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都市->路上的祖先->章節

湘西的言說者

熱門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湘西是個不可言說的地方,因為她的神秘,因為她的不可言說。但言說湘西的人卻都因為言說湘西而出了名。沈從文就是寫湘西出名的。作家中,孫健忠、田瑛與沈從文一樣都是湘西人,都在自己的語言世界裡言說著湘西。有論者說到田瑛,與沈從文、孫健忠比,他是第三種湘西。每個人的筆下都是不同的湘西。可見這個地方的豐富性是難以靠語言盡說的。

湘西有一大批自己的言說者。散文家石英曾跟我說,很奇怪湘西那個地方,名不見經傳者,寫起湘西的文章來,一出手就是大手筆。我知道的就有蔡測海、彭學明、向啟軍等出手不凡的作家。龍迎春走的卻是另一條路子,她寫的一本《品讀湘西》成了暢銷書。書中寫的不過是鳳凰這麼一個小地方,內容無非風俗、地理、人情,以散文筆調來寫,主要目的還是介紹她的家鄉。有時我不免想,是湘西那片神奇的土地,還是她的文字,一本關於一座縣城生活的書那麼廣受歡迎?真是個謎。

音樂家譚盾那些巫鬼一般的音樂,靈感也來自湘西。而他的這個音樂卻是最先鋒的。有一年,他把自己最先鋒的音樂帶回到沱江邊,與最原始本土的苗歌同臺演出,卻出奇地和諧。畫家黃永玉也是鳳凰人,他的畫最具中國傳統文化、民間色彩,但他卻是一種創新。他們又是湘西的另一種言說者。似乎,這是一塊言說者的聖地,一個人類藝術出發的地方。

這種奇特現象,也許與湘西人生活的矛盾性、不掩飾遮攔的人性分不開。

湘西是個充滿矛盾的地方,鳳凰似乎更為典型。這座邊地小城,過去是個駐軍的地方。扛著刀槍的士兵從懷化一路走來,走到沱江邊,從一道石頭砌築的門樓下經過,就到了鳳凰城下。城樓簷角高翹,像永遠的眺望,每一個走近城池的人,都在這樣的高牆下暴露無遺。儘管扛著刀槍,在那時的山水裡行走,卻並不能耀武揚威。那是個充滿仇恨的年代。歷代朝廷對苗民實行彈壓,恃強凌弱被視為常理。苗族的歷史充滿遷徙,這也是爭鬥的結果。武力幾乎成了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苗人在湘西的崇山峻嶺中扎下根來。他們並非軟弱,他們也是一個強悍的民族,只是寡不敵眾。中央王朝實行屯兵鎮苗政策。漢人都是扛著刀槍來到苗人地區的。當然,也有隨之而來的商賈。

碉樓牆濠殘痕舊跡,就隱沒在鳳凰的蔥山綠水之間。從吉首經鳳凰往貴州銅仁的路上,村寨的名字叫什麼炮臺、什麼哨、什麼堡、什麼卡、什麼碉、關、濠,都是武力解決問題的年代不肯湮失的物證。鳳凰縣名也來源於鳳凰山上的“鳳凰營”。人們稱它邊城,因為這裡是漢人與苗人的邊界之地。在這邊界之地甚至修築過長城。明萬歷年間,為徹底抵禦生苗造反,一道苗長城在這裡修築起來。鳳凰大大小小山頭上,仍可找到一些古長城的青磚殘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我曾無意間看過湘西匪患的真實寫照,它比武俠小說還要刺激。民國初期,長沙一個報社的記者進入這個地區,他把一路見聞寫成連載——流血的屍體、出沒的匪幫、恐慌中躲藏的苗民、綁架……像是天方夜譚,像另一個世界發生的事情。

然而,湘西人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反倒出奇的人性化,這個地方最大的特點就是率性而為,無拘無束,他們篤信神靈,詭思橫逸,傲視權貴,大碗喝酒,大快朵頤,急了罵娘,結義了兩肋插刀,動情了柔情似水……都是痛痛快快最本真的性情流露。他們以超凡的想象來彌補知識的欠缺,用與大自然的水*融、渾然無間達到對生命和世界的認知。

武力之下繁衍的生活卻是生龍活虎、富於人情味。苗人、土家人活得精神,活得有情有義,生機勃勃。男子有火一樣的血性,當兵是杆子軍,不怕死,落山為匪,也很兇殘;出外闖蕩世界,能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血性男兒到了外面世界,比任何地方的人更懷了一腔柔情,思念著自己的家鄉;他們成就一番事業,當提督、當總兵、當將軍,然而,也有不少當了藝術家,這些與人類心靈貼得更近的作家、畫家、歌唱家,吸了天地之靈氣,出手皆天設地造一般,美,又富於詩的意趣。女子呢,腦子裡都是幻想,她們的多情讓每一雙眼睛都那麼水靈、汪洋、澄澈;她們水樣的柔美、活潑、不屈,任天性如草芥一樣瘋長。沈從文曾在《鳳凰》一文中寫到女孩“落洞”的現象,即與神相愛,“間或出門,即自以為某一時無意中從某處洞穴旁經過,為洞神一瞥見到,歡喜了她。……有時且會自言自語,常以為那個洞神已駕雲乘虹前來看她。”這般耽於愛情幻想的女孩竟會因幻想而致死。這種十分奇異的幻想是不是也與藝術有著某種關聯呢?

