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扶桑鏡夢->章節

第十三章 初試啼聲

熱門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文久二年(1862年)六月六日,松平慶永召集了他上任“大老”後的第一次老中評定會。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本來呢,這議題是如何應對小朝廷的旨意,人家島津齊彬陪著敕使大原重德,馬上就要到江戶了。

但說著說著,這樓就歪了。

其實不歪也不行,雖然大家都瞧不起公卿,認為他們只會紙上談兵,但人家不做實事就沒有包袱,所以這調子起的高啊,因此一下子就捅到了幕府的要害之處。

尤其是敕旨裡的第二條,“宜依豐臣太合之故典,選五大藩,為五大佬,以諮詢國政”,這招厲害啊,明明是挑撥離間之計,但無風不起浪,這挑撥是大有基礎的,因此一個應對不好,這以幕府為首的幕藩體制,可就四分五裂了。

為啥這麼說呢?

敕旨裡雖然沒有點名誰是五大藩,但幕府的大目付說了:

“據可靠消息,朝廷屬意伊達、島津、山內、前田、毛利五家。”

這五家大名可了不得,領地加起來足有三百萬石,但包括被視為德川一門眾的加賀前田家,其實根子都是外樣。

“這外樣大名嘛,自然在危急關頭靠不住”——這個說法來自幕府的親藩、譜代大名和直臣旗本。

當然靠不住了,能靠住才是見鬼了,你們這麼玩命的壓榨人家,怎麼滴,還不行人家反抗啊!

德川幕府的幕藩體系,是皇室委大政於幕府,然後幕府統合諸藩共治扶桑。

但餅子就這怎麼大,分起來自然內外有別、親疏有度,這幕府、親藩、譜代大名和直臣旗本先把好處拿走了,這外樣大名嘛,吃苦在先,至於享受,誰允許你享受了?

德川家開幕的時候,只所以沒有掃滅全部外樣,不是不想,而是實力不允許:

據後世統計,扶桑七成都是山地,這交通簡直了,因此打服就可以了,真想趕盡殺絕,嘿嘿,那幾輩子都得鑽深山老林剿匪,這誰受得了啊。

再說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德川家當時是強,可要說一個挑所有,那也是想多了。

德川幕府成立後,那是挖空心思折騰外樣,但後來嘛,一個是對方反抗激烈,二一個,小冰河時期加上扶桑地震不斷,幕府被折騰的也不輕,而且分封出去的親藩、譜代大名也漸漸不給力了,於是這心思就慢慢淡了,好好過日子不香嘛。

但就算這樣,外樣大名的日子也沒好過多少,幕府作為為執政大政的武家首領,那手段自然也是不缺的,這逢年過節的獻金是小意思,各藩的四大負擔是參覲交代、助軍役、手伝普請和株仲間專營:

參覲交代是各藩兩年一次到江戶朝拜——有少量特例不都是如此;

助軍役是幕府可以免費讓諸侯出兵助陣;

手伝普請就是攤派了,幕府讓各家自帶乾糧幹工程,這工料都是各藩出大頭,幕府只象徵性地出一點,有時甚至一毛不拔;

至於株仲間專營,則是幕府禁止各藩直接貿易,想貿易的話,只能透過江戶、大坂、長崎、京都等幕府大城市裡的貿易商“株仲間”,屬於攔路劫道、過路拔毛的行為。

除了這些,幕府還壟斷了金銀銅等礦產,只要發現規模大一點,江戶就下令收歸幕有,吃相極其難看。

當然了,幕府除了享有各種好處,那也是有一定責任的,比如幫助各家穩定其內部的局勢、防止被強鄰欺壓,或者,在其財政困難時,提供補貼“手當金”乃至物資、借款之類的。

可問題是,因為指望幕府主持

公道,這小藩對幕府的向心力還好;可如伊達、島津、山內、前田、毛利這樣的國主大名,只有他們欺負鄰居的份,而補貼、借款因數量巨大也很難申請到,這出力有我、好處靠邊站,那忠心就自然甚是可疑了。

以前幕府權威穩固還好一些,畢竟拳頭大就是道理,加上德川家的聯姻、烏帽子親等籠絡手段,這些外樣諸侯還算服帖。

可如今嘛,江戶都找京都公武合體了,這幕府的風雨飄搖誰都看得見,因此敕旨要求設立五大佬,這麼一挑撥,諸位幕府執政可就糟心了;

不理吧,這不是把實力派往朝廷那別推麼;

可真答應下來,這讓小朝廷賺了順水人情不說,更要命的是,這大權到手,五家諸侯吃到了第一口血,那以後還能再和幕府一條心嗎?我看懸啊。

因此,如今這評定會上,有一大老、六老中、三位大目付,大多數人對此事都特別頭疼。

但凡事都有例外,大老松平慶永就覺得很簡單:

“此事易而。我有一計,名與利不可兼得,就看五家諸侯如何選擇了。”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不能啊,你有辦法,騙人的吧。

但人家能當上幕臣之首的大老,肯定不能信口胡說啊,因此大家都將信將疑地等著下文。

可慶永看吊起了眾人的胃口,他反而不著急了,轉口開始說起不相干的話來:

“其實呢,這有人見縫插針,源自‘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所以吶,只要消除了問題根本,這難題就不攻自破了。”

你在說啥,莫不是在逗我。

大家心說,這問題的來源,一在小朝廷挑撥,二在外樣諸侯不安分,而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對外通商後民不聊生,幕府這個帶頭大哥沒有了往日的威信,要能解決這個根本問題,當然好了,有這本事啊,別說敕旨可以當他放氣,連這公武合體都可以免了。

可你能解決嗎?

