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東晉烽火->章節

033章 劉家新村(下)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現在劉丹開始讓人實驗生產景泰藍、搪瓷和鐘錶。景泰藍是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後人稱這種金屬器為“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製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景泰藍以典雅雄渾的造型、繁富的紋樣、清麗莊重的色彩著稱,給人以圓潤堅實、細膩工整、金碧輝煌、繁花似錦的藝術感受,成為馳名世界的傳統手工藝品。景泰藍工藝的藝術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這取決於制胎;還要有優美的裝飾花紋,這決定於掐絲;華麗的色彩決定於藍料的配製;輝煌的光澤完成於打磨和鍍金。所以,它是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鍊、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當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大肆採購景泰藍,於是景泰藍風靡歐洲。

景泰藍一般使用紫銅打底,貴一些的還有用黃金、白銀。劉丹知道景泰藍的整個製作過程,琺琅釉料配方,還知道用白芨作粘合劑,這些在當時都是絕密的配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完全沒有保密意識的國營企業被日本竊取了景泰藍的製造工藝,產品在國際市場遭到日本鬼子的狙擊。在八十年代,同時被竊取的還有宣紙製造、蠶藥技術、巨型計算機的製造技術。

說起搪瓷九零後的人就不太清楚了,在上世紀60、70年代,搪瓷器皿是老百姓們最常用到的日用品。閨女出嫁時,孃家若能送上一套搪瓷作嫁妝,也是十分體面的事,“瓷盆瓷盤瓷口缸,結婚送禮面子光。”搪瓷凝聚了幾代人的美好記憶。

搪瓷還有個洋氣的名字叫“琺琅”,是指透過特殊工藝,在金屬表面塗制瓷釉,在大於400℃環境燒製的工藝品。兩千年前,古埃及人就用貴金屬塗燒瓷釉,法老的棺槨和頭飾,就出現了華麗麗的琺琅飾品。從6世紀起,搪瓷更是風靡歐洲,嵌絲琺琅、剔花琺琅、浮雕琺琅、透光琺琅、鑄鐵搪瓷,各種搪瓷層出不窮,各領風騷數百年。

搪瓷是塗燒在金屬底坯表面上的無機玻璃瓷釉。在金屬表面進行瓷釉塗搪可以防止金屬生鏽,使金屬在受熱時不至於在表面形成氧化層並且能抵抗各種液體的侵蝕。搪瓷制品不僅安全無毒,易於洗滌潔淨,可以廣泛地用作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飲食器具和洗滌用具,而且在特定的條件下,瓷釉塗搪在金屬坯體上表現出的硬度高、耐高溫、耐磨以及絕緣作用等優良效能,使搪瓷制品有了更加廣泛的用途。瓷釉層還可以賦予製品以美麗的外表,裝點人們的生活。可見搪瓷制品兼備了金屬的強度和瓷釉華麗的外表以及耐化學侵蝕的效能。

搪瓷生產主要有釉料製備、坯體制備、塗搪、乾燥、燒成、檢驗等工序。在預

先衝壓或鑄造成型的金屬坯上先塗敷底釉,燒成後再塗敷面釉(一次或數次),這是傳統的多次塗搪法。底釉是與金屬坯相互結合的過渡層,具有較強的密著性,面釉塗敷在底釉上,起遮蓋底色並賦予製品以光滑*美觀的表面和一系列優良的物理化學效能。

在保護之外,搪瓷也非常適合加入各種彩釉裝飾。那圖案是怎麼做的呢?工廠裡比較傳統的生產方法是“噴花”,也就是在生產的物件上蓋上模板,然後再噴上彩色釉料的粉末。不過,噴花時揚起的粉塵不利於工人健康,生產效率較低,也難以製作非常精細的圖案,因此後來它逐漸被貼花工藝替代。貼花是將彩釉圖案事先用絲網版印的方法印在貼花紙上,然後再轉印到器皿表面進行燒製的工藝。

隨著塑膠和不鏽鋼的興起,搪瓷漸漸衰落。和搪瓷相比,塑膠與不鏽鋼器皿的生產更加簡單,價格更低廉,使用中不再擔心磕碰損壞保護層。昔日的搪瓷茶缸、搪瓷臉盆很多都被不鏽鋼與塑料制品取代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各地國營搪瓷廠陸續停產。

輥壓機和衝壓機現在劉丹已經造出來了,製作鋼質的金屬坯不要太簡單,塗上底釉放到爐子裡烘烤,比瓷器簡單多了。現在唯一的短板就是工畫師太少,花樣不多,現在劉丹請了一些畫師教孩子們學畫畫。當然,搪瓷上也可以用寫字,比如“獎”、“雙喜”、“先進工作者”、“勞動光榮”、“為人民服務”等等。劉丹還想著在劉家村搞一個先進生產者評選工作,各行各業都評出自己的先進模範人物,獎品除了銅板之外、還有一個搪瓷茶缸、一個搪瓷臉盆、一條毛巾,如果是女同志,還有一個梳妝檯。

