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玄幻->漢末風雲之大夏帝國->章節

第一六九章鉅野澤

熱門推薦: 宇宙級寵愛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我真不是魔神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第一六九章巨野澤

巨野澤天水一色,遠遠望去平靜得就像一面鏡子,一葉白帆犁開這如玉的鏡面,向浩瀚的湖面上駛去口站在船頭,湖水卻不是那麼平靜,可以看見陽光照耀下微風泛起的湖水跳動著無數的銀光,像有千萬條銀魚在水面上遊動,鱗光閃閃。(手打)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曾炩換穿了一身葛布短衫,打著赤膊、光著雙腳,似模似樣地扮著船伕。他忽然覺得自己的悟性著實不錯,租船出湖時,那船老大千叮嚀萬囑咐,典韋等人也是放心不下,生怕他擺弄不了這艘船,如今這船不是駕駛得很好?乘風破浪,飄搖直下,也沒甚麼難處嘛

船上有一面潔白的帆,彷彿一片雲,哪怕是輕微的風,也被它兜得足足的,載著三人劃破恬靜的水面,曾炩把持著尾槳,並不須使多少力,只要控制著船的方向,任由它像一條自由的魚兒,盪漾在洪澤湖上

今天曾炩徹底地放下了所有的事情,只攜一雙美人同遊,共享這美好的三人世界。一湖碧水,一船風帆,雪白的江鷗張開翅膀在澄淨的藍天裡滑翔,從白雲般的風帆上掠過,孫尚香和張馨俱著一龔綠衫,坐在船頭,把白生生的腳兒汲入水中,踏過那千萬條,,銀魚……,湖水的光與影,映著她們的翠衣俏顏,直可入畫。

張馨是前來接戴霜回無極城的。戴霜此時已經有七個月的身孕,不適宜再跟隨曾炩到處奔波,所以,和戴霜關係很好而且還未懷孕的張馨前來兗州迎接戴霜回無極城。

正好,曾炩也讓張馨帶著孫尚香等人一起北上無極城。不管怎麼,現在孫尚香和他還沒有拜堂成親,也不適宜跟著大軍到處奔波。

不過,考慮到孫尚香這是初來北疆,而且在來的路上,還經歷了生死之險。曾炩對這個深愛自己的丫頭也是心有歉意,再加上她到達軍中之後,曾炩就一直忙碌著,未能有什麼時間陪著她。現在她要先行北上了,所以曾炩趁著大軍暫時休整,沒有軍事行動的時候,陪她出來逛逛。

睢陽距離巨野澤不遠,張馨帶著大家北上也正好要經過這裡。而七月的時候,巨野澤風光正好,正是適宜遊玩的時候。所以,曾炩就帶著張馨和孫尚香來了。

今天只有他們三個人遊湖,孫尚香一個弱女子為了他一路尾隨、張馨為了他千里奔波,可是這些日子忙忙碌碌,竟無一日好好陪陪她們,曾炩心中不無歉疚,美人恩重,今天他要好好補償她們。

本來,曾炩是想將戴霜也帶上的,但是她已經有了七個月的身孕,出於保險考慮,曾炩最終還是沒有帶上她。

巨野澤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巨大的湖泊。起巨野澤,知道的人可能很少。但是要是起另一個名字,那可謂是家喻戶曉了,那就是梁山泊。

在遠古時,以泰山為主體的魯中山地,曾是大海中的一座島嶼。由於黃河攜帶的黃土高原的泥沙淤積,在泰山西南逐漸形成了一片廣袤的平地曠野,才出現了今天的魯西南平原,使泰山與大陸相連。

遠古魯西南的兗州,是魯民活動的中心,泰山西南和古濟水中游(華北平原的南部),因黃土高原來水攜帶的泥沙淤積,形成了一片廣袤的平地,魯人西出群山見此連綿平野,謂之大野。鉅野因是大野的入口,故稱鉅野。大野河流匯入東北部的一片窪地,形成湖澤,得名大野澤。

《周禮?職方?兗州》:“其澤藪曰大野。”流經大野澤的河流主要是濟水和濮水,據《水經注?濟水》:“濟水自是東北流,出巨澤。其一水東南流,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巨野澤。……又東入乘氏縣,左匯濮水與濟同入鉅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陽南入鉅野,亦《經》所謂濟水自乘氏縣兩分,東北入於鉅野也’”。

