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第二次世界大戰斯大林親歷記->章節

第一章:最危臉的歲月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克里姆林宮。原參政院大樓二褸,斯大林辦公室。

斯大林手拿菸斗,在厚厚的地毯上踱步,他雙眉微鎖,細長的眼瞼微合,盯著腳下的地毯思考著什麼,他不時地把菸斗送到又濃又密且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鬍鬚下面,不見他抽,只輕輕碰一下嘴唇又拿了下來。熟悉斯大林的人都知道,這正是他陷緊張的思考,面對棘手問題反覆斟酌時所特有的神態。

斯大林正在審閱將在199年月10日黨的18次代表大會上所作的演講稿。按照慣例,講演的第一部分,首先應該闡述當前的國際形勢,明確蘇聯的對外政策原則。可是,怎樣才能恰當地闡述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怎樣分析才能讓人感到情況嚴峻,不容樂觀而又不致灰心喪氣、意志消沉?如何妥當地闡明並規定蘇聯的對外政策原則?這些也是世界輿論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想到國際形勢,斯大林不禁思緒萬千:

正當蘇聯人民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時候,戰爭風雲驟起,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已經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勢力加強擴軍備戰,肆行侵略,對世界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斯大林號召蘇聯人民加快社會主義建設,加快農業集體化,持別是加快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建設,全國開展了斯達漢諾夫運動和“時間啊,前進”的勞動競賽。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上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相對和平時期。這個和平只是前後兩次世界戰爭之間的“暫時休戰”,它實際上是下一次世界戰爭的準備時期。透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的所謂“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帝國主義列強完成了一次對世界的重新瓜分。這次瓜分是和當時的實力對比相適應的。但是,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實力對比很快發生了變化,它們在戰後形成的均勢被打破,重新瓜分世界的問題,必然再次提上日程。

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德國實力的迅速恢復。德國雖然因為戰敗而被嚴重地削弱了,但它還是一個歐洲大國,擁有6000多萬人,有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巨大的經濟潛力。但是,單靠德國本身的力量,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實力是不可能的。德國的再度崛起,是和美、英壟斷資本的扶植分不開的。由於大量的外國資本同德國巨大的工業潛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使德國帝國主義很快東山再起,回到爭奪世界霸權的行列。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德國的扶植是多方面的,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道威斯計劃”所起的作用。這個計劃是以美國銀行家道威斯為首的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所屬的一個專家委員會提出來的。這個計劃為外國資本進德國開啟了大門。據統計,在194年至19年間,投德國的外國資本達18億多馬克。德國利用這些資本恢復了信貸制度和商品流通,恢復了生產,更新了工業裝置,實現了主要工業的現代化和合理化,使德很快地恢復和發展了自己的重工業。首先是冶金工業和軍事工業,重建和加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西方壟斷資本還在技術、裝備、燃料和原料方面支援德國,幫助德國獲得提煉人造汽油和人造橡膠的先進技術。19年月1日,美國軍火托拉斯杜幫、摩根公司,更不顧凡爾賽和約關於禁止德國輸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的規定,同德國締結了一項出售軍火的協定。把飛機發動機和戰鬥機出售給德國。不久,英國的維克斯一阿姆斯特朗公司也同德國簽訂了出售軍火的合同。英國及其自治領向德國提供了它所需要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合金等戰略物資;美國向德國大量供應石油;德國需要的生鐵、廢鐵、鐵礦石,也是英、法等國提供的。

因此,在191年至199年間,德國工業生產平均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而英國在同一時間的每年增長率只有17”。到199年,德國的工業總產值以及鋼、鐵、鋁、電力等的生產已經超過英法,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德國資本的集中和壟斷有了很大的發展,蒂森、克虜伯、法本等一小撮壟斷巨頭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他們對德國重新軍國主義化和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

在逐漸恢復經濟實力的同時,德國統治階級竭力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束縛。194年9月,德國政府正式向戰勝國提出下列要求:接納德國加國際聯盟,並給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解除德國的戰爭責任,給德國殖民地委任統治權,修改凡爾賽條約有關軍備的條款。1犯5年10月,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國在瑞士洛迦諾召開的會議,這對助長德國的擴張野心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次會議確定了德國西部的邊界,但卻向德國敞開了向東方鄰國和蘇聯侵略擴張的大門,會議還決定讓德國加國際聯盟。這樣,德國就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戰勝國平等的權力。洛迦諾會議是帝國主義列強企圖在凡爾賽條約的基礎上調解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在政治上縱容德國向東方擴張的會議。這次會議是德國軍國主義復活的里程碑。斯大林指出:“洛迦諾公約是為新戰爭配置力量的計劃”,它“孕育著歐洲的新戰爭。

在恢復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同時,德國還採取種種手段重整軍備。198年至199年間,德國已有1個飛機製造廠,6個飛機發動機製造廠,在研製坦克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它還秘密地在西班牙等國建造潛艇和其他軍艦,並積極從事軍用化學、人造汽油等方面的研究。德國利用西方列強憎恨社會主義蘇聯的心理,大談“蘇聯威脅”,抱怨自己“毫無防御能力”,要求撤消對它的軍備限制,實行軍備平等。於是,在日內瓦裁軍會議期間,英、美、法、意、日五國政府首腦會議便於19年1月透過會議,原則上承認了德國軍備平等的權利。在同年舉行的洛桑會議上還正式取消了德國的賠款義務。

