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都市->路上的祖先->章節

客都

熱門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三年前,唸叨著定南這個地名時,正是冬天,我在龍川的山嶺間漫無目的地走著。因為定南緊挨龍川,龍川有嶺南時間最漫長的古鎮,我想象定南也一定是古老歲月裡的一個名字。不曾想自己會犯下錯。

我注意它,完全是由於古代的一支軍隊。我在龍川的山坡地裡想象著這支長途跋涉的北方軍隊。在龍川的佗城,我看到了這支軍隊挖出的深井,一對有幾分像麒麟的石獅棄之於鎮政府大門外,殘缺的下顎被人用水泥拙劣地修補過,據說這也是二千餘年前的東西。這支由任囂、趙佗率領的軍隊駐紮到這個鳥語啁啾之地(鳥語當然是指百越方言),並建立起一個土牆圍築的城——佗城。

定南是江西南疆的一段,它像一把斧頭一樣砍進嶺南的版圖,把一條東西橫貫的南嶺山脈折得如同九曲黃河。秦朝的軍隊就像一股朔風從斧刃處刮到了嶺南山地。龍川雖為廣東北疆,因為山脈的南移,它已深入嶺南腹地,與現今的梅州緊緊連成一片——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我在客家人的地盤上步履匆匆,卻完全是由著一種情緒左右,我對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千年遷徙的歷史無法釋懷。它從南蠻漸漸走向與北方的融合,這一次軍事行動無疑作用巨大。行動的前夜,定南那個拔帳發兵的地方當然令人遐想。

中華版圖南移,讓遷徙有了更廣大的空間。數千年來,移民大多向著南方邁開腳步。即便西南,譬如雲南,山坡上的少數民族也大都從甘青南遷,羌氐人的血液沿橫斷山脈的峽谷灑向了大江大河的下游。漫長的歲月,我注意著煙雨迷濛的時間序數裡成群結隊而行的一群——客家人,他們求生圖存,慎終追遠,生動的面孔一直呈現至今。在閩西、粵東、贛南,客家廣佈,是怎樣的一種延傳和融合,一個被中原人視為荒蠻溼溽的地方,甚至數百年前仍是流放之地,而今變作了一個富庶的江南,詩詞歌賦的江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一部以黃河文明為起點的中華編年史,同時確立的也是一個以中原文明為中心的視角。廣闊的、在北方人看來是沒有邊際的南方,客家人遠未曾到來之前,又是怎樣的呢?它呈現出的面目之模糊,如無邊黑暗。歷史的神秘正由這種被忽視的部分糾集。顯然,這片土地並不缺少人的生存,南遷者這才被稱為客家。土著們不在這部編年史的視野之中,他們洇沒於同樣廣闊的歲月。那是另一種生存,另一類的文明。這種文明也許並不遜色於北方,這從廣東新出土的石器、花紋細密造型輕巧的陶器等文物得到證明。這些埋沒於地底文物的主人,他們的血液依然還在南方人的身上流淌著,像文化的交融血液也隨時間進行了悄無聲息的大融合。面對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嶺南人,你能想象身體裡潛流著的血液,但是你無從分辨。

有十年多的時間,我生活於這塊土地,二十世紀末開始,我見證了南方中國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的經濟奇蹟。無數孤獨又精彩的庸常日子流逝過後,我再也不能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客居之地了,與許多南下者一樣,我成了一個嶺南人。但我深深懷念自己的故土,與客家人一樣從忙碌的生存動作裡偶爾抬起頭來,眺望一眼北方,那種進入骨血的深沉和憂鬱,猛然間我有了切身的體驗。關注客家,也許與我這樣的身份有關。

踏足定南縣時,我已走過了閩西,看過了永定客家人的土樓,到了潮汕地區,然後是被稱為客都的梅州——自覺或不自覺地幾乎是環繞著她在走。在綠樹蔥蘢遠山如煙的丘陵山地,在客家人豪爽熱情的語氣與行為裡,我濃濃鬱結著的鄉愁——這是我回故鄉也不曾消失的落寞心緒,散得像一股輕煙。客家的山水與情懷,是根深葉茂的古樹,讓我靈魂皈依,客家人對人信任、熱情的天性,他們堅持至今的觀念、準則,一種鮮活又古老的文化傳統,與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神深深契合。我們精神的源頭都能在那個遙遠的中原找到匯合點。

