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都市->花開美利堅->章節

第989章 百家之長

熱門推薦: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都市國術女神 女配她天生好命

前往中國的飛機,逐漸便停了下來。

李小龍從養精蓄銳之中,逐漸睜開了眼睛。

通常,人們都認為李小龍宗師的第一位武學老師是葉問宗師,但實際上他的啟蒙老師卻是他的父親李海泉。

因為李海泉作為粵藝名人,已修習太極拳幾十年,有很深的造詣。李小龍自小好動,認為只要是拳便都能打鬥,因此從幾歲時便開始跟父親學習太極拳,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練就是二十幾年。

太極在截拳道中佔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的一些有關“太極”、“無極”、“陰陽”的理論更逐漸發展成為截拳道的核心理論,而太極圖也成了截拳道的標誌圖。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由於李小龍當時在街頭打鬥的需要,曾想放棄對太極拳的修煉,因為太極是一門慢功夫。但遭到了李海泉的反對,因為李海泉知道李小龍的性子太烈,而透過練習太極拳,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剋制,但在李小龍逐漸放棄對太極拳的修煉,他只得想辦法另闢途徑來彌補。

就連李小龍也想不到,自己這次來中國,就是為了這個太極拳。

而為了這個太極拳,就是為了李小龍自己的截拳道。

“李小龍先生,歡迎歡迎……”

李經吾先生本不在京城,但是為了李小龍的到來,上面的人高度重視,便將李經吾先生請了過來。

李經吾先生,也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了。1927年,在他15歲的時候,便與與孫風秋在哈爾濱從劉子原學彌宗拳。三十年代初來京先後拜趙鐵庵、陳發科、楊禹廷三位太極拳大師學習吳式和陳式太極拳,並得到師叔王子貢的教導。

1941年任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理事。

建國後,積極參與宣傳普及開展國家編定的太極拳套路。

《簡化太極拳》,就是李經吾先生編排的。

他的技藝高超,雖然後面有幾個賴於充數的人冒著他的名字招搖撞騙,但是之所以收那樣的徒弟,只是因為在特殊年代為了自保罷了。

“大師客氣了,客氣了……”

面對對方這樣的一位大師,李小龍也顯得很謙遜,這便將自己擺在了晚輩的位置上。

李經吾先生最絕招的是那太極推手,和招搖撞騙的人不一樣,真正的太極推手,是根據人的中心和對方的動作順著力下去而做到的,而絕不是隨便來個人,然後一推,就“飛”出去了——還能躲著障礙物飛。

所謂“四兩撥千斤”,卻很少有人提到後面那句“千斤力在後”。

沒有深久的功夫,想要搞什麼“四兩撥千斤”,那是天方夜譚。

四兩撥千斤,千斤力在後。其本身的力量和修為,才是最重要的。

那種輕輕一拍前面的人,那前面的大漢便立刻原地跳三下,然後再轉兩圈向後大蹦兩米的“太極”,是不存在的。

太極推手的確能讓人跳起來,但是這只是順著人的力道,讓人的重心不穩、沒法卸力,所以不得不跳罷了——否則這便要摔倒了。一般而言,練太極者先反關節吃住,然後普通人必定相反發力企圖脫離或剋制,然後大師再順勢發力引導使其失去平衡,這才是能夠翻出去的。

但是那種神怪一樣的蹦三蹦……那真不可能。

李小龍其實並不是來討論太極的。

嗯……更準確一點,李小龍是來討論太極後面的哲學的。

李小龍的“武道”,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不過李經吾先生倒是不急。

因為是討論武學,而且李小龍不喜歡別人在這,所以兩人就被安排在了一個沒有其他人的會客廳見面。

兩人一開始討論的是武學和武術的發展。

截拳道不是一種拳,而是一種武術思想。

而截拳道的思想和太極拳的許多思想是“重合”的。

這也正是李小龍來到這邊的原因。

自小接觸武學的李小龍,便是想要將武學融為一體,修枝蔓、立主腦。

主腦是什麼?

在李小龍的思維中,功夫是一種特殊的技巧,是一種精巧的藝術,而不是種體力活動。這是一種必須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藝術。

“你也會推手罷,咱們可以來試試。”

兩人這便搭上了手。

李小龍雖然很強,但是這輩子的李小龍的訓練都被醫生給限制了,說起來的話,卻是沒有前輩子那用電擊輔助鍛鍊來得更強。

不過李小龍知道太極,但畢竟生疏,雖然也學過詠春,但實際上李小龍的拳法,也便不是這樣了。

所以,李小龍很快就被李經吾大師甩了出去。

“你的《截拳道之道》,我也看過。”

李經吾先生啊這時候卻突然說著。

“功夫不僅僅是一種搏擊術,它還是一種世界觀。功夫能鼓舞人的勇氣,還能改變人對生活的態度。太極也是如此。不過我更喜歡將太極稱之為一種生活。”