慶永微微一笑,盡顯胸有成竹,但他口風一轉,輕輕巧巧地又把話題拉回來了:

“固本培元,非一日之功,可稍後再議。

今日所言,這朝廷預設五大佬,不過拉攏人心而已;而諸位擔心之事,不過是五大佬弄權。

可要是我等提前出手緩解,設個三大佬、七大佬啥的,又能保證權柄不失,這敕旨不就一拳打空了嘛。”

說得輕巧,設了大佬又沒實權,你當人家傻啊?

如今這小朝廷能攪風搞雨,還不是你們齊昭一系尊王搞出來的手尾,這有了大義和名望,心懷利刃殺心自起,慶永你妄自號稱賢侯,可這水平可真不咋樣啊。

就在眾人腹誹的時候,本來作泥胎木像狀的老中久世跳出來捧哏:

“妙啊,此計甚妙,有勝手方、公事方、外國御用取扱,再新立個名目又有何妨?到時群賢畢至,必然又是一番景象。”

在座的都是聰明人,久世這一番話,大家都知道啥意思:

這計策太損了,按久世的意思,就是多設幾個“大佬”啥的,然後把難題推過去,弄不好還有限期解決的套路,這朝廷的挑撥離間就變成了幕府的禍水東引。

到時,能解決問題呢,是幕府開明;不能解決嘛,那肯定得是朝廷的鍋啊——誰讓是你下旨的,如今出事了吧。

想到此節,眾人無不撫掌稱妙,雖然,這只是自家定計,最後未必能如人所願,但執政本就就如此,見招拆招,總比生硬的拒絕好多了——就是“大佬”這個名

頭不好聽,如果換成“老中格”,那就容易接受多了。

而且,經過此事,在座的很多都放下心來:

這老中久世雖然看起來已經投靠了慶永,但這和慶永不和朝廷一條心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

慶永這麼賣力地對付敕旨,表明其真沒有另立爐灶的意思。

在座的,除了慶永外,不是親藩和譜代大名就是幕府旗本,要說不擔心齊昭一系借公武合體搞事,那是騙人。

大家都坐到了幕府執政的位置,就算和小朝廷走的再近,日後還能比現在強?

不可能嘛,所以不管公武合體玩出啥花樣來,那也得以江戶方面為主不是。

於是慶永今天的表現和立場,讓大家非常滿意——派系再多,那也不能把吃飯的鍋砸了,是不是這個理。

看原本互相戒備的氣氛緩和了,慶永又補充了一些想法:

原來,他說“名與利不可兼得”,是有準備的。

這魚目混珠,多搞幾個“大佬”就是說說,慶永其實呢,就是想多拉一些諸侯,多設一些“御用掛”,給些個“老中格”、“若年寄格”啥的帽子,反正也不費錢。

到時,這興建海防啊,平穩物價啊,甚至殖產興業的某部分都可以丟出去,反正最後還要幕府中樞拍板支援,也不怕翻了天去——慶永表示,這些“御用掛”,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要想硬推啥,那就是想多了,最多在自家領地搞搞,強迫別家,那是不成滴。

如果能成呢,這解決了問題,幕府也是最大的收益方;如果不成嘛,那責任就不是幕府一家的了,朝野物議也不會如今日這麼不利——當然,能成最好。

而且這大佬呢,也不是一步到位,怎麼也要等有所成就再說吧。

到時,這麼一大堆“老中格”、“若年寄格”,要選拔大佬的話,內部肯定要紛爭啊,因此就算有諸侯最終當成了大佬,那肯定也豎立了不少敵人,幕府正好在其中上下其手。

這退一步海闊天空,成功把大佬一事拖延到幾年後,不是挺好的嘛。

而且,這想大佬,不出錢不出力可說不過去,以前是幕府徵集(搜刮),如今是自己願意,這總怨不得幕府了吧。

事緩則圓,在座的都懂,而且有實力者有特權,這硬壓是壓不住了,那退一步理所當然,因此大家都覺得慶永這番話挺合情合理。

而且大家細想一下,覺得敕旨也只能這麼應對,硬頂那可粗暴了,一點美感都沒有。

而且,細琢磨,按慶永的規劃,這“大佬”最後役職也不一定落入外樣大名之手,親藩、譜代也有機會嘛。

至於擔心有人在期間做大,相信,只要提前劃好圈子,再多摻沙子,這做大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說到底,是幕府自己不行了,如今避虛就實來這麼一下,未必不是好事。

但是,即使大多數人心裡同意了,這次慶永想這麼輕易過關也不成啊,萬一又搞成了大老井伊的模式,啥事他一言可決,那不就徹底糟心了。

因此有人準備跳出來挑刺,這想的挺美,萬一失控,這權收不回怎麼辦?

不過呢,還沒等別人出手,老中久世又先蹦出來:

“左近衛權中將大人啊,這五大佬一事如果這麼辦,外樣大名可就廣泛參預幕政了,那我之前說的,您看是不是今天也議一議啊。”

一聽這個,大家都精神了,這挑刺啥的,不急,日子還長著呢,倒是久世說的這事,它等不起啊。

相關推薦:三國外掛系統海賊之黑伯爵混世農民之無雙奶爸我和白富美的荒野求生闢道立心穿成前任叔叔的掌心嬌網遊之最強傳說我真的是戰士飛越泡沫時代我家師父超兇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