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漢末之幷州匪政->章節

第二十一章不一樣的屯田生產

熱門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真不是魔神

華陰縣令審固姓審但與審配沒有任何關係。乃是楊俊同鄉,河內人。

歷史上審固為楊俊所舉薦,歷任各郡太守。在張瑞興科考之後,其與楊俊同屆,但名次遠不如楊俊,所以出任地方。在司馬朗高升京兆尹後,代替司馬朗出任華陰縣令。

見到審固後,張瑞讚揚道:“審縣君治理華陰,頗見功績。孤一路行來,發現阡陌沃野,良田成片。百姓不荒廢于田,大族繁茂於工商。誠可謂百廢俱興,欣欣向榮。”

“孤記得,大軍剛入華陰時,縣君還只能稱為縣長,如今華陰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恐怕早已不止參差十萬人家了吧?”

審固笑著拱手,回道:“十萬戶人家未有,但二十餘萬人卻只多不少。某不敢居功,有此結果多賴前任縣君司馬伯達之功,某只不過因循其制而已。”

張瑞笑著等待審固繼續介紹。參差十萬人家,說的是宋代杭州。宋代東南地區經濟發達,且在魚米之鄉,所以能在一個地區養十萬人。

關中與東南地區相似,同樣是工商業發達,同時有天府之國作支撐,要養十萬戶人家並非不可能。

所謂天府之國,如今還是指關中。這也是諸夏歷史上第一個天府之國。

有發達的工商業,豐厚的米糧作底蘊,才有可能發展出繁華、發達的經濟圈。

審固接著說道:“君侯一路走來還未見多少百姓吧?”

張瑞點頭,說道:“入眼多是桑田、麻田,田間有紡織作坊,確實並未見多少百姓。”

“然也,此地按司馬縣君所規劃乃是種植田區,再向南行二十餘裡,便可見到華陰縣最大之工坊區及市肆區。”

“與孤講講司馬縣君所設之規劃。”

審固一指東方巍峨高聳的太華山,說道:“華陰地處太華山之側,東、南皆為太華山,西方為渭河,北方為大河,有風陵渡之地利,有潼關之天險。”

“司馬縣君久在華陰,考察氣象、地理後,結合華陰縣民情,與弘農楊氏之威望。糾合民力,集中生產。”

搞集體制?張瑞驚訝。

集體制跟軍屯、民屯差不多,也不是搞不出來。

但在封建時代,搞集體制能行得通嗎?

審固接下來的話為張瑞解答了疑惑,司馬朗並非在搞集體制,而是規模化生產。

審固說道:“司馬縣君以楊氏族人為說客,逐一說服大量華陰百姓,將農田交付與官府打理。由官府派人種田,每畝良田,保證其所分糧食不低於三石。不足者,官府及楊氏共補之。”

“數十萬畝良田,司馬縣君哪來百姓耕作?”

審固笑著回道:“所以司馬縣君精達事機,才幹奇偉。其招募潼關難民進行耕種,而令華陰百姓投入工坊,獲雙份之利。”

“君侯必然是想問,難民耕種亦需有所回報,糧食何來吧?”

張瑞點了點頭。司馬朗的作為,在張瑞看來有些莫名其妙。收了大量百姓的農田,卻讓流民來種。而令百姓去工坊做工。

若能皆大歡喜自然好,流民有了工作與收入,不會無所事事,引發叛亂。華陰百姓得到了地裡收成,又取得了工坊工錢,雙份獲利。

可是問題是,地裡的收入只有那麼多,怎麼能足夠供兩個群體分配。

審固右手重重一揮,說道:“憑官府統一管理,規模生產。”

“集合數百戶百姓之田,多達數百頃。若讓百姓耕種,雜亂而又效率低下。大量精力、時間皆被浪費。”

“而司馬縣君令流民皆以牛耕墾田,一頭牛只需一條方向走到底即可。兩人一牛,一日可耕數里遠。”

“數百頃田,上百頭耕牛同時拉動曲轅犁,只需齊頭並進一路走到底便可。”

“如此耕種,所需流民數量遠少於自耕農數量,卻耗時更短。”

“然後司馬縣君又派專人掌管水利,避免百姓搶奪水源,各處良田都得充分澆灌。”

張瑞嘆了口氣,模式是個好模式。可惜難以推廣。

也只有司馬朗、審固這種清廉能吏,才能在華陰縣這一處範圍內施行。

張瑞若是敢將這種模式強行推廣到治下,必然引起大量腐敗與官紳勾結。豪強必然會在其中上下其手。

畢竟不是每個官員都有司馬朗這種能力,也不是每個豪族都像華陰楊氏一樣志向高遠,不與百姓爭利。

最後審固說道:“麥田正常年份產量在三石半左右,去年下有瑞雪,今年又風調雨順。產量必然超過三石半,分百姓三石。餘下分與流民。”

張瑞皺眉,問道:“流民如何能滿意?其辛苦一年,竟只得半石糧食。”

審固連忙解釋道:“君侯有所錯估。流民扶牛一日開墾數里,故能以極少之人,照料最多之田。均分之後,每名流民能分六十畝良田,得糧三十石。而華陰百姓每人皆二十畝良田,僅能得糧六十石。”

“即便如此,亦不過百姓之半。”

審固深深嘆息,說道:“這世間事,豈能事事公平。若非司馬縣君行此制度,流民安置不及,連三十石糧食亦未有。更何況,君侯可知漢室屯田制度?”

“倒是未曾聞。勞煩審縣君為孤解惑。”

“漢室屯田,官府與百姓五五分糧。若百姓租牛,則官府六成,百姓四成。”

“屯田制下,百姓消極怠工。一人耕田尚不足二十畝,不及民間一夫攜五口而治田百畝,每人能耕種二十畝。關東仍以種粟為主,畝收一石五斗。以二十畝算,總產量亦不過三十畝。而與官府分成之後,僅能得十五石,若租有耕牛,更是只能得十二石。”

“百姓辛苦一年,卻只能分得十二石糧食,每月一石。自己一人尚且食不果腹,更遑論餵養妻兒子女。”

張瑞倒吸一口冷氣,難怪曹操手下屯田百姓紛紛流亡,叛亂此起彼伏。這對百姓的剝削也太狠了。百姓除非是走投無路,活不下去了,不然絕不會去參與屯田。

事實上,這完全是是張瑞對曹操過高的美譽了。

六四分,是漢室跟晉朝的屯田模式。

到了曹操那裡,七分、八分才是常情,百姓能靠吃野草不餓死,就是萬幸。

《晉書》:且魏、晉雖道消之世,猶削百姓不至於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與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悅樂。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官、民收成到了六、四分賬的地步,老百姓竟然還人皆悅樂。

那相比之下,右將軍府的田稅只略高於一成半,簡直是人間天堂。

倒是曹丕對曹魏的屯田制度有清晰的認識,總結為: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飢色,衣或裋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慚眾瑞,下愧士民。

這句上慚眾瑞,下愧士民,總結的感人肺腑,令人泫然欲泣。

然後屯田制度依舊,官府惡意驅使百姓破產,限制其進行屯田。

相關推薦:極道丹皇吞天劍神戰國野心家大世爭鋒西遊:開局化身黑無常,地府簽到生死簿夫人你馬甲又掉了超神學院裡的異鄉人四分之三絕世美男長生五千年李青的奇妙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