19年1月,希特勒被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捧上了臺,當上了德國的總理。希特勒上臺是德國壟斷資產階級重新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的一個重大決策,也是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一個重要標誌。希特勒上臺後,立即實行法西斯的極權政治,血腥鎮壓德國共產黨和勞動人民,瘋狂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大力擴軍備戰,制造輿論,準備冒險發動戰爭。

希特勒就任總理後的第二十八天,即19年月7日,精心策劃了國會縱火案,嫁禍於德國共產黨。6周之內,逮捕了德共領導人和積極分子18000餘人,取締了德共在議會中所有席位。隨後,社會民主黨及其他資產階級政黨也相繼被迫解散。希特勒還禁止在德國成立新的政黨。19年底,希特勒宣佈“黨和國家合一”,使國家政權完全成為納粹黨的權力機構。194年8月,德國總統興登堡病死,希特勒兼任總統,首稱國家元首,實行了法西斯獨裁統治。

德國建立法西斯**後立即把國民經濟納戰爭的軌道,提出“大炮代替黃油”的號,加速國民經濟軍事化,軍費迅速上升。從19年開始的6年半時間內,德國軍費支出高達900億馬克,佔同期國家預算支出的5。194年8月,希特勒秘密下令把陸軍限額汄10萬人擴充到0萬人。195年月,德國空軍正式宣佈建立,德國飛機的產量迅速增加,194年生產飛機約000架,198年增至500架。195年月,德國還正式發表了重振軍備的宣言。

為了發動侵略戰爭,希特勒大造反革命輿論。學校教育全力灌輸“優勝劣敗、弱肉強食”的法西斯理論。希特勒想把德國青年培養成“全世界都望而生畏的青年”。他說“我需要看到的是具有強烈主動性的、主人翁氣概的、不膽怯的、殘忍的青年。絕不許他們軟弱和溫和。我要從他們的眼睛裡看出驕傲的神色和猛獸般獨立的光輝。”德國法西斯還編造了一套極端反動的種族理論。說日耳曼民族是“地球上最高級的人種”,應當統治其他民族。希特勒叫囂:“我們要精選一個新的統治階層,這個階層不知溫和為何物,這個階層將認識到自己屬於優良種族,因而有權統治別人,這個階層將能毫不動搖地奪得並堅守它的統治權。”

希特勒還偽造德國“人過剩”的理論,說消除“人過剩”的唯一辦法就是奪取“生存空間”,要“集結全民族政治力量”去“尋求新的生存空間。怎樣奪取“生存空間”呢?他說:“要解決德國何題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動武。要動武而又想一點風險都不冒是不可能的。”希特勒揚言要用刀劍去“征服土地”。“任何人要是膽敢對這一行動加以阻撓,就把他撕成碎片。只有當德國重新用刺刀來保衛自己的時候,我們的權利才能獲得保護。”希特勒還竭力煽動**反蘇,製造赤色蘇聯“威脅”的謊言,表示德國重振軍備是為了反對蘇聯的“威脅”;另一方面又假惺惺地宣稱,德國增加軍隊是為了“維持和平”,並表示,德國的軍事力量“絕不願為戰爭攻擊之用”,以取得英、法的支援。與此同時,德國宣佈實行國防軍法,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將軍隊和警察擴編為1個軍,6個師,約50萬人。

196年月,希特勒宣佈廢除《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派兵進萊茵非軍事區。這是一項帶有很大風險的軍事行動,因為這時德國實力雖有增強,但希特勒羽毛未豐,尚不足以同英、法一戰,正如希特勒以後所供認的那樣,在進軍萊茵區以後的48個小時,是他一生中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向萊茵區進軍,德國只好忍辱撤退。然而,法國對德軍進駐非軍事區沒有採取任何認真的措施,而英國則採取縱容的態度。就這樣,希特勒以區區4個旅的兵力探明了英、法的虛實,摸到了底細。德軍進佔了萊茵非軍事區,《凡爾賽和約》所給予德國的限制和束縛也就蕩然無存了。同年7月,德國夥同義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至此,地處歐洲心臟地區的法西斯德國就變成了最危險的世界戰爭策動者,成為歐洲的戰爭策源地。

義大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個用武力向外實行侵略的歐洲國家,又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幫兇。義大利經濟基礎薄弱,在199年經濟危機之後,預算出現巨大赤字,全國失業人超過100萬。為了擺脫危機,墨索里尼極力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加緊擴軍備戰,企圖透過武力進行擴張,掠奪市場和原料產地,進一步同英、法抗衡。義大利為了重新分割東非與北非的殖民地,獨霸地中海,控制紅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與亞洲及殖民地的聯絡,發動了侵略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的戰爭。195年10月日,義大利出動0萬大軍,從北、東、南三路侵阿比西尼亞。阿國軍民奮起反抗,196年5月,義大利佔領了阿比西尼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阿比西尼亞皇帝海爾,塞拉西流亡英國。義大利侵略軍以歷時7個月,死傷14萬人的代價佔領了阿比西尼亞,並將其與意屬索馬利亞、厄利垂亞合併,組成意屬東非帝畫。

義大利侵佔阿比西尼亞全境後不久,又夥同德國對西班牙內戰實行了公開的武裝干涉。本來,德、意之間存在著矛盾。194年希特勒企圖染指奧地利,遭到英、法的反對,義大利也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一度陳兵意奧邊境,使希特勒不得不知難而退。事後,義大利感到在爭奪殖民地勢力範圍的鬥爭中,主要對手是英國和法國,義大利需要德國支援,以對付英、法。而德國在義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時,也給予了積極支持;希特勒還曾訪問羅馬,當面吹捧過墨索里尼,兩國關係有了改善。在武裝干涉西班牙時,兩國關係更加密切,並在196年10月簽訂了共同協定,結成了“柏林一羅馬”軸心。

