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都市->70後的青蔥歲月->章節

(175)-(176)與海重逢

熱門推薦: 諸天新時代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宇宙級寵愛 女配她天生好命

煙墩山醫院往北五十米就是大海了,正值寒冬,儘管今天陽光明媚,但海邊也沒有什麼人。

只有三兩個揹著包的,一看像是外地來出差的人,站在海邊的石凳旁,離著海沿邊老遠,膽怯地伸著頭往下望。

一般到了冬天,海邊會風急浪高,但今天大海非常平和,碧海藍天一色,海面像鏡子一樣,只有微微地湧,不起一點浪花。

一群群的海鷗,蒲扇著長長的翅膀,貼著海面飛行,“歐,歐”清脆高亢地叫著,像是歡迎著遠離大海一年的我。

順著海邊的海岸路西行不遠,就是煙墩山。煙墩山腳下是座歷史悠久的市級接待賓館--煙墩山賓館。

從煙墩山賓館大門再往西去,是一條不寬的小路,路的兩旁遍佈清末民初時候建的,西洋風格的小樓。

煙海剛開埠時,對外交往活躍。當時有歐美十幾個國家都在煙海設的領事館、洋行、俱樂部。

隨之也有許多服務於他們的西餐廳、旅館、酒吧在煙墩山下出現。

如今這些小洋樓,都成為居民戶了,不管是領事館也好,洋行也罷,什麼酒吧,餐館,都通通洗盡鉛華,陪伴著百姓過起了柴米油鹽,安安穩穩的日子。

那曾經的燈紅酒綠,歌舞昇平都已成為過去,所有的喧囂終會歸於沉寂。

從煙墩山直通下來一條南北路跟這條洋樓街形成一個小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西南角有一個帶著鐵製圍欄轉角陽臺的三層小樓,戰盔式鐘樓穹頂的俄式風格。

1909年曾從此小樓寄出過蓋戳的明信片,證明此樓之前是俄國駐煙海的郵政局。

這個轉角小洋樓,後來成為一家非常著名的旅館,之所以著名,是因為中國的一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來煙海時,曾下榻於此,並為王裕葡萄酒公司題詞。

煙墩山下這條南北路就是正陽街,以前叫“史迪威路”,充滿了殖民氣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煙海剛開埠時,這條路是煙海的“CBD”,跟那條東西向的小洋樓街一樣,集中了很多西餐廳、中餐館、酒吧、妓院,還有洋行、各類公司商鋪,也有很多成為了現在的世界“五百強”企業。

煙海的第一家電燈公司,中國的第一家鐘錶公司都曾經坐落在這條曾經繁華的小街上。

“萬國理髮店”、“小樂天”旅館、“松竹樓”飯莊,還有“新北國電影院”的前身,“金城電影院”。

兩年前結拜完,老四要請我們喝酒,而沒喝成的那家餐廳也在這條路上。

這條百年老街見證了煙海城市的開埠和發展,留下了過去洋人趾高氣揚的踐踏,也記錄下了民族企業家自強不息的創業步伐。

而我童年的生活也大多在這條老街上,也會經常在煙墩山玩耍。

海邊的建築已改頭換面,但海還是兒時那片海,使勁嗅著海風,無限的親近感。

兒時就住在這條正陽街,離海邊不遠。經常會跟著院裡的哥哥們到煙臺山下捉螃蟹。

不走尋常路,經常會順著煙墩山賓館海岸邊很窄的牆根抄近路直接到山下。

那時長得小,稍一漲潮海水就會沒到大腿根,心裡就發慌,但哥哥們很堅定的說:海超,沒事,跟著我們,有哥哥呢。心中頓時踏實,我知道他們都會游泳。

海邊的煙墩山,是這座城市的標誌和名字的由來。煙墩山面積不大,三面環海,植被繁茂,風光迤邐。

明洪武年間,倭寇經常來犯,遂在山頂設立烽火臺,倭寇來時,點狼煙為號,報警求援。稱作“狼煙墩。”

