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帝國海權->章節

第518章 會議室內的“邪惡軍棍”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反對這個作戰計劃!”

“我不是在問你的意見,我是命令你執行!”

就在約亨讓陸軍總參謀部被低氣壓籠罩的時候,海軍總參謀部內此時也一副暴風雨來襲的慘狀。

會議室內,海軍總參謀長提爾皮茨元帥和海軍總司令部部長赫爾岑多夫上將兩位海軍大佬面紅脖子粗的樣子讓夠資格列席會議的年輕參謀們一個個噤若寒蟬。

“現在執行這個作戰計劃過於冒險!我這是在對大洋艦隊負責!”赫爾岑多夫

“大洋艦隊司令和你平級,英格諾爾用不著你幫他負責!”提爾皮茨毫不客氣的懟了回去:“而且真有什麼責任那也是我這個海軍總參謀長的!”

這句話氣的赫爾岑多夫恨不得跳起來給面前的這個大鬍子兩拳,而一旁的英格諾爾也只能露出一臉我不想說話,大佬你別扯到我身上的尷尬表情。

提爾皮茨話是沒錯,理論上大洋艦隊司令的確和海軍總司令部部長平級,而且海軍總參謀長的確是海軍的一把手,真要追究責任,也的確是提爾皮茲負責。

提爾皮茨這個老流氓話裡話外懟的赫爾岑多夫渾身難受也發作不出來。

話是這麼說,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這並不代表英格諾爾這個剛就任大洋艦隊司令僅1年的新晉上將就真的有資格和赫爾岑多夫平起平坐了。

而且海軍總司令部在職能上就是制定作戰計劃和戰時指揮,作戰計劃有問題總司令部不負責誰負責?真要是作戰失利,又豈是總參謀部長一個人能負的起的?

官大一級了不起啊?軍銜高一級了不起啊?

嗯,真的了不起。

至少現在,赫爾岑多夫被憋的相當難受。

海軍總參謀長從海軍總司令部做的無數份作戰計劃中隨手抽了一份出來,也不管是否符合現在的實際情況,直接就拍在自己這個海軍總司令部部長的臉上說:我覺得這個計劃不錯,你簽字執行吧。

這擱誰身上受得了?

而且還是一份風險極高,並且有可能會打亂之後的海軍戰略的作戰計劃。

作為海軍總司令部部長,不能當著整個會議室所有人的面質疑海軍總參謀長的權威性,而且也不能直白的表示大洋艦隊司令就是應該聽從自己的意見,英格諾爾人就在旁邊坐著呢。

“這個計劃是將整個大洋艦隊放在一個非常危險的處境上!”赫爾岑多夫只能不和提爾皮茨這個老流氓做口舌之爭,按照自己的想法據理力爭。

“這個計劃還是你們海軍總司令部出的。”提爾皮茨又丟擲一句能氣的赫爾岑多夫血壓升高的話。

“但是現在並不是執行這個作戰計劃的時機!”赫爾岑多夫忍著滿肚子的火氣擺事實講道理到:“我們現在和英國人的力量對比並沒有達到可以與之交戰的最低標準!”

“我們現在和英國人在主力艦的數量對比上是:4!現在就是和英國人作戰的好時機!”提爾皮茨吼到:“不要為自己的膽小找藉口!”

“你這是對我榮譽的侮辱!”別的話語擠兌赫爾岑多夫還能忍,但是被提爾皮茨指責膽小實在是氣的自己的肺管子都要炸了:“我要和你決鬥!”

“好了,阿爾弗雷德,你的話有些過分了。”眼看意見分歧要變成私人恩怨了,一旁的海軍內閣部長波爾上將不得不開口打圓場:“亨寧,你也是。陛下今天從普拉港回來,我要怎麼告訴他海軍受到了開戰以來最大的損失,他的海軍元帥和海軍上將因為決鬥出現了傷亡的訊息?”