在定南新修的寬敞水泥大街上走,空氣中飄著這個緯度上春天特有的濃烈的植物芬芳。我向路人打聽縣名的來由。不同的面孔表情各異,他們都是回答不了問題的表情。他們或是走在上班的路上,或是剛從菜市場買回一堆肉和青菜,或是在街上橫穿馬路,不知道要去幹些什麼。我像故意考一道題似的,覺得有趣。一大早趕來,本想找到答案即走,沒想到這成為一個難題。

找到新華書店,像個街頭閒人,我一個人站在大門外等著門開,去尋一本有關定南歷史的書籍。

跨進書店,燈還來不及開,兩眼已一路掃射。密密麻麻陳列於架上的書,內容大都是如何成為富人,如何調情取樂。它啟悟——消遣與發財是人生的兩大基本主題。有關歷史的書卻一本也沒有。

我的問題離現實是不是過於遙遠了?把歷史與現實混合在一起,不是多數人的行為,我什麼時候成了少數派?發現自己一直行走在時間的迷霧中,我感到了太陽光下的街景濃郁的夢幻色彩。歷史的蛛絲馬跡與個人的想象建立起海市蜃樓,它們與現實的生活交織得骨肉難分。感覺有一雙手是能相握的,儘管隔著時間的帷幕。這帷幕對我是那樣薄,似乎聞得到那邊的神秘氣息,一切只需輕輕一揭。揭去時間的包裹,其實我們都在同一個舞臺上。

既然對百越之國用兵,軍隊必聚集於南嶺山脈北麓,定南自然是取平定南方之意。二千多年前那場戰爭的前沿陣地,定南丘陵溝壑間,帳篷遍地,刀光閃爍,人喧馬嘯……我一路觀察定南的地貌,都是些不高的丘陵,紅泥綠草,松枝幽幽,散落山坡平疇的民居都愛挑出一個陽臺。五十萬大軍駐紮,炊煙起處,連綿相映。誰也不知道這支軍隊是不是同時從這片山地南進。有一陣,我站在一條水溝邊,流水聲引得視線待在藍得發黑的水波上。看慣石屎森林的眼睛正在發痛。

消逝的歷史有時只留下一個地名而已,譬如佗城。相信定南也是同樣的產物。

為著印證,我曾上網搜尋定南名稱的來歷,沒有收穫。偶爾的機緣,到了定南九曲溪,同樣是為了印證,臨走還是往北折回了縣城。

回到廣州,才知道自己的錯。定南宣傳部受我之託,終於找到縣名的來由,女部長打來長途,電話裡大聲說話,潑出一腔激情,她的話證明,定南明朝隆慶三年才建縣,起因是客家人賴清規的一次起義。朝廷平叛後,就將這個信豐、安遠和龍南三縣交界的地方單獨劃出來,取名定南。

愕然間,歷史像一隻箭穿過了想象的邊緣,它容不得人半點猜測。古老的土地,短暫的縣史,全因一個客家人的作為,而非一支遠征軍。

同樣的錯誤還發生在定南的地理上。三年前,我一路北上,想從龍川的土地上穿越南嶺山脈,體驗一下任囂、趙佗的部隊如何翻越重重屏障,進入嶺南。同行的龍川人知道我的意圖,告訴我,那道南嶺山脈與我車窗外看到的山坡沒有什麼兩樣。內心一時震盪,雙眼圓睜。事實令人不可置信。那些山間勞作的農人,竟也幻化成定南農民的樣子。也許,他們本來就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我曾多次從韶關翻越南嶺山脈,那些鋼青色的巨大山峰,能阻擋住北方的滾滾寒流,甚至是中原的文化,儒家的文化就被這道山脈阻隔得面目全非。趙佗如何就找到了漫長山脈的這個低落處?這片地域廣大溽熱之地,秦人對它之陌生,把百越國語言當作鳥語,但他們卻能找到地理的關鍵!上千里的漫長山脈,幾十萬人的軍隊就這樣輕易地穿過去了。

從定南回廣州,走與龍川相鄰的和平,翻越南嶺山脈時,仍然山體巨大,溝壑深切。和平更西的連平是去時的路線,因為錯路,我誤入這條南嶺山脈上的公路,路旁高巖孤懸,峽谷幽閉,更見險惡。這兩個相鄰的縣都在那把斧頭的利刃之下。當年的百越降歸,也許與龍川這個地理上的變化不無關系。(現在,京九鐵路透過這裡,高速公路也從龍川修過去了。)

