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絕密航程:中國東出太平洋試射洲際導彈紀實->章節

第七章變戰太平洋

熱門推薦: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都市國術女神 女配她天生好命

一、技術方案變化:重設三個靶場

一個不情願的選擇:兩次遠洋重點調查選擇的靶場01區一土斯卡羅納沙洲被迫放棄!這說明兩次遠洋一百多天的大洋奮戰白乾了,那裡還有)“向陽紅五號”船發現並命名的“向陽礁”呢。

首次遠洋和第二次遠洋先後考察的01區,是南太平洋中唯一一處在其他島國管轄之外、水深又相對淺的海區。但這個靶場經過兩次遠洋詳查後的水深,仍然平均在000米左右,按設計要求低於000米的淺海區域面積不夠大,最終確定不符合作為基陣聲吶技術要求水深應低於000米的硬性條件。同時中國“向陽紅”編隊兩進太平洋緊盯著一個海區考察,已引起了周邊國家和美蘇兩個大國的高度注意。外交部透過有關途徑偵察回來的情報是,“向陽紅五號”船的照片已經登上了美國某軍事雜誌的封面。事實上,在“向陽紅”編隊第一次和第二次太平洋調查中,海上越來越複雜的鬥爭形勢也能見出端倪:第二次遠洋就比第一次遠洋面對美、蘇偵察干擾要大得多,強烈得多。難以真正保密的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在大洋進行過洲際導彈發射試驗,中國“向陽紅”編隊突然兩次遠渡萬里到南太平洋進行重力、水深和水文氣象測量,作為“過來人”他們不會猜不到中國人的意圖,也容易找出中國人開展這項調查的弱點。

歷來不乏戰略智慧的中國人,在已經成功地組織了兩次遠洋,已擁有成熟的經過了兩次遠洋檢驗的遠洋調查技術的基礎上,做出了在不同海域再設三個區以備選擇的決策。時間不等人了,初定這三個區用一次遠洋約三個月的時間全部完成考察任務,仍由“向陽紅五號”船和“向陽紅十二號”船兩船完成,當時的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親自批准了第三次遠洋任務。這三個靶場的地理位置設定完全脫離了庫克船長當年精心考察過的太平洋島礁淺水區,甚至有的區域設定沒有限定一定要在10000千米以上的空間跨距上。

第一個新靶場,稱為0區,設在索羅門群島南端與斐濟群島之間的次深水區,預計平均水深約在000米左右,遠離國際商業航線,中心位置距01區約700千米,東距斐濟群島約400千米的公海海域,最南的考察線段,達到了南緯17度,與斐濟群島處在同一個緯度線上。這一區域在國際關係上沒有第一區複雜,周邊的斐濟和所羅門都是英聯邦獨立主權國家,其中斐濟已與中國建交,所羅門正尋求英聯邦旗下的獨立19787月7。

第二個新靶場,稱為0區,設在吐瓦魯(埃利斯群島)以西,中心位置距離埃利斯群島約700千米,最近約500千米,最南的測量線段達到了南緯11度。這裡國際關係更為簡單,只有吐瓦魯一個英聯邦獨立國家靶部完全在海上遠國以的吉爾伯特群島(又名吉里巴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攻打馬紹爾群島的跳板,美國只在太平洋戰爭時在這裡設過軍事補給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撤銷。蘇聯的太平洋艦隊在海參崴,更是路途遙遠,不派出特別航母艦隊遠征,難以對中國的洲際導彈發射試驗行動產生威脅。

第三個新靶場,稱為04區,設在赤道以北,貝克島的西北方向約800千米左右,中心位置在北緯零度和西經17度左右。這一區域處在中太平洋海盆上,遠離國際商業航線,基本都是4000米以上的深水區,國際關係只有美屬的一個無人居住的貝克島相鄰,但東北距美軍太平洋第七艦隊總部夏威夷島約500千米左右。與前兩個新設定的靶場相比,04區只是一個掩護區或者是一個預備區,“718工程”的核心專家們和“向陽紅五號”船的考察人員都知道,那裡不作為重點考察。

參加第三次遠洋的“向陽紅”編隊兩船出海人員40人,其中“向陽紅五號”船51人,“向陽紅十二號”船89人,兩船分別於1978年月14日和15日在廣州起航,穿南海,過蘇祿海,從棉蘭老島南部東進太平洋。一路美國反潛偵察機,每隔一兩天就來一次,還有一些不明國籍的偵察機騷擾。總指揮仍是張瑞禧,“向陽紅五號”船長也還是倪樹森,他們有過第二次遠洋時對付美、新等國偵察機的騷擾的合作後,心理上更加成熟了,有時還開玩笑地把這些騷擾說成是“美軍給中國編隊義務護航”,弄得我們的總指揮張瑞禧“怪不好意思的”之類。“這麼大的一條船,要那麼小的一架飛機護航,又不給工錢油錢,好意思嗎?”這位經歷過的老指揮,在對海好像美國佬真的被美元“燒”得不行了,非得往太平洋扔似的。

4月日,編隊進人0區作業,在斐濟東部海域考察了18天,又轉到0區和04區,經過40多天的連續苦戰,5月1日完成全部三個新設區的科學調查作業,5月0日返回廣州。全程78天、航行0100餘海裡,相當於環繞地球赤道航行一次。第三次是歷次遠洋中時間最長,最有實際成果,也是最為艱苦的一次。