作為海軍人事負責人,某種意義上也是皇帝陛下掌控海軍的代言人,波爾是清楚自己不能隨意表態的。

不過自己也的確更傾向於赫爾岑多夫的意見,所以還是決定幫海軍總司令部部長說幾句話:“主力決戰計劃也是總司令部做的,我們都很清楚這個計劃和你現在要幹的事情的區別。”

“現在談的不是戰列艦艦隊,我們現在談的是第一偵查艦隊”海軍辦公室主任繆勒上將也開口了:“而且現在也不是主力決戰計劃中的最佳時機,我們都很清楚這一點。”

4艘東普魯士級剛剛完成改裝工作,連海試工作都沒完成。此時大洋艦隊的戰列艦作戰序列中有6艘德意志級、4艘拿騷級、4艘赫爾戈蘭級、4艘西普魯士級共計18艘。.

而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中則是1艘無畏號、6艘柏勒洛豐級、8艘尼普頓級、一艘阿金庫爾號、4艘獵戶座級、4艘喬治五世級共計4艘。

的確遠遠超過了海軍心理預期的:的最低標準。

不過東普魯士級接受的是改裝工作,又不是剛完工的新船,船員都是原班人馬。而且改造的核心內容,艦炮的更換,炮組也在西普魯士級上進行過訓練,因此東普魯士號並不需要進行6個月的訓練來熟悉艦船,預計1915年1月份左右就可以回到作戰序列中。

而英國方面在這段時間內也會有新戰列艦完成訓練任務,但是這些船都是1911年財政預算下建造的4毫米炮戰列艦以及一艘從希臘人手中徵用的阿金庫爾號,而191年財政預算下的新戰列艦就算能在明年年初完工,也來不及完成訓練。

到時候戰列艦數量對比就從現在的9:1變成11:14,而且其中超無畏艦的質量優勢還在德國這邊,所以在東普魯士級回到作戰序列後再和英國人決戰才是最佳的時機。

但是提爾皮茨要讓希佩爾的第一偵查艦隊去摸英國人的老虎屁股,情況就不一樣了。

現在希佩爾麾下只有6艘大型巡洋艦,而英國人那邊是10艘戰列巡洋艦,數量對比:5。

1艘德弗林格爾號、艘毛奇級、艘布呂歇爾級的陣容也遠遠不如英國人的艘獅級、4艘不倦級、艘無敵級。

這就超過了海軍的心理預期。

而且和希佩爾此前執行的炮擊英國本土打了就跑的任務不同,這次第一偵查艦隊是要一路北上,跑到皇家海軍大艦隊的眼皮子底下,一旦被英國人的戰列巡洋艦隊堵個正著,那恐怕就要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東普魯士級回到作戰序列後我們的大型巡洋艦和英國人的戰列巡洋艦之間的數量對比就會有什麼變化嗎?”提爾皮茨氣極反笑的揶揄到:“帝國海軍是不是還要等艘俾斯麥侯爵都形成戰鬥力後再執行這個計劃?那都要到1917年了吧?”

“我們只是希望在主力決戰之前不要節外生枝!至少在此之前,寶貴的前衛艦隊不能出現損失!”

“畏首畏尾,奧托要是像你這個樣子,那他估計這輩子也拿不到帶橡葉飾的PLM。”老流氓的一句話又把海軍辦公室主任給噎的夠嗆。

伊奧尼亞海大捷之後,興奮的皇帝陛下曾經表示要晉升迪德里希斯為海軍元帥。不過迪德里希斯能以海軍上將軍銜擔任地中海艦隊司令完全是因為他資格夠老,其實理論上地中海艦隊司令從職務上看是要比大洋艦隊司令低一級的。

如果晉升迪德里希斯為元帥,那他繼續呆在地中海艦隊司令的位置上就會讓海軍總參謀部四駕馬車,海軍總司令部部長、大洋艦隊司令、海軍內閣部長、海軍辦公室主任四個上將非常尷尬。

