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東晉烽火->章節

010章 新兵訓練(下)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教室不大,百來平米,按照劉丹的要求佈置,一個講臺,下邊兩行案几,鋪好草蓆。冬梅介紹到:“現在有十八個丫頭來上課,這裡的案几一行男生,一行女生。新的桌凳我會到木工坊走一趟,還有你要的粉筆,黑板,我都會安排人去做,現在只有拿竹子做模具先做一批出來。待會兒我叫幾個婆子來給大家量體裁衣,丹哥兒也真是的,給人上課,還要管吃管穿,世上哪裡有這個好事?”

劉丹道:“那些丫頭讓她們少吃點,吃成一個胖妞,小心嫁不出去。”

冬梅笑道:“才不會呢!胖妞才有人喜歡。像我這樣瘦瘦弱弱的,夫家會嫌棄。”是了,古代是這樣,和現代人的審美觀不同。在古代,太瘦不好生養孩子。

過了不久,劉婷帶著一群十歲左右的小姑娘進來,娉娉嫋嫋、鶯聲燕語的非常熱鬧,九哥九郎叫個不停,葉瑾他們也來了。時間差不多,冬梅敲響了鍾,讓大家在外邊按高矮秩序排好隊,依次進教室入座。

劉丹讓冬梅坐下,開始第一課:

“我叫劉丹,是你們的老師,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上課學習知識。你們互相之間稱呼同學。我們上課有個規矩,上課鈴響了,你們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老師從外邊進來講“上課。”班長叫口令:‘起立!’你們要全體起立,老師說‘同學們好!’你們回答‘老師好!’老師說‘坐下!’你們坐下,這樣我們才開始正式上課。

目前你們沒有班長,冬梅暫時作你們的班長,以後有什麼事,你們都可以告訴班長,班長再轉告給我。好,我們來演示一遍”

……

“下次上課要點名,冬梅準備好點名冊。你們每個人面前有一支鵝毛筆,讓冬梅給你們演示一下鵝毛筆的用法。”

……

“今天第一課,我們要講漢語拼音26個字母。”

劉丹拿出一張紙掛牆上,上面畫著簡單的世界地圖。劉丹給他們簡單說了整個世界的範圍,還有中國的位置。道:“西方人的文字是拉丁文,印度人的文字是梵文,我們中國人的文字是象形文。這26個字母是從拉丁文裡來的,印度僧人把這些字母傳到東土。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字母呢?因為我們可以用字母給漢語文字注音……”

在東晉教拼音有一個問題,就是東晉的官方語言和後世的普通話發音不同。

古華夏人的語言是夏言,古代書面漢語稱為文言文,可推斷夏商周的語言差不多。在春秋時期,漢語標準語稱雅言,《論語》有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孔子遊歷各國,傳道授業所用的正是這種語言,而非家鄉的方言。

在東晉時代,漢族正統朝廷及南遷漢民帶來中原洛陽雅言,又稱“士音”,金陵本地居民的語言稱為“吳音”,又稱“庶音”。此後中原雅言和吳音在金陵融合。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後世的閩南話和東晉時期的官話-洛陽話,比較接近。“五胡亂華”年代,大批北方漢人相率離鄉背井,來此避難落戶;及至“永嘉之亂”,又有“衣冠八族”移居閩地。唐五代,更有成批漢人從中原遷入福建。這些閩南人的祖先,絕大多數來自河南,他們帶來了不同時期洛陽一帶的中原漢語,跟當地原有的語言和方言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閩南方言。客家

人習慣上稱閩南人為“河洛人”,稱閩南話為“河洛話”便是這個緣故。

時至今日,古河洛話在洛陽本土已變得面目全非了,而它的一些基本特徵卻還保留在今天的閩南話裡。比如“無”這個字,閩南話讀“mo(摩)”,那首很有名的歌《酒幹倘賣無(mo)》最後“無”字的發音就是念mo,所以那句佛號“南(na)無(mo)阿彌陀佛”的讀音就不奇怪了。

現在劉丹面臨的問題是他原來學習的漢語拼音都要全部推倒重來,原來漢語的字典也沒有用了,這對於語文教學帶來了不少的困擾,看來還要請一個教洛陽雅音的先生,而且以後還要編一部字典,要不然大家沒法自學了。

下午訓練,冬梅對劉丹道:“姐妹們都說要跟你們一起訓練。”

劉丹皺眉道:“別瞎起鬨,一個女孩子舞槍弄棒像什麼樣子?”

冬梅勸道:“姐妹們都說,要一起訓練一起學習,這樣才像一家人。你就答應下來吧。”

劉丹倒是沒想到這些丫頭來這一齣戲,考慮了一會兒。古代女人從軍不是沒有,三國孫尚香有個女子護衛隊。一起訓練確實能夠增強集體凝聚力,榮譽感,遂道:“她們的家人同意不同意?不同意就別想了。特別是小妹,我母親能同意?舞槍弄棒到時候怎麼嫁得出去?還有,軍隊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孫武練兵斬愛妃的故事你聽過嗎?到時候我要明軍紀斬人頭,到時候後悔就晚了。你給她們說清楚。沒有問題的,明天讓她們來報道。”

晚上劉丹正在備課,冬梅跟著劉丹學習,第二天要講的課冬梅都要先看一遍,有什麼不懂得要問清楚,因為冬梅是課代表,需要給同學解答疑問。冬梅對於劉丹講的課十分好奇,這些知識都是天書啊!現在冬梅也慢慢適應少爺的作息方式,養成了夜貓子的習慣。