如果說,為完成“東風5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而進行的中國遠洋調查,第一航次是探索性的“線性”作業,第二航次是進人實戰的“平面”作業的話,那麼,到第三次遠洋的時候,就是合成軍的“立體連續”作戰了。可惜的是,這麼一次艱苦而卓有成效的航程,卻沒有八一電影制片廠和長春電影制片廠的攝影記者隨船,甚至船上照相機只有一兩架,還是黑白膠片的,沒有留下這段歷史的珍貴彩色畫面。

二、國產衛星導航儀“出鏡”了

在太平洋進行洲際導彈靶場的選址考察,與元朝的汪大淵、明朝鄭和下西洋不同。當年這些航海先驅者是沿著漢、唐、宋、元以來的海上絲綢之路商貿運輸的近岸航線,向東南亞、印度洋航行的。漢代絲綢之路離開大陸的最後一點是今廣東湛江市徐聞縣土旺村,由徐聞土旺村海角渡南海也是沿著北部灣海岸的島嶼南下的。只要知道這些島嶼的地理位置,用光學的方位儀加羅盤就可實現地理坐標的定位,不會迷航。汪大淵如此,鄭和亦然。鄭和還有牽星板和《航海圖》。航海上的陸標定位,是古代中國航海家們主要的航海方法和技術。

但是太平洋裡大多數情況是沒有陸標,甚至也沒有其他海上標誌可以參照。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上,到處都是動盪的海水,到處都是一樣顏色,靠什麼確定船舶航行的位置?特別到了作業區,洲際導彈試驗要求考察作業站的地理位置要十分準確,地理位置準確,所測量的地球物理資料就準確,而且地球物理資料準確,導彈的命中率就高。這就是我們今天從伊拉克戰場常聽到的“精確打擊”。

早在“向陽紅五號”船接受首次遠洋的任務前,中央專委“718”辦公室就向當時的石油化學工業部借了一臺衛星導航儀。這臺衛星導航儀是勘查海洋石油的需要從美國進的,當時正在東海勘探石油,接到中央專委呼叫的通知後連人帶機從海上抽了回來,支援太平洋調查。目的是要為洲際導彈選準彈著點。

航天、航空和航海的精確定位技術,是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高科技領域。透過衛星來確定地球上的地理坐標,是0世紀60年代以來由美國和蘇聯發展起來的一種高精度地理坐標定位技術。第一代導航衛星就是美國的子午衛星導航系統。早在60年代初,美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導航衛星“子午儀18”,1964年這套系統交付美國海軍使用。該系統由均勻分佈在6個近圓形近極地軌道上的6顆“子午儀”導航衛星組成,軌道高度1100千米,週期107?108分鐘,在飛行過程中衛星每隔分鐘同時以兩個非常穩定的頻率向地面傳送導航訊號。地面使用者可逐次利用不同的衛星來導航定位,平均每次定位時間為8?10分鐘。用於軍事導航的定位精度在6米左右,透過多次定位可達米以內。這套導航系統於70年代開始轉為民用,所有美國在海上的船舶、飛機和石油平臺都可以用它來定位。由於當時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向陽紅五號”船隻能藉著石油部的美製“子午衛星導航儀”完成了前兩次遠洋的船舶定位。第三次遠洋時,中國透過有關途徑為“向陽紅五號”船從加拿大進了一套專用的“子午衛星導航儀”,這套衛星導航儀也是借用美國的導航衛星而研製的子午儀接收系統。這套系統安裝到船上,進行過除錯後就不準備從石油部借“子午儀”了。

可是,中國的技術引進之路是曲折的,中國採用多種途徑來解決國防科技的一些難點問題,或許是美國人早有預防,或許是加拿大人仿造技術不過關,這套儀器在港內試驗時,有加拿大儀器供應商派出的技師在場,也沒發現有什麼問題,可是到了海上就一直不夠穩定。“衛導”的核心部件計算機是美國製造的,用的是較為低端的一種計算機,工作時間稍長一點就“罷工”。三名專門培養的(無線電)工程師梁燦、鄒錦元、高進,加上兩個國家海洋局培養的技術人員繆文波、郭君,也駕馭不了這臺時冷時熱的子午儀。到第二區作業還未完成時,這臺廣東籍小夥子們稱之為“流嘢”產品就徹底罷工了。10萬美金啊,就這樣躺在那裡!在“衛導”室,工程師們把氣憋在肚子裡,臉漲得通紅。張瑞禧總指揮看著“衛導”死了,拉著長臉,堅硬的臉部肌肉微微跳動。大家不敢發一言,也無言可發。有什麼辦法呢,不是“衛導”工程師們的工作不力,也不是加拿大人的商業欺騙,也不能光怪美國人卡脖子。國與國之間的戰略利益,特別是大國與大國之間的戰略利益誰敢怠慢?中國人要搞出自己的戰略武器來才有人聽你講話,要搞得出衛星導航來,海軍和船隊才能走得出大洋啊!