趙佗的軍隊入粵後,一路從龍川打到番禺(廣州),最終在此建立王廷。

駐紮在龍川的部隊,秦始皇為了讓他們落地生根,從中原送來了一萬多女人,給士兵做“衣補”,也就是做老婆。這大概是粵東山區最早的移民之一了。與他們一同到達的還有那些被當作囚犯的六國貴族的後裔。那時,梅州、閩西一帶依然是真正的土著山都、木客的天下。或者,一支更神秘的移民已經悄悄抵達或正在路途上,他們是如今人數變得極少的畲族人。

畲族人的遷徙開始於商朝末年。他們翻越桐柏山,渡過漢水、長江,直奔洞庭湖南岸,從這裡,他們分成兩撥,一路逆沅江而上,進入四川酉陽,走出武陵山脈後,沿著南嶺山脈一路東行,一直到廣東的潮州定居;另一路入江西,直奔贛閩粵三省交界處,在梅州定居下來。向東的一路,與後來客家人走的路線極其相似。

客家的遷徙開始於東晉,他們從潼關出發,過新安到洛陽,沿著黃河向東,經鞏縣、河陰,轉入汴河,走陳留、雍丘、宋州、埇橋,在泗州進入淮河,一路水上下揚州,一路從埇橋走陸地,經和州、宣州、江州、饒州,溯贛江而上,抵達虔贛。少數人繞過南嶺山脈,從武夷山南段的低平隘口東進,進入閩西石壁,再西遷至梅州。

唐僖宗乾符五年,居住吉州、虔州的客家為避戰亂(黃巢起義),又不得不溯章江、貢江而上,沿同樣的路線進入閩粵。隨著北宋、元、明、清南遷的人越來越多,一批又一批的客家來到了閩粵贛交界的山地。歷經三次大遷徙,梅州漸漸成為客都,龍川也成了客家人的龍川,南嶺山脈變作了客家人躲避戰亂的一道天然屏障。背離故土的客家不無悲傷地唱起山歌,憂傷的眼睛總是眺望到山脈深處的北方。

早到的畲人,在此與客家人、潮人遭遇,歲月幽暗的深處,不知掩藏了多少不尋常的苦難。

潮州像是我抵達梅州的一次預演。去年秋天,我站在韓江遠眺它煙雨朦朧中的上游——梅江,那裡是我向往已久卻仍未曾到達的客都梅州。我幾乎走遍它的周遭,只有這個客家人的中心成了我不曾踏足的地方。想不到一個多月後,當南嶺之北飄下第一場紛紛揚揚的雪花,我在最寒冷的冬季走到了梅江邊。同一條江,因居住了不同的民系而被賦予兩個名字,讓外人略感訝異。在潮州,我的目光從韓江碧波輕漾的江面收回時,我看到了客家的生命之水,並獲得了一個客家人的眼光——後來我才意識到我一直在拿客家與潮人相比,在以一個梅州人的眼光觀察潮州。是這條江水讓我把他們連在一起。

在潮人謹慎的談話裡面,我感覺到了他們血液裡的孤獨情懷。他們在世界各地彼此間稱呼自己人時,詰屈鰲牙的潮州話就像一個相互對接的暗號,那一定是一種內心孤立的表現,也是不肯認同外人自我封閉的一份倨傲。他們南遷至這個遠離內陸、面對茫茫大海的平原,那些升起炊煙的閩越人、畲人,那些在東方架鍋起屋的福佬人,與新來者有過怎樣的血肉碰撞?他們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情緒,是因為前者,還是由於背井離鄉的孤獨在他們來得特別強烈,以至連綿千年而不絕?那是一次怎樣的啟程?