在東方,日本統治階級在政治上實行法西斯化的同時,在經濟上也加快了軍事化的步伐。從191年起,日本的軍事預算年年上升,196年達到107億多日元,佔財政支出的47以上。日本政府還頒佈和修改了許多法令,加強了對主要經濟部門的控制,逐步將國民經濟納戰時軌道。日本的軍事工業急劇膨脹,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畸形上升。構成軍事工業基礎的化學工業和鋼鐵工業,在1們1年至196年增至00萬噸以上。194年初,日本統治集團以國家壟斷企業八幡鋼鐵廠為中心,把屬於三井等五大財閥的鋼鐵公司合併,組成龐大的日本鋼鐵公司。日本經濟軍事化的過程,也是壟斷資本擴大的過程。到196年,大壟斷企業特別是重工業部門,接受政府軍事訂貨達55億日元之巨。經濟軍事化促進了財閥同軍部的勾結,為擴軍備戰創造了條件。日本軍隊得到大力擴充,裝備有了很大改善。190年,日軍人數為萬人,到196年達到8萬人。海軍總噸位超過150萬噸。

日本強化法西斯統治和實行經濟軍有化的目的,是為了對外實施侵略擴張,目標首先是中國。19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炸燬了瀋陽北郊柳條溝的南滿鐵路,反誣中國“襲擊”日軍,並以此為借,向中國軍隊發動猛烈進攻,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在日軍進攻面前,蔣介石密令不準抵抗,0萬東北軍不戰自退。在事變後4個月裡,日軍侵佔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白山黑水間的大好河山全部淪於敵手。19年,日軍又在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中國軍隊第十九路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奮起抵抗,粉碎了日軍佔領上海的企圖,史稱“淞滬之戰”。同年月1日,日軍帝國主義炮製了偽滿洲國,並要國際聯盟承認翌年,日本以國際聯單拒絕承認偽滿洲國為借,宣佈退出國聯。〃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全境後,逐步向華北地區蠶食。19年1月初,佔領了東北和華北之間的咽喉要地山海關,月又侵佔熱河省(今內蒙、河北省之一部並逐步擴大在華北的侵略活動。196年11月5日,日本與德國簽訂了《**產國際協定》,兩國結成了侵略聯盟。197年7月7日,日本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製造“盧溝橋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就這樣,日本逐步成為亞洲戰爭策源地,首先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

0年代後半期的國際形勢不僅令人憂慮,而且十分險惡。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的危險迫在眉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加緊軍備競賽。從194年到196年,日本的軍費在國家預算中的比例從44“增加到705,而德國從1增加到67“,義大利從0“增加到5、。

面對德意日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斯大林多次倡議西方國家與蘇聯聯合起來,制止侵略,維護集體安全;但是,在目光短淺的西方政治家們的阻撓下,這種努力都付之東流了。

196年7月舉行的國際聯盟會議在英法的縱容下,取消了對義大利的制裁。為此,蘇聯外交部長李維諾夫遵照斯大林的指示,發表了極其慷慨激昂的講話。他說:“我們在這裡集會,是為了結束人們一以就一定會感到痛心的國際生活史的一章。”為此,絕不應奉行綏靖主義。“對我本人來說,我寧願有一個設法提供某種援助、即使這種援助是無效的——國聯,而不願一個對侵略行為熟視無睹和無動於衷的國聯……”

李維諾夫進一步闡述了蘇聯的外交政策,並以此作為他的主要任務保證人們對侵略和侵略威脅既不熟視無睹又不置若罔聞。蘇聯政府及時地和忠實地參加了對義大利的制裁,譴責德國單方面廢棄凡爾賽和約關於限制軍備的規定。德國重新佔領萊茵地區以後,李維諾夫在國聯理事會上說,除非採取有效的對抗行動,否則國聯就有可能變成一個有害的而不是有益的組織,因為不採取對抗行動“就會使各國放鬆警惕,就會使人們產生幻想”。與此同時,蘇聯駐倫敦大使伊凡馬伊斯基也在譴責這樣一種看法:可以容忍在東方的、不會危及西方和平的侵略。他說:“這是最大的錯覺……和平是不可分割的。”

當時,在蘇聯和中歐之間,從波羅的海到巴爾幹,有六個東歐國家:與蘇聯接壤的有立陶宛、波蘭和羅馬尼亞,在這些國家西面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這些國家的總人接近一億,其中大部分是斯拉夫人。這塊遼闊土地的大部分地區,經濟是原始的,生活極端貧困,並且由於存在許多地區性的不和與敵對現象,而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中。雖然其中兩個最強大的國家一一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一一偶爾設想過在東歐建立一個有效的力量集團,但都沒有取得成功。

