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玄幻->抗日鐵血執法隊->章節

一座沒有墓碑的孤墳 ——清明時節祭拜張培梅有感

熱門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真不是魔神 諸天新時代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那是一個淒雨冷風的季節,那是一個緬懷先賢的季節,那是一個陰陽相隔相互交流的季節,那個季節叫清明。

清明的第二天,我和定襄縣圖書館館長李衛東相約乘車去原平市中泥河村尋找張培梅墓地祭拜,不為別的,只為表達對張培梅將軍的由衷敬意和無限崇敬。那天,悽風冷雨,典型的“清明時節雨紛紛”。

中泥河是個小村,在整個原平市是屬於及其普通的村子,普通得連我們的車稍不留意就路過了。中泥河的東邊是東泥河,村外,有一條細若遊絲的小河,這就是泥河,相傳張培梅在泥河路遇滿車的晉綏軍,,馬車上的晉綏軍見車子深陷泥河卻不下車,正當車伕無可奈何時,張培梅,當時已經歸隱鄉野,見狀,奪過鞭子,一頓鞭打,使得滿車的晉綏軍倉皇下車,由此也為後代提供了無數次的飯後談資。

到了,這就是中泥河,一條水泥鋪就的小路上,有老鄉在閒談,一副鄉野小村的畫面,樸實隨意。

一問張培梅的墓地,一位張家宗族後人的中年人熱情地領著我們去。

哦,這就是張培梅的長眠之地?平疇沃野的田野上,孤零零地兀立著一座圓墳,在這個沒有紛爭襲擾,沒有生死相隨的年代,在這個淒雨冷風,緬懷先賢的季節。

墓地樸實得有些令人意外,沒有松柏成林,沒有石刻雕塑,甚至連一塊墓碑都沒有,這樣的墳塋佈置,就連普通老百姓家的都不如。

對著張培梅的墳塋,我們恭恭敬敬地鞠了幾躬,表達我們對將軍的敬意。

張培梅,字鶴峰,1885年生。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歷任團長、旅長、晉南鎮守使等職,後因與閻錫山意見不一,歸隱故里,抗戰爆發後,才出任第二戰區執法總監,最後因身為執法官不能執法,晉軍一退再退,便憤然於隰縣南午城鎮服毒自殺,熱血雖未灑疆場,效國之心永留芳。閻錫山評價張培梅:“你很愛國,你很壯烈,你以為晉民苦矣,國家危矣,不忍睹,不堪睹,君乃自了,遺其妻子,別其朋友,君乃自了矣!”

張培梅的事蹟很多,且不說早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參加山西太原首義;也不說早年徵蒙作戰,收復大佘太,駐節五原,肅清後套蒙軍殘匪,又協同友軍攻克蒙軍盤踞的百靈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更不說因與閻錫山意見不合歸隱鄉里,躬親稼穡,親執犁鋤;單就說在抗戰初期擔任第二戰區執法總監一職期間,身為中將,親率執法隊督戰平型關、忻口、太原、晉西等地,表現了一個中國軍人在國難當頭抗戰報國的堅定決心。

抗戰初期,山西抗戰讓之所以讓國人矚目,是因為山西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軍如果想佔領整個華北,就得征服山西。君不見南宋末年,蒙古鐵騎橫掃南宋,就是沿著山西的表裡河山一直到陝西的漢中再如四川,最後從三峽一舉拿下江南的。這個道理閻錫山清楚,蔣介石清楚,為此,閻錫山在日軍大舉進攻山西時,全力抗戰,當然了,閻錫山是出於保衛家鄉的目的,而蔣介石的眼光就遠了,他讓中央軍衛立煌的第14集團軍入晉就是想保住四川這個大後方。於是,慘烈的太原保衛戰開始了,從天鎮到平型關,從崞縣到原平,從忻口到娘子關,從太原到晉西,一系列的大戰使得晉綏軍傷亡慘重,從開始時的十萬多人,到最後僅剩下了區區兩萬多人。這就是抗戰初期的晉綏軍,一個地方軍隊在日寇侵略面前絕不後退黃河半步,“寧在山西犧牲,不到他鄉流亡”,始終戰鬥在表裡河山。克難坡,成為第二戰區司令部和山西省政府的戰時駐地。如果說,黃河壺口瀑布的巨浪發出了中華民族的最強音,那麼,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裡,千千萬萬晉綏軍戰士發出的怒吼同樣是中華民族的最強音。