潮人是嶺南山地的一個異數。同樣遷自北方,但他們甚少關心自己的來歷。他們佔據了嶺南最好最肥沃的土地——潮汕平原,作為強者,他們除了表現出孤傲,卻從骨子裡透出一種悽惶。他們把一個貶官大文豪韓愈當作神靈來祭拜,以至江山易姓為韓。韓愈在潮州只有八個月時間,其作為並非特別顯著,其影響卻橫穿歷史時空波及至今。韓愈撥動了一群怎樣的心靈?是潮人內心深處的渴求在韓愈的身上找到了文化的井噴?是他們惺惺相惜?是同樣的文化與遭際引發了共鳴?大顛和尚與韓愈談佛論世,據說改變了韓愈的一些觀念,彼此引為知己。這個留傳的故事,也許象徵了潮人與韓愈是文化觸動了彼此的心、彼此的深深認同。

潮州文化,表現最極致的是其精細的審美趣味,精工細作的潮州菜,講究素養品位的功夫茶,散淡閒致的潮樂,抽紗刺繡、青白瓷器、鏤空木雕,甚至是耕田種地,也把繡花的功夫用到耕作上了,樣樣都極盡細膩與精緻之能事,就像他們害怕丟失這樣一種趣味,不敢變易,代代相傳而從不言倦。

潮樂保留了漢樂的原味——它是中原古音的演變,沿用二十四譜的弦絲。潮州菜也是古老的口味,有名的“豆醬焗雞”是宋代就有的菜。潮州話相當多地儲存了古漢語語法、詞彙,甚至發音:走路——“行路”,吃飯——“食飯”,吃飯了沒有——“食未”,喝粥——“食糜”,要——“欲”,菜——“羹”,房子——“厝”。潮人說“一人,一桌,一椅”,仍如古文一樣省略量詞。在建築上,潮人說“潮汕厝,皇宮起”,他們建房子就像建皇宮一樣講究,從風水、格局都有不少的形式,最著名的有:駟馬拖車、下山虎等。祠堂是最奢華的建築,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它是潮州建築的代表。潮人還用紅瓦表示一種特別的榮譽——標誌一個村落曾經出過皇后。大凡造型藝術,都表現出一種東方式的洛可可風格,這種繁複的趣味在如今簡約化的現代社會中仍舊在潮汕平原留傳。

這些幾乎成了他們的根——文化的依賴——他們視之最高貴的品格。這文化把他們凝聚到了一起,使他們成了“膠己人”(自己人),也使他們可以乜視周遭。

只是一次地道的潮州菜,它的器具之多,調料之豐,味道之淡,做法之精,吃法之講究,絕非民間飲食氣息,而像宮廷之享用。再犯一次錯,我也想下一個結論——這個民系一定出自貴族。他們隱瞞了自己的歷史,他們的祖先隱名埋姓,只把自己過去的生活習慣與文化保持,向後傳遞。譬如潮州鄞姓,有人說是由靳姓改過來的。楚國大臣靳尚是鄞姓人的祖先。也許是陷害屈原的原因,後人恥於用這個姓氏。

求證是困難的,只當是詩人的一次狂想吧,一束光投向了時間的深處。黑暗太深,像潮人的沉默與遺忘,無法看清那個走在時間深處的人。

這天深夜,在潮州古城騎樓下走得累了,坐在韓江古城牆上,看出現於客家歌謠裡的湘子橋,那些孤立江中的巨石橋墩激起陣陣水聲。想起一條綿延幾百裡的江,兩個名字,兩種文化,兩個民系,他們上游下游分隔開來,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只有那些梅江漂下來的竹木,那些赤條條立於木排竹排上的放排人,那些泊在城牆下的貨船,穿梭在客家人的山地、潮州人的平原……幾十年前還歷歷在目的情景,已隨流水而去。上游的梅江只有清水流下來,把韓江流淌得一派嫵媚。善於經商的潮人,可會對這清澈柔順之水發出怎樣的感嘆?

水,經年不息觸控八百年石的橋墩,提示著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學。

現實的時空在由一城璀璨燈光撐開。空氣不因時間的疊壓而黴變,江河卻因水流的沖刷、沉澱,日積月累得以改觀。韓愈眼裡的江不是今夜收窄的岸渚,從前清水流過的地方,夜色裡跑著甲殼蟲的小車。

對岸山坡,月光下更見黑暗。山坡上千年韓文公之祠,被潮人屋脊上貼滿刺繡一樣精細的瓷片拼花,蓋上積木一樣小巧的青泥瓦片,山牆、屋脊,曲線高聳,被誇張到極致。溶溶月光裡,它正流水一樣超越模糊時空。

黑暗中若有若無的水霧降落。一時領悟——韓祠只是這片土地上的一座建築,是潮人需要的一座文化聖殿,依靠它,可以凝聚並張揚自己的文化。它就像一股心靈的不絕水流,滋養一方水土蔚然充沛的精神。