匈牙利是馬紮爾人的祖國,他們對大小斯拉夫民族都沒有什麼感情。羅馬尼亞和蘇聯對比薩拉比亞有爭議。現在的立陶宛是把帝俄時代的幾筱波羅的海省份分割出來而形成的。波蘭人和俄國人是宿敵,兩國的邊界是一條在190年激烈戰爭之後雙方都感到精疲力竭的情況下確定的妥協界線。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的條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誕生了,羅馬尼亞的地盤則由於這個條約而大大地擴大了。這四個國家都是法國的盟國都像法國一樣想要維護凡爾賽“體系”。人們本來可以期望,這一共同目標會使這四個國家在軍事和外交上形成牢不可破的團結。其中三個國家參加了“小協約”。“小協約”的主要目的是相互保護,使匈牙利的修訂邊界願望不能得逞。在南斯拉夫北部有50萬馬紮爾人,在斯洛伐克有75萬,在羅馬尼亞有150萬。但是,波蘭不是“小協約”的成員國。在東歐國家中,波蘭是幅員最大、人最多的國家,但它是共同利益中最薄弱的一環,這種薄弱主要是由於它對捷克斯洛伐克採取不友好的態度造成的。

當時的波蘭政府奉行親德反蘇**的政策。19年4月,納粹頭子會唔了波蘭駐柏林的公使,同時波蘭首腦畢蘇斯基元帥同駐華沙的德國武官進行了會談。次年一月,兩國簽訂了一項十年互不侵犯條約。兩國的結合不是偶然的,主要是兩國都是黷武主義和獨裁主義政權,在意識形態方面都憎惡共產主義。戈培爾、弗蘭克、特別是戈林經常訪問波蘭。在柏林,波蘭大使利普斯基可以隨時見到希特勒。而希特勒每次公開提到波蘭時,氣都是和善而友好的,他還吹捧畢蘇斯基是那個時代的真正偉人之一。

鑑於這些錯綜複雜的情況,西方大國特別是英國和法國的統治集團,在法西斯戰爭狂人面前唯唯諾諾,低三下四,奉行了一種極為危險的犧牲小國和鼓勵“禍水東流”的政策,結果到頭來,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希特勒兵不血刃地佔領了萊茵地區和吞併了奧地利之後,胃越來越大,立即轉向他的下一個目標捷克斯洛伐克,著手實施他的“綠色方案”。希特勒現在決意消滅捷克斯洛伐克,要從地圖上抹掉這個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新取得獨立的國家。他對這個國家的新生深惡痛絕。

希特勒侵捷,仍像併吞奧地利一樣玩弄“特洛伊木馬”的詭計。在開始時,他並不直接出面,而是唆使他在這個國家的代理人、蘇臺德區日耳曼人黨頭目康拉德漢萊因出面鬧事,制造糾紛,進行顛覆,以便迷惑視聽,掩飾他的真實意圖。至於這種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希特勒已經在11月5日向軍事領袖們所作的演說和“綠色方案”的頭幾個指示中表示得清清楚楚了:消滅捷克斯洛伐克,攫取它的領土與人民,使之歸屬第三帝國。

儘管有了奧地利的先例,法國和英國的領導人仍然沒有憬悟到這一點。由於他們政治上的短視,懼怕戰爭及戰後可能爆發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所以準備把捷克斯洛伐克奉送給希特勒,作為推動德國法西斯向東反蘇的禮物。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本來訂有同盟條約,當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威脅時,法國有義務給予援助。可是紙條約,從來不能保證帝國主義者說話算數。達拉第政府雖然頭上多次宣告恪守法捷條約中的義務,背後卻同張伯倫搞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勾當。198年4月底,達拉第前往英國與張伯倫磋商。張伯倫對達拉第說,英國是不會為捷克斯洛伐克作戰的,勸法國也這樣做。張伯倫和達拉第居然說,希特勒的全部要求只不過是要為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同胞“申張正義”而已。張伯倫說,“希特勒要求的是民族自決,而不是征服。”英法會談後,法國透過外交途徑密告希特勒,他要盡力擺脫對捷的條約義務。英法表示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不會卷軍事衝突,而且還助紂為虐,對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壓力。

希特勒軟硬兼施,一方面以武力嚇唬英法,另一方面又偽善地宣稱,如果滿足德國對捷的要求,它將別無他求,準備同英國達成廣泛的協議。

198年9月15日,英國首相張伯倫,這位69歲高齡而且又役有坐過飛機的人居然降尊纖貴,不憚7個小時的長途、行,到德國最偏遠的伯希特斯加登去,央求希特勒千萬不要動武,並許諾說,“對元首的要求定將協力促其實現”,並且還在公開場合加以鼓吹。從此,臭名昭著的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陰謀就這樣開始了。

198年9月9日上午,西歐四大國政府首腦向巴伐利亞州南部優美的古城慕尼黑集中。

東道主希特勒和他的貴賓墨索里尼曾在前奧德邊界上的基費爾斯費爾登會唔,爾後乘德國元首的專列前往慕尼黑。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則在9時以前分別從倫敦和巴黎乘飛機到達這裡。還有許多新聞記者也紛紛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因為他們預計,使歐洲一直處於戰爭邊緣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國際危機就要結束了。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交界地帶,即所謂蘇臺德區,是進行這次力量與意志對抗的直接起因。但是,這天上午,卻沒有一個人從捷克斯洛伐克來到慕尼黑。直到這天下午,在會議已經開了相當長的時間之後,才允許布拉格派代表來,但不是參加會議,而是等待別人把他們國家的命運通報他們。

莫斯科也沒有人參加會議。李維諾夫和蘇聯的其他發言人對蘇聯被排斥在外十分不滿。但是,大家知道,希特勒是決不會同意給蘇聯一個席位的。事實上,說服希特勒同意開這個會,已經夠難的了,只是由於他的朋友、另一個獨裁者墨索里尼在最後一刻向他發出呼籲,他才答應放棄武力解決。