對於張瑞禧總指揮來講,問題還不是10萬美金沒有了的經濟損失問題,關鍵在於0區和04區的考察作業沒辦法完成。即使借用其他低端的定位手段完成了任務,也不能放心地確認。因為地理位置不準確。這臺小小的衛星導航儀的故障,影響著遠洋任務的整體程序和資料的質量問題。張總指揮的性子急,戰爭年代,他當營長的時候,一次戰鬥勝利,繳獲了一些美式的無線電裝置,他不會使,就叫幾個有點文化的戰士去擺弄,老半天還搞不出名堂,他一急,扒拉開人群,自己就去搗鼓。可是,像“衛導”這樣一臺儀器,計算機系統控制,電子集成塊已開始應用,絕不是收音機之類無線電裝置那麼簡單了。張總指揮瞭望海天,一臉的無奈和焦慮。

但是,就在“向陽紅五號”船藉助香港公司引進加拿大衛星導航儀之前,為了跟蹤世界新的導航技術,自上世紀60年代後期,在我國早期無線電專家溫啟祥(後來解密後才知道)的策劃下,投人了一部分科技人員從事衛星導航的研究開發工作。這種研發在原理上仍採用美國的技術路線,也利用接收美國子午儀上的衛星導航訊號,只是硬體全部或大部分國產化。這種仿造外國先進工業產品的行為意識,首先起源於毛主席“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號召,近期目標在於節省緊缺的外匯資源,長遠的意義在於跟上或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在戰略上最終不受制於某些大國。毛澤東號召產生的熱情,加上國防科學和工業的體制優勢支援了相當微弱的電子科技領域的原創行動,1978年月,三名來自西國部研究研究所的工程師帶著一臺仿的國衛星導航儀了“向陽紅十二號”船上,他們想利用遠洋實戰的機會,考驗一下這臺儀器。為了防止出故障,他們特意帶了許多的備件,而且出航以來,他們一直與“向陽紅五號”船上加拿大製造的“衛導”接收。

在“向陽紅五號”船的航海指揮室裡,一個大膽的方案提出來了:用“向陽紅十二號”船的試驗“衛導”作為主力中心定位,再用“向陽紅五號”船的雷達測量“向陽紅十二號”船定位時刻與“向陽紅五號”船的距離,這樣在兩船保持同一航線上航行時,就可以較精確地推導出“向陽紅五號”船的船位。工作做得仔細時,也能夠保證作業精度。這個想法是航海長劉漢錄提出來的,而保證作業精度的擔子也落到了船長和他的身上。

張總指揮在指揮室拍板定音,而在幾千米以外的“向陽紅十二號”船的衛星導航儀試驗室卻開了鍋。工程師們不是擔心任務重了,完不成了,而是興奮了。在他們的眼裡,當決定由他們頂替進“衛導”進行定位測量,而不僅僅是試驗之後,就意味著這頂“中國沒有衛導”的帽子被扔到太平洋裡去了!

當時為完成太平洋科學考察任務,在船舶定位方面其實還有另外一套試驗用的輔助裝置一國產“奧米伽”系統。它是溫啟祥所在的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二十研究所和七機部廣州750廠在美國封鎖衛星導航技術的前提下,跟進歐洲先進科學技術,仿製的另一套遠端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實際上是無線電長波定位“勞蘭”技術的擴充套件。“奧米伽”在全球幾個大洋大洲各自都設立了大功率超高天線的長波發射臺,遠洋船舶接收兩個以上的發射訊號就可以確定船舶的位置了。這種技術當時在歐洲已廣泛應用,只是接收機對中國封鎖,也很昂貴。中國透過香港商貿關係進了一臺“奧米伽”樣機,廣州750廠就按照這臺樣機仿造了第一臺國產“奧米伽”定位系統。這套定位系統也作為“向陽紅五號”船第三次遠洋的輔助定位裝置上船試驗。

廣州750廠的三個技術員將這臺高科技裝置安裝在駕駛臺一側的一個小房間裡,可是無論怎麼折騰,就是不如人家美製的衛星準確,儀器的硬體效能也很不穩定。只看到他們幾個人經常開啟機箱測這個焊那個,累得滿頭大汗。負責這臺儀器的老沈是個杭州人,說話“嘟嘟”的,碰到人就說“不好意思,又壞了”,大家有時還戲稱他“又壞了”。要不是仿製“奧米伽”不爭氣,說不定西安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二十研究所就不會上國產“衛導”研製專案了。就如同“向陽紅五號”船引進的加拿大“衛導”不壞,就不會有國產“衛導”“出鏡顯擺”的機會一樣,事物的辯證法就是這樣因因相借地演繹著。

令人驚訝的是,本來認為不穩定,也會像“奧米伽”定位系統一樣“又壞了”、“又壞了”的國產衛星導航儀,居然就在中國工程師們的手下變得穩定了,爭氣了!這臺有五六個大機櫃,幾乎佔據了“向陽紅十二號”船整個迎賓廳(約0平方米)的國產子午儀,一直堅持到最後完成任務。這臺“衛導”的貢獻是巨大的,用一噸黃金做為英雄獎章頒發給“衛導”的設計者和操作者也不為多。但是那時候的國防科技人員都有極強的保密意識,對個人在科技領域的貢獻也不事張揚,這份貢獻究竟來自何人?多年後,我們才從一個簡單的報道中看到,這套國產衛星導航儀,是由上海一個叫做溫啟祥的無線電專家主持開發的。

