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扶桑鏡夢->章節

卷一 初試啼聲 第三十七章 我回來了

熱門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本書首發於縱橫中文網,地址: .zongheng./book/925019.html)

天保十四年師走(十二月),直秀三人回到了江戶湊。遊子回鄉的感覺很難講,也許是因為心態不同的原因吧,同樣的樹木,在外旅行的時候看起來有更多感觸,或者是更賞心悅目或者是更令人煩躁,但在家鄉看起來就只有理當如此的感覺。

這次遊學從長月(九月)開始,到師走(十二月)歸來,一共用了一百天左右,雖然離開的時間不長,但江戶還是給人以微妙的不同感覺,彷彿變成了另一個江戶,熟悉的景色和行人變得親切多了,有些泥濘的道路也沒有破壞大家愉悅的心情。

“我回來了”*3,出人意外的是崛家屋敷裡居然有人,直秀拉開屋門,看到是學次郎姐姐英子正捂著嘴吃驚的樣子。之後,隼人先跑出來,勝五郎緊緊地跟在後面,虎之助的母親花子媽媽也笑眯眯地出現。

原來花子媽媽、英子知道直秀近期歸來,所以今天特意過來幫助直秀打掃房間,隼人和勝五郎跟著幫忙,她們恰好等到了直秀。

“還是家裡舒服啊”,喝著熱茶,直秀發出了感慨。英子留下來照顧直秀,花子媽媽、虎之助、學次郎拿著行李和禮品先回家了,一邊的隼人、勝五郎喜滋滋地擺弄直秀給他們帶回來的旅行禮物。

過幾天就是大寒了,現在正是江戶最冷的時候,房間裡的火盆燒的旺旺的,依然擋不住寒冷,但直秀的心裡還是熱乎乎的。無論走多遠,只有這裡才有記憶,這裡才有家的感覺。

英子把房間打掃完畢,依依不捨地和直秀告別,直秀想了想,告訴英子給她的禮物是長崎的玳瑁簪子,已經被學次郎先拿走了,她才開心的離開。

直秀在屋敷裡轉了轉,打掃的很乾淨,看樣子花子媽媽、英子平時沒少來。轉回客廳,把隼人、勝五郎叫過來問問他們的學業,兩個小家夥就開始吱吱唔唔起來。

直秀走之前把他們託付給舅舅竹前太郎,花子媽媽對他倆很好,吃穿不缺,按直秀的意見把他們送到了寺子屋,讀書、寫字、算盤上他們的成績還不錯,但在數學上,他們和老師有了爭執。

直秀平時在家也給街坊們的孩子講課,他講的數學知識和此時的扶桑計數大不相同。扶桑沿襲中華的數字、籌算、算盤以及蘇州碼子,而直秀哪裡懂這些,直接教的就是阿拉伯數字。

大約四千年前,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發明了字母表,希臘人和希伯來人都曾用字母表中的字母依次代表數字。大約兩千年前,古羅馬人創立了一套書寫數字的獨特方法:用I、Ⅱ、Ⅲ等來表示數字。

兩千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了l、2、3……9這九個數字,公元8世紀前後,印度人又發明“0”。阿拉伯人將印度數字傳到了西亞、北非和歐羅巴大陸,“阿拉伯數字”由此得名。

而中華在在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墟甲骨上,已有代表“一、十、百、千、萬”的專門數字。後來,中華又創造了表示空位的符號“O”,它與“阿拉伯數字”中的“0”作用一樣。之後籌算、算盤以及蘇州碼子相繼出現。

扶桑全盤接受了中華數字的影響,使用中華的數字、籌算、算盤以及蘇州碼子。

中華在公元八世紀初就接觸了阿拉伯數字,但沒有流傳開來

。近代最早推廣阿拉伯數字的是朱文熊,他在1906年出版的《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提出該書的數目字一律用阿拉伯數字。1908年,劉孟揚在他的《中國音標字書》中,專列設一個章節《文內帶數目字寫法》講述書面語中阿拉伯數字的寫法,做出了比較完整的規定。不過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書刊改用橫排之後,阿拉伯數字的使用才逐漸推廣開來。

在直秀原來的世界, 阿拉伯數字同蘭學書籍一起傳入扶桑, 於江戶末期至明治時期之後才開始被使用,被稱為“算用數字”、“洋數字”。

至於扶桑的書刊改用橫排的時間點,大規模出現橫排要在二十世紀中葉了。

直秀聽到隼人、勝五郎描述他們與老師爭論阿拉伯數學的情形,不禁搖頭苦笑。後來花子媽媽只好和寺子屋的老師商量,免除了兩個孩子的大部分數學課程,只要他們會打算盤就好。

恰在此時,虎之助穿著新衣服過來招呼直秀去竹前家吃飯,直秀就熄滅了火盆,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了家。

脫掉木屐,拉開房門,直秀一下子就笑了,原來舅舅竹前太郎正和中村正一、小島茂、中島黑夫四個人正在搓麻將。“我回來了”,直秀鞠躬後坐下,大家嘴裡說著“辛苦了”之類的客氣話,但手裡依然沒停,直秀很理解,麻將的魅力誰能抵擋。

隼人、勝五郎跑掉了,不知道是去廚房還是出門向朋友炫耀禮物。

花子媽媽給直秀端來一盞茶,跟他抱怨,“自從紀伊國屋利八送來麻將之後,這些家主就再也不去棗屋幫忙了”——直秀沒敢說這麻將的製法就是自己告訴利八的。

竹前家人多而且屋子裡也暖和,直秀歇了一會,英子穿著一身新衣給直秀送上一份雜煮,靜靜地坐在邊上看著他。雜煮很好吃,新做的年糕很彈牙,湯的味道也好。直秀吃完後將碗筷遞給英子,英子靜靜地看著他,直秀微微一笑,“新衣服很好看,簪子也很配你” ,英子才滿足地走了。