張培梅,一個令人值得尊敬的軍人,抗戰期間,始終與晉綏軍同進退,其剛烈果敢,其殺伐果斷,其震懾威嚴,其督戰嚴厲,“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嗚呼,張培梅的性格卻遇到了保守精明的閻錫山,於是,在198年月,日軍大舉進犯晉西,晉綏軍第19軍軍長王靖國奉命據守隰縣以北之石口鎮,張培梅親往前線商談軍務,並要王靖國堅守三日,結果第二天王靖國就擅目放棄石口防線,導致晉西各要隘相繼陷落。張培梅為此大怒,一定要按軍法從事,處決屢次違反軍令賠誤戰機的王靖國,但王靖國是閻蕩山的親信,在閻錫山的庇護下早已逃之夭夭。張培梅氣憤不過,認為自己身為執法總監,然罰不嚴,賞不明,不能執法於辱命之士,便是失職,無顏再見軍中將士,便於198年月5日中午藉故支走身邊隨員,又給閻錫山寫了一封告誡信,隨後服毒自戕。當隨員發現後,曾請山西省主席趙戴文前往勸進解毒藥,但被張培梅拒絕。第二天,部隊由隰縣午城鎮移抵大寧縣,張培梅於當日上午在大寧縣城身亡,時年54歲。

張培梅一生,戎馬倥傯,宦海沉浮,每受命於危難之際。廉潔奉公,恬淡名位,治軍嚴明,信賞必罰。在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大多抗戰不力的情況下,張培梅能親上前線,嚴厲督師抗戰,實屬難能可貴。

祭拜完將軍的墓地,我們到了將軍的孫媳婦家。

住在村裡的孫媳婦是將軍長子張陶的兒媳婦,其時,丈夫已去世。據她講,將軍殉國後,其家人在文革期間遭遇磨難,張家在村裡抬不起頭,原因無他,只因為是反動軍官的後代。說起將軍的墓碑,孫媳婦不禁長吁。據說,當地政府因為將軍當過軍閥而推辭。將軍的次子張敏的兒子張祥麟心中一直有個心結,就是在有生之年為祖父立個碑,可到現在都無法實現。005年8月日的《山西晚報》上曾今刊登過一篇題為“張培梅將軍之孫本報致謝:英烈後人多方奔走為立碑”的文章,文中提到:張祥麟老人的父親是張培梅將軍的次子,1945年出生的張祥麟老人現在是太原市的退休教師,萬柏林區政協委員,他最大的心願是給祖父的墳前立塊墓碑。張培梅將軍自殺之後,遺體先運至太原安葬,1958年遷回原籍,文化大革命中遭毀壞,上世紀80年代由原平市政府重建。但張培梅將軍的墳前一直沒有墓碑,這成為將軍後人心中未解的結。張祥麟老人早就為此事多方奔走,但各方表態均為:立碑是小事,可這碑文究竟該如何寫,還需要斟酌。張祥麟老人告訴記者:將軍的抗日事蹟已被海內外公認,墓碑上能有“抗日英烈”幾個字就足以讓將軍於九泉之下得到慰藉。現在此事還需要民政、政協等部門聯合認定,張祥麟老人正積極奔走於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之間,希望能及早在將軍墓前立下石碑。

這就我不由想起01年1月於1日在緬甸舉行的仁安羌大捷紀念碑落成典禮。此碑是民間人士,中國遠征軍11團劉放吾將軍的兒子劉偉民募捐修建的,撫今追昔,他感慨萬分,如今紀念碑最終落成,希望後輩們能夠銘記遠征軍的抗日英雄史。據說,在緬甸,英國在仰光建立了國家公墓,也據說,戰敗國日本,戰後透過各種途徑,在全緬甸日軍曾經作過戰的地方,修建大量的慰靈紀念碑。兩廂對照,我們不禁無語。

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我們的教科書對於國軍將士的抗戰始終遮遮掩掩,像張培梅這樣一個為抗戰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將軍,當地政府難道就不敢立一塊碑嗎?(未完待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相關推薦:從影評人到文娛大佬從空間站開始敲奇觀最強倒賣大亨倒賣食空紈絝世子爺妖星高照宅男的末世生活簽到:從巨人開始穿越萬界從進擊的巨人開始我在亮劍搞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