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玄幻->漢末風雲之大夏帝國->章節

第一章袁術稱帝(一)

熱門推薦: 宇宙級寵愛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我真不是魔神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袁紹兵敗青州,但是其麾下卻並沒有盡數成擒。這些人都是袁閥的人,袁紹被擒最終投降曾炩,他們自然只剩下一條路,南下投靠袁閥的另一大人物袁術。

袁術是袁閥的嫡子,本來袁閥大多數的人都是支援他的。現在袁紹兵敗,原來支援袁紹的人也都轉而支援袁術。一時間,袁術麾下得到了不少的謀臣武將。

再加上在夏天的時候袁術佔領了丹陽郡,實力膨脹的袁術在得到這些袁閥之人的支援後,野心終於曝露無遺。

每逢亂世,必有讖緯出現,並或多或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秦始皇稱帝六年後,派出尋仙訪道的盧生帶回來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這個“胡”是匈奴人,於是讓大將蒙恬率軍北擊匈奴,並修築了萬里長城,可他偏偏忘了,自己還有叫胡亥的倒黴孩子。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造反,兩人先是在鯉魚肚子裡塞了很多布條,有字曰:“陳勝王”,然後吳廣半夜裡又裝狐妖在草叢裡大喊大叫,“大楚興,陳勝王”,結果這句話把大秦推翻了。

本朝高祖出身微寒,實在很難唬住人,於是炮製了一個芒碭山斬“白蛇”的驚天創舉,自此高祖威震天下,打下了一片萬里江山。高祖自己是不是斬殺了“白蛇”,沒人知道,但高祖自己相信這些神秘的東西倒是真的。

本朝建立不久,一句宣告它滅亡的讖語登場了,“代漢者,當塗高也。”

這句話出自《春秋讖》,這書是何人所作何時流傳於世已經不可考,這話在孝武皇帝時已經傳得沸沸揚揚。

這讖語的意思是本朝氣數已盡,要有新的王朝代替它。不過這個代替者“當塗高”卻很費解了。這是人名還是隱語?誰是“當塗高”?於是就有人費盡心思去猜測。

孝武皇帝晚年乘舟北巡,在汾河上與群臣飲宴,作《秋風》辭。酒醉之後對群臣,漢有六七之厄,國祚將亡,宗室子孫中不知誰應此劫。六七之厄,按當時的解釋就是皇統傳承四十二代之後,塗高者當代漢。大臣們安慰孝武皇帝,本朝應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孫孫萬世不絕。陛下不要聽信這種亡國之言。孝武皇帝很感概,自古以來,沒有聽過國祚延續千秋萬代的,我只盼大漢社稷不要丟在朕父子手中即可。

這句讖緯之言把孝武皇帝嚇住了,自此後此言銷聲匿跡。後來無論是王莽簒立,公孫述在巴蜀稱帝,還是光武皇帝中興,雖然都屢屢用讖緯之言證明自己乃是“真命天子”,但誰也沒有用到這句“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

然而,事隔三百多年後,這句讖言終於再次在關中、中原等地流傳開來。很多今文經學大儒和研習讖緯之術的名家再次開始引經據典,予以解釋和猜測。其中法最為廣泛的一種認為這個“塗高”是指一個姓氏,這個姓氏就是“袁”。

袁家的祖宗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陳國的大夫轅濤塗,轅濤塗的名字中正好有個“塗”字。“塗高”即是指袁氏後代的高門之家,也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

這種解釋似乎又有牽強,於是又有人搬出了“五德始終”。

“五德始終”是戰國晚期齊國人鄒衍開創的。鄒衍是著名的陰陽家,他綜合前人關於陰陽五行的研究成果,以《尚書洪範》為基礎編創了這套學。他認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天下萬物都是出自他們克來生去的複雜關係。每個朝代的興替也是如此,是一種天人感應,有著規律可循的,這規律就是“五德五行”。

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象每個人都有屬相一樣。一德克一德,所以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五德之間的彼此克生,反映到王朝興替上來,就叫“五行相勝”。