今天直秀下船的時候,除了結清剩餘的船費,還請隨船的商人幫忙送些薩摩黑豚肉到新宿竹前家。因此今天的主菜是壽喜鍋和一人鍋,四位家主和直秀吃壽喜鍋,花子媽媽、英子、虎之助帶著孩子們吃一人鍋。

江戶時代已經有火鍋了,但基本上是“一人鍋”,因為現在的七輪炭爐和火盆的熱源較小,所以只能使用較淺較小尺寸的鍋,一人份的食材就滿了。一人鍋的情景常常出現在江戶浮世繪的題材中。流行的一人鍋是野豬肉製作的“牡丹鍋”和鹿肉製作的“紅葉鍋”,都是因為肉片擺放的外形而得名。

現在的大鍋火鍋是直秀的發明,為此直秀專門做了幾個尺寸很大的七輪炭爐,也送給舅舅家一個。

直秀把大鍋火鍋稱為“壽喜鍋”,為什麼叫“壽喜”呢?因為據說扶桑火鍋最早是農民在犁“すき”上加熱的,假名“す““き”分別對應的漢字“壽喜”,非常吉利,直秀至今還沒聽到有人把火鍋叫“壽喜鍋”,他毫不客氣地把這個好名字用上了。

後世的壽喜鍋是牛肉火鍋,食材包括牛肉、鰹魚花、牛蒡、時蔬、蔥段、洋蔥、豆腐、魔芋絲、昆布、金針菇、香菇、胡蘿蔔、茼蒿、娃娃菜等,佐料包括牛油、辣蘿蔔泥、蔥花、生雞蛋、自制醋汁、醬油、冰糖、味醂、清酒等,湯底一般是海鮮湯或高湯。

現在吃牛肉,公方樣也不敢啊,有

黑豚肉就挺好了,薩摩黑豚據說是從小吃薩摩芋長大的,味道很好,不少大名和高階武士說薩摩黑豚是野味,野味不在茹素令的範圍內,這樣大家就可以吃了。

中華火鍋和扶桑火鍋吃法大不相同,中華的火鍋都是涮食的,而扶桑火鍋一般是先煎食後涮食,還有一種吃法是“少放水或不放水,直接將食材燜好,利用食材的水分將食物加熱做熟”,號稱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另外扶桑火鍋一般是無油或少油的,壽喜鍋一般配碗白飯食用,其它的扶桑火鍋還有吃到最後階段,在火鍋裡放入米飯,做成火鍋粥的吃法。

今天的壽喜鍋,是先煎食後涮食的,大家圍坐在一起,吃的蠻開心的,大冬天吃火鍋喝清酒,真是享受啊。

四位家主問了直秀的遊學情況,途中是否遇到了困難。這年頭治安極其混亂,半路上人不見了的事時有發生,直秀簡單介紹了遊學的情況,扯了扯沿途的風物,四位家主其實挺粗鄙的,也不關心他遊學學到了什麼,慢慢地話題就扯遠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聊來聊去,就聊到幕府人事變動上,直秀離開江戶沒多久,首席老中水野越前守忠邦被罷免,幕臣中議論紛紛,小道消息說的罷免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上知令”得罪了人,被人進讒言罷免;一個是“食之怨,不可結”,得罪了公方樣。

老中是江戶幕府的官職名稱,作為幕府徵夷大將軍的直屬的官員統領幕府政務,在不設定大老的情況下,是幕府的最高官職,定員四到五名,採取按月輪番管理不同的事務,人選原則上在二萬五千石領地以上的譜代大名之中選任。

(大老是江戶是輔佐將軍的最高官員,統轄幕府的所有事務,地位在老中之上,只在非常時期設立,只設一人,類似中華的丞相。因為權利太大,在平時基本不設。)

天保十四年釋出的《上知令》,又稱《封地調換令》,內容是“大名與旗本在江戶四周十里、大坂五里方圓的知行地,收歸幕府直轄。這一範圍內的諸侯和旗本,轉封他地” 。 此時的扶桑一“裡”約等於後世的3927米。

上知令範圍內的諸侯和旗本基本都是幕府的親藩大名和大身旗本,這一下子捅了馬蜂窩,誰要跑到鄉下去啊,所以紛紛施壓,公方樣和水野扛不住了,水野只好辭職了事。

還有一種說法是,公方樣(將軍)家慶最愛吃烤魚旁邊附加的甜醋姜芽(味道和壽司附加的薑片類似,只是形狀不同,細細長長的,整根醃製),但是水野忠邦實施了“節約令”,而姜芽正是“禁品”之一,因此每逢姜芽季節,就算是將軍的餐桌,也不能出現甜醋姜芽。日本有一句諺語“食之怨,不可結”,因此在三年後,水野忠邦被罷免。

直秀知道明年水野忠邦就會被重新任命為“首席老中”,公方樣家慶給的理由是“外國糾紛,需重臣親理”,所以“食之怨,不可結”這個理由是謠傳。

天高皇帝遠,八卦是人類的天性,大家只是快樂一下嘴皮子,但直秀明白自己的機會就要到來了,因為未來接替水野忠邦首席老中職位的正是阿部正弘,而阿部伊勢守正弘曾經接見過自己,當時表現出很欣賞自己的樣子。

踏上青雲之路的機會,終於出現在直秀面前。

相關推薦:三國外掛系統海賊之黑伯爵混世農民之無雙奶爸我和白富美的荒野求生闢道立心穿成前任叔叔的掌心嬌網遊之最強傳說我真的是戰士飛越泡沫時代我家師父超兇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