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回到明初做藩王->章節

第一百四十九章 強國之道

熱門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諸天新時代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但是,此時的大明儲君朱允炆卻對此憂心忡忡,本來有一個實力強大,有勇有謀的燕王就已經讓他寢食難安了,現在又多了一個雄才大略的肅王,這讓他如何睡得著覺。

李景隆早已經接到了朱允炆的秘密旨意,讓他想方設法限制肅王的發展。

但是,李景隆也知道,肅王是個十分精明的人,自己又在他的手底下工作,若是故意給他出餿主意,肯定會被他看出來,到時候,自己肯定是吃不了兜著走。

於是,此時的李景隆便選擇了沉默,先不發言,先看看形勢,看看能不能鑽個空子,既向朱允炆表了忠心,又不給朱桂留下什麼把柄。

朱桂問完之後,王府的長史魏延嗣首先站出班來,向朱桂作了一揖,道:“啟稟殿下,前兩日,殿下和臣討論過派王府的文官到青海五郡去擔任郡守、縣令等官職。臣深以為然,現在臣已經選派出了一批人,正等著殿下批准。

不過,我肅王府的文官本來就很緊張,現在要是在分出去一批,那臣的手頭就更緊了,所以臣建議殿下在選拔一批文官來進入王府,先讓他們擔任一些不太重要的職位好好培養一番,等他們歷練了出來,也可以到地方任職。

現在,不光是青海五郡,我們原來的河西四郡人口也是越來越稠密,光靠之前的衛所已經很難在管理了,遲早也有設立理民的機構,這些官員將來都可以從王府中選派,所以臣建議殿下早做準備。”

魏延嗣之前是小看了這個肅王,他原本以為這就是個異想天開的皇二代,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這個表面上不顯山不露水的肅王竟然是個胸有丘壑之人,短短的這些日子,竟然幹了這麼多大事。

解決肅藩糧食問題,敗瓦剌,平青海,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大書特書了。

魏延嗣忽然覺得自己跟著朱桂幹也很不錯,說不定將來還真能成就一番功業,在史書中留下一筆。

退一萬步來說,即便朱桂永遠是個藩王,那他也不吃虧,他的職責本來就是輔佐朱桂,替他盡心盡力地謀劃不是什麼錯,即便是老朱也不能說他什麼,說不定還會因為他幹得好而把他調到朝廷裡。

所以,不管怎麼算賬,他盡心盡力地輔佐好朱桂對他來說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因此,魏延嗣此時是真心想要輔佐朱桂成就一番事業,剛才的一段話,都是他苦苦思索良久之後才決定說出來的,每一個字都代表了他對朱桂和肅藩的忠心。

朱桂聽完不由地緩緩點頭,笑了一下,稱讚道:“魏長史所言甚是,凡治國者必以人才為先。不選賢才而希望國家大治的,寡人從來沒有聽說過。

之前,寡人剛剛就藩,我肅藩的糧食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而且人口稀少,強敵環伺。寡人一心一意都在想著我肅藩如何在這虎踞龍盤的河西立足。

現在,我肅藩的糧食問題已經解決,外部環境也變得很寬鬆,可以說已經站穩了腳跟。我們又打下了青海,將領土面積擴充套件了數倍。

我們現在要考慮的問題不光是如何立足了,還要考慮今後如何使得肅藩的統治穩固,如何發展肅藩,這個時候,選拔賢才就成了重中之重。

所以,寡人同意魏長史的意見,在全國範圍內選拔人才,而且即便不是我肅藩的人,只要有才華,只要肯為我肅藩效力,寡人也一樣會重用。”

肅藩的文武聽到朱桂的這番話,都感覺到了他孜孜求治的決心,紛紛向朱桂下拜道:“臣等尊令。殿下高瞻遠矚,實乃是賢明之王。”

朱桂沒有理會眾人的奉承,接著說道:“但是,我們又該如何選拔人才?這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還請各位臣工暢所欲言。”

自隋唐以來,選拔人才的制度最主要的就是科舉制度,但是,老朱登基之後,不拘一格,他認為那些飽讀詩書的人雖然也有大才,但是往往是書呆子比較多,缺乏實幹的才能,因此在選拔人才方面,也不光是依靠科舉制度。