說梅州是客都,她曾經是一個遷徙的終結之地,也是一個再度出發的地方。成群結隊的客家人來到這裡,幽藍而空靈的山水,令人心靈撫慰。一片江南的雲霧飄來,那是一種如夢如幻的牽繫。青蔥山嶺波浪一樣湧過麻木的腳板後,眼裡出現的這片盆地,就是夢中的家園。

客家沿著汀江一路西行,逼窄的紅土山地漸行漸闊,待到一江兩岸升起炊煙,汀江下游半軍事化的土樓已經不再需要了,大大減弱了防禦性的圍龍屋出現在梅江。那種滲透骨髓的儒家文化又有了表現的空間。那種對於文化的信仰,到了這片土地,又以詩書耕讀的形式延傳。

比定南客家民居看重陽臺更具匠心,梅州圍龍屋在封閉的建築裡表現了空間上的倫理。梅城有116年歷史的承德樓,天方地圓,橢圓形平面,圓的是正門外禾坪、風水塘,是後院的花頭,粉白的圍牆照壁圈出前庭,半圓形廊屋環抱出花頭。金、木、水、火、土五行,北方先人們認為構成世界的五大元素(二千多年前,西方雅典的先哲們也用四種差不多的元素土、氣、火、水來解說世界),神靈一樣被供在花頭的上門。中間方正的房屋以正堂為中心軸線相對而出,由內向外層層展開,方格紙一樣形成了八廳八井十八堂,表現出極強的向心觀。其秩序由上堂、中堂、下堂按長幼尊卑依次展開,五代同堂的大家族起居變得井然有序。山牆瓦脊,講究線條的曲直對比,黑白塊面相生相剋,如一幅寧靜淡雅的空間水墨。

而梅城西郊的南華又廬是另一種風格的客家民居,十廳九井,注重庭園,大廳開放,井置廡廊、亭臺、花池,組團之間以巷道分隔。拋物線造型的山牆一字排開,以之構築立面,青山起伏間,平整的稻田,深處的溪流,粉白的牆面,砸人的陽光,沁肺的涼風,青空裡的樹冠,一方天人合一的至境,表露的是主人淡然安逸的生活情調,寧靜致遠的心境,隱然的人生態度,一種生活品質的熱愛與追求。一首凝固在空間裡的田園詩,深藏著東晉南北朝遺韻至今的古詩意趣。

客家人對於根的追問,構成了客都的一處獨特風景,甚至一種新民俗。懇親大會定期開,世界各地的客家雲集。客家菜也表現了同樣的情結:客家釀豆腐——豆腐裡包肉餡——客家人樂意解說它為南方的水餃。因為南方沒有麵粉,客家為了不忘記北方的飲食而刻意模仿。

沒有一座城市像梅城會與一棵樹相聯絡。這棵大榕樹把一座城市比擬成了一座庭院,一個村莊。客家出行,要在這棵大榕樹下拜祭。遠行人放下行裝,點燃香火,稍稍平靜一下離愁別緒,甚至回顧一下漫長歲月含辛茹苦養育自己的故土,內心深處作一次人生的回眸。他(她)雙膝跪地,向著這棵與自己一同生長的樹,虔誠地叩響額頭,向她祈求路途的平安。歸來者,進入梅州盆地,遠遠望見大榕樹,她高揚的樹冠,就像慈母揮動的臂膀。遊子的眼眶因此而時常變得溼潤。

樹,離家的日子千百次在記憶裡出現,她代表的是故鄉,是親情,是心靈的歸宿,精神的寄託,靈魂最後的牽掛與抵達,人生最溫暖的角落。一棵古樹,因為共同的懷念而變得神聖。

樹成了梅江邊生長著的鄉愁。

490萬梅州人,三百多萬人從這裡走向了海外。

客都,一個遷徙之城,腳步聲總從這裡響起,它打破寂靜深夜裡的睡夢,踏響黃昏時的蒼茫。闖蕩世界,成了客家人的一種秉性,一種進入血脈的遺傳密碼。與守望田園的中原農業文明養成的故土難離心理大異其趣。他們讀書,信奉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們進入仕途,無梅不成衙。他們進入文化領地,詩人、畫家皆名震一方。一路漂洋過海的,有的成了當地頭領、巨賈。客家邁開了腳步,就難以停息,他們永遠在路上,所以記得最牢的是自己的血脈自己的根。