湘西巫術盛行,離奇之處,鄉間流傳人死後施以咒語,即可“趕屍”,讓屍體跟著趕屍人走。楚文化的一切特徵似乎都可以從這裡找到。

一個刀光劍影的地方,對待文化,從兵士到普通百姓,卻充滿著嚮往與神秘的感情。沱江邊,一座七層高塔,白石青瓦,鳳凰人建它是為了焚紙。寫有文字的紙被當成神物在塔中焚化。勇敢的鳳凰人到外面世界當兵,發達了就把錢財拿回家辦學。三潭書院、文昌閣、竹廬書院……都是這些武將們做下的轟轟烈烈的文化事業。鳳凰出的將領除了清代的二提督、六總兵、九副將和14位參將,國民黨軍中就有7位中將和27位少將。“湘西王”陳渠珍也出自鳳凰。沈從文走出鳳凰的第一步就是到他的部隊裡當兵。

武官後面出來的是文化人,鳳凰走出去的文人就有1913年任民國內閣總理的熊希齡、京劇名旦雲豔霞、科學家蕭繼美、作家沈從文、畫家黃永玉……

漢文化(主要是官兵、商賈)與苗文化在鳳凰相交、融合,南方各地的文化因子在這裡重新組合排列,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鳳凰文化。這種文化不只表現在那些出類拔萃的人物身上,還表現在民間。這是一片外人無法領略的風景。

湘西不只是奇山異水,民間的奇人奇事也特別多。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到了湘西。湘西文人與我談得最多的是,某個村的某個歌王,他口若懸河,張口就唱,都是絕妙的詩詞。還有那些上刀梯的人,那些能看見鬼魂的人,你見了他們,總覺得有一股神秘的氣息,像不是現實中生活的人。巫婆神漢,普通民眾,對於靈魂鬼神都是虔誠信仰的。就是一根稻草,也會在突然間現出靈魂。一段幽閉的峽谷和山徑,風也會像人的靈魂一樣拂過。在吉首德夯,我看到一群打苗鼓的少女,那種生命力的勃發、張揚,來自於身體骨血的激情的飛越,讓我熱血沸騰。這種生命的激情,其他地方很少見到。從此,我的心就留在了這一片土地之上。有一段時期,我幾乎每年都要去那裡。

可以這樣說,湘西誕生大藝術家,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片豐富多樣而又神奇的民間文化沃土。優秀的文化,都能從民間文化中尋找出它的根脈;昌盛的文明皆因為有深厚的民間文化孕育。民間文化枯萎了,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繁榮。

而我們正遭逢民間文化的大枯萎,民間藝人、能人,相傳千年的文化,都像物種消亡一樣在快速消失。湘西這片最神奇的土地,也不例外。在這個科學主義成為新神話的時代,人類曾創造擁有的一切文明正在土崩瓦解。器物的新奇層出之際,精神的家園正在迅疾荒蕪。最後,也許我們連鄉愁也沒有了,對自然、對人,也不再有熱愛之情。

鳳凰的一個小個子女孩龍迎春,她想到了自己民族的民間文化。在外闖蕩多年後,她回到自己的家鄉,跋山涉水,走村串戶,記錄並描寫這樣一種瀕臨消失的民間文化,尋找一個個活在湘西山水中的奇人。在人類生活正經歷重大轉變的歷史時刻,她想到了保留,想到了文脈割斷之後,世界不可預料的危機。她寫出了一本《民間湘西》。這是一個即將消失永遠不可再現的湘西,是大地上最詩意最生動傳情的存在。龍迎春讓他們走到了她的筆下,走到了文字當中,走向一種永恆。

她的舉動讓我想到了另一個人,當年湘西的知青、現在的世界音樂大師譚盾,他也擠出自己最寶貴的時間回到中國,去錄下那些民間瀕臨失傳的吟唱。他一定不只是把他們當成簡單的吟唱。龍迎春和譚盾都意識到了這是我們自己真正的根,文化的根。是我們民族創造力的不竭源泉。最寶貴的東西正離我們而去,我們將成為沒有精神家園沒有文化與生命之根的流浪者,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卻不知痛惜。他們是先知者,是真正有覺悟的人。(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桃源奇門醫仙絕世劍魔白髮劍魔大仙牌禮包系統超級系統諸天穿越神速升級於他心上撒個嬌我在隋唐收集詞條,無敵天下這個劍靈有點妖三國庶天子庶子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