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玄幻->漢末風雲之大夏帝國->章節

第一一零章遷都之爭(四)

熱門推薦: 宇宙級寵愛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我真不是魔神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第一一零章遷都之爭(四)

第一一零章遷都之爭(四)

曾炩停下腳步,望著鄭玄問道:“老師剛才,《世經》出現的年代和王莽篡漢的年代幾乎一致,從某種意義上,它可能……”曾炩遲疑了一下,“可能是被王莽篡改了,利用了,是嗎?”

鄭玄看看襄楷,又擔心地看看空蕩蕩的大廳,猶豫了半天,才慢慢道:“我研習**多年,幾乎讀遍了今、古文經學的所有典籍,發現《世經》在上古帝王排序上的確有問題。”

曾炩驀然狂喜,幾步走到鄭玄身邊,恭敬地道:“請老師。”

“當年,王莽非常欣賞和信任劉歆,拜他為國師,盛極一時的禪讓的發起者和支持者就是他。”鄭玄望著案几邊的昏黃燭火,娓娓道來。

上古帝王世系的建立,始於戰國。戰國時陰陽家鄒衍按照五行以五帝配五方,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勝之序來解王朝更替。自此以後,歷朝歷代都以“五德始終”作為王朝建立的合法依據。

按照鄒衍的“五德終始”,《呂氏春秋應同》和《史記封禪書》都如此推演王朝更替:黃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湯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秦得水德。但是這個推演順序到了本朝中期出現了疑問。

一是從皺衍所構建的古史帝王世系看,所敘述的只有黃帝、夏禹、商湯和周朝四代,劉歆等一幫大儒認為在黃帝之上還有伏羲氏、神農氏和炎帝等古聖帝王,《呂氏奉秋應同》和《史記封禪書》只敘述黃帝以來的四代,未能全部涵蓋,因而需向上推演,重新排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二是皺衍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剋相勝之序來解王朝更替,排列帝王世系的。五行相剋相勝,則在政權更替上傾向於“**”。當時王莽勢力強大,劉氏皇權岌岌可危。王莽為了給自己篡漢做好準備,先是發起了“異姓受命”和同姓“更受命”的爭議,按著又授意劉歆提出了禪讓。劉歆為了給禪讓提供依據,於是創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終始。

從《世經》可知,劉歆排列的帝王世系如下:太昊伏羲氏為木德,炎帝神農氏為火德,黃帝軒轅氏為土德,少昊金天氏為金德。顓頊高陽氏為水德:帝嚳高辛氏為木德,帝堯陶唐氏為火德。帝舜有虞氏為土德,伯禹夏後氏為金德,成湯為水德;周武王為木德,漢朝為火德。

劉歆在排定這個世系次序時,先否定了漢興之初依“五行相勝”所定漢為土德的法,確定漢為火德,那麼代之者應為土德。王莽在《自本》中自稱為虞舜苗裔,帝舜土德。故王莽宜為土德,這樣王莽代漢而立就成為必然了。

問題就出現在“太昊伏羲氏”和“炎帝神農氏”之上。

伏羲是上古創世神,歷史上未必確有其人,他被列入上古帝王世系,並被推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在古藉中或記為“太皞”,是上古東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領。(東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一帶。)

在大秦朝以前的可靠典籍中,言太昊則不言伏羲,言伏羲則不言太昊,太昊與伏羲並無任何瓜葛。荀子生於戰國之末,他在《正論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兩名共見一書,可見自非一人。

同樣,炎帝和神農也是兩個人,沒有任何淵源的兩個人。

最早將太昊與伏羲並稱為一體,將炎帝和神農並稱為一體的,就是劉歆,他並據此理由在《世經》裡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

劉歆將伏羲與太昊並稱,炎帝和神農並稱的理由是什麼?

按照劉歆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終始理論,帝王應從木德始。於是他從兩個方面找到依據,一是《左傳昭公十七年》上所載的“郯子來朝”推斷太昊為古帝之首。二是從《易傳》中找到依據。《易傳》曰:“帝出乎震”,震為東方之卦,五行屬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為木,且太昊為東方之帝,“東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繫辭下》有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劉歆接著,“炮犧氏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太昊伏羲氏繼天而立,神農、黃帶皆繼太昊伏羲而立。

劉歆的這個理由實在經不起推敲。伏羲與太昊都是上古大神,到底是不是一個人,無法斷論,而炎帝和神農卻絕對不是一個人,這有很多的史籍可以論證。

曾炩非常興奮,激動地道:“老師,那能不能這樣理解,劉歆的《世經》根本就是為王莽簒漢而作,純粹就是胡扯八道?”