但每一個朝代的德又是怎麼定的呢?這要看上天降下什麼預兆祥瑞了。比如最早的黃帝,碰見過一條十餘丈長,幾米粗的大蚯蚓,蚯蚓屬土,所以黃帝是土德。周朝的時候,周王曾經看到很大一個火流星在宮殿上空盤旋一週,變成無數的火鴉,因此周自然就是火德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鄒衍這個五德始終本來是為了勸皇帝節儉,但被這群不學無術的人揮之後,逐漸變質,什麼古怪的東西都冒了出來。好端端的一個五德學被整得面目全非,後來乾脆成為算命風水的理論基礎,貽禍後世。

秦王贏政相信陰陽五行和五德始終。當年秦文公狩獵的時候,打到一條黑龍,黑色屬水,因此贏政認為大秦是水德,五色裡配合水德的顏色是黑色,於是秦王命令大家把衣服都染成黑的,全國上下是黑壓壓的一片。另外,贏政還特意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炫耀自己應天受命。周是火德,水能滅火,水克火,那麼取代周朝的自然就是擁有水德的大秦國了。

高祖出身寒門,大概常年征戰,不清楚這“五德始終”對國祚的影響。他推翻大秦國後,做了一件貽笑大方的事。

大漢一切承襲秦制,連這個朝代的“德”也繼承了大秦國的“水德”,朝堂內外還是黑壓壓的一片。按大漢推翻了大秦,大秦是“水德”,至少要選個能克水的“德”才行,但高祖稀裡糊塗的竟然還是選擇了“水德”,留下了一個很大笑話。

水德寓意“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無仁恩和義”,非常不得人心。北平候張蒼原來是大秦朝的御史,精通歷數,對“五德始終”很有研究。但他不敢直言相諫,於是想了個主意唬弄高祖,暴秦不算朝,大漢才是繼承周朝的正統。周是火德,大漢當然是水德。

到了孝文皇帝的時候,這個錯誤包不住了。先是聲名顯赫的賈誼上書孝文皇帝,按照五行相剋的原理,土克水,大漢應該是土德,這樣才能克掉水德的秦朝。並建議孝文皇帝立刻改德,把衣服的顏色改成黃色。孝文皇帝沒理他,一腳把他踢到長沙去了。

後來一個叫公孫臣的魯國人也現了這個錯誤,於是他給孝文皇帝上了份奏表。預言根據符讖顯示,過幾天會有一條黃龍出現在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黃色在五行裡配的是土,所以大漢應該奉行土德才對。孝文皇帝讓當時任丞相的張蒼處理此事,張蒼一看很惱火,這不是要我死嗎?不予理睬。

過了幾天,有人上奏在成紀看到黃龍了,然後又飛了。這事讓張蒼倒了黴,他回家了,而公孫臣卻被封了博士,奉旨按照土德編制曆法。(這種現祥瑞的事根本沒成本,而且收益高,於是後世紛紛效法。今天我們翻開史書,經常可以看到某年日月,誰誰在哪又看到一條龍,特報祥瑞云云,都是這個公孫臣起的頭。)

趙國人新垣平是個著名的陰陽家。他看到公孫臣名利雙收,馬上以現祥瑞為名跑到長安去騙孝文皇帝。結果幾年後騙局被揭,孝文皇帝大受打擊,改德一事隨即不了了之。

到了孝武皇帝的時候,太史令司馬遷,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三個人上書天子,要重整曆法。孝武皇帝請來御史大夫兒寬,讓他們四個人商量著辦。四人一看機會不錯,建議奉土德。漢武帝覺得這個建議很有道理,於是恩准。改制,並根據新曆法《太初歷》,把這一年改元為太初元年。

這時,出了一件麻煩事。鴻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中提出了一個三統,他認為“商為白統,建醜;周為赤統,建子;當有新王,為黑統,建寅”。這個“三統”和“五德始終”之間有很大矛盾。孝武皇帝雄才大略,取了三統中的正朔和五德中的服色,欽定大漢為土德,著黃色衣服,用“三統五德”,自此推演五德的事交給了儒士,方士被趕出了朝堂。