據有關媒體介紹:“他是我國最早的導航技術專家,中國無線電導航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先後為開拓和發展我國航空導航、航海導航、衛星導航與飛機著陸引導諸系統及其技術作出了貢獻。由於他的卓越貢獻,不僅使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全程飛行試驗的靶場調查所需要的衛星導航船位得以實現,也由於他堅持不懈的開發和創新,從70年代起我國就跟蹤發展了國產的導航技術,從子午儀到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PS)使用者裝置,已有多種型號、多種用途的衛星導航定位儀投人使用。同時還研制開發了衛星奧米伽等水面與水下等組合的導航裝置。”

三、深海“淘寶”

第三次遠洋把0區、0區作為考察的重點,所以出航後就直奔斐濟群島以西的0區考察,完成後再進人到0區作業。很顯然,當時國內的技術條件仍然沒有擺脫美國曾經採用過的基陣聲吶模式,即把島礁淺水區作為試驗靶區選擇的技術模式,當時0區在靶場設定計劃中還並不是重點考察區,而是作為預備靶場考察設計的(後來到了第四次遠洋前,才決定把0區作為第一顆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靶場,列人再次驗證性考察,第四次遠洋就成了“定點之旅”)。

0區設在埃利斯群島以西約800千米的海域,這裡完全沒有島礁,沒有淺水區,最淺的都有000米左右,最深的地方達到40005000米,這是“向陽紅”考察編隊三次進人太平洋以來,在作業海區選擇上,設計的第一個深海區,當時是作為預備靶場或戰術掩護而選用的。也許靶場調查方案的設計者們早就有預想,也許純屬偶然,中國的海洋科學工作者在這片深水區裡獲得了一個深海探寶的機會。

由於前述的“衛導”故障的原因,0區的作業做得非常艱難。在美、蘇和英聯邦的飛機、船的偵察干擾方面,也與前幾次遠洋不同,有時是面對面“肉搏戰”。在一些連續站,考察隊員們要連續工作0多個小時,蘇聯偵察船就像蒼蠅見了蜜糖似的,粘上了就不走。抗議、拉汽笛警告,驅逐也不起作用。“向陽紅”編隊只好很不情願地接受這些被錢燒得不行的海洋大國們的“貼身保護”。但是全體出海人員都有一個信念:這是為中國民族的強大,為祖國的崛起而做的事,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做或能夠做的,是中央領導和全國億萬人民交給的任務。不管多麼苦、多麼累、多麼危險,都要完成洲際導彈靶場的測量任務,這是鐵定的。

“向陽紅五號”船水文分隊裡有一個地質組,組裡有七八個人,大部分都是從各大院校調任或分配而來的知識分子,是軍人佔多數的“向陽紅五號”船屬員中的“另類”。當時在稱謂上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大家還不怎麼稱呼他們為科學家或工程師,但他們的確是中國第一流的科學工作者、有突出貢獻的海洋科學家。

地質組的組長是林應信,這位有點廣東潮汕音,在中山大學地理系地質專業畢業的中年人,卻是廣東人裡少數的大方臉和硬脾氣。他幾乎參加了新中國建國以來所有國家和地方組織的海洋地質考察任務,足跡踏遍了中國沿海,特別對華南沿海更加熟悉。他也是“向陽紅五號”船組建時的第一批地質專業工作者和業務主管,參加了首次和第二次遠洋。在首次遠洋期間,他所在的專業組,第一次從1907米水深處抓捕到深海地質樣品。第二次遠洋中,他們又打破了自己創造的中國第一,從600米深水區抓捕到了地質樣品。也許是受前兩次遠洋地質調查成果的激勵,第三次遠洋中,遠在北京的海洋學家和地質學家們願意由“向陽紅五號”船的地質工作者做一個探索,透過一臺新安裝的6000米國產電動地質絞車(由鋼纜、可控電動機和採捕器組成)在深海大洋裡抓捕錳結核標本,圓就中國地質學家們的百年夢想。

錳結核,是100年以前重大的海洋發現。187年月18日,英國“挑戰者”號調查船在進行環球科學考察時,在大西洋中部加那利群島西南00千米的費羅島海域用拖網採集洋底沉積物樣品,偶然發現了一種類似鵝卵石的硬塊。硬塊表面顏色呈暗褐色,直徑多在15釐米不等,重量從幾十克到數百克不等。此後“挑戰者”號上的科學家們又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其他的一些海域採集到了類似的黑色鵝卵石塊。這些黑色鵝卵石樣品被送到大英博物館收藏起來了。大約過了10年的時間,在188年,英國爵士約雷默和地質學家雷納教授才較為系統地對這些樣品進行了分析研究,發表了研究報告。因為這種黑色硬塊的主要成分是錳,把它正式定名為“錳結核”。1961年,蘇聯“勇士”號海洋考察船在印度洋的深海底,再一次發現了數量頗為豐富的錳結核,後來,又在夏威夷西南部水下800米的地方撈起一塊重達000千克的錳結核。

科學家們透過這些從各大洋採集到的錳結核樣品,分析了錳結核的成因、分佈等規律。發現他們一般分佈在水深0006000米的海底表層,其形態各異,大小不等,結核表面顏色呈黑色或深棕紅色。有的表面較為光滑,有的則呈粒狀。太平洋裡錳結核豐富區位於太平洋北緯6!0度,西經110!180度之間,其寬度約00千米,面積約為1080萬平方千米。這裡是一個比較平緩的、廣闊的深海丘陵地帶,水深在005900米之間,海底沉積物多為矽質軟泥和黏土,有利於錳結核富集。這個海區的75以上海底為錳結核所覆蓋,分佈密度在每平方米10千克以上,因此,日本人稱這個海區為“錳結核的銀座”,美國人則稱之為“世界海底錳之路”。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峽以及斯科特海和北大西洋西南角的海域,印度洋中的錳結核則更多地集中在深海盆地之中。