鄭玄臉顯痛苦之色,久久不語。

“老師……”曾炩叫了一聲,催促道:“老師為何不話了?”

“大元帥,劉向、劉歆父子是古文經學的始祖。從劉歆奏立《左氏春秋》、《周官》等為官學開始,本朝儒學分裂為今、古文經學兩派,雙方鬥爭了兩百多年。如果現在指出劉歆在《世經》上的錯誤,等於承認今文經學的儒士們對古文經學的批判。這將直接導致兩學派紛爭再起,官學也將再次受到強烈的衝擊。”襄楷嘆了一口氣,對曾炩做了一番解釋。

王莽在《自本》中自稱是黃帝和虞舜之後,在春秋晉史占卜有“土火相乘”之語,王莽據此漢是堯後,自己是舜後。漢為火德,自己是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將取代漢的火德。如果王莽是黃帝及虞舜的後人,那依據劉歆五行相生的五德始終理論,王莽就不是土德,他無法自圓其。於是為了彌補這個巨大的失誤,劉歆在《世經》中就把伏羲與太昊、炎帝和神農並稱了,根據這個全新的上古帝王排序,王莽就是土德了。

光武中興後,今文經學家曾對《世經》中的上古帝王排列次序有過爭論。很多人提出《世經》所記述的古史系統自唐堯以上是依據了《易繫辭傳》、《左傳》、《國語》、《祭法》和《考德》這五部書,但這五部書沒一部可靠的,認為都是劉歆的偽篡之作。那時《春秋內外傳》全在劉歆的掌握之中,他想怎麼改就怎麼改。今文經學家們並據此推斷古文經學的大量典籍都經過了劉向、劉歆的修改和偽造。

鄭玄坐在席上,神情惶恐,惴惴不安。

曾炩當然知道否定《世經》中的上古帝王排序也就等於否定劉歆的五德始終理論,繼而會引發今、古文經學兩派的爭執,但他的目的不在於此,他只要知道《世經》中的上古帝王排序有問題就行。

“當年,高祖皇帝建漢,大臣張蒼認為大秦朝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不算一個朝代,應該把它歸於大周朝。所以依據鄒衍的五德始終,大漢為水德。但到了孝文皇帝時期,大臣賈誼等人認為大秦應該算是一個朝代,於是又改大漢為土德,不過反對者甚多。直到孝武皇帝時期,大儒董仲舒提出了‘三統’,才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曾炩看看若有所悟的鄭玄和襄楷,繼續道:“董仲舒先生認為,天之道週而復始,朝代的更替不是根據五德執行,而是根據‘三統’即黑統、白統、赤統循環往復執行。每統各有其統治系統,每個朝代各制一統。在歷史上,夏為正黑統,商為正白統,周為正赤統,本朝應為正黑統。三統迴圈是天意的顯示,每個朝代的新皇帝受天命為王,都必須按照在三統中迴圈的位置,相應地確定和改變正朔、服色等等,否則不顯不明,違背天意。”

“三統與五德終始有牴觸,孝武皇帝於是取了三統中的正朔而去其服色,取了五德中的服色而去其正朔,二者相容,並載入大漢律,至此確定大漢為土德。”

“三統是本朝儒學的根本之一,不論是今文經學,古文經學,還是新經,無不以此為根基。”

“孝成皇帝年間,劉歆大師主持修訂《太初歷》就是以三統為基礎,而這部新曆法也被命名為《三統歷》。本朝現在所用的《四分歷》是孝章皇帝年間由大臣李梵等人在《三統歷》的基礎上修訂的,到底,還是《三統歷》的底子。”曾炩衝著鄭玄和襄楷揮揮手,笑著道,“我舉這個例子就是想告訴兩位大師,對於大漢儒學來,三統歷就是權威,就是絕對的真理。”

“如果我們把‘三統’重新抬到關係社稷命運的高度,那麼我們把大漢重新定為土德,把大漢的都城重新定在長安,應該沒人敢公開跳出來反對。”曾炩指著襄楷道,“大師比較傾向於黃老之學,如果朝廷以‘三統’的理由來重定大漢為土德,並以此理由來定都於長安,大師是否敢跳出來反對?”