大野澤最早是何時出現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但根據一些古籍記載,我們可以斷定,至少在夏代以前,大野澤已經出現。據《尚書?禹貢》記載:“大野既瀦,東原厎平。”孔傳:“大野,澤名。”孔穎達疏:“《地理志》雲:‘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北,鉅即大也。’”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書,儒家經典六經之一,其中的《禹貢》是以記載大禹治水為主的重要的地理著作,如果認為它可信的話,就可以斷定:在大禹治水時,即夏朝以前,距今4000餘年,大野澤已經存在。

據《史記?夏本紀》:“大野既都,東原厎平。”也可以證明這一觀。但是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夏商時並沒有標出大野澤,最早在西周時才畫出大野澤,不知所據為何,亦或疏落所致。

隋唐以前,這個大湖南北三百餘裡,東西一百餘裡,從現在的巨野縣城北向北一直到現在梁山縣北。五代以後,由於黃河屢次決口衝擊,湖面被淤積,由南向北逐漸乾涸,現在鉅野、鄆城、嘉祥及梁山南部,淤積成了平地,北部則成了梁山泊。

梁山泊之所以稱為梁山泊,是因為梁山已成為湖中的孤山。

宋天禧三年(1019年)、熙寧十年(1077年)兩次河決,又相繼從滑州、澶州東注梁山泊。黃河灌注梁山泊,其水面雖不斷擴大,但湖底卻迅速淤高。這一煙波浩渺、綿亙數百裡的巨泊,成為施耐庵《水滸傳》中宋江農民起義軍活動的地。

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可以看出:北宋時梁山泊面積廣大,但金朝時面積卻大大縮。

金代開始,黃河南徙,梁山泊水源枯竭,大片灘地涸露,被分割成東平、蜀山、南旺、馬場、馬踏五湖。但黃河北泛時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淺,元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灌注梁山泊,又成為一片澤國,“河徙後,遂為平陸”。

明代後期,黃河長期穩定由淮入海,梁山泊逐漸淤涸,蜀山、南旺、馬場、馬踏四湖大部淤積,成為僅供夏季蓄洪的平緩窪地。清康熙初年,梁山泊周圍“村落比密,塍疇交錯”(《壽張縣志》),湖泊已經全部被墾為農田。曾經有八百裡水面的梁山泊終於成為歷史的陳跡,到曾炩前兩世所處的時代,已經只有東平湖還多少保留了一些古代梁山泊的遺蹟。

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巨野澤湖面已退縮到梁山縣城(後集)以北二十多公裡處。因此,大野澤也就成了歷史,不為現在人所知。山東菏澤的巨野縣並非因大野澤而得名,鉅野因大野而得名。大野澤也因大野而得名。

另外,與大野澤有關的,還有一些事值得一提。

其中最重要的是“西狩獲麟”。據《春秋》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獲麟。”《左傳》詳解為:“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公羊傳》詳解為:“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至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衿。……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

對於孔子的哭泣,子貢不甚理解,孔子對他做了具體的解釋,據胡仔《孔子編年》:“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焉’先是,孔子因《魯史記》作《春秋》……及是西狩獲麟,孔子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遂以此絕筆焉。”這就是孔子作《春秋》“絕筆於獲麟”的典故。

據《元和郡縣圖志》:“鉅野澤,在縣東五里,即魯西狩獲麟處。武德四年(621年),於此置麟州,以是獲麟之地,故以為名。……獲麟堆,在縣東十二裡。”今巨野縣東十二裡左右有麒麟鎮,還有一村名叫獲麟集,327國道路北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麟冢”,又叫“麒麟臺”。巨野縣城內有“西狩獲麟”大型石雕,以麟州命名的酒店、賓館、商店更是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秦末昌邑人彭越曾活動在大野澤中,以打漁為生。據《史記?彭越列傳》記載:“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漁巨野澤中,為群盜。……居歲餘,澤間少年相聚百餘人,往從彭越。”陳勝起義後,彭越趁機起兵叛秦,後助劉邦打敗項羽,被立為梁王,都定陶,成為西漢重要的開國功臣。

“喂,停船啊,快撞上洲啦。”

“啊?”曾炩正東張西望,定睛一看,才發現前方果然出現一處綠洲,船正向鼻洲衝去,曾炩連忙按照船老大教習的方法,提起尾槳,放例風帆,讓船泊岸,將纜繩系在洲上一棵樹上,對她們笑道:“好了,如今已深入巨野澤,我這看這湖光山色到了哪裡都是一樣優美,咱們不如就在這裡歇上半日,釣幾尾肥魚,酌兩壺美酒吧。”

相關推薦:漢末大軍閥漢末逆流漢末昂魏漢末弘農王崛起在漢末三國漢末衛公子漢末梟狼傳漢末之呂布再世漢末烽煙漢末之獵殺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