這些產品裡面最難搞得還是鐘錶。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這臺儀器被稱為“安提凱希拉儀”,由29個彼此咬合的銅質齒輪和多個刻度盤構成,大小與一個午餐盒相當。它於1901年在希臘安提凱希拉島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發現,因此得名,現儲存在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

擺鐘的發明應當追溯到伽利略對擺的等時性的研究,伽利略又是精確研究動力學的第一人,他對自由落體也和對擺的研究一樣,同樣標誌著人類對動力學研究的開始。1657年,年僅27歲的年輕學者惠更斯完成了擺鐘的設計。同年,荷蘭的鍾表匠製成了首架擺鐘。次年,惠更斯出版了他的專著《擺鐘》。在這本書中,惠更斯不僅詳細描述了擺鐘的機構,更重要的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單擺與動力學的重要研究結果。

擺鐘的發明對鐘錶精度的改進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此之前,最好的鍾一晝夜誤差大約15分鐘,而當時最好的擺鐘可以調整到一晝夜誤差不大於10秒。至此我們才可以說,我們確實有了研究地球上物體運動的精確計時裝置。

鐘錶的改進,還應當提到一位力學家,即英國學者胡克。他於1676年發表了對於彈簧的研究結果,後人稱之為胡克定律,即彈簧的伸長與外力成正比關係。胡克對彈簧研

究的開創性的工作,使人們對彈簧瞭解得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出現了兩項改進:一項是彈簧發條貯能器的改進,另一項是彈簧(或遊絲)擺輪的發明。1674年惠更斯製成基於彈簧擺輪的鐘錶。有了這兩項改進,鐘錶可以造得更為輕巧,例如,可以在顛簸環境下工作的鍾和可以隨身攜帶的懷錶以及手錶的出現。

1707年,英國海軍艦隊發生了一次慘禍,有三隻船失事,超過2000人死亡。原因是艦隊的位置出了差錯。1714年英國國會懸賞二萬英鎊:誰要是能夠找到在海中精確測定經度的方法,他就可以得到這筆獎金。條件是到達西印度的6個星期的航行後,誤差不得大於30英里。實際上,當時天文觀測儀器已經可以十分精確地測定天上星球的位置了。對於船舶所在的緯度可以直接由觀測星球得到。對於所在地的經度,由於星球在天上隨時間在均勻地運動,所以問題歸結於能否製造一架精確的可以攜帶的鍾。這種鍾稱為天文鐘。

技高一籌的鍾表匠哈裡森於1761年以他改進的鍾從倫敦到牙買加的9星期的航海旅程中時鐘僅差5秒,從而贏得了國會的懸賞。

鐘錶的發展和改進可以說揭開了現代技術的序幕。由於對於它的需求,需要加工大量的鐘錶另配件,於是產生了現代車床和現代金屬加工技術。另一方面,鐘錶發展又為歐洲的現代技術發展培訓了人才。蒸汽機的發明者英國人瓦特、紡織機的發明者英國人阿克賴特、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的發明者美國人富爾頓等,他們青少年時代都曾經當過修表學徒或製作匠。

有一種流行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即認為歐洲的近代科學技術的起源是古希臘的思辨傳統與歐洲的手工業傳統相結合的產物。前者是以達·芬奇、伽利略、惠更斯與牛頓的動力學發展為代表,而後者便是以鐘錶工業的發展所培養起的一代新技術人才。

1515年,世界上第一支轉輪火槍從鍾表匠約翰·基弗斯手中誕生,在此基礎上,燧發槍就是由1547年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鍾表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發明。劉丹讓人現在開始製造研究鐘錶,也是為了培養精密儀器製造技術的人才,同時劉丹準備吧轉輪手槍搞出來,給軍官配備。西方教堂裡的自鳴鐘很不錯,劉丹也準備在劉家村中心搞一個鐘樓,讓村裡的時間變得精準。

同時鐘錶業也是暴利行業,自鳴鐘最早進入中國是在康熙年間,而到了雍正、乾隆、嘉慶三代,自鳴鐘早已流行於士大夫家。且本國的工匠也能製造,只是技術較差於西洋。你想想,你家一進屋中間擺著一個大自鳴鐘,那是多露臉的事啊!紅樓夢第七十二回中提到:“我是你們知道的,那一個金自鳴鐘賣了五百六十兩銀子。”也就是說一個西洋自鳴鐘賣了要五、六百兩銀子。在清代初期,由於存在貿易順差,流入了大量的白銀,當時一兩白銀可以兌換700到1000文銅錢,也就是說一個自鳴鐘可以賣到五、六百貫,不想辦法造鐘錶那就是傻子了。剛好那些年輕的學徒可以拿鐘錶練手,順帶的還有八音盒這些衍生產品。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相關推薦: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亮劍從準備狙擊山本特工隊開始詭異劇本神霄之上晉策東晉大土豪我到仙界建仙山原始大廚王工業心臟從四合院開始的天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