一夜無話,劉丹沒想到第二天來了八位姑娘,其中赫然就有自己的妹妹劉婷,其他的都是母親指揮的丫鬟。小妹在隊伍裡對劉丹得意一笑,把劉丹雷得不輕。什麼時候咱爸咱媽這麼開明了?劉丹沒辦法,只好想辦法給小妹開小灶,先傳授太極拳法。

訓練和辦學雖然艱難,總算開始了第一步。劉家給劉丹的第一筆貸款到位,劉家村的新農村建設也開始了,一個個專案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幾乎都是按照劉丹原先的規劃安排的。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開始的時候,周圍幾個村寨開始流行一種“九郎謠”的民歌,而且還有迅速擴散的趨勢。這些民謠真好聽,如少年情懷,低迴婉轉,似清冽泉水,沁人心扉。於是襄陽人都知道了劉家村的九郎是情歌王,有些大膽的山妹子還跑到劉家村要和九郎對歌。那些士族世家知道劉家出了個喜愛山歌的九郎,幾乎噴飯。咱們是詩書傳家,再次是耕讀傳家,這老劉家標新立異、別具一格,來了個山歌傳家。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這老劉家土老帽的招牌是摘不掉了。

“呯!”二老爺心愛的白瓷茶杯甩在地上,豈有此理!太讓我失望了。

士族子弟都講究名聲,不管出世也好,隱世也罷,都講究“養望”,名聲是養起來的,花花轎子人抬人,士族彼此吹捧,名聲就上去了。老劉家出了個情歌王,難道咱們老劉家永遠翻不了身了?唉!這九郎別想出頭了。就他發明那個鵝毛

筆,就是對聖人的褻瀆,真是斯文敗類。

劉家*義學的老學究吳先生也不高興了,你們劉家這算怎麼回事,另起爐灶,是不放心我嗎?士可殺不可辱!看不起我,我還看不起你劉家呢!我來這裡也算降尊臨卑,屈高就下了,你們還來這一出,我走還不行嗎?捲起鋪蓋要走。吳老先生話說得再難聽,劉正也要陪笑臉,趕忙勸阻:這是幾個小孩瞎折騰鬧著玩兒,您老就別跟一個孩子置氣,好說歹說把老頭留下來。

對於自己突如其來的名聲,劉丹也是始料不及,這是哪跟哪兒呀?我只不過因為愧疚多唱了幾首歌,你們就給我安一個情歌王名號,稱王稱霸?我要再唱幾首,不得飛天了?他不知道那些民歌都是經過幾十代人的傳唱,千錘百煉,再加上文藝工作者精心修改,雅俗共賞,膾炙人口,一般的鄉野小調哪能比得上?

還好新兵訓練還算順利,這十幾個傢伙素質很好,動作很到位,特別是劉天,天生的軍人胚子,動作剛勁有力,簡直就是模範標兵。所以劉丹指明劉天作隊長,自己有事不在的時候,由劉天指揮大家訓練。

這個決定引起一片哀嘆之聲,這劉天是個實心眼,一絲不苟,要求嚴格,真要讓他來管,大夥都別想有好日子過了。

十幾人的軍訓漸漸傳開,村裡的小夥伴們都來看熱鬧,大頭仔也領著一般人起鬨喝倒彩,弄得葉瑾幾人羞忿難堪,動作頻頻出錯,幾乎要暴起打人了。劉丹給他們作思想工作:“我們是人民的子弟兵,我們的軍隊來源於人民、根植於民族土壤,與人民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他們是老百姓,你們是兵,對你們的要求比他們嚴格。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人家在旁邊說你們幾句就心浮氣躁,蠢蠢欲動,你們是合格的軍人嗎?”

幾句話說得大家心生慚愧,打起精神崩著臉不為所動,時間久了,大頭仔也感覺沒味,自己走了。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基本上都是隊列訓練,包括站軍姿、齊步、正步、跑步,不要以為走個路有什麼好訓的,要達到符合要求、整齊化一,難著呢,軍資一站一小時,累啊!還好軍營沒有做好,沒有新兵深惡痛絕的整理內務,要不然還更夠嗆。

第二個月,是執槍訓練、戰術訓練、軍體拳訓練,器械訓練。這個時候開始抖大槍了。

說起槍法,現在流傳的內家槍法喜歡託名在三國名將趙雲名下,喚做“趙子龍十三槍”,也有直接叫“十三槍”,或者根據門派叫成“太極十三槍”等的。十三只是個虛數,槍法其實就三個基本動作,攔、拿、扎,其他的動作都可以從這三個中演化出來。

趙子龍的時代實在太久遠,有人把槍法歸宗岳飛。嶽武穆王曾專門纂文形容過那時的“河南大槍”,嶽王筆下那時的槍和現在的構造用法已經區別不大了。內家槍法成形於宋代,在宋以前,比如唐代雖也有羅成這樣的名槍,但流行的還是馬槊,如單雄信、尉遲恭。馬槊就是矛,矛和槍形狀完全相同,但用法根本不是一回事。矛、槊用的是硬木,而槍是有彈性的白蠟杆。大家別小看這點細微之別,用有彈性的白蠟杆是個革命性的進步,內家功夫從此正式形成。大槍的神勇全靠內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一根死木頭,一無是處。

相關推薦: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亮劍從準備狙擊山本特工隊開始詭異劇本神霄之上晉策東晉大土豪我到仙界建仙山原始大廚王工業心臟從四合院開始的天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