明朝初年,有一個糧長幹活十分實在,每次都可以按期將糧食繳納到京城,從沒有延誤,也從沒有缺斤少兩,老朱對他就頗為欣賞,提拔他做了官,最後那個人一直幹到了工部尚書。

因此,眾人都知道,明朝此時的官員選拔有科舉制,但也不光依靠科舉制,於是,在聽到朱桂的問話之後,便向他作了一揖,道:“啟稟殿下。我大明選材以科舉為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但也有其他的途徑,我肅藩可以借鑑朝廷的做法,不拘一格取賢才,如此一來必定使得人才濟濟,我肅藩的事業便可蒸蒸日上。”

朱桂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道:“說得不錯。不拘一格選人才,這選拔人才一定要不拘一格,豈能只靠一種方式?兩漢時期,中華沒有科舉制度,可是兩漢依舊強大,即便是到了末期,也沒有那個異族敢於招惹。

由此可見,科舉制度並不是選拔人才的唯一途徑,文章寫的再好,辭藻再漂亮華麗,沒有真才實學,那也成不了大器。”

對於這一點,後世的朱桂是深有體會的,後世的他也在體制內混過,當然也寫過公文。

所謂的公文跟後來的八股文是一個道理,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沒有實質內容的,但是用詞卻都非常的華麗,這樣的文章都是拿來裝樣子的,本質並沒有什麼用。

如果肅藩的人才都是一些公文高手,幹不了實際的工作,那肅藩的前景肯定是黯淡無光的。

因此,朱桂下決心要杜絕這種現象,選拔人才不光要依靠科舉,還要有其他的渠道。

朱桂見群臣沒有出言反駁,知道他們認可了自己的觀點,便理了一下思路,接著說道:“因此,寡人以為,選拔人才要多渠道並舉,科舉是一方面,也要恢復漢朝時期的察舉制度,另外,基層小吏若是幹的好的,也可以晉升為官。

若是有諸葛孔明之類的世外高人,還要煩請諸位臣工舉薦給寡人,所謂進賢受上賞,凡是能為寡人舉薦賢才的,寡人一定不吝重賞。

此外,軍士吏民皆可上書言事,若是誰能為我肅藩提出好的建議,寡人一定會拔擢使用,不計較這個人的出身。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只要是有本事就來投奔我,我能富貴之。”

群臣聽到這句話,知道朱桂求賢的決心不可動搖,便紛紛向他下拜道:“殿下英明,臣等謹遵王命。”

此時,又有官員站出來向朱桂作了一揖,道:“啟稟殿下。若是軍士吏民皆可以上書言事,那殿下這裡每天會收到很多的奏摺,豈不是太煩累了?

況且,常言道上賢下愚,殿下這麼做,會不會打亂我們肅藩的秩序和綱紀?”

這位官員一看就是個深受四書五經洗腦的人,這樣的人雖然自認為在堅持孔子的聖人之道,但其實早就偏離了聖人之道不知道多少公里了。

孔子講有教無類,只要是人才就行,何必分得那麼清楚?

當然,朱桂也不會因為這件事就處罰他,他早已經下令肅藩所有的人都可以向他提意見,確保言路暢通。

今天若是因為這個人的意見不符合他的心意就處罰他,那將來就沒有人敢給他提意見了。

如此以來,肅藩的言路必然堵塞,很多事情他就不會知道,耳目被矇蔽,將來說不定得出大亂子。

這可是亡國之君的路子啊,寡人堅決不能走這條路。

朱桂臉上露出了一絲絲不快,但是並沒有發作,而是淡淡地說道:“這位愛卿為寡人著想,寡人也很感動。但是,寡人既然身為這肅藩之王,就應該盡職盡責發展好肅藩,怎麼能只考慮自己累不累呢?

我父皇每日日理萬機,處理的公務不知道要比寡人多多少,他老人家那麼大歲數了都不說累,寡人還不到二十歲,怎麼能說累呢?

至於你說的社會秩序問題,寡人不敢苟同,昔日漢高祖劉邦帳下的文武賢臣,有幾個不是出身寒微。

不說別的,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劉敬還只是個戍卒,劉敬想要向劉邦提建議,劉邦不顧他們二人身份的天差地別,依舊召見了他。

最後,劉敬向劉邦建議遷都長安、和親匈奴、遷徙關東豪強到長安強幹弱枝,這幾條建議劉邦都採納了,最終保證了西漢度過了前期的不穩定時期,而後有了四百年江山。

劉邦身為皇帝,尚且可以禮賢下士,不計較人才的出身,寡人只是一方的藩王,又豈能擺臭架子,將出身寒微的賢才拒之門外呢?”

