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言情->陸海巨宦->章節

之三 公私兵

熱門推薦: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都市國術女神 女配她天生好命

不知是否長途疲倦還是別的原因,回老家後身體有些不適,雜事又多,延誤了更新,抱歉,抱歉。

明天可能也會比較晚。

請大夥兒見諒。

————————

李彥直對嚴世蕃的權術才智素來忌憚,同樣一句話在別人口中說出來李彥直可以不放在心上,但由嚴世蕃道將出來,李彥直卻不能不加多三分審慎。

嚴世蕃提到了“魏國公”,為何會讓李彥直有那麼大的觸動?想弄明白這裡頭的緣由,可就要從大明的整個軍事制度說起了。

明朝的軍制,是割裂統軍權與用兵權以防武人作亂。

依制,用兵權在兵部手裡,朝廷用兵派欽差御史為大將,或派文臣監臨,這些大將、文臣領兵出征時權力甚重,指揮使、千戶、百戶都得受其節制指揮,但戰事一歇兵權便解,因此無法擁兵自重。邊關大將縱然統領十萬大軍,聖旨一下便得解甲聽命,就得益於這套體制。

然則戰爭未起之前,戰爭結束之後,這統兵之權又在哪裡呢?那就是以五軍都督府以及下轄的衛所體系。用兵之將一般是流動官,而統兵的都督、指揮使、千戶、百戶則一般是世襲官,這些人從百戶、千戶到指揮使,大多是開國兵將的後代,都有上百年的家世背景,經歷了那麼多代皇帝也雷打不動,和朱明宗室是血肉相連的關係。和這些世襲的公侯將領相比,文臣們——哪怕是內閣的大學士們也只是“臨時”的官員而已,縱然是楊廷和、楊一清這樣的地位,恩澤所及不過一二代,哪像這些衛所兵將,只要不造反,他們家族的鐵飯碗便可與大明同壽,由此可見其根基之厚、與朱明皇室牽涉之深,那是李彥直這樣的驟起之臣所不能比擬的。

衛所制度不但是大明皇朝的根基,而且也是一股真正名副其實的封建勢力,而這股頑固勢力的領銜人物,在當代便是開國第一名將徐達的子孫——魏國公徐鵬舉。徐鵬舉是世襲國公,是軍方的第二首腦(第一首腦就是皇帝),朱、徐兩家一體,是一個徐階也動不得的人物,別說徐階,甚至就是歷代朱明皇帝,只要徐鵬舉沒有謀反也不能拿他怎麼樣。

不過徐鵬舉這位軍方領袖本人卻不在北京,而是在南京為統兵守備,掌管南京的防守事務,管理南京地區各衛所。徐階掌握政權之後在南京安插了很多人,對徐鵬舉卻沒辦法。這段時間徐階沒動徐鵬舉,不是因為失策,而是因為力所不及。

而且徐階和李彥直之前認為嘉靖若到南京,必是由王直挾持,那樣的話徐鵬舉恪於禮制,也勢必將他們拒之門外,不想這次破山竟然把嘉靖給放了,一個被挾持的嘉靖和一個自由的嘉靖,對徐鵬舉來說絕不會是一回事。雖然徐鵬舉魏國公的地位是世襲的,但“太子太保”等加銜卻是嘉靖封的,在中年的嘉靖、近在咫尺的皇帝和少年的隆慶、尚無能力親政的朱載垕之間,徐鵬舉會怎麼選擇呢?

李彥直在海州與嚴世蕃交涉之際,風啟已經逐出城外,而正要去福建的蔣逸凡更已進入揚州府境內,到了這兒後他發現驛站的官員見到他的關防後有疑忌之意,但他趕著往福建,就沒停蹄,直到他接近高郵之後才聽說嘉靖已進入南京的訊息!而且魏國公徐鵬舉、內閣“首輔”嚴嵩以及南京六部官員已在應天府護駕聽命,揚州府州縣這時也已收到南京快馬傳來的公文,所以才會對北來官吏心存疑忌。

蔣逸凡吃了一驚,忙派了人往海州報信,他卻不知李彥直這時已從嚴世蕃口中知道了這個訊息,並對局勢進行了重新的評估與預判。

“徐鵬舉的話,還是有可能會選擇老皇帝的。”李彥直清楚,眼下的局勢,並不是擁立哪個皇帝這麼簡單,徐階和李彥直背後實有一股企圖進行改革的力量,這股力量鋒芒所向,不但要掃蕩一切行政層面的積弊,而這是那些因循的守舊派所不願意看見的。

在那些老舊功臣心中,朱載垕其實是被徐階所組成的這個暴發戶內閣所控制,其合法性或許會比嘉靖這個三十年江山的皇帝弱些。

“李都督,”嚴世蕃似乎能透過李彥直鎮定的面容看破他心中的猶豫遲疑:“魏國公的身份地位,別人不清楚,但你應該明白。只要他擁護皇上,登城一呼,不但南京所有將官都馬上會執戈聽命,就是普天之下的衛所官兵也都會聽南京兵部節制。”

“東樓所言,太誇張了。”李彥直這時還有些摸不透對方的底細,卻耐著心好像在和嚴世蕃認真討論一般,“如果魏國公真的擁護太上皇,南方數省或者會響應,北方就難說了。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天下勢必分裂為南北,若靖難之事再起,只怕天下就要大亂。難道太上皇就忍心父子相殘、神州塗炭?更何況打到後來,究竟是奪門之變的結局,還是玄武門之變的結局,還很難說啊。”