襄楷手捋白髯,連連搖頭,“我可不敢和天下士人為敵。大儒董仲舒乃本朝儒學的鼻祖,三統論更是本朝儒學的根基。當今天下,誰敢三統論是錯誤的?”

鄭玄已經明白了曾炩的用意,心裡的陰霾一掃而空,看曾炩的眼神也多了幾分讚賞。

“當年光武皇帝為了把大漢定為火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劉歆的新五德始終。雖然大漢承繼土德已被孝武皇帝寫進了大漢律,大漢儒學的三統依舊如日中天,但光武皇帝視而不見,他只需要能證明大漢得土德的理由。”曾炩道,“今天,我們也如法炮製,只取自己所需的理由。至於劉歆大師的新五德始終,我們視而不見,對於《世經》中的上古帝王排序,我們也視而不見。”

“當年,大漢計程車人們能容忍三統的淪落,今天,他們當然更樂意接受三統的復興。”

“雖然,某些研習古文經學計程車人們可能對朝廷拋棄劉歆大師的新五德始終頗為不滿,但既然老師都知道《世經》中的上古帝王排序疑甚多,相信他們也不敢冒著慘敗而歸的危險和朝廷公開作對吧?”曾炩望著鄭玄笑道,“本朝儒學的基礎是‘三統’,反對朝廷的決定等於反對官學,反對他們自己?如果他們連自己的飯碗都砸,那只能明他們是瘋子。”

利用董仲舒的“三統”把大漢改為承繼土德,不但可以服天下士人同意朝廷定都長安的策略,也能巧妙地規避和緩解今古文經學兩派之間的矛盾,同時還有利於“新經”在官學的發展,有利於朝廷新政在各州郡穩步快速地推廣。

曾炩的這個辦法得到了鄭玄和襄楷的一致贊同。

“明天,你們和大臣們商討定都問題的時候,把‘三統’拿出來。如果有人腦袋不開竅,還是在《世經》中的上古帝王排序一事上糾纏不休,你們就把董仲舒大師推出來,問問他們,到底董仲舒大師是本朝儒學的鼻祖,還是劉歆大師是本朝儒學的鼻祖。”

襄楷大師捋須輕笑,“大元帥,此事不要急,還是從長計議為好。”

“留給朝廷的時間不多了。”曾炩道,“如果我們今年能拿下西涼和豫州,那麼定都的事在年底之前必須確定。還請老師和襄凱大師鼎力相助。”

“回到無極城後,我立即和各地的大儒、名士們就此事詳加商討。”鄭玄道,“河北各級學堂的諸生們也可以就‘三統’展開辯論,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把‘三統’和大漢中興聯絡到一起,讓‘三統’幫助朝廷迅速做出定都長安的決策。”

“我可以四下走走,拜訪一些老朋友,利用他們的威望對朝廷產生一影響。另外,大知堂的弟子們也可以幫幫忙,讓他們在遊走四方的時候宣講預示大漢中興的讖緯符瑞,以便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襄楷笑道,“朝廷馬上就要定都長安,大漢中興也指日可待,在這種關鍵時刻,預示大漢命運的讖緯符瑞勢必會層出不窮,大知堂的弟子們可以把這些讖緯符瑞的訊息迅速傳遍天下。”

“炩兒不要太著急,凡事都要有個過程,相信到了年底,炩兒肯定能如願以償。”鄭玄安慰道。

曾炩連聲感謝。

“老師和襄凱大師這幾天如果有空,就給蔡大人,無極大學的王剪大師,還有在無極城的一些老朋友和弟子們各寫幾封信,儘可能服他們。”曾炩道,“雖然一封信未必能改變他們的主意,但至少可以讓天子和朝廷的阻力越來越,讓大臣們之間的矛盾得到緩和,不至於耽誤了各地的平叛大戰。”

!!!!!!!!!!!!!1!

!最!!!!!!!!6!

!新!!!!!!!!!

!!!最!!!!網!!.!

!!!快!!!!!!!!!

!!!!!!!!!!!!!!

[奉獻]

相關推薦:漢末大軍閥漢末逆流漢末昂魏漢末弘農王崛起在漢末三國漢末衛公子漢末梟狼傳漢末之呂布再世漢末烽煙漢末之獵殺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