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漢末三國志->章節

第063章 孫權快氣死了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諸天新時代 都市國術女神 我真不是魔神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宇宙級寵愛 女配她天生好命

孫權在公孫淵背盟的事情上可以是打了一輩子鷹,結果被鷹琢了眼。

【孫權的盤算】

孫權作為君主他的外交能力在三國時期可以是公認的。早先分化三郡,之後拉攏關羽,日後背襲荊州,玩弄曹丕,最終在公孫淵的事情上吃了一個大跟頭。

在公孫淵的事情上,孫權雖然未聽百官之言,強行派出大部隊去遼東,任命公孫淵為燕王,但孫權個人絕對也是有自己的盤算。

孫權在當時很可能就是想徹底將公孫淵逼反,在曹魏田豫等人出兵之後,遼東和魏朝之間的關係已經是非常緊張了。所以公孫淵才會來找孫權幫助,孫權作為一代明主,很難想像他不知道這一,外交方面的門路他絕對要比公孫淵更瞭解,所以孫權才想藉助這個機會把公孫淵徹底脫下水,讓他和曹魏徹底的決裂。

首先我們看一下當時的時間是在嘉禾二年(),這個時間仍然是蜀吳對於曹魏的一個進攻期,曹魏只能以防禦為主,而諸葛亮和孫權也無法突破曹睿的防線,所以此時遼東公孫淵的請藩對於孫權而言就是一個機會了,一個可能打破僵局的機會。

要知道曹魏大部分的力量都在對付孫權和諸葛亮,此時如果北方再有變,對於蜀漢和東吳絕對是利好,而公孫淵背叛曹魏後,曹魏要討伐他,兵力少了,路太遠難打,兵力多了,等於給了南方兩個大佬機會。

以當時的情況而言,孫權想要公孫淵給予曹魏壓力,想要曹魏北方出現動~亂,所以孫權不惜大赦天下,還封他為燕王,並且派萬餘部隊去遼東幫他,這些部隊應該也是威懾,你公孫淵聽封,咱們什麼都好,你公孫淵不幹,那這些部隊來幹什麼你懂的。這也是孫權為什麼要派那麼多的部隊去,畢竟人少了缺乏威懾力,而他本人對於此事志在必得,這一萬多人也可以是孫權決心的表現。

然而天高皇帝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公孫淵這個晚輩也不傻,他藉助背盟之事,重新緩和與曹魏之間的關係,還平白得到了諸多的寶物以及萬餘的水軍部隊,最後好當上了大司馬,好處反而都自己拿了。

最終孫權這個大忽悠最終沒能成功,反而偷雞不成蝕把米,裡子面子都輸了個一塌糊塗。所以對於這件事,後世的評價就不是很高了。裴松之就了:“臣松以為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複之慮。宣達錫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實為無道。”

【孫權快氣死了】

孫權本人對於公孫淵之事是下了很大賭注了,公孫淵背盟後,孫權可以是被氣了個半死。當時孫權忿恨公孫淵巧詐反覆,甚至打算親自率軍前往征討,後聽從朝臣勸諫,才未出征。

據《江表傳》記載,吳王聽到訊息勃然大怒:“我已經六十歲了,人世間的艱難困苦,還有什麼沒經歷過,近來卻被鼠輩所戲弄,令人氣湧如山。如不親手斬掉鼠輩的腦袋扔進大海,就再也無顏君臨萬國,即令為此亡國顛沛,也決不怨恨!”

在吳國內部群臣也都反對出征,其中以上大將軍陸遜和尚書僕射薛綜為主,多人上書勸諫。

尚書僕射薛綜上書到:“帝王之人,乃萬邦元首,天下人以其維繫生命的人。故此他的居住要重置門戶敲擊木柝以戒備意外;他的出行則清灑道路節制車馬速度以形成威嚴氣勢,這就是為了保全萬邦平安的福運,鎮撫四海的民心。從前孔子憎惡時局,託言乘桴浮於東海,季由聽甚為高興,他因才幹無可取之處才受到拒絕。漢元帝打算乘御樓船,薛廣德請求刎頸用血來染車。為什麼呢?因為水、火是最險之物,不是帝王應該涉足的。諺語‘千金之子,不可坐在堂屋的簷下’。何況萬乘之尊呢?