但是如果在地中海艦隊取得大捷之後把迪德里希斯調回海軍總參謀部也不合適。

一來不好安排新晉海軍元帥的職務,讓剛剛取得前所未有大捷的迪德里希斯和他的老上司蒙特庫科裡元帥一樣在海軍總參謀掛個閒職當吉祥物顯然不是什麼好主意。

二來迪德里希斯的繼任者在自己的前任的光輝下恐怕一時半會也難以服眾。

軍銜不能升,那就只能發勳章了。

作為補償,皇帝陛下親手給迪德里希斯的領口前掛上了一枚帶橡葉飾的功勳勳章。

這是自1884年鐵血宰相俾斯麥閣下之後帝國頒發的第一枚帶橡葉飾的PLM,也是功勳勳章自設立以來頒發的第10枚帶橡葉飾的PLM(因為沒有八國聯軍侵華,所以瓦爾德澤沒有拿到他的那枚帶橡葉飾PLM)。

軍隊就是個講資歷談資本的地方,一場大勝,一枚帶橡葉飾的PLM,迪德里希斯今天要是在這個會場裡,海軍總參謀部四駕馬車都得矮半個頭。

而當初伊奧尼亞海戰的作戰計劃波爾和繆勒也是反對的,理由也同樣是因為太冒險。

如果不是提爾皮茨和蒙特庫科裡兩位海軍元帥態度堅決,並且皇帝陛下只猶豫搖擺了很短的時間後依然堅決支援自己的海軍總參謀長,否則伊奧尼亞海戰未必會打起來。

伊奧尼亞海戰打的冒險嗎?當然冒險!但是這個險冒的你海軍辦公室主任以後在地中海司令面前說話聲音大一點都沒底氣!

不得不說“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這句話在大部分時候都是真理,提爾皮茨此時的表現完全對得起英國媒體送給他的“邪惡老軍棍”的稱號。一張嘴把海軍司令部部長和海軍辦公室主任給氣的渾身發抖。

“海軍總司令部的顧慮是有道理的,目前大洋艦隊的一切行動都是圍繞明年上半年的主力決戰計劃展開的,因此可能危及到這個計劃的作戰行動是應該避免的,這點我們理解。”

眼看再這麼下去就真的要變成元帥舌戰三上將,會議沒辦法繼續下去的英格諾爾只好開口把馬上就要跑偏了會議內容拉回到正常軌道上。

“不過這次的作戰行動並非只是一次衝動的冒險行為,而是有其必要性的。”

相比於把作戰計劃直接拍你臉上的“邪惡老軍棍”,英格諾爾的態度要好太多了。而且大洋艦隊作為作戰行動的具體實施者,大洋艦隊司令的意見也是必須要聽取的。會議室裡的情況總算沒有繼續往菜市場的方向發展下去了。

“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有四點理由,一、英國方面的反應;二、希佩爾中將的意見;三、地中海艦隊目前的實際情況;四、出於國際反應的考慮。

我們的主力決戰計劃的前提條件很明確,英國人必須出來應戰,這個計劃才能執行。如果他們不應戰怎麼辦?這個問題總參謀長閣下在英國人向我們宣戰的第一天就提出來了。

而我們做出的回答就是對英國本土的炮擊行動。

雖然名義上這是對英國人偷襲赫爾戈蘭灣的報復行動,但是我們都很清楚這是逼英國人出來應戰的手段。

透過對英國本土的炮擊,造成英國民眾的恐慌,從而讓社會輿論對白廳施加壓力,從而達到逼迫大艦隊應戰的目的。

但是就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那次行動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大洋艦隊在赫爾戈蘭海戰結束後就開始著手實施報復行動。