隨著人類對礦產資源需求的日益增長,一些國家紛紛到海洋裡尋找錳結核資源。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日本、德國、比利時、義大利、瑞典、荷蘭、挪威、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紛紛卷人錳結核的勘探活動。這些國家不惜耗費巨資和人力進行調查勘探和可行性研究。美國有4個財團,先後投資億多美元,從事大洋錳結核資源的研究開發工作。日本也是對海底錳結核研究開發最積極的國家之一,先後投資8000萬美元,制定了9年研究開發規劃。法國打算當陸地礦產資源枯竭時,錳結核有可能成為法國工業原料的重要來源之一,從而保證法國礦物原料的長期供給。法國甚至認為,即使從經濟上說,錳結核永遠不可開發,也永遠得不到利用,但在這一領域的可行性研究上所花費的費用,也能產生實際的積極效果。比如可以促進海洋工程技術和礦石冶煉技術的發展等。德國在中太平洋北部申請了一塊礦區,以滿足德國0年內對鎳、銅、鈷、錳的大部分需要量。蘇聯則是第一個申請先驅投資者的國家,為了本國的利益,有意識地尋求一些海底礦產資源。

中國是一個缺錳的國家,中國的深海科學研究在“向陽紅五號”船之前是一片空白。中國海洋科學家們的百年夢想,就是要像英國的“挑戰者”、蘇聯的“勇士”號那樣,從深海中抓捕到錳結核樣品,開展大洋科學研究。遠在北京的海洋學家和地質學家們在國外有關資料中看到,“向陽紅五號”船所在的0區的地理位置,也是深海富錳結核礦區,並已具備能力獲得樣品。這個機會是中國的地質科學家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中國或許透過正常科技工作申請,10年0年,甚至50年也不一定會專門派一個地質專家來太平洋採捕錳結核。於是,他們向國家海洋局提出了“深海探寶”獲取錳結核標本的建議,國家海洋局即刻給“向陽紅五號”船下達了獲取深海錳結核樣品的指令。

實現這項特別指令的就是水文地質組組長林應信和黃樂耍、阮華弟、陳德祥等。

這是一個增設的大面觀測站兼地質取樣點,連續觀測時間為1小時,編號是015站,資料顯示水深4800米,地理位置是:東經171度0分,南緯6度整。

6000米水文紋車轟轟地啟動了。

它帶著一隻“深海抓鬥”,國際名稱為採捕器,類似於現時挖土機兩個泥鬥的合成,深海抓鬥上有一個機關與鋼纜連著,抓鬥下潛著底後這個機關鬆開,然後靠鋼纜提升的力量收緊抓鬥的豁,兩鬥合牙就能抓到海底的樣品。在中國還沒有深海電視抓鬥的上世紀70年代,這種深海取樣完全靠收放絞車綱纜的海洋調查人員的手感判斷。一般鋼纜放到離海底約近百米時開始減速,細心體察抓鬥著底時傳導到幾千米水面的那一點細微的震動。鋼纜長度放多了,或者海底不平坦,都可以導致深海抓鬥抓不到底質樣品。放少了又沒有著底,更抓不到底樣。現代人們時常說,上天容易下海難。難就難在深海漆黑無邊,壓力巨大,每下潛10米,就增加一個大氣壓,5000米就是500個大氣壓,一根水桶粗細的木頭到了深海很可能變成一根筷子大小的木棒。人類征服深海遠比征服太空難得多。

由於第一次和第二次遠洋的成功,林應信仍然指揮著這次深海取樣的任務。張著豁嘴大牙的深海抓鬥隨絞車鋼纜以每分鐘約10米的速度往深海下潛,約一小時後才接近海底。林應信不苟言笑,他整天在甲板上做大洋取樣工作,這種與深礦挖煤異曲同工的工作,幾乎把他從中山大學古老榕樹林陰下4年蘊蓄的那點文雅掏了個光淨,整個臉部和手臂全都像鍍了一層油彩。他穿著“老頭衫”(一種配發的白色圓領汗衫戴著草帽的時候,你絕對想不到他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當他那雙經常拿捏鋼纜、擺弄深海抓鬥等鐵器的手,夾著一根被汗浸溼得抽不動了的劣質香菸時,就誇張地向人們傳導著這樣粗礦的訊號。然而,的確沒過多久,中國在10年之後用來向聯合國海底管理委員會申請太平洋錳結核礦區開闢資格,第一塊顯示著中國開展研究歷程的錳結核,就是由他領導的這個地質組完成的,他親手寫就了中國大洋深海採礦科學研究的第一筆。

不過,這時的林應信彷彿並不走運。當他指揮著鋼纜操縱員往深海裡提升鋼纜,以為抓到了他夢想的寶貝時,他卻只獲得了深海的一點黑不黑白不白的沙粒,別的,什麼也沒有,近個小時幾乎一無所獲。