斗轉星移,狼煙墩改成了燈塔,指引和連結著全球各地的商船和小城的聯絡,海邊這座逐漸形成的小城就被稱作“煙海”。

小時候,早上常跟院裡的哥哥們爬山晨練,山上有座烈士紀念碑。

我們就在烈士紀念碑下鍛鍊,想必先烈們看著這些小後生們如此早起上進,也會很欣慰。

煙墩山東坡山下有片礁石密佈的海灘,小心翼翼地掀開一塊石頭,下面就會有許多小螃蟹開會。

看到遮擋的石頭沒了,就開始四散逃跑,速度比小魚要慢一些。

可以有剎那功夫考慮一下捉哪一只,一般找比較大的那只,先拿下,再挑次之的。

跑沒了,不要緊。再找一塊石頭掀開,下面必然還有開會的小螃蟹。

沒一會,隨身帶的鐵皮小水桶就會裝了半桶。小螃蟹在桶裡面你拉我扯,慌不擇路,忙個不停。

桶裡盛點海水提回家,也不舍得吃,先仔細觀察,玩上好一會。

看到小螃蟹你踩我踏,擠成一團,就不時用手指去動動小螃蟹,直至不慎被哪只桀驁不馴的小螃蟹夾住手指不松,疼得叫媽媽。

這才報復性地讓媽媽提走了,晚上有道菜就是炸螃蟹,端上桌時已經炸的通紅酥脆,帶皮一起嚼碎,鮮香可口,那個年代的鈣片。

夏日的夜晚,吃過飯後,隨父母遛彎到海邊,坐在海邊的石凳上媽媽就會指著大海深處說:看,海對面就是大連。

兒時無法理解為何會有個城市隔著一片大海,就會暢想著海對岸的城市會是啥樣。

媽媽會說,努力學習,以後就會機會去很多城市。於是學習有了最初的動力。

媽媽說,一般去大連的船是八點開船,航行出煙墩山北口時,差不多就快八點半了,這正是回家的時間了。爸爸每次看到客輪從山後露出船頭會抬腕看看,然後說,正好,該走了。

說話間一艘客船從煙墩山後鳴著笛顯露出來,越來越大,越來越長,越過煙墩山後不遠就九十度向北掉頭。

爸爸抬腕看看表,嗯,正好,該回家了。然後起身率領全家返程。

我隨全家走出一段,戀戀不捨回頭,見那艘去往大連的客輪,已經越開越遠,越來越小,直至一個小點……

一趟煙墩山下郵局之行,讓我找回了好多童年的記憶。

我的童年是完美的,全是美好的回憶。上了小學,也是班裡的尖子生,班幹部,每年都是三好學生。考試不是雙百就是前兩名。

媽媽也說過,那時從來也沒為我的學習操心過。那時也喜歡學習,為每一個一百分而開心,驕傲。

那時不理解為何有學習不好的同學,如今可好,念個高中都難,功課成了難題,已經換了兩所高中了,我的第三所高中,正在路上了。

走這一路,勾起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也觸動了內心的許多不甘。其實這些不甘,也是日後鼓舞我再次起跑的動力。

我沒有讓這些不甘成為負能量,而是轉化為奮進的動力,這是我性格中,最令自己驕傲的部分。

煙墩山下的老郵局,是中國較早成立的郵局,已近百年的歷史。磚石結構的二層樓房,帶有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風格。

老郵局門口有一個綠色的已經斑駁的郵筒,感覺是厚重的鑄鐵製作的,也承載著厚重的歷史。

我從棉襖內口袋裡掏出兩封信,翻來覆去又看了看,對了對地址、人名,確認無誤。

先把佳慧的信揣回到口袋裡,雙手捏住信封邊,把給班長的信先塞進了郵筒。

而後又戀戀不捨地再次掏出給佳慧的信,看著佳慧的名字良久,不由自主地把寫有佳慧名字的位置放向嘴邊。

輕輕吻了一下佳慧的名字,才眼睜睜地看著它掉落進郵筒裡。

這個古老的郵筒,不知承載過多少人的相思,不知以前有沒有過一個像我一樣的男孩,把對心中戀人的愛,透過這個老郵筒去傳遞。

我用手摸著郵筒,那是給佳慧的信掉落的位置。看到郵局大門有人出來,我才不甘心地拍拍郵筒離開了。

接下來,每天就有了另一個期待,期待著佳慧的回信。

回去的路上,我邊走,邊算計佳慧幾天能收到信,給我的回信幾天能回來。

日子過得有盼頭,日子過得就有滋味了。

(176)