使用潛艇進就前期偵查後,岸防力量薄弱,沿岸並未佈雷,附近航線比較繁忙而且有著寬闊的船塢和大量工廠的哈特爾浦港被選定為理想的襲擊目標。

而且出於造成民眾恐慌的目的,希佩爾並沒有像歷史上第一次襲擊英國本土,只在雅茅斯港外的沙灘上留下幾個彈坑那樣進行隔靴搔癢的炮擊後就匆匆離開。

被在赫爾戈蘭灣海戰中憋了一肚子火的希佩爾打上門的的哈特爾浦港遭到了比歷史上自己作為第二次襲擊目標時更為慘重的損失。

馬斯少將指揮的第偵查艦隊、第5驅逐艦大隊此時不需要回船廠大修的4艘輕型巡洋艦、9艘驅逐艦將當地駐防艦隊中正在執行巡邏任務的4艘驅逐艦撕的粉碎。

艘布呂歇爾級大型巡洋艦帶著從大洋艦隊借調來的第9驅逐艦大隊的1個分隊壓制住了哈特爾浦港沿岸海堡陣地上的門6英寸岸防炮。

然後4艘大型巡洋艦朝停泊在港內的艘偵查巡洋艦發射了超過00發大口徑炮彈。兩艘來不及出港的偵查巡洋艦成為了可憐的固定靶,被劈頭蓋臉的大口徑炮彈打成了兩堆廢鐵。

緊接著在放飛的水上飛機的校射下,4艘大型巡洋艦開始向哈特爾浦港城內開火,解決掉了英國驅逐艦的第二偵查艦隊的輕型巡洋艦隨後也加入了進來。

由於哈里奇艦隊在赫爾戈蘭灣內損失慘重,所以德國人根本不用擔心短時間內英國人有什麼艦隊能來打擾自己的報復行動。

整個襲擊行動持續了整整90分鐘,其中對城市的炮擊長達40分鐘,德國艦隊對哈特爾浦市內共發射大小口徑炮彈5000餘發,。當希佩爾帶著艦隊返回後,哈特爾浦港內外已經滿目瘡痍。

德國艦隊對哈特爾浦的襲擊行動造成艘偵查巡洋艦、4艘驅逐艦被擊沉、海堡岸防炮臺被擊毀1座、岸防衛戍部隊駐地遭到炮擊,共造成19名海軍官兵、8名陸軍官兵陣亡。

而在港外的航道上,第5驅逐艦大隊攔截了5艘民用船舶,並逼迫其自沉,總計噸位786噸。同時,第9驅逐艦大隊的另外個分隊還在撤離前在此處佈置了長達0公里的水雷帶,

而哈特爾浦港內損失更甚,即使有水上飛機校射,德國艦隊也將工廠、船塢等非居民區作為炮擊的重點,但是依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

碼頭、船塢、鋼鐵廠、煤氣廠、火車站堆場遭到嚴重損毀,而落入市內的炮彈則造成了大量民用建築倒塌。炮擊造成共14名市民遇難,587人受傷,其中包含14名兒童和47名婦女。

德國海軍並不知道炮擊行動造成的損傷的具體資料,但是卻很清楚這會在英國國內造成軒然大波。

因為根據海牙第四公約附件第5條規定,禁止以任何手段攻擊或轟擊不設防的城鎮、村莊、住所或建築物,海牙第九公約禁止海軍轟擊未設防的城市、海港、村莊、房屋及建築。

雖然可以鑽法律的空子,陸軍在空襲巴勒迪克後就是這麼幹的:

一、巴勒迪克作為法軍部隊及物資集散地,並非屬於不設防城市。

二、法軍作為防禦方應該禁止平民捲入戰鬥,並且有疏散平民進行避難的義務。

三、留在交戰區為軍隊提供各類後勤服務的市民應被視為民兵而非平民。

因此巴勒迪克作為交戰區應視為不存在平民,德軍對巴勒迪克的打擊完全符合國際戰爭法對軍事目標的打擊。

有樣學樣的海軍對哈特爾浦的炮擊是這樣解釋的:

一、哈特爾浦港有皇家海軍駐防艦隊、岸防陣地及衛戍部隊,不能視為不設防城市。

二、德國海軍重點打擊的是軍港碼頭、船塢等為軍隊提供服務的設施,應視為軍事目標。

三、落入城區內的炮彈造成的人員傷亡是附帶損失,如果其中存在未疏散的平民,德國海軍對此表示遺憾,但英國方面也負有將平民滯留在危險地區不予疏散的責任。

話是這麼說,但是德國海軍內部自己心知肚明,對哈特爾浦的炮擊行動實際上已經違反了國際戰爭法,海軍的這場行為毫無榮譽可言。

但是這又是不可避免的。

為了封鎖德國,英國人也已經撕掉了臉皮開始光明正大的違反國際法。

1909年的《倫敦宣言》規定對運往中立國的除武器彈藥和其他明顯的戰爭物資之外的一切貨物,即使是要轉運到敵對國的,也一律不得沒收。

然而英國人強行將中立國的進口限制在戰前水平,一切運往德國的物資和超過戰前進口額度的貨物都會被英國沒收或者強制購買。

正如《戰爭論》中的文字露骨的揭露戰爭本質那樣:“在像戰爭這樣危險的事情中,由仁慈而產生的錯誤思想是最為有害的。不顧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對方不同樣做的同時,必然會取得優勢。”

皇帝陛下在總體戰理論中寫下的冰冷文字標誌著騎士精神的徹底淪喪。

“技術的進步讓軍隊的打擊能力越來越往縱深發展,戰場的範圍會越來越廣,交戰區域的定義將會越來越模糊。

‘總體戰’的戰爭模式下,生產物資和生產力成為了整個戰爭體系中和軍隊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前方和後方的界限被抹除,平民將無法獨立存在於整個國家的戰爭機器之外,將無可避免的被捲入戰火之中。

在這種戰爭模式下,軍人便已無榮譽可言了。”

然而海軍丟掉自己的榮譽感執行的這次違反國際戰爭法的行動卻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

白廳在哈特爾浦遭到襲擊後的當天晚上釋出公報,將德國艦隊的行動定義為“示威”,並且在公報中宣告:“海軍部藉此機會指出,對不設防城市或商業港口進行這種性質的示威雖然不難,但要接受一定程度的風險,且這種軍事行為毫無軍事意義。

這種行為給平民的生命和私人財產造成的損失,是極可痛惜的;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決不能因此修改正在執行的總海軍政策。”(史實)

這篇公報在讓帝國海軍做出判斷,皇家海軍並沒有上鉤。

“在英國人並沒有做出我們所期待的反應的情況下,大洋艦隊就必須繼續行動向皇家海軍施壓,直到把他們逼出來為止,否則之後的主力決戰計劃將無法繼續實施。

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一次兩次對英國本土的襲擊恐怕很難改變白廳的決心,想要靠英國社會各界的壓力發展到足以改變皇家海軍既定政策的程度,需要更多次的炮擊行動以及造成的影響在英國社會內部的發酵,這都不是短期內能夠完成的。

因此我們需要更大膽的行動來刺激皇家海軍的神經。”

更大膽也意味著更冒險,雖然英格諾爾說的有道理,但是在赫爾岑多夫、波爾和繆勒看來,哪怕一次兩次不見效,但是只要堅持一個月一次對英國本土進行襲擊,一點一點在英國國內社會輿論上增加砝碼,總有讓白廳屈服於民意壓力的一天。

相比於將希佩爾的艦隊放到皇家海軍大艦隊的眼皮子底下要安全穩妥的多。

不過英格諾爾的話還沒說完,所以赫爾岑多夫、波爾和繆勒都沒有出聲打斷。

“而希佩爾中將作為這次作戰計劃的執行者,他認為此次行動的危險性並不高。”

“在斯卡帕灣的大艦隊的眼皮子底下襲擊英國艦隊的危險性不高?”繆勒忍不住還是發了聲。

“是的,並不高。”英格諾爾點了點頭繼續說到:“希佩爾中將認為,雖然交戰區域距離大艦隊的老巢很近,但是他並不是去和大艦隊交戰的。

作為目標的皇家海軍第十巡洋艦分艦隊的實力很弱,其主要作戰艦艇是由德·謝爾海軍少將指揮的8艘埃德加級一等防護巡洋艦,這些服役了0年的老船是個什麼水平各位應該都心裡有數。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而第十巡洋艦隊分艦隊的主要巡邏區域是奧克尼群島到設得蘭群島之間的5海里以及設得蘭群島到挪威的87海里共計10海里左右的海域。