第二次,他換了一班,由陳德祥領班,繼續往深海進軍。這時已進人了夜晚,絞車將採捕器提到甲板的時候,林應信仍然沒有看到那個夢的實現。時間又過去了近個小時。“向陽紅五號”船按計劃會在這個深水站點停留1個小時,他還有兩次深人大洋的機會。

他開始安排第三梯隊,由阮華弟領班。這是一個身體和耐力都非常強壯的中年海洋水文隊員,當年8歲,一濃烈的湛江普通話加上那副銅盤般的大臉,總給人一種不懼風險、堅忍不拔的信心。

前任兩班的兩次取樣失敗不得不讓他思考。深海抓鬥儘管國際上也使用多少年,但中國生產也就幾年的歷史,深海抓捕的經驗也是只他們這幾個有。近海的抓也的,到深海抓物一猛結核,其“牙”的力量是否夠?放下海底後是否能夠平穩著底都是值得思考的。在深海抓鬥下海之前,他仔細在甲板上研究這個採捕器的結構。猛然,他有一個靈感,想起少年時長跑運動往小腿上綁沙袋的做法,就去與林應信商量改進深海抓鬥的想法。沒想到林應信也在捉摸這事,兩人一合計,就搞出了一個在深海抓鬥的兩邊各再加裝一塊鉛板的設想。一方面加強抓鬥人水和觸底的穩性,另一方面又加強了著底後收抓取底樣的力度。倆人說幹就幹,不到一個小時,就把抓鬥改進好了。阮華弟說:“深夜了,你去休息吧,兩小時後我來叫你。”已過40歲的林應信真也累得不行了。他把剛剛為固定鉛板扭完鋼絲的虎鉗往阮華弟手裡一放:有好和下了這裡阮華弟已啟動了絞車,下放深海抓鬥的時候,因為加了兩塊鉛板的重力所致還覺得快了一點。

深夜,了紅十二號”船外,沒有任何其他燈火,連很“勤快”的蘇聯偵察船也“累”了,不知去了方前甲板是,海水和不水人,也在加採水器和海計。他了一點用肉罐頭做的麵條正精神抖擻,還有幾個水手正在釣著魷魚。太平洋裡魷魚和鯊魚常常是非當班船員門的超級海鮮夜宵。

凌晨點的時候,阮華弟和助手賴信文把深海抓鬥提到了甲板上,阮華弟很希冀會出現奇蹟,可是他也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幸運,而且在深海抓鬥提升到甲板上的那一刻,他看到的情形也沒有特別的不同。連一根草都不帶的深海抓鬥像往常一樣被幾千米水深的海水洗得乾乾淨淨,連綠色的油漆都洗沒了,抓鬥周圍都是乾乾淨淨的,還能有什麼奇蹟?

但是,他還是很急切地想把它開啟。深海抓鬥上面有一個封閉活動的蓋,阮華弟用手指輕輕地揭了起來,在三艙明亮的典鎢燈下,他看到了幾顆土豆大小的深褐色的球狀物質。“嗡”地一下,他立刻興奮了,“趕快叫老林,快!快”他吩咐著助手。

林應信起來了,他從三艙底到作業甲板要爬兩道梯,他一步兩級爬到甲板後,阮華弟已經把錳結核取了出來,一共五顆。

歷史記住了這個時刻和地點:1978年4月日凌晨,東經171度0分,南緯6度整,中國“向陽紅五號”船在英國“挑戰者”號105年之後,在太平洋埃利斯群島以西4784米的深海,獲得了第一份錳結核樣品。這是來向底底的寶”。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四、刀之光劍之影

1978年,是美、蘇“冷戰”的高峰年代。

中國“向陽紅”編隊第三次東出第一島鏈後,兩個超級大國都意識到了中國這兩艘神秘船隻對將來中國的,起大的偵察力量甚至海軍“巨無霸”

來的。兩個級大在戰”得不相上下,難捨難分,看到中國人到來,突然都停下手撲向中國“向陽紅”編隊的時候,中國唯一一艘可以支援遠端作戰的新型導彈驅逐艦因事故而艦毀人亡。同“向陽紅五號”船一起出海的海軍司令部作戰部副部長陳德鴻,實際上是一個未帶一兵一卒的“光桿司令”。包括陳副部長本人,40名中國海軍、船員和科學家全部暴露在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蘇聯、日本、紐西蘭等多國海軍面前,一旦“出事”,中國唯一可以向國際社會討還公道的理由就是“他們是中國海員”。

第一次出現緊張對峙是月0日。編隊出航15天,進人到太平洋中部索羅門群島北部赤道附近。下午點,蘇聯一艘偵察船突然出現在編隊前方,航經“向陽紅五號”船的正橫位置後,又突然掉頭尾隨而來。這艘船約有000噸,取名為“金剛石”號。蘇聯在太平洋中部沒有建立海軍基地,“金剛石”號要麼從越南的金蘭灣來,要麼從海參崴來。它的航速顯然比“向陽紅五號”船快,但也必須事先獲得“向陽紅”編隊的情報才能跨過幾千海里等待在航線上。這說明,“向陽紅五號”船無論怎麼保密,對於“冷戰”時期與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對壘、有著強大偵察系統的� �聯來說,也是沒有作用的。