中午媽媽回來一起吃的飯,媽媽的工作單位離家不遠。

媽媽一進家門,就先把我最喜歡吃的“蜜三刀”拿了出來。

看著那裹著的金黃色蜜糖,我的口水就要流下來了。正好中午飯飯點了,也確實餓了。

一口咬下去,軟軟的,甜甜的,流了滿嘴的蜜。

“少吃幾個,太甜了,吃多了胃酸。不能當飯吃!”媽媽在廚房看見我的吃相趕緊提醒我。

媽媽買的溼麵條回來,就是鹼麵條,糧店裡買的,壓面機壓的。

用大白菜、肉丁、麵醬做的炸醬。冬天蔬菜種類比較少,如果是夏天,用黃瓜丁做炸醬更為鮮美。

一年沒吃過媽媽做的炸醬麵了,此處用狼吞虎嚥來形容是最合適的。

小溪走過來,“哥,不等我就開吃了?”

“嗯嗯,我先替你嚐嚐鹹淡。”我一邊吃著,一邊咕嚕地說著。

小溪已經上高中了,也在二十一中,是她們那年級的一班,妥妥的學霸班。

“小溪,你們教室在哪個樓?”我問。

“剛蓋的那個新樓。”小溪回答。

“哪有什麼新樓?都是老樓。”我心想二十一中我再熟悉不過了。

“就是新樓啊,今年開學前剛蓋好的。”小溪說。

“在什麼位置。我咋不知道?”我有些納悶。

“就是一進大門左轉,在那棟U形小洋樓前面。”小溪跟我說著方位。

“U形樓?”我腦子裡很快定位了,那不是我上學的教室那個樓嗎?

“前面?操場?”我想起來了,初中最後一個學期,就已經在挖地基,搞得跟迷宮一樣。

我和美東、劉強他們還在裡面藏來藏去,互相追著玩。

“哦,我知道了。那原來是個操場,這麼快就搬進去上課了?”我問小溪。

“也不快了啊,你初中畢業都兩年了。”小溪不經意地說。

“是啊,居然兩年了,虛度了兩年時光,還考什麼大學?”我心裡想著,時光如水,歲月如歌這種詞彙第一次真正進入我的內心,第一次有了親身感受。

“好吧,我是不行了,你好好學,考個北大清華什麼的。讓爸媽也寬寬心。”我小聲跟小溪說著。

“怎麼?哥你想改行了?不讀書了?”小溪有時說話也很幽默。

“嗯,我現在讀的已經足夠用了,我準備先用著,以後不夠時再說,再讀也不晚。”我跟小溪也透露了點我的想法。

“學無止境,什麼叫夠用了?”小溪撇撇嘴說。

“最起碼現在是夠用了”,我又強調說。

“那你想幹什麼呀?”小溪一邊吃著炸醬麵一邊問。

“我想做生意,賺錢怎麼樣?賺好多好多錢。”我湊近小溪說。

“賺那麼多錢幹嘛用?”小溪接著問到。

“這……,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我一時語塞,找不出準確的詞彙來證明自己選擇道路的正確。

“你現在吃的不好,還是穿的不好?”小溪現在說話邏輯性很強。

“看樣,上高中後,進步很大啊,有思想了。”我點著頭驚訝地說到。

“我早就有思想了。”小溪瞪了我一眼,收起自己的碗筷去水池洗刷了。

媽媽收拾完灶臺,也端著一碗麵條進來,媽媽不太喜歡吃炸醬,還是就著鹹菜吃麵條,喝了一碗麵條湯。

“上午幹嘛去了?”媽媽問。

“哦,我去了趟煙墩山下的老郵局,寄了封信。順著海邊溜達了會,從正陽街回來的。”我跟媽媽詳細彙報著。

“現在海邊人少吧?冬天冷,沒人去。”媽媽說。

“嗯,沒幾個人,也都是外地出差的。”