其實天下一旦分裂,那不單是南北分裂,而且勢必是新舊政治勢力的分裂,更是新舊兩種軍事力量的正面對決。

李彥直透過京畿之變發展起來的水陸兵馬,已是一支遊離於衛所體制之外的軍隊,甚至具有相當程度的私兵性質(部分兵將非李彥直指揮不動),而海軍都督衙門為一統兵衙門,李彥直以右都督身份出征,已是統兵權與用兵權合一,就大明體制來說這已經衝到體制允許的邊緣了。

嘉靖中期以後私兵本來就有抬頭之勢,只是這些私兵要麼就是分散各地,不成氣候,要麼就沒法跳進體制之內,如王直所率領東海的海盜,在不就是雖然進入體制之內卻被迅速消化,沒有對衛所體制形成衝擊,如廣西的土狼兵等。但李彥直的出現卻加速了私兵的合法化,並使之成為保護新政治力量的武裝。

李彥直可不認為嘉靖會為了不忍父子相殘、神州塗炭就放棄權力,他只是要告訴嚴世蕃你們的勝算其實不大。

但嚴世蕃竟然長長嘆息了一聲,說:“是啊,陛下也不願意看到這個局面。”他言語中竟有幾分悲天憫人的語調,但這讓李彥直十分不適應,“所以陛下希望裕王、徐閣老和李總督能以大局為重,以天下蒼生為重,不要為了一時利慾,誤了國家大事。”

這番話若是夏言海瑞之流說出來,李彥直或者還覺得能聽聽,但從嚴世蕃口裡說出來,卻叫李彥直大起雞皮疙瘩,但他隨即隱隱想到了一個關鍵:“嚴世蕃也是不世出的人才!老皇帝把兒子留在這裡做誘餌也就算了,但嚴嵩竟也兒子留在這裡,這是為什麼?只是為了傳個話麼?”

嚴世蕃見他猶豫,又道:“李都督,其實陛下在海上巡狩時,曾說起于謙的事,我在旁邊聽說,也留心記住了,不知李都督可想聽聽陛下的評價?”

他這句話說的雖然是“于謙”,李彥直卻一聽就知道說的是自己,便道:“願聞其詳。”

嚴世蕃道:“陛下曾說,土木堡之役,國家有顛覆之危,于謙臨危應變,實有匡扶社稷之功,實際上並無不忠之處,後來英宗皇帝雖然重掌大寶,但在處置于謙一事上,卻做錯了。”

李彥直心裡一呆:“難道老皇帝留嚴世蕃在這裡,除了要他打點震懾海州官員之外,還有讓他來籠絡我?”在這樣險惡的局勢下,若只留個太監在這裡傳話,無論嘉靖許下什麼諾言,都無法取信於李彥直的。“難道老皇帝到現在還弄不清楚我們的立場?我對他來說乃是不赦之叛臣啊!還是說……他沒有多少其它的選擇了?”想到這一點,李彥直心中為之一寬:“或許老皇帝手中的牌,沒我方才想到的那麼多。”

“那麼……”他問:“陛下的意思,是應該赦免于謙的罪過了?”

“不但是赦免,”嚴世蕃道:“而且還要大大的表彰。”

李彥直心想:“老皇帝要給我甜頭了,看來還真有籠絡我的意思。”忽然想起了蒙古犯京之時嘉靖嚴嵩的倉皇無策:“是了!老皇帝和嚴嵩雖然厲害,但他們長於權謀,而短於實務——這幾個人說到在朝堂上玩弄權謀,或許我也不是對手。但他們內不擅治國,外不擅用兵。我懾於他們往日的權謀能力,剛才又被獨眼龍誤導,可把老皇帝和嚴嵩他們高估了!”又想:“海上大軍,總得兩三日才能到。此次隨我來的陸上部隊不多,京畿大部隊要開動調到這裡來,那也不是十天半月的事情,南京方面衛所官兵當有五萬到八萬人,如果老皇帝已在南京站穩,我眼下這點兵馬,未必能夠取勝。萬一一戰不勝,天下人心浮動,那我等就大勢去矣!若是陷入糾纏,就算最後我能佔據上風,但破山、王直在浙江、福建從容佈局,那對我們也將大大不利——至少會留下極大後患。此事要麼速戰速決,要麼調整先後緩急的順序,避免兩線作戰才好!”

這時見嚴世蕃正等著他接腔,心想:“且順他的話說以說,若老皇帝給我的好處越多,就說明他的心越虛!”口中便嘆道:“可是陛下這也是事後論事,若放在當年,在奪門之變成功之前,縱然英宗皇帝信任于謙,於尚書也未必能信任英宗皇帝啊。” 這句話,竟是在向嚴世蕃要條件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嚴世蕃眉毛一揚,笑道:“關於這一點,李都督可多慮了。”便伸手往袖袋裡一掏,似乎要摸出什麼東西來。

李彥直見了他這神情、這動作,反而心下大定。(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怪異人生模擬器開局成為諸葛亮師弟鬥戰神宦海風雲明宦醫聖宦海沉浮宦臣為後宦海雲飛何宦無妻一品權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