遠行的客家,夢鄉裡一定有這樣的情景:一層淡淡的雲霧飄動在梅江水底,那是綠水裡的青山;一座青山一片白雲,一條江走在天空裡,它像出閣的少女,明眸皓齒,黛眉輕臥,柔美的弧線畫出大盆地的靈動;身後青山,蓊蓊鬱鬱緊守一個個青春的秘密。

寒冷的臘月,江邊徜徉,倚著石砌的欄杆眺望、懷想,不瘦的江水,展開藍墨水的江面,風吹漣漪,銀光一灘,如鱗光晃盪。江岸劃出半圓,彎月一輪框住一城清淳民風。天光水色間,往來人群,無半點匆迫。水的潺緩漾到了岸上,在人的臉上釋放瀲灩波光。

我從江南跨過大橋走到江北,踏過鬧市的一地燈光,梅江拐過彎後與我重逢,我又在江南了。“一路誰栽十里梅,下臨溪水恰齊開”。“誰向江頭羯鼓撾,水邊疏影未橫斜”。浪漫的情懷,孳生在這個晚上:客家女孩耳邊喁喁私語;十里梅香,不聞已齒頰生香;岸上人影,垂柳依依,人面桃花曾相識;一彎碧透,抽動夜色如帶……

一個喜愛自然、雅好山水、熱愛家族的民系,把一生一世的眷念系掛到了這一片煙藍的土地。

一個遊子把人生最美好的回憶留在了梅江兩岸。

南方的土地充滿了靈性,也許因為縱橫交錯的水。南方的歷史如此奧妙,因為有民系的大遷徙。用不著刻意去一個地方,用不著刻意尋找一群人,在南方的山水間行走,你能隨時發現歷史。南方起伏的山嶺構成一個個封閉的空間,儲存下了古老的文化,那些消失的語言、服飾、習俗……呈現出來時就像一個異族。歷史並非只是過去的事物,它在大地上仍以各種方式發生著影響,呈現出茂然的脈絡之勢。

深圳鵬城村,明朝北方一支軍隊形成的村莊,至今仍被一座六百年的城牆圍繞。當年軍隊開赴南海為了消除倭患。這些海邊安家的士兵,鵬城村還供著他們的牌位,後人遵從其訓,為國效力,青石板巷的民宅裡,至今有十餘座將軍府第隱身其間。抗英名將賴恩爵出生於此。他曾作為林則徐的副將,參加了抗英的“九龍海戰”。香港回歸在鵬城村引起的反響,並非只是燃放爆竹,還有向祖宗上香,告之乃翁香港收回的音訊。家國之憂的傳統一脈相承。

鳳凰山,離鵬城村不遠的一座山,客家人文天祥侄孫文應鱗逃到了這裡,一代一代悄悄繁衍生息,至今已發展成一個文家村莊。

南方的土地,幾乎可以找到另一部中華歷史——每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到回應,參與者總是以失敗或失勢或弱勢一方的南遷躲避、流放而波浪一樣消逝,餘波在南方的山水間歸於平靜,隱於無聲。

個人在大地上的行走,是一些瞬間的事,像急流捲起的一個漩渦。在這樣一個匆忙的年代,高速公路全面鋪築,就連行走也幾乎變質——許多地方只有一個路名——高速路出口處的名稱而已,幾乎是一閃而過,它們在現代化的速度面前都被一一抽象掉了,成為目的地之間可以忽略的地帶。

那些迂迴的省道顯示了親切質樸的模樣。特別是山嶺相峙或者綠樹當冠的道路,行車走過,讓人生出迷戀。這些瞬間是珍貴的,它就像匆匆人生,朝如青絲暮成雪,每分每秒都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歷程。

每走過一地,總是想看清之前走過的人,或者是我一樣的過客,或者是紮根下來成為炊煙起處的土著,或者某一個特殊時段,歷史有驚人的表現。這表現總能從眼前的事情裡找出線索。那些被時間收走的歷史,感覺在靠近。孩提時遙想二十歲是多麼遙遠的事,人到中年,感覺二千年也不過彈指一揮間。不同年齡不同時間的感覺,讓我把目光朝歷史的深處伸展,道路一樣延伸,直到許多的腳步踏上來了。

我不再孤獨。(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桃源奇門醫仙絕世劍魔白髮劍魔大仙牌禮包系統超級系統諸天穿越神速升級於他心上撒個嬌我在隋唐收集詞條,無敵天下這個劍靈有點妖三國庶天子庶子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