儘管慕尼黑會議是當時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的焦點,但這次會議實質上只是走一個過場。希特勒邀請他的客人與其說是去開會,不如說是去跳四人舞。

慕尼黑的正式會議,是於9月9日1點45分在柯尼斯廣場的所謂元首府裡開始的。這次會議不過是高潮的尾聲,只是辦一個正式手續,把希特勒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按時交給他而已。會談一開始就有一種“普遍親善的氣氛”。形式上沒有人當主席,實際上會議完全是由希特勒主宰的。英國首相和法國總理拼命迎合希特勒。甚至在他作“無論如何要在10月1日進軍”的開幕發言以後,張伯倫還要拼命迎合他。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年後,達拉第對這場景象的描述十分逼真:“希特勒站起來,大罵捷克斯洛伐克人。他罵得可真兇,伸胳膊,揮拳頭,指責捷克斯洛伐克人對(蘇臺德)日耳曼人實行暴政,百般折磨,把成千上萬驚恐萬狀的日耳曼人驅趕出去。希特勒進一步咆哮道:捷克斯洛伐克像現在這樣存在下去,對歐洲的和平是個威脅……德國再也不能無視蘇臺德日耳曼居民的不幸和苦難了!”

所有這一切根本不是一種和平的表示,只是表明,需要英國和法國來保證捷克斯洛伐克人撤出希特勒想要的地盤,這樣一來,就沒有必要採取敵對行動了,或者說所採取的行動的暴力性質也就“消除”了。達拉第後來聲稱:他問希特勒是否打算把捷克斯洛伐克消滅,並德國,如果這樣,那他只好回法國去了。大為不安的墨索里尼叫嚷說,這完全是誤解。希特勒則用比原先平靜一些的語調向達拉第保證,他根本不想吞併任何捷克斯洛伐克人,而只想使所有日耳曼人回到一個共同民族的大家庭。

這時,墨索里尼從他的上衣外袋裡掏出一張紙,說這矣一項折衷建議的草案。草案的第一條規定,捷方10月1日開始撤出;第二條規定,“擔保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要向德國保證,撤退工作須在10月10日以前完成,現有設施均不得毀壞”,其實,這是墨索里尼騙人伎倆。這項建議的草案原來是前一天在柏林德國外交部由戈林、牛賴特和威茲薩克草擬出來,並經希特勒審閱批准後送給這位“領袖”的。這樣,所謂“義大利建議”不但成為這次會議上的唯一議程,而且成為後來慕尼黑協定的基本條款,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在柏林製造出來的德國建議。

英國人和法國人當然不知道這份檔案的來歷。不過,即使他們知道它的來歷,他們是否會作出不同的反應,也是值得懷疑的。張伯倫和威爾遜一邊聽一邊覺得,這是對以往“討論過的許多問題的合情合理的重新闡述”,因此,同意以這個檔案作為討論的基礎。他們曾擔心法國人會不同意,但是使他們“感到寬慰”的是,達拉第“當即表示他準備接受墨索里尼先生的檔案,作為討論的基礎”。張伯倫馬上表示贊同規定10月1日為撤離開始日期的第一條;但又說,他希望仔細討論第二條。這一條規定捷克斯洛伐克人要在10月10日以前撒退完畢,而且不能毀壞現有設施。張伯倫顯然覺得,這是提出那個最使他煩惱的問題即把捷克斯洛伐克排除在會議之外的好機會。張伯倫問“既然沒有機會肯定捷政府會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英國怎能作出這樣的保證”

希特勒對張伯倫提出的問題十分反感。他說,他對捷克斯洛伐克人的保證不感興趣;他們已經“在準備割讓的地方進行破壞了”。墨索里尼支援希特勒這一意見:“等待捷克斯洛伐克派代表來是不行的,在撤退和防止破壞方面,這幾個大國應當作出道義上的保證。”達拉第起初支援張伯倫堅持要讓捷代表與會的立場,後來便退讓了:“要是讓布拉格代表參加會議會造成困難,那他準備放棄這一主張,因為重要的是迅速解決問題。”最後經過張伯倫的一再央求,希特勒終於同意了“讓一名布拉格代表前來坐在隔壁的房間,以便能從他那裡得到保證,並回去敦促捷政府認真貫徹執行。”

正當會議的參加者再次聚集在元首大廈的時候,一架從布拉格起飛的飛機正在來慕尼黑的途中,機上坐著捷政府的兩名代表,一個是捷駐柏林的公使伏伊特赫,馬斯特尼,一個是布拉格外交部的休伯特馬薩裡克博士。貝奈斯總統苦苦哀求,說應當聽聽他的國家申訴自己的主張,結果只是得到哈利法克斯的粗暴“通知”。那是在9月8日晚上,哈利法克斯通知他,布拉格應當“選定代表捷克斯洛伐克的人,以便明天一接到通知就到慕尼黑。

這兩位捷克斯洛伐克人一下飛機,就像囚犯一樣被警察帶進隔壁的一個房間裡。直到晚上10點,這兩個鬱鬱不樂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給帶去見首相忠實的顧問霍拉斯威爾遜爵士。威爾遜代表張伯倫把四國協議的要點通知了他們,並且交給他們,張捷克斯洛伐克人應立即撤出蘇臺德地區的地圖。當這兩個使者想提抗議的時候,那位首相顧問打斷了他們的話頭就走了。他們繼續向阿希東格瓦特金表示抗議,然而一點用處都沒有。這位英國外交官告誡他們說:“要是不接受的話,就得完全單獨去同德國人打交道。也許法國人同你們說這句話的時候,可能講得客氣一點,不過你們可以相信我,法國和英國的看法是一樣的,他們不想管你們的事!”