4月6日編隊進人到第二作業區的傍晚,“向陽紅五號”船正在停泊作業,水下放著一長串儀器,100多人在甲板上吃晚飯。落日映在海面上,與天上的一片殘雲相映,組成赤道附近海域常見的美麗景象。赤道附近因為很少有風,海水平展得像綢緞,有幾條大鯊翻騰著在搶食船員們吃不下的飯菜,幾個釣魚有方的船員,躲著船長的眼光正準備往下扔鉤,以在晚上值夜班的時候,偷著弄一頓鮮魚翅麵條吃。

突然,駕駛臺出現了一點騷動,總指揮被急切地請了上去。原來,負責水深測量的重力組值班員報告,水深突然出現異常。000多米水深一下子變成了幾十米,而且回波訊號強烈。總指揮和船長都是老海軍,他們立即意識到一定是潛艇在船底下。不知是哪個國家肯如此給面子,把一艘潛艇悄悄地潛到了船底下面6070米處。當時“向陽紅五號”船的幹舷上,水文工作者操縱著水文絞車正每100米放一個海流計,放到1000米深的海下無流層,以觀測不同層次的流向流速。採水器也在採水,這些都是正常開展的海洋調查專案。潛艇下潛的目的分明是到深海去觀察“向陽紅五號”船的作業情況,或者更加隱藏著偵聽船上的某些機密信息。總指揮張瑞禧要大家不要慌張。他的理由是:潛艇是不敢在船底下頂我們“肚皮”的,要是對“向陽紅五號”船實施魚雷攻擊呢,早就動手了,不用等到你發現了它才下手。同時,“向陽紅五號”船和“向陽紅十二號”船,都沒有在太平洋公海上做違反國際法的事,正常的海洋調查是科學活動,是受國際法保護的,也是美國和蘇聯兩超級大國自己時常在世界各海域開展過的。但是在水下6070米深的這個鋼鐵怪物,究竟是“誰家的孩子”卻不得而知。指揮員們在大膽想像推理,一些駕駛也在。在和二洋,美偵機偵察,因我國外交部曾向美國外交部提出過“照會”、“抗議”,可能是為繼續偵察中國編隊尋找外交理由,也可能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搞錯了什麼情報,而且“獵戶星座”號飛機的空中偵察顯然難以核實,才派潛艇來的。指揮員們如是推斷,這艘潛艇就可能是美國的。若是美國的,一定也來自太平洋艦隊的夏威夷或關島的美國海軍基地。而蘇聯潛艇得從海參崴來,長驅000多海裡,還必須是戰略核潛艇才有這個自持力和續航力,不是特別重大的事,蘇聯動不了那些“大家夥”。也有些人猜測,要是蘇聯人的核潛艇剛好在太平洋訓練或執行別的什麼任務,剛好趕上了,與水面上的“金剛石”號一呼一應也不是不可能。

幾十分鍾後,潛艇離開了,水下又恢復了正常的水深顯示,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當然永遠也搞不清楚究竟是誰家的潛艇。指揮參謀只是把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作了記錄,然後也向北京指揮機關作了報告。但誰都明白,由於這艘不明國籍的潛艇的出現,加上美國偵察飛機、蘇聯偵察船的“陪伴”,“向陽紅”編隊所面臨的海上安全形勢更加嚴峻了。人人心裡都揣著一個事:飛機在頭上,潛艇在底下,偵察船在旁邊,下一個又是什麼?

1978年4月6日,當地時間下午點5分,“向陽紅五號”船在0區(東經17度0分,南緯8度40分)作業時,一艘約500噸的可疑船隻突然出現在視野裡。經偵察員識別,這是蘇聯現代化的偵察船“海濱”號。與前幾艘相遇的偵察船不同的是,“海濱”號是專門派來偵察、騷擾“向陽紅五號”船的。它一點都沒搞錯,一上來就跟蹤著“向陽紅五號”船,相距400!500米,“向陽紅五號”船走,它亦走,“向陽紅五號”船停它亦停,像個“跟屁蟲”似的。“向陽紅五號”船漂泊(漂航)作業時,它就圍著轉,轉幾圈又停下來,有時還向“向陽紅五號”船惡作劇般的低速接近,用俄語和英語嘰裡哇啦叫,攪得張總指揮很煩惱。“向陽紅五號”船多次向它提出警告,它不理。總指揮就調動“向陽紅十二號”船,當它要接近“向陽紅五號”船時,就以船噸位大、位置優勢堵截“海濱”號,迫使“海濱”號不得不轉向,不得不距離遠一點漂泊。但它還是跟著不走。有一次“海濱”號可能遇到了什麼節日,一反常態地在公海上掛起國旗、海軍旗、作業旗,人員著海軍禮服,從“向陽紅”編隊一側駛過,好像瞭解到了“向陽紅五號”船也是軍人,氣我們不敢穿軍裝似的。這次舉動,把老海軍出身的總指揮張瑞禧和船長倪樹森、政委侯華清氣得不行。總指揮在指揮台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老子要是手上有魚雷,非揍他不可。”