這一番話說得群臣佩服不已,包括剛才給朱桂提反對意見的人也佩服地五體投地,紛紛下拜道:“殿下英明。臣等領命。”

李景隆聽到朱桂的這番話不由地暗暗心驚,看來這個肅王的志向不小啊,不僅熱衷於開疆拓土,還處處向劉邦學習,劉邦是什麼人天下人都知道,他到底想幹什麼?

不過,古代的人權雖然沒有多少保障,但是給人定罪還是需要真憑實據的,尤其是這種謀反大罪。

向朱桂這種只是吹捧了幾句劉邦算不得謀反,這如果也算的話,那天下人就不要談論歷史了。

造反必須得有實際行動才算,比如私藏甲兵,割據城池等等等等。

當然,歷史上也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但是這樣的罪名任誰也不敢按到朱桂的頭上,原因很簡單,誰讓人家的老爹是朱元璋呢,你隨便栽贓一個藩王,你看看老朱會不會剝了你的皮?

所以,即便朱桂這麼說也算不上圖摸不軌,朝廷知道了也不會怎麼樣,但是他這個人不安分卻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了,李景隆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有利的情報,他打算散了值就回去給朱允炆寫密信,提醒朱允炆當心朱桂。

不管效果怎麼樣,這也算是他對朱允炆表的一次忠心,相信朱允炆會記住他的好。

等朱允炆熬成了皇帝,自然會回報他現在的忠心。

朱桂見選拔人才的這個決定透過之後,又開始了下一個議題,這個議題他也是思考了很久的,也曾經猶豫過,但是經過仔細的權衡,他還是決定現在提出來,並且儘快地落實下去。

朱桂灑了一眼站在大殿內的諸位大臣,然後淡淡地說道:“諸位臣工,我肅藩地處偏遠,周圍都是強敵環伺,說到底還是要以武立國。關於加強我國武備這件事,不管怎麼做都不過分。

因此,寡人想要召開武科考試,考中縣學的稱為武茂才,考中郡學的稱為武舉人,武茂才與秀才一樣,免其賦稅徭役,並且見到縣令可以不跪,考中武舉人的,寡人要挨個召見,量才授職。”

武舉考試最高的是武狀元之類的,但是那是朝廷的禮制,他現在還不敢僭越,先把最高級別定位武舉人,以示比朝廷低一級,能考中舉人的也已經很了不起了。放在軍中鍛鍊鍛鍊就可以提拔使用。

這一條意見沒有什麼大問題,既然要以武立國,那重視武將的地位也無可厚非,朱桂見群臣沒有異議,便又說出了他的下一條建議,道:“此外,我肅藩地處偏遠,如果有戰事,只是指望著別人支援是不現實的,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

因此,咱們要想在這一帶立足,首先自己要強大,我們現在的人口確實很少,但是人口少也不一定沒有戰鬥力。草原的人口也不多,為什麼他們卻始終能成為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

那就是他們人人能戰,全民皆兵,他們戰士從小就弓馬嫻熟,一旦有戰事,拉出來就能打仗。

而我們的百姓,從小只會種地,一旦有了戰事,就只知道東躲西藏,不敢反抗。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的百姓膽子小,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反抗的本錢,朝廷禁止百姓絲綢弓弩,即便是弓箭也有限制。如此以來,一旦異族入侵,百姓們拿什麼反抗呢?除了逃命還能做什麼?”

弩在古代是一種殺傷力很強,而且精度也很高的武器,很適合步兵使用,自秦朝以來,非常受到中原王朝的青睞。

而且,弩對騎兵的殺傷力也是很客觀的,三國時期,諸葛亮就用連弩打的曹魏的騎兵聞風喪膽。

但是,這些王朝大部分時間都是禁止民間私藏弓弩的,因為弓弩在火器出現之前就是最犀利的武器,皇帝怕百姓的力量強大會造反,所以一直都在禁止民間私藏弓弩。

相關推薦:遊戲召喚系統之水滸為師我知道末世將至直播傳承武道輪迴時代:我知道全部劇情成為英靈的我要去拯救世界道心魔痕明末之藩王崛起最強逆襲父母子女關係論123我真不想當老大我養狗是為了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