雖然這會使兩位捷克斯洛伐克人十分傷心,但說的卻是老實話。9月0日凌晨1點,希特勒、張伯倫、墨索里尼和達拉第就按這個次序在慕尼黑協定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這個協定規定德國軍隊將如希特勒過去一再預言的那樣,在10月日進軍捷克斯洛伐克,並且在10月10日完成對蘇臺德區的佔領。希特勒已經得到他在戈德斯堡所沒有得到的東西了。

為了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屈從希特勒的要求,英法政府除了施加壓力外,還進行欺騙宣傳,說蘇聯政府不遵守同法國和捷政府簽訂的互助協定。事實上,在當時策劃出賣捷克斯洛伐克這個陰謀詭計的每一階段,蘇聯政府都明確了蘇聯決心履行盟國義務的堅定意志。法國政府於198年9月初詢問,如果捷克斯洛伐克受到襲擊,蘇聯政府將如何對待。蘇聯政府在答覆中提出如下的建議:

第一,發表蘇、英、法三國聯合聲明,宣佈如果德國無故進攻捷克斯洛伐克,它們將援助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敦促國際聯盟討論防衛手段與途徑。

第三,蘇、法、英三國舉行全面會談,以討論技術問題。

當親德**的波蘭政府準備趁火打劫,參與瓜分從捷克斯洛伐克分割出來的戰利品,並在捷克斯洛伐克邊界集結軍隊時,蘇聯政府對華沙提出了抗議。蘇聯政府宣告,它將把波蘭軍隊進捷克斯洛伐克視為無端侵,並將立即廢除波蘇互不侵犯條約。

倫敦與巴黎的誹謗者甚至不惜造謠說,慕尼黑協議是同蘇聯政府商量好的。事實是,在捷面臨危機時刻,只有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堅決主張保衛捷克斯洛伐克。蘇聯政府不止一次宣告:只要法國履行自己的義務,蘇聯就立即給予援助。後來斯大林曾委託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人轉告捷政府,即使法國不出兵,只要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堅決抵抗法西斯侵略,並向蘇聯提出請求,蘇聯也準備給予軍事援助。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統治階級在這緊要關頭拒絕了蘇聯的支援,在國際帝國主義的壓力下屈服了。他們宣稱:“我們寧願希特勒攻進來,而不願讓斯大林和伏羅希洛夫來保衛我們。”

在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簽字之後,張伯倫又奴顏婢膝地找希特勒會談所謂世界和平問題。他向“元首”建議,英德兩國進一步合作 來結束西班牙內戰,並建議促進裁軍,促進世界經濟繁榮,加強歐洲政治和平,甚至還建議解決蘇聯問題。然後首相從袋裡掏出一張紙來,上面已經寫好了他希望兩個人能在上面簽字並且立即發表的東西:

“我們,德國元首兼總理和英國首相,今天再次舉行了會議,一致認為英德關係的問題對兩國對歐洲都具有最大的重要性。

我們把昨夜簽字的協定和英德海軍協定,看成是我們兩國人民再也不想彼此交戰的願望的象徵。卜我們決心以協商的辦法作為處理任何其他涉及我們兩國問題的辦法,我們決心繼續努力,消除可能引起分歧的原因,從而有助於確保歐洲的和平”。

希特勒看了一下這個宣言,很快就在上面籤了字。張伯倫大為滿意。這位矇在鼓裡的英國首相當然不知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在這次慕尼黑會議中已經商量好,時候一到,他們就並肩對英國作戰,就要收拾這位“助紂為虐”的慕尼黑陰謀的設計師。但是不識趣的張伯倫,卻以為自己得到了一個“很大的勝利”。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自鳴得意地拍拍他的上衣袋說,“我得到它了”。他在邊喝咖啡邊吸雪茄時宣佈:

“我始終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找到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的和平解決辦法,這就會為歐洲的和平開闢道路。今天上午,我同元首又進行了會談,我們兩人簽署了這個宣告”。

在英國國內只有海軍大臣達夫古柏一個人以辭職來抗議張伯倫的慕尼黑之行,在繼之而來的下院辯論中,當時仍然在野的丘吉爾在那篇值得紀念的發言中說:“我們遭到了一場全面的失敗。”然而,據他自己後來回憶,他被迫停下來,一直等到暴風雨般的抗議聲平息以後才能接著講下去。

在回國後的表決時,張伯倫以66票對144票在下院獲得勝利,但是約有0名保守黨人棄權,包括丘吉爾、艾登、古柏、阿末利和麥克米倫。為此,張伯倫感到不安,但是毫不動搖地相信他做的事情是對的。

張伯倫給捷克斯洛伐克人帶來的是什麼“福音”呢?請看:希特勒根據慕尼黑協定,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了11萬平方英裡的土地,上面住著80萬蘇臺德日耳曼人和80萬捷克斯洛伐克人。在這個地區內有著大量的捷克斯洛伐克工事,他們構築了在當時來說歐洲最堅強的防線,只有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可與之媲美。