“下午幹什麼?有什麼打算?”媽媽又問。

“下午還沒什麼打算。”我回答。

“我給你留點錢,你下午去一馬路市場轉轉吧,買點小蛤,看看還想吃什麼,買上點,晚上吃。”媽媽知道我喜歡吃小蛤。

“好,我去轉轉看,用不用買饅頭?我是吃夠了。”我現在提起饅頭就想起了河東高中的精品套餐。

“不願吃饅頭,晚上燜米飯吃吧。”媽媽說。

“行,行,也一年沒吃過米飯了。”我連聲叫好。

一馬路市場,也久違了。不知老四還在幫他大哥看攤不,上次美東寫信說,老四被勞教了,也不知啥時候進去的,現在有沒有出來。

我提著菜籃子,一路也都是熟悉的場景,經過了“北華浴池”,想起了我們結拜完去泡澡的情景。

那時,好像全是快樂,沒啥心事。那時離高考還遠,還沒有父母的壓力。

也不認識佳慧,沒有情感方面的焦躁不安。

那時因為還年少,對未來還沒有明確的規劃。要說未來,那肯定全是美好的,陽光的,前程似錦的。

短短兩年,變化這麼大。思想也複雜了,情感也豐富了,閱歷當然也更多了。就是學業沒收穫,更落後了。

一馬路市場比以前更繁榮,更熱鬧了。攤位明顯多了起來,經營品種也是豐富多彩了。

以前只有賣菜的,後來慢慢地有賣海鮮的。現在一進馬路市場西口,就開始有賣水果的,炒瓜子花生的,鍋賣碗瓢盆的,甚至還有賣服裝的。

我想起了元旦那天早上聽的《新聞和報紙摘要》廣播,今年是改革開放第十個年頭,國家會繼續加大開放力度,加快開放步伐。

看樣子國家的政策,已經落實到百姓層面了,進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不經意中已經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當然,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沒到海鮮市,在市場西頭就有兩個人蹲著賣蛤,一問,小蛤又漲價了,三毛錢一斤,我買了一塊錢的,準備吃個夠。提起籃子,繼續溜達,很多不應季的蔬菜也開始多起來了。

以前冬天很少見的黃瓜,韭菜,西紅柿,也開始有賣的了,但價格就比較貴。

我一路逛著,到了海鮮市,刻意走到那年和美東一起來找衛凱的攤位。

沒看到有衛凱的身影,海鮮的攤位也更多了,賣的海鮮品種也多起來了。

我有些失望地往回走,離開煙海一年,表面看沒啥變化,但是深入觀察,已經有了很多變化。

人們的穿衣打扮跟一年前已經有變化了。路邊店鋪裡放的磁帶裡的歌,也截然不同了。

路上的年輕人,穿一套黃軍裝,一套藍軍裝的少了。

很多年輕人穿著前面一排銅鈕釦,黑色或者紫紅色,金黃色的中式立領和中山裝套裝,不同的是後面跟西裝似的,帶有後開口。脖子上圍著一條長長的白圍巾。

這副打扮看起來很眼熟。好像在哪裡見過,我不禁仔細回想起來。

對了,好像《陳真》《再向虎山行》裡面都有過這種打扮。

那條白圍巾很帥,我挺喜歡,心裡想著,我也要搞一條圍上。

有不少都穿著一雙黑色皮靴,是那種到膝蓋下邊的長馬靴。尤其幾個年輕人一起騎著腳踏車,很威風的樣子。

我低頭看看自己的藍大襠,藍棉襖,黑棉鞋,感覺有些老土了,看樣子我已被城市的流行風甩開了。

無心繼續溜達了,怎麼也感覺自己的穿著打扮已經不入流,跟年輕人們脫節了。

總感覺被騎著腳踏車路過的跟我年齡差不多的年輕人,以異樣的眼光注視。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想早一點離開他們的視線。

看樣,晚上一定要去美東家一趟了。先瞭解一下一年來的變化和流行趨勢,不能被流行甩開距離。

青春,充滿著激情,年輕,就要緊跟時尚。

相關推薦:從小診所到醫療帝國穿越七十年代之歌聲撩人極限變身武神世界的修真者蓋世群英重生之投資大亨我能改變東西顏色嫡女謀生記千機殿今天學霸被超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