“太極拳正如你所說的功夫,是一種必須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藝術。能改變人的氣質與思維方式。”

李經吾先生繼續說道:“一開始的時候,我還不瞭解,但是當我開始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時候,我就恍然大悟了。當年我學習太極拳,便是想起了師父口中所說的術語,和教中國古代哲學史的老師口中的術語,頗有‘雷同’之處。”

“剛柔、陰陽、強弱、冷熱、長短、上下、動靜、開合……所以有人稱太極拳是‘文人拳’、‘哲學拳’。”

李小龍點點頭。

“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太極啊,在常年的演化過程中,已經逐漸的從一種拳法蛻變為了一種生活理念、一種人文思想。其本身已經不在拳法本身了。我剛剛和你的推手,實際上這推出來的……是我們的這種生活啊。”

李經吾先生在一旁說著,而李小龍則在靜靜的聽著。

當然,這樣的道理,也就只有這樣的大師才聽得,讓別人來聽,就好比是讓嬰兒學跑步一樣,根本就是懵懵懂懂的。

“我最常給我的學生們說說的一句話,就是‘拳打千遍,其理自現’。當學生們問我,學練太極拳到什麼時候才算學會啊?,什麼時候才算有了功夫啊?什麼時候才算有了悟性啊?什麼時候才算有了內勁啊?……我就是告訴他們這句話。因為太極本身就是一種道理。一種理念。”

中華道家養生學和中醫學是最早把“元氣論”作為研究人類自身的指導理論,並給予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是使用當時最先進的哲學理論指導當時科技發展的典型範例。即運用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手段,指導了生命科學的研究。既研究了人的潛能,又研究了人的健康長壽之道,亦即老子所說的“長生久視之法”。

太極就是得到其精髓發展的存在。

當然,這玩意兒也沒有那麼玄乎。

不管怎麼牛X的武學,也不可能出現什麼突然恍然大悟,然後白日飛昇一樣的那種鬧劇。

這個世界還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而武學、武道,也是修身養性而已。

“最重要的是能放鬆,心靜如水。生活……就是水”

李小龍突然這麼說了一句。

作為一個被凱恩教授稱為最優秀的哲學系學生,李小龍,對“水”多有感悟。

他在論文《悟》中說:“水”,這種最基本的東西,不正是功夫的要義嗎?這種普通的水正為我說明了功夫的原理。我剛剛用拳頭打水,可是水並不感到痛。我再用盡全力打下去,水也不會受傷。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卻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可以適應於任何容器。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樣。

李小龍甚至號召人們來學習水,在《大道似水》中說:朋友,象水一樣吧!

在他看來,水有5種特質:

水可以放入碗中成為碗的形狀,放入杯中成為杯之形。它是如此地具有柔順性、適應性、協作性,而不會一味蠻力對抗。

水雖然具有非常的忍耐性,但它有時又能顯得無比的強大。

水,當它靜止時是如此的澄清,而一旦它洶湧、咆哮時,它又變得那樣的渾濁而具毀滅性。

水,能夠無視重壓而前行。

如果你與水協作,那麼水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反擊它,那麼它就會變成你的敵人。

李的理論和太極拳的理論,都很明顯的受到《老子》一書的影響。脫胎於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和太極拳高手搭手,感覺對方很舒緩、很放鬆的,但覺得力大無窮,如潮水湧來,不可抵擋。為什麼?這正是水的“大象無形”、“唯變是常”的博大與精妙,是太極拳理功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太極拳功法所崇尚的有意練柔無意得剛,特別強調“松”,也就是要求練功者要處於純任自然的狀態,像自然形態的水一樣,讓自己全身的肌肉,夫節,韌帶和內臟都保持著一種自然而舒展弛張的狀態,心中要達到空靜意境。以接近水的狀態。

聽到李小龍的話,李經吾先生卻是悵然一笑:“我的境界還不如你啊!”

“李老先生。我想和這大陸的各家都交流一下……”

李小龍這時候,卻順勢提出了自己的請求。

“這個沒問題。”李經吾先生笑著說道。

而李小龍也表述道:“截拳道是無所謂形的,故亦可適於任何形;且因其無分派別,故亦可適於任何派別。但是見識了國外那麼多武術之後,我發現我對我們自家的功夫,卻還有著不瞭解的地方。武術的至高境界必是趨向簡捷,以不變應萬變,但是也只有逐漸的發展到極致,才可能這麼做到。”

這是要採百家之長了!

李經吾先生一下便明白了。

相關推薦:十億遺產最強小仙農隨身一個迷霧世界超凡血統整合體最A團寵[娛樂圈]最強生物之九頭蛇海賊開局假扮白鬍子二世神級進化:開局霸王蟹天之霸王最狠氪金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