如果第一偵查艦隊在設得蘭群島到挪威之間的這段海域攻擊第十巡洋艦分艦隊,那麼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結束戰鬥,完全可以在斯卡帕灣的大洋艦隊反應過來之前撤退。

而希佩爾中將建議抽調第三偵查艦隊的斯托施號航空母艦編入第二偵查艦隊加入此次行動,艦隊可以得到覆蓋整個作戰區域的空中偵查,完全可以做到不和皇家海軍主力接觸。

此外,在該區域活動的遠洋潛艇也可以配合此次行動。

只要我們能做好保密工作,行動能有足夠的突然性,此次行動就不會有太大的風險。

而地中海方面,雖然地中海艦隊取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但是地中海艦隊現在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實際上此時我們對東地中海的制海權只不過是一個虛幻的泡沫而已。

我們必須在吸引住英國人的注意力,確保英國人不會試圖往地中海方向投入兵力。為我們的地中海艦隊恢復戰鬥力,能夠在東地中海獲得實質的制海權爭取時間。

至於最後一點,英國人自從違反《倫敦宣言》以來,其封鎖艦隊和中立國船隻之間的摩擦就一直在發生,從挪威、荷蘭等國瞭解到的情況,中立國船員遭到野蠻對待並發生衝突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但是不得不承認,英國人的行動是有效的,長此以往下去,中立國會選擇屈服於英國人的暴力之下,這對我們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我們主動出擊,給英國封鎖艦隊一次痛擊,讓中立國看到英國人的封鎖線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堅固,這會在國際上帶來對我們有利的影響。而且中立國船隻要是因此開始嘗試更多突破英國封鎖線的行為,無論成功與否,對我們來說都是好事。”

透過一次襲擊就能打破英國人的封鎖?在座的沒有一個會這麼天真,在徹底擊敗皇家海軍大艦隊之前,打破封鎖只不過是個笑話。

但是透過一次襲擊挑逗起英國和中立國之間的更劇烈的摩擦,那對德國來說就是賺了。

只要有中立國船隻嘗試衝卡,成功了,德國可以透過中立國獲得更多的物資。失敗了情況也不會變得更糟。

但是無論如何,英國和中立國之間的關係都會惡化,之後英國人是否會用更強硬的手段來攔截中立國船隻,甚至引發流血衝突,德國人根本不關心,甚至還會表面譴責,暗地裡認為流的血還不夠多。

“大洋艦隊已經考慮的很周到了!”提爾皮茨在一旁亮開嗓門喊道:“今天就把這個計劃定下來,陛下回來了,我要向他報告。”

“那麼陛下在那份計劃上將不會看見我的簽字!”又仗著皇帝陛下的信任來胡作非為,赫爾岑多夫都能感覺到自己額頭上的青筋一陣亂跳。

好不容易緩和下來的氣氛又完蛋了。

“阿爾弗雷德,在我們沒有形成統一意見之前,你想要向陛下報告作戰計劃就必須附上我們的不同意見報告書。”

小小的堵了提爾皮茨一句後。繆勒轉向英格諾爾:“大洋艦隊的意見我們瞭解了,希佩爾中將的意見我們會認真考慮。我們需要對大洋艦隊的意見進行分析評估,相信陛下也會希望能從我們的評估結果中對情況有更清晰的認知。”

“我明白。”英格諾爾點了點頭:“艦隊也需要時間準備,不過希望我們不用等太久才能得到評估結果。”

“當然,我們也很希望儘快得出結論。”

此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結論會以多麼快速度出現他們的面前。(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跑去唐朝做導師唐朝好太子唐朝小權臣重生之回到唐朝當王爺植修玩轉女權世界將軍策之嫡女權謀從芝諾龜開始神明眷戀的艾澤拉斯為了艾澤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