現在遼東戎貊國,沒有堅固的城池和防禦的措施,武器不鋒利,軍隊散亂如犬羊之群,前往必能獲勝,的確像聖明詔書所言。然而其地寒冷貧瘠,穀物無法生長,民眾習慣乘馬,遷移漂泊無常。突然聽大軍降至,自忖不能敵對,鳥驚獸散,驅馬遠奔四散逃命,一人一馬都不得看見,雖然獲得無人的空地,守著它無什麼益處,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一。加之海水波濤洶湧動盪,又有成山島的險難,海潮流動變化不定,狂風惡浪在所難免,轉眼之間,人與船就發生異常變化。雖有堯、舜的仁德,但智謀無法施展;有孟賁、夏育的勇猛,但力量無法用上。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二。再是濃霧瀰漫天空,鹹水在海面蒸發,易於患上腳氣病痛,轉相傳染,凡航海之人,很少不患此病。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三。

天生神聖之人,常以祥瑞徵兆來顯示,必定平定禍亂,使百姓安康;吉祥的徵兆日益集現,海內即將平定,叛逆兇頑,滅亡即在近期。中原一旦平定,遼東必然自行滅亡,只需拱手以待而已。如今卻要違背必然的規律,自找最危的險阻,忽視九州的穩定。發洩一時的忿怒,既不是社稷的重大決策,又為創業以來所未有之事,這正是百官們所以側身嘆息,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原因。誠望陛下抑制雷霆之威,忍耐赫然發作之怒,依就乘橋的安全,遠離履冰的危險,這樣臣子便可仰仗您的福祉,天下百姓由此獲得幸運。”

除了薛綜之外,上大將軍陸遜、選曹尚書陸瑁也都寫了長書進諫,孫權冷靜下來最終放棄了對遼東用兵的想法,不過因為這個事情,後來孫權不得不親自找老臣張昭賠罪(當初張昭勸諫孫權不要遣使遼東,二人幾乎鬧翻),又弄了一個灰頭土臉。

據《吳書》記載,當時出使遼東的臣子也不是全軍覆沒,其中有少數人最後逃了回來。

注:

陸遜上書

及公孫淵背盟,權欲往徵,遜上疏曰:“淵憑險恃固,拘留大使,名馬不獻,實可仇忿。蠻夷猾夏,未染王化,鳥竄荒裔,拒逆王師,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勞萬乘泛輕越海,不慮其危而涉不測。方今天下雲擾,群雄虎爭,英豪踴躍,張聲大視。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聖化所綏,萬里草偃,方蕩平華夏,總一大猷。今不忍忿,而發雷霆之怒,違垂堂之戒,輕萬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臣聞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強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遠征,必致窺□,戚至而憂,悔之無及。若使大事時捷,則淵不討自服;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惜乎?乞息六師,以威大虜,早定中夏,垂耀將來。”權用納焉。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陸瑁上書

孫權忿公孫淵之巧詐反覆,欲親征之,瑁上疏諫曰:“臣聞聖王之御遠夷,羈縻而已,不常保有,故古者制地,謂之荒服,言慌惚無常,不可保也。今淵東夷醜,屏在海隅,雖託人面,與禽獸無異。國家所為不愛貨寶遠以加之者,非嘉其德義也,誠欲誘納愚弄,以規其馬耳。淵之驕黠,恃遠負命,此乃荒貊常態,豈足深怪?昔漢諸帝亦嘗銳意以事外夷,馳使散貨,充滿西域,雖時有恭從,然其使人見害,財貨並沒,不可勝數。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越巨海,身踐其土,群臣愚議,竊謂不安。何者?北寇與國,壤地連線,苟有閒隙,應機而至。夫所以越海求馬,曲意於淵者,為赴目前之急,除腹心之疾也,而更棄本追末,捐近治遠,忿以改規,激以動眾,斯乃猾虜所願聞,非大吳之至計也。又兵家之術,以功役相疲,勞逸相待,得失之閒,所覺輒多。且沓渚去淵,道裡尚遠,今到其岸,兵勢三分,使強者進取,次當守船,又次運糧,行人雖多,難得悉用;加以單步負糧,經遠深入,賊地多馬,邀截無常。若淵狙詐,與北未絕,動眾之日,唇齒相濟。若實孑然無所憑賴,其畏怖遠迸,或難卒滅。使天誅稽於朔野,山虜承間而起,恐非萬安之長慮也。”權未許。