這當然是開玩笑。不過,在張總指揮和船長心中,要設法捉弄一下蘇聯“海濱”號船,必要時甩掉這個“尾巴”的“金蟬脫殼”之計正在。

5月日“海濱”號仍在一旁跟蹤,只是它學“聰明”了,不是刻板地跟著編隊走,跟得很累而且耗油,而是在距離我編隊約0千米,往返測量重力線的線段中段守候,以逸待勞,非常得意。我編隊已有56天是連續這樣有規律的航行了。總指揮分析,“海濱”號一定認為他們發現我們的行動規律了,可以出“金蟬脫殼”之招了。凌晨4時,海面一片漆黑,編隊走完0區的最後一條測線,開始從0區到04區轉場。張總指揮決定利用這個機會甩掉這個尾巴倪樹森船長按照總指揮的決定部署兩船的無線電通訊設備和雷達全部實行海軍規範的“無線電靜默”。編隊內部通訊採用燈光和旗語。“甩尾行動”開始!總指揮命令兩船加速向東北方向的04區航行。兩小時後,“海濱”號在中段守候不見“向陽紅”編隊返回,可能開啟雷達搜尋,但這時“向陽紅”編隊因為正好向遠離“海濱”號的方向行駛,至少就已距離“海濱”號50海里以上了。張總指揮判定:“海濱”號的雷達最多只能搜尋40海里內的目標,它的電子偵察只能偵察到有電磁波發出的目標,蘇聯人的腦袋只能分析有規律重複出現的事物,它油艙裡的燃料油只夠它追趕00海里。“向陽紅五號”船的行動完全超出了它再度跟蹤上來的基本條件。總指揮估計得十分準確,“尾巴”成功地被甩掉了。

編隊進入04區(美國控制的貝克島東北方00海里處),在這裡分別進行了重力測量,水文測量和水深測量,無礙無阻地作業了整整8天,不僅蘇聯船沒了蹤影,連反應最快、最捨得花本線的美國“獵戶星座”號反潛偵察機也不見了。作為靶場選擇戰術隱蔽區的04區,真的“隱蔽”了。

然而,太平洋裡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並沒有結束,中國衝出第一島鏈的行動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連鎖反應。日本也派出偵察船在我編隊返航的路上實施跟蹤偵察,一些不明國籍的飛機經常擦身而過,未及記錄到舷號就溜走了。

5月7日晚上9點40分,我編隊從蘇祿海過菲律賓民都洛海峽,進人南海。船員們終於體會到一點靠近祖國的輕鬆和寬慰,船長倪樹森吸著一支煙,正鋪開紙起草電報,報告國內指揮機關“向陽紅”編隊即將進人南海的訊息。這時,海軍偵察員報告: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從菲蘇克地動,編隊危機突如其來,出了什麼問題呢?來不及想許多了。

美國人透過衛星和其他偵察手段,似乎發現了中國“向陽紅”編隊的行蹤。總指揮立即上到指揮台組織應急指揮,船長倪樹森拉響戰鬥警報並立即拿起廣播話筒通知全編隊人員按戰鬥部署各就各位,非當班人員不許到甲板活動,準備應對緊急情況。“向陽紅五號”船隻有自衛的四挺高射機槍安裝在船頭和船尾,所謂的槍帆班十來個戰士全部只進行了海上目標的實彈射擊,對空中目標沒有人開過槍。但是他們面對著千倍於自己的對手也沒有示弱。幾名戰士迅速扒掉槍衣,裝好子彈,把槍搖向夜空,準備戰鬥。同時總指揮張瑞禧還果斷命令:“取消無線電靜默程式,開啟雷達搜尋“航母”,向海軍作戰部及時報告情況。”

緊張的時刻來了,天氣卻非常糟糕,沒有月光,雲很低,像要下雨似的。這時雷達班長胡長香測量報告,“企業號”距離我16海里。在駕駛臺上,總指揮和船長可以用望遠鏡看得到“企業號”航空母艦甲板上正在起降的飛機了。說話間,一架飛機摸黑從編隊右側穿來,穿雲破霧,轟隆巨響越過上空,飛行高度約800米,從航速判斷不像是速度比較快的戰鬥機。另一架則從“向陽紅五號”船的後方1000米高度飛過,飛機強大的引擎聲震得駕駛臺兩邊的玻璃鋼天遮(遮雨棚)嗒嗒直響。海軍偵察員分析,這是轟炸機。雷達顯示:編隊正好是與“企業號”交叉航行,航母速度達到了0節,很快從編隊前方駛人南海中部方向,沒有停頓下來與中國“向陽紅”編隊對陣的意思,飛機也沒有再來。“向陽紅”編隊也沒有減速,仍然向西北,往中沙群島方向駛去,雙方在夜裡擦肩而過,相安無事。10分鐘後,總指揮解除了戰鬥部署。

國航母南海行,這,與“向陽紅”編隊相遇,也可以說是無意之中的巧遇。有些指揮員們分析:訓練固然是訓練,可是早不訓練晚不訓練,偏等到“向陽紅”編隊來了才訓練,其中不乏有阻嚇、偵察我編隊的含義。也有一些指揮員判斷:別把美國大兵想得那麼敬業,他們經常犯錯,“向陽紅”編隊在夜間看,與普通的商船隊沒有兩樣,紅外雷達也發現不了船上是否有重力儀,是否有幾部特殊的電臺等等,說不定那些大兵真以為是兩條普通的商船呢!沒有兩軍交,的往往。(未完待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相關推薦:一睡萬年當不上帝皇俠的我在美漫當司機我在1988望父成龍凶宅清潔工魂斷太平洋潛龍神醫無限獨步天下儒雅隨和張屠夫這個魔頭儒雅隨和洪荒:貧道不想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