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東漢重生->章節

第三百四十四章 牙刷

熱門推薦: 宇宙級寵愛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我真不是魔神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後世的江蘇)叫“不律“,楚國(後世的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律稱為“毛筆“。而白居易稱筆為“毫錐“,《寄微之》詩云:“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

如今用的毛筆,相傳是秦朝監督修築萬里長城的將軍蒙恬首創。當下還有知名的“蒙筆“,又稱“蒙恬精筆“、侯店毛筆。但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瞭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籤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髒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隻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裡沉沉的,一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裡。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其他別的改進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裡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溼轆轆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裡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型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聿“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筆“.今日簡寫作“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南宋時期,湖州是士大夫們息影山林的首選之地,他們及附庸的文士們哦詠苕之間,唱酬青卞之下,帶動了文房用具的發展;書風的流變和潑灑寫意的文人畫影響了毛筆的筆料由以兔毫為主轉向以羊毫為主;宣州地近宋金邊境,在元兵入寇前的一二百年間,可能已有部分筆工已南遷至宋都臨安左近的湖州。這一切,為湖筆的孕育準備了外部環境。

宋元在安徽中南部進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鋸爭奪,地處江南的宣城為之凋敝,而與宣城接壤的湖州則十分幸運地免受兵鋒的洗劫,成為南宋遺民聚居之所。宣城的部分筆工徙居臨近的湖州,賴此江南碩果僅存的毛筆使用群體為生,並以他們的需求改進制筆工藝,湖筆就此誕生。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成祖朱棣再遷於北京。文化中心的北遷,使力圖善價而沽的湖筆能工們駕起一葉扁舟,入京售筆。當時主修《永樂大典》的解縉等人,對陸穎、陸文寶、徐原、施廷用等人的佳制激賞不已,紛紛為之賦詩作文加以詠贊。

其後,善璉筆工便逐漸散佈於大江南北、京師通衢,雖離土而猶重遷,“湖筆“之名,世代不易。對有關文獻記載進行粗略統計,先後開肆外埠的湖筆名店計有:北京戴月軒、賀蓮青、李玉田;上海楊振華、李鼎和、周虎臣(一說屬宣筆)、茅春堂;蘇州貝松泉;揚州興散寺;天津虞永和等。源源輸出各擅絕技的筆工和各色等第的湖筆、筆胚,維繫著“毛穎絕技甲天下“的勝名。

沒錯公孫續所畫的正是毛筆,因為公孫續他是一個後世人,作為一個後世之人,雖然,公孫續沒有經營過什麼大公司,但是他非常的清楚,一個企業鏈,他的商品絕對不能單一,否則時間一長,公司的營銷也會陷入枯竭。

這就是公孫續研究毛筆的原因,而公孫續還想發明一種東西,那就是牙刷,因為牙刷這種的東西,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

也許公孫續的這種行為,只能算是剽竊不能算是發明,但是把他放在這個年代,公孫續他就是發明。

牙刷是用於清潔牙齒的一種刷子。一般刷牙時都會在牙刷上加上牙膏清潔牙齒,牙刷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

最早的牙刷來源於華夏。

世界上不少古老文明皆曾有以嫩枝或小木片揉刷牙齒的做法,另一種常見的方法是以小蘇打或白揉齒。約在西元前一千六百年,印度與非洲就已出現用棕毛的牙刷。

人類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習慣。在公元前三千年蘇美人烏爾城邦的國王墓穴中就曾發現過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一支能用上兩個星期。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人們用動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還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鹽水、細砂、樹枝來清理牙齒。將一端搗碎,做成刷狀,用來清理牙縫及刷牙,稱之為miswak,是一種天然牙刷,據科學家分析,這種樹枝含氟及皂素,可預防蛀牙,並有止痛作用。

華夏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史記?倉公傳》中就批出引起齲齒的原因是“食而不漱“。《禮記》中:“雞初鳴,鹹盥嗽“就說明人們已有了漱口的習慣。古人清理口腔和牙齒用手指和柳枝。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畫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

在唐代,人們用柳枝做成刷,蘸藥水揩齒。宋代,有人主張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兩次,元代正式有“牙刷“一詞,郭玉詩中雲:“南洲牙刷寄頭日,去垢滌煩一金值。“元代社會上層人物用牙刷,一般人還是用柳枝,和中草藥研製成的揩齒粉末刷牙,另據考古發現,華夏國一千多年前遼代古墓中出土了兩支骨制牙刷柄。

公元1498年,當一個新的世紀就要出現在人類的地平線上的時候,華夏的皇帝發明了牙刷。一查紀元表,公元1498年是明孝宗治下,那就是說,是明朝孝宗皇帝發明了牙刷。

相關推薦:打工在東漢末年東漢霸業三國之東漢風雲這個男人來自東漢東漢問鼎回到東漢重生之東漢皇后漢末霸圖漢末草頭王漢末沉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