屋頂,磚或樹木扎的圓筒牆,把黑暗也囚禁在白天。人們喜歡在陽光下生活,只把睡眠交給那個逼窄的空間。他們在地坪裡一起看見這個走近小鎮的西方人。而現在,蓑草蓋到了最奢華的五星級酒店李文斯頓酒店的屋頂上,它是西方人為了懷舊而設計建造的。歐美的白人,源源不斷從南非轉乘飛機,飛來這裡度假。而小鎮的屋頂一律都換成了紅瓦。

小鎮成了殖民地後,像馴化動物一樣,黑人卷著大舌頭學習英語,用射箭的動作學習過聖誕節、復活節的禮儀,學會在半裸的身體上穿西裝、打領帶,從迪斯科一樣激烈的動作中停下來,學習跳交誼舞,學習慢條斯理地吃西餐,不能弄出半點聲響……從稀樹草原生長出來的語言、習俗、穿戴、飲食……在時間中慢慢衰竭,像阻隔了雨水的植物一樣枯萎。現在,小鎮人表達對這一切的不滿也只能靠英語了,只要他們走出小鎮,他們發現面對外面世界時,自己的土語失效了;他們想拋棄聖誕節、復活節,卻已經忘記了自己的節日。在雕塑自己的形象時,他們用一根木頭,雕刻出一個穿西裝、打領帶、戴禮帽的黑人,他站在木雕市場所有的攤檔前,張著厚嘴唇對著遊客憨笑。他的身體那樣頎長,像哈哈鏡拉長的影子一樣充滿魔幻——他們連自己的身體也不能確定了。

贊比西河從小鎮緩緩流過,這條非洲第四大河流,藍色的河水像人的沉思默想,不動聲色的波紋掩蓋著長河奔湧的真實面目。大象、犀牛來到岸邊飲水,長頸鹿、斑馬把美麗文身的倩影投映到河心。河床深處,潛伏的鱷魚、河馬露出一點點它們的鼻孔、礁石一樣的頭和身子。兩岸只有寂寞的水流聲,不見房屋、人影與炊煙。平原上的河流像太陽的長鏡,正午波光粼粼,晨昏如錦似緞。

李文斯頓正是沿著這樣的河流深入非洲的腹地。他帶著東非海岸的黑人和長槍,想找到深入非洲腹地的路線,幾次駕駛輪船在贊比西河逆流而上,都在險灘前敗退。

贊比西河阻撓著西方人深入的腳步,把神奇深藏在非洲大陸深處,它證明非洲是個呈現出其不意的地方。在李文斯頓鎮——土著們懷著敬仰而稱呼的“會吼叫的煙霧”,就是地球上的一個奇蹟:

一條寬闊的河床突然從大地上消失了,遠處起伏的稀樹草原乾涸得見不到一滴水,只有幾股雲霧向著天空升騰。如果乘船順流而下,將是災難性的:一條一百多米深的溝壑橫在河流前,流水奔瀉而下,深溝的長度正好是河床的寬度——1708米,白色閃電一樣,河流在大地的直角從深藍一變而作純銀的堆雪,如白色之光射入深谷,對岸幾十米外,峭壁對峙,抵著峭壁升起來的不再是水,是雲霧和密集的雨點,像從地縫之中噴射而出,衝向高空。

溝的中部,另一條垂直的深溝,像巨龍引水出關,繼續沿著河流的走向,在地表百米深處筆走龍蛇,穿過非洲南部高原,奔向印度洋。

飛天的雲霧寂靜地升空,鑽地的瀑布雷鳴般落下,這是辛巴威與尚比亞兩國邊境都看得到和聽得到的景象。

李文斯頓在衝下深谷前遇到了一個小島,撿回了一條小命。

小島上,看到流水從我的腳底直落而下,我震驚的是深處的水霧閃現的佛光——溝上的彩虹套著溝底的彩虹,地心深處,神秘的影像金光閃耀。

兩個黑人在身後左右抓緊我的手臂,讓我站到了大地的直角上。他們的手掌寬厚、溫暖,第一次,黃皮膚的我與黑皮膚的他們緊緊把手握在一起,兩座大陸的人種有一樣東西彼此相通著——那就是關愛與友善,它們透過緊握的手掌和真純的笑容傳遞,那握手的緊密不僅僅只是代表力量,而是內心的善良、純樸和信任,是尚比亞人對於東方古國最信賴最嚮往的表達,這裡傳遞的還有國家與國家的友誼。關愛能讓鄉愁在某個瞬間盡釋。

