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言情->回到古代耍無賴->章節

朝廷官員

熱門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女配她天生好命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宇宙級寵愛

非東林黨人:錢龍錫(1579-1645),字稚文,松江華亭(今上海)人,明末大臣。

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累官南京吏部右侍郎。得罪魏忠賢,被革職。莊烈帝時,歷官禮部尚書、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李標為首輔,龍錫與劉鴻訓協心輔理,朝政稍清。審理魏忠賢逆案多半由他主持,奸黨分子對他恨之入骨。

等到袁崇煥殺毛文龍,他被疏劾為崇煥同謀罪。遂託病辭官歸。時群小列名逆案者,聚謀指崇煥為逆首,龍錫等為逆黨,更立一逆案相抵。結果龍錫被長期關押在獄。後戍定海衛。福王時復官歸裡。不久卒。

楊景辰(1580-1629年),字載甫,號侗孩。晉江二十六都芙蓉鄉(今羅山鄉後洋村)人。明萬歷八年(1580年)生。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年少時在岳父家潘湖典當及仁穎書院讀書,後為諸生時,在鄉中立蒙館教授村童,所得俸薪,補貼家用。萬曆四十年,景辰中舉。越年,赴京會試,以會試第二名,廷試二甲第十七名聯捷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萬曆四十三年丁母憂回籍守制,服滿復職。天啟二年(1622年)遷左春坊諭德,為當年會試典試官,後升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天啟六年,升禮部侍郎,仍兼掌詹事府院務,教習庶吉士,同時受命為《三朝要典》副總裁。景辰自萬曆四下一年入翰林院至天啟六年晉禮部侍郎,13年間官階從七品升至正三品,一直在內廷供職,位列車員清班,以教習皇子為主要職務。天啟七年八月,熹宗薨。思宗即位後,當年十月即以果斷措施。一舉剷除魏忠賢閹黨,晉升楊景辰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又升為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位至極品。景辰在入閣輔政的幾個月間,屢欠剴切陳情,針對國策、時弊,積極提出興革的意見,如敘川功而汰冒濫,錄忠黨而起禁錮,惠全國而停加派等建議,無不切中時弊,得到思宗的嘉許採納。又如在整飭軍務奏章中,根據當時軍伍中存在領餉有兵,操練防守無兵的流弊,要求京營宜責成提督及巡視衙門,九邊宜責成督撫,清查振刷等。六月,景辰以曾經三疏頌忠賢和參與閹黨修編《三朝要典》的罪過被罷黜。同月,詔令景辰致仕回原籍。景辰回晉江後,憂思成疾,崇禎二年16五月十二日逝世。遺著有《楊大學士文集》12卷。

劉鴻訓(1565~1634)字默承,號青嶽,周村區太和莊人,劉一相之子。1613年(明萬歷四十一年)中進士。先授庶吉士,後改授翰林院編修,參與修國史。1620年(明泰昌元年),出使朝鮮,回國時遼陽被清軍佔領,朝鮮為其建造二艘洋艦,讓他繞道回京。途中曾收容難民同行。後被任為右中允,又改任左諭德。1626年(明天啟六年)擔任少蔭事官,忤魏忠賢專權,被貶職為民。1628年(明崇禎元年),奉旨還朝,官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並參預處理國家大事。此時,魏忠賢雖貶,但其黨羽尚在,每逢有提出新建議者,常遭其攻擊,大臣多不敢言。劉鴻訓則力主正義,痛斥魏黨楊維垣、李恆茂、楊所修、田景新等人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的行為。後遭奸佞陷害,被貶往代州守衛邊防。1634年(明崇禎七年)五月,劉鴻訓在邊防營地去世。著有《四素山房集》、《皇華集》、《玉海纂困學紀聞鈔》等。

東林黨人:

魏大中、顧大章、高攀龍、周起元、繆昌斯

顧大章,字伯欽,常熟人。父雲程,南京太常卿。大章與弟大韶,孿生子也。

大章舉萬曆三十五年進士,授泉州推官,乞改常州教授。父喪除,值朝中朋黨角立,正士日摧。大章慨然曰:“昔賈彪不入‘顧’‘廚’之目,卒西行以解其難。

餘向與東林疏,可以彪自況也。”乃入都,補國子博士。與朝士通往來,陰察其交關肯綮,清流賴之。

稍遷刑部主事。以奉使歸。還朝,天啟已改元,進員外郎。尚書王紀令署山東司事。司轄輦轂,最難任。自遼陽失,五城及京營巡捕日以邏奸細為事,稍有蹤跡,率論死。絕無左驗者二百餘人,所司莫敢讞,多徙官去,囚未死者僅四之一。大章言於紀曰:“以一身易五十人命且甘之,矧一官乎!”即日會讞,系三人,餘悉移大理釋放。紀大嗟服。佟卜年之獄,紀用大章言擬流卜年,未上而紀斥。侍郎楊東明署事,欲置之大闢,大章力爭,卒擬流。忤旨,詰責,竟論卜年闢,瘐死獄中。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魏忠賢欲借劉一巘株累劉一燝,大章力辨其非,忠賢大恨。卜年、一巘事具《紀》、《一燝傳》中。熊廷弼、王化貞之下吏也,法司諸屬二十八人共讞,多有議寬廷弼者。大章因援“議能”、“議勞”例,言化貞宜誅,廷弼宜論戍。然二人卒坐死。大章亦遷兵部去,無異議也。會王紀劾罷徐大化,又疏刺客氏,其黨疑紀疏出大章手,恨之。大化令所親御史楊維垣訐大章妄倡“八議”,鬻大獄,大章疏辨。維垣四疏力攻,言納廷弼賄四萬,且列其鬻獄數事,反覆詆訐不休。大章危甚,賴座主葉向高保持之,下所司驗問,都御史孫瑋等白其誣。

帝以大章瀆辨,稍奪其俸,大章遂引歸。

五年起官。歷禮部郎中,陝西副使。大化已起大理丞,與維垣為忠賢鷹犬,因假汪文言獄連及大章,逮下鎮撫拷掠,坐贓四萬。及楊漣等五人既死,群小聚謀,謂諸人潛斃於獄,無以厭人心,宜付法司定罪,明詔天下。乃移大章刑部獄,由是漣等慘死狀外人始聞。比對簿,大章詞氣不撓。刑部尚書李養正等一如鎮撫原詞,以“移宮”事牽合封疆,坐六人大闢。爰書既上,忠賢大喜,矯詔佈告四方,仍移大章鎮撫。大章慨然曰:“吾安可再入此獄!”呼酒與大韶訣,趣和藥飲之,不死,投繯而卒。崇禎初,贈太僕卿,官其一子。福王時,追諡裕愍。

初,大章等被逮,秘獄中忽生黃芝,光彩遠映。及六人畢入,適成六瓣,或以為祥。大章嘆曰:“芝,瑞物也,而辱於此,吾輩其有幸乎?”已而果然。

大韶,字仲恭,老於諸生。通經史百家及內典,於《詩》、《禮》、《儀禮》、《周官》多所發明,他辨駁者複數萬言。嘗以為宋、元以來述者之事備,學者但當誦而不述,將死,始繕所箋《詩》、《禮》、《莊子》,曰《炳燭齋隨筆》雲。

.........................................

(一)袁崇煥其人1.簡評

袁崇煥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幹的政治家,甚至以嚴格的軍事觀點來看,他也不是韓信、岳飛、徐達那樣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點,然而他憑著永不衰竭的熱誠,一往無前的豪情,激勵了所有的將士,將他的英雄氣概帶到了每一個部屬身上。他是一團熊熊烈火,把部屬身上的血都燒熱了,將一群萎靡不振的殘兵敗將,燒煉成了一支死戰不屈的精銳之師。他的知己程本直稱他是“痴心人”,是“潑膽漢”,全國惟一肯擔當責任的好漢。袁崇煥卻自稱是大明國裡的一個亡命徒。亡命徒是沒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官居一品,過的卻是亡命徒生涯,只因這十年之中,他生命之火在不斷的猛烈燃燒。司馬遷在《留侯世家》中說,本來以為張良的相貌一定魁梧奇偉,但見到他的圖形,容貌卻如美女一般。我們看到袁崇煥的遺像時,恐怕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影象中的袁崇煥雖不怎樣俊美,但洵洵儒雅,很難想象這樣的一個人竟會如此剛強俠烈。”——《袁崇煥評傳》

2.生平簡介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號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廣東東莞人,廣西梧州府藤縣籍。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1622年(天啟二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築古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衛戍。1626年(天啟六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受炮傷而死,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終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劾去職。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賢見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1628年(崇禎元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思宗召見崇煥。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復遼,並疏陳方略,皇帝大喜,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禎二年)崇煥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集中精力對付毛文龍。後崇煥於7月24日藉口閱兵設計文龍,當眾宣佈毛文龍十二大罪狀,以尚方寶劍斬文龍於皮島。1629年(崇禎二年)十月,發生“己巳之變”,皇太極率十萬清兵繞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袁崇煥聞訊帶兵兩日急行三百裡,袁崇煥本應將來犯之敵阻擋在薊州至通州一線,在此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城安全。但當他偵察得知敵兵已經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時,只是率兵跟躡,趕到河西務時,又不顧將領反對,率部前往北京,於次日晚抵達廣渠門外,大敗清軍。袁崇煥如此之舉,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莊舍被敵騎蹂躪殆盡。