瑁重上疏曰:“夫兵革者,固前代所以誅暴亂,威四夷也,然其役皆在奸雄已除,天下無事,從容廟堂之上,以餘議議之耳。至於中夏鼎沸,九域槃互之時,率須深根固本,愛力惜費,務自休養,以待鄰敵之闕,未有正於此時,舍近治遠,以疲軍旅者也。昔尉佗叛逆,僭號稱帝,於時天下乂安,百姓殷阜,帶甲之數,糧食之積,可謂多矣,然漢文猶以遠征不易,重興師旅,告喻而已。今兇桀未殄,疆埸猶警,雖蚩尤、鬼方之亂,故當以緩急差之,未宜以淵為先。願陛下抑威任計,暫寧六師,潛神嘿規,以為後圖,天下幸甚。”權再覽瑁書,嘉其詞理端切,遂不行。

《吳書》關於遼東之事相關記載

初,張彌、許晏等俱到襄平,官屬從者四百許人。淵欲圖彌、晏,先分其人眾,置遼東諸縣,以中使秦旦、張群、杜德、黃疆等及吏兵六十人,置玄菟郡。玄菟郡在遼東北,相去二百裡,太守王贊領戶二百,兼重可三四百人。旦等皆舍於民家,仰其飲食。積四十許日,旦與疆等議曰:“吾人遠辱國命,自棄於此,與死亡何異?今觀此郡,形勢甚弱。若一旦同心,焚燒城郭,殺其長吏,為國報恥,然後伏死,足以無恨。孰與偷生苟活長為囚虜乎?”疆等然之。於是陰相約結,當用八月十九日夜發。其日中時,為部中張松所告,贊便會士眾閉城門。旦、群、德、疆等皆逾城得走。時群病疽創著膝,不及輩旅,德常扶接與俱,崎嶇山谷。行六七百裡,創益困,不復能前,臥草中,相守悲泣。群曰:“吾不幸創甚,死亡無日,卿諸人宜速進道,冀有所達。空相守,俱死於窮谷之中,何益也?”德曰:“萬里流離,死生共之,不忍相委。”於是推旦、疆使前,德獨留守群,捕菜果食之。旦、疆別數日,得達句驪(王宮),因宣詔於句驪王宮及其主簿,詔言有賜為遼東所攻奪。宮等大喜,即受詔,命使人隨旦還迎群、德。其年,宮遣皂衣二十五人送旦等還,奉表稱臣,貢貂皮千枚,鶡雞皮十具。旦等見權,悲喜不能自勝。權義之,皆拜校尉。間一年,遣使者謝宏、中書陳恂拜宮為單于,加賜衣物珍寶。恂等到安平口,先遣校尉陳奉前見宮,而宮受魏幽州刺史諷旨,令以吳使自效。奉聞之,倒還。宮遣主簿笮諮、帶固等出安平,與宏相見。宏即縛得三十餘人質之,宮於是謝罪,上馬數百匹。宏乃遣諮、固奉詔書賜物與宮。是時宏船,載馬八十匹而還。

相關推薦:病弱陰沉大反派被我親懵了都市無敵大反派山海三國志三國志之大白天下魔幻三國志遊戲之三國志神秘復甦之白色領域NBA之我的隊友是納什我在大宋販賣焦慮帝道獨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