李文斯頓回去了,在與小鎮隔著一個大洋的遙遠的英倫,那裡的人們開始以李文斯頓的名字來稱呼這個小鎮。以他們國家女王的名字維多利亞來稱呼“會吼叫的煙霧”。取名者正是李文斯頓。這個小島也叫李文斯頓島,那個看見彩虹的直角上,刻著他的頭像。

白皮膚出現在黑皮膚間,英國人認為是他們發現了這個地方。也許,李文斯頓不是第一個到達小鎮的白人,只不過那些白人對瀑布與小島沒有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人,他們從這塊土地上抓捕黑人,當作奴隸販賣到了歐洲、美洲。一部記述李文斯頓非洲探險的書,稱他為非洲之父,書中描寫了他在湖邊遇到白人押送黑人的情景,我在約翰內斯堡機場翻著這本書時看到了這一幕:在白人的長槍之下,黑人被綁在一起,正穿過樹林。遠處有淒厲的哭泣與號叫。

一個多世紀過去了,自然的景觀沒有變化,李文斯頓鎮卻不復有往日的模樣。天主教的教堂高高聳立在一片平屋頂之上。白皮膚坐在小車內,以極快的速度穿過街道,或者是在遊輪上,品著咖啡,喝著葡萄酒、啤酒,以極慢的速度,遊玩在贊比西河上,黃昏拂面的晚風帶有一絲歐陸風情。在豪華的房屋與酒店,黑皮膚的侍應生,穿上了統一的制服,在白皮膚間穿梭。殖民時期已經過去了,教堂成了一段歷史的象徵,而作為後殖民時期的教堂,鐘聲仍然天天響起,它們就像非洲的植物,西方的宗教、文化如森林一樣在這裡紮下了根。

這天黃昏,贊比西河北岸,一種奇妙的聲音,它像自然的聲息,譬如泉水滴落於深澗,石壁生出了回聲;或者是陶罐裡水的晃盪,木管裡風的歌吟。它的節奏不緊不慢,像一個傾訴者,在一個角落裡幽幽訴說。這是古老的聲音,憂鬱、空寂。它來自樹木木板和倒掛的羚羊角。小小木板條依長短排列,木板條下倒掛的羚羊角也大小不一,形成了天然的共鳴。一個黑人青年在連綿不斷地敲擊著。他扭擺著腰肢,送胯的動作達到了極限,卻是悠緩、忍隱的。在音符的流動中,一個個遊客,踏著漫不經心的步子,從碼頭登上了豪華遊輪。

碼頭的下游,別墅式酒店一棟一棟沿河岸一字排開,全開放的玻璃門窗,六星級的裝修,床上大小枕頭有十多個,雪白床單上撒上玫瑰花瓣,著意以極奢華的方式追求著貧苦與奢侈的對比。世界正在悄悄進入一種秩序,貧與富、貴與賤,不再與道德和良知有關,瘋狂的對比反而更能激起富貴者的歡心。

這個孤獨的打擊樂演奏者,讓他周圍的空間染上了空寂而憂鬱的情調,讓我感受到了一種異樣的力量——音樂裡正呈現出一座大陸的神秘,在那些低矮稀疏的樹木間,大型動物走過的身影在搖晃,如同山影聳動;猴麵包樹像大地的一個器官,高聳粗壯,強大的生命像一座火山噴向天空,把小的樹枝與葉片舉到了發青發藍的天穹之上……眼前的清清河水,黑白分明的波影,視線卻不能穿透,像天空一樣變得扁平。遠處象群的吼聲隱約朦朧,悄悄傳遞,像在提示一種古老的秩序——神秘而神聖的自然生態。贊比西河兩岸隱匿了鐵一般的律令,與河流一般奔瀉,與大地一樣永恆、悠遠。(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桃源奇門醫仙絕世劍魔白髮劍魔大仙牌禮包系統超級系統諸天穿越神速升級於他心上撒個嬌我在隋唐收集詞條,無敵天下這個劍靈有點妖三國庶天子庶子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