漢承土德之事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到了孝成皇帝時,漢德一事再次掀起波瀾。這波瀾不僅在當時產生了震動,甚至對後世千年都有極大影響,其始作俑者就是劉向、劉歆父子倆。

這兩父子乃是漢室宗親,楚王劉交的後裔,本朝數一數二的大儒,著述無數。但同時這兩人也是本朝讖緯學的大師,他們透過《易》經,現“五德始終”排出的朝代輪替有問題,接著又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裡找到了關於“五行相生”的法,於是他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五德始終的王朝排序不正確,應該從伏羲算起,而不是黃帝,另外王朝之間的更替也不是相剋的關係,而是相生關係。

劉氏父子為此專門寫了一本叫《世經》的書,重新設計了一個更為恢弘的世系表。根據這個表,太昊(伏羲)是當然的第一位,承木德,然後是炎帝承火德,黃帝承土德,一直算下來後,大漢應該是承火德。

改“德”牽扯到天子和朝廷的體面,而且當年從水德改到土德花了一百零二年的時間,這一次當然沒有必要輕信“漢應火德”的法,所以此事無人理睬。但過了一段時間,它卻被王莽所青睞。王莽建立新朝後,立即迫不及待地宣佈,根據劉歆“五行相生”的學,漢室是堯的後裔,屬火德,而自己是黃帝的後裔,屬土德。火生土,所以他的新朝接替漢朝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還特意派了個叫張邯的儒生去給百官解釋。

本來“漢應火德”只在儒士之間流傳,王莽拿這個做了簒位的藉口後,這學立即名震天下,人人皆知。

當時天下人非常痛恨王莽,凡是王莽反對的都堅決支援,凡是王莽滅掉的都要重新光復。王莽以土德簒掉的“火德”原來是不被朝廷承認的,但現在劉秀等中興者認準了大漢應承的就是火德,土德沒人提了。

光武皇帝劉秀中興大漢後,定都洛陽。這個洛陽的“洛”字帶水字邊,與火德相沖,不吉利。於是光武皇帝下令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成了雒陽,接下來“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至此,“漢繼火德”終於為皇帝和朝廷所承認,朝堂上下火紅的一片。

“五德始終”從光武皇帝朝開始,演變成了兩套演算法:一套是鄒衍從黃帝起算的五行相勝法,還有就是劉歆開出來從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這兩套五德系統並行不悖,都流傳到後世。不過“五行相生”法後來居上,逐漸演變成主流。

按照“五行相生法”的推演。轅濤塗是大舜的後裔,舜是土德,袁家也就是土德,火生土,恰好可以取代大漢的火德。也就,袁家應該建立一個王朝以取代劉家的大漢天下。根據這個讖緯的猜測,再加上“五德始終”的補充,袁家已經肯定成為那個應承天命取代大漢的“塗高”者了。

這個傳言到了今年(193年)正月的時候,已經流傳的非常廣泛了,各地州郡大吏好象沒有聽到一樣,保持著一種異乎尋常的沉默。

當時,袁家有兩股很大的勢力。一個是南皮的袁紹,一個是南陽的袁術。袁紹佔據了勃海郡以及大半個青州,勢力非常龐大。而袁術也佔據了半個揚州,還有號稱天下第一郡和天下第二郡的南陽郡和汝南郡。現在揚州刺史劉繇只守住了一個豫章郡和一個丹陽郡,形勢岌岌可危。不過,袁氏兄弟的實力如果和河北驃騎大將軍曾炩比起來,還有一定差距。在大漢天子和朝廷就在無極城的情況下,袁氏兄弟想簒漢自立,恐怕純粹是找死。(!)

[奉獻]

相關推薦:漢末大軍閥漢末逆流漢末昂魏漢末弘農王崛起在漢末三國漢末衛公子漢末梟狼傳漢末之呂布再世漢末烽煙漢末之獵殺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