這還不算,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鐵路、公路、電話和電訊系統都被打爛了。根據德國人的統計,這個國家被肢解以後,喪失了66的煤,86“的化學工業,80的水泥工業和紡織工業,70的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40“的木材工業。好端端的一個富庶繁榮的工業國,僅僅在一夜之間就被瓜分豆剖了。

更有甚者,199年月15日,也就是慕尼黑協定簽訂5個月之後,希特勒出兵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殘餘部分;從此,這個有著178萬平方公裡土地和1500萬人的國家,被希特勒“從地圖上抹掉了”。月日,德國又進一步侵佔了立陶宛的默默爾港。4月日,希特勒又下達了侵波蘭的“白色方案”的密令。在德意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面前,西方國家仍一味迎合希特勒,鼓勵“禍水東引”,對蘇聯政府“聯合起來制止法西斯侵略”的倡議,採取置若罔聞、極不負責的態度。

在歐洲走向戰爭的這一段歷史上,199年月1日是一個值得記憶的日子。這一天在柏林、華沙和倫敦都有頻繁的外交活動。法國總統在外交部長龐納陪同下,到達英國首都進行國事訪問。張伯倫為了應付國際輿論,向法國人建議,他們兩國同波蘭和蘇聯一起發表一項正式宣告,宣佈四國將立即協商制止在歐洲發生進一步的侵略行徑。天以前,蘇聯外長李維諾夫建議,正像他一年以前在德國併吞奧地利以後曾達議的那樣,召開歐洲會議,由法國、英國、波蘭、蘇聯、羅馬尼亞和土耳其參加,採取共同行動來制止希特勒的侵略。但是,英國首相認為蘇聯的建議“尚未成熟”。他對莫斯科十分不信任,因而認為由英、法、蘇、波四國發表一項宣言,就是他所能做的極限了。他的建議由英國駐華沙大使在同一天提交給貝克,但是就包括蘇聯在內這一點而言,都受到了頗為冷淡的對待。這位波蘭外長甚至比張伯倫還要不相信蘇聯;此外,他也同英國首相一樣,認為蘇聯的軍事援助沒有什麼價值。他保持著這種看法,一直到大禍臨頭都毫無改變。

到了4月16日,就在戈林和墨索里尼會談的當天,蘇聯外長在莫斯科接見英國大使,並且正式建議英國和法國同蘇聯締結三邊互助條約。蘇要求締約國簽訂一項軍事協定來使互助條約具有實效,還要求由籤字國如果認為合適的話,還可以加上波蘭)對中歐和東歐所有認為自己受到納粹德國威脅的國家作出擔保。斯大林希望西方國家同蘇聯團結起來。制止法西斯的侵略。正如5月4日丘吉爾抨擊倫敦遲遲不接受蘇聯的建議時所說,“如果沒有蘇聯的積極協助,要組成一條反對納粹侵略的東方戰線是決不可能的。”然而蘇聯的建議竟然在倫敦和巴黎引起了“驚愕”。

在下院5月19日的辯論中,英國首相繼續對蘇聯建議採取了如丘吉爾所說的冷淡甚至不屑一顧的態度。張伯倫有點懶洋洋地向下院解釋說,“在兩國政府之間有一道幕,或者說一道牆,極難穿過。”丘吉爾則在勞合喬治的支援下爭辯說:莫斯科提出一個“公平的建議”,它比張伯倫的建議“更簡單、更直接、更有效”。他請英王政府“給腦袋裡裝上點殘酷的現實。如果沒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就不可能在西方有令人滿意的防務,而如果沒有蘇聯,就不可能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

5月份的最後一天,莫洛託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上,又以新的外長身份作他上任後的第一次演說。他批評西方國家猶豫不決,並且宣告,他們要是真想同蘇聯一起制止侵略的話,就必須拋開枝節問題,在三個主要點上達成協議:

―締結一項純屬防禦性質的三邊互助條約。

一一對中歐和東歐的國家,包括所有與蘇聯接壤的歐洲國家在內,作出擔保。

―締結一項明確的協定,規定三國彼此間提供並且向受到侵略威脅的小國提供及時而有效的援助的形式和範圍。

但是,英法蘇談判進展仍十分遲緩。波蘭和羅馬尼亞很樂意得到英國和法國的擔保,他們拒絕接受蘇聯的擔保,甚至不許蘇聯軍隊透過它們的國境去抗擊德國。在這種僵局下,莫洛託夫在6月初建議英國派外交大臣到莫斯科來談判。可是哈利法克斯勳爵不願意去。艾登表示願意代他前去,然而張伯倫拒絕了。後來決定派一名外交官前去。待英法代表抵達莫斯科後,莫洛託夫雖和他們舉行了11次會談,但英法代表在實質性的問題上仍拒絕表態。莫斯科對此十分氣憤。日丹諾夫在一篇題為《英國和法國政府不想在平等的基礎上同蘇聯締結條約》的文章中說廣在我看來英國和法國政府似乎並不想努力達成一項蘇聯能夠接受的真正協議,而是想作作姿態,以便向他們本國的輿論表明所謂蘇聯的不妥協態度,從而好同侵略者締結協定。”斯大林不信任英國和法國,他認為西方盟國可能到最後會像一年以前在慕尼黑那樣,同希特勒做成一筆交易。最後張伯倫在四面八方的猛烈批評和壓力下,7月日,才和法國同意了蘇聯的建議:立即舉行軍事參謀人員的談判,擬定一項具體規定英法蘇三國如何對付希特勒軍隊的軍事條約。