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皇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但是一些學者(如:金庸,在《碧血劍》後所附《袁崇煥評傳》中)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皇帝決心殺之。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譁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

1630年(崇禎三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市米盜資”等十大罪狀的罪名“磔”死。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史載“兄弟妻子流三千裡,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案情始末終於真相大白。乾隆大帝還編寫了《四庫全書》。當時很多明朝史書,為了美化變態的明朝皇帝,竟然惡毒汙衊袁督師是漢奸,這些書都被乾隆大帝統統燒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乾隆大帝親自修訂的《明史》。

.......................

熊廷弼

(1569~1625)明末軍事統帥。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廣江夏(今湖北武漢)人。熊廷弼有膽略,知兵事,且善射,為明末“遼東三傑”之一。少時家境貧寒。放牛讀書,刻苦強記。

萬曆二十五年(1597)舉鄉試第一,次年中進士,授保定推官,盡釋被稅監王虎冤系獄者多人,並上撤礦疏,以能擢為監察御史。

三十六年巡按遼東。面對遼東地廣人稀,邊防多事,特別是後金勢力興起,實行軍屯,繕垣建堡,按劾將吏,軍紀大振。上疏備陳修邊築堡、以守為戰的存遼大計,與巡撫楊鎬之議不和。不久督學於南直隸,以嚴明聲聞。

四十七年,在與後金軍的薩爾滸之戰中,經略楊鎬指揮的號稱四十七萬大軍慘敗,從此明朝力量大衰,在遼東失去優勢,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防禦。戰後,經廷議,擢升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楊鎬為遼東經略。其時開原、鐵嶺相繼失陷,瀋陽軍民紛紛逃奔。熊廷弼到任後,立斬逃將,督造軍器,修繕城堡,調兵遣將扼守各衝要地點,互為應援,守備大固。他還親巡瀋陽、撫順,相度形勢,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為主,反對浪戰,並聯合朝鮮牽制後金,卓有成效,使後金軍一年多內不敢輕進。熹宗初立,熊廷弼以不進兵為言官所劾,上書自明,求罷,朝廷以袁應泰代。在天啟元年(1621)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遼東重鎮瀋陽、遼東首府遼陽相繼失陷,袁應泰死,遼河以東全部淪為後金所有。熊廷弼被召入朝,提出三方佈置策:在廣寧(今遼寧北鎮)厚集步騎以牽制後金主力;在天津與登、萊(今山東蓬萊、掖縣)各設巡撫,置舟師,乘機入遼南;在東面聯合朝鮮從後方打擊後金;在山海關設經略,節制三方。明朝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駐山海關,第二次升任遼東經略。朝廷同時擢王化貞為巡撫。王化貞雖然有膽略,但是他對後金的軍事力量估計不足,主張主動出擊,三個月內蕩平後金。二人一主戰,一主守,造成“經撫不合”的局面。然而朝廷上爭論的結果是支援王化貞而放棄熊廷弼的策略。王化貞擁重兵守廣寧,而熊廷弼則徒擁經略虛名,僅有數千軍士。王化貞不聽節制,計劃以降敵明將李永芳作為內應,發動進攻。還沒來得及實施,努爾哈赤趁遼河結冰,一舉攻到遼西,圍攻廣寧以西的西平堡,圍城打援,殲滅了來救援的三萬明軍。同時後金方面派入廣寧的間諜挑起了兵變,開啟城門迎接後金軍隊。王化貞狼狽逃出廣寧,在右屯見到熊廷弼。王化貞在熊廷弼面前痛哭流涕,熊廷弼嘲笑他:“你那個四萬軍隊三個月蕩平後金的計劃,進行得怎麼樣了?”王化貞建議再設法阻擊後金軍隊,熊廷弼卻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全部撤回山海關,致使關外完全處於不設防的狀態,許多城堡被毀,遼西的大量百姓被迫遷到關內。退到關內不久,熊廷弼被下獄論死。魏忠賢指使閹黨袒護王化貞,委罪於熊廷弼。最後熊廷弼被殺,傳首九邊。崇禎時獲昭雪,諡襄愍。有《熊襄愍公集》。(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白衣為甲人生的底線遙望幽夢最強無敵熊孩子回到古代當閒人末世天典超級放大鏡提督的無限之旅爺爺重生之少年大賈混世農民之我的隨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