與蘇聯談判時,張伯倫只派一些無足輕重的角色,7月下旬慢吞吞地坐船來到蘇聯時,還忘了帶全權證書。儘管如此,斯大林對這一談判仍非常重視,一開始就提出締結英、法、蘇三國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並要求保證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所有與蘇聯接壤國家的安全和獨立,但是英、法政府卻不信任蘇聯,也不相信蘇聯的軍事實力。他們只要求蘇聯單方面承擔許多義務,而卻不對蘇聯的安全承擔任何義務。

到8月中旬,英法兩國同蘇聯的莫斯科的談判,事實上陷於停頓狀態。他們在談判時不與蘇聯代表討論在什麼地方,以何種方式,用什麼武力來對付納粹侵略。他們避而不談締結軍事條約的實質問題,只就抽象的無關緊要的所謂“原則問題”消磨時間。蘇聯代表伏羅希洛夫說,你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作抽象的宣言,而是要制定一項全面的軍事條約。”這位蘇聯元帥提出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有沒有規定波蘭採取什麼行動?一旦戰爭爆發的話,英國拿得出多少軍隊來援助法國軍隊?比利時會怎麼辦?他所得到的答覆都是含糊的,不能令人滿意的。法國代表杜芒克說,他對波蘭的計劃一無所知。英國代表德拉克斯吞吞吐吐地說,目前英國有5個正規師和1個機械化師。而蘇聯則說,戰爭一開始,它能派出16個步兵師、5000門大炮、1萬輛坦克和5000架飛機來對付從西面來的侵略者。

在8月14日一次關鍵性的會議上,伏羅希洛夫元帥強調指出,根本的問題是,波蘭是否願意允許蘇聯軍隊進它的領土去迎擊德國的侵。如果不願意的話,盟國又怎麼能阻止德國軍隊迅速席捲波蘭呢?他問道:“英國和法國的參謀總部是否認為蘇軍可以越過波蘭,特別是越過維爾那山脈和加利西亞去同德軍接觸”這是問題的核心。最後,如坐針氈的英法代表認為,伏羅希洛夫提出了他們所沒有資格處理的政治問題。

在8月1日的會議上,伏羅希洛夫根據聯共中央和斯大林的指示再重申,蘇聯代表團的願望是,同意組織三國武裝部隊的軍事合作,蘇聯同德國並無共同邊界,只有蘇聯軍隊在有權透過波蘭和羅馬尼亞領土的條件下,它才能給英、法、波、羅以援助,如果不允許蘇聯軍隊進波蘭和羅馬尼亞的領土,他們就無法同英法軍隊合作。蘇聯軍事代表團無法設想英國和法國的政府和總參謀部,在派出代表團到蘇聯來的時候,怎麼會在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上不給他們以指示?這只能使人懷疑,他們是否有同蘇聯進行認真而有效的合作的誠意。

杜芒克和德拉克斯要求本國政府指示回答蘇聯關於波蘭的問題,等了天都沒有迴音。在8月17日,杜芒克曾給巴黎打電報說,“蘇聯是想訂軍事條約的。它不想要一張沒有具體保證的廢紙。伏羅希洛夫宣佈,只要他所說的那個關鍵性問題解決以後,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杜芒克要求巴黎設法使華沙接受蘇聯的援助,卻遭到英法和華沙統治集團的粗暴拒絕。與此同時,英法領導人還揹著蘇聯同德國進行秘密談判,鼓勵納粹反蘇**。在此情況下,斯大林下一步如何行動,就成了全世界所注目的問題。

世界風雲急驟變幻。但是,蘇聯和英法所進行的談判,仍遲遲沒有進展,陷了僵局。後來,莫斯科突然獲悉,英國政府已經在同德國商談一筆5億或10億英鎊的軍事貸款。這表明西方國家正力圖把戰爭推向東方,實現他們“禍水東引”的目的。

對此,斯大林十分擔心。如果西方國家這一陰謀得逞,蘇聯不僅是同希特勒單獨作戰,而且是同得到英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支援的希特勒作戰。這種戰爭是可怕的。英國大多數人受到張伯倫的矇騙,以為英法蘇三國協議正在趨於達成,勞合,喬治眼光比較銳敏,他說“世界正在巨大的懸崖邊上顫抖”。

莫斯科曾兩次向英國人民示意:談判毫無進展。第一次是蘇聯外交部長李維諾夫在5月日辭職。10年來,對全世界來說他已成為一個象徵,他象徵著一個透過反侵略的集體協議來建立和平的計劃。斯大林用李維諾夫的辭職來說明這個計劃已經失敗了。在中國,在阿比西尼亞,在西班牙,在奧地利,在阿爾巴尼亞,在捷克斯洛伐克,在麥默爾,它都失敗了一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首腦對侵略者的綏靖或鼓勵,這個計劃歷經8年而告失敗。這就是李維諾夫辭職所給予的訊號。但是,西方報紙慣於把蘇聯的事務等閒置之,一致認為李維諾夫必然是因為某些“莫須有”的罪名而“被清算了”。

6個星期後,莫斯科又發出另一訊號。最高蘇維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日丹諾夫,7月9日在《真理報》發表文章說,英法同蘇聯進行的談判毫無進展。他認為不論英國或法國都不想同蘇聯結盟,也不準備制止希特勒。7月底,所有歐洲國家的外交部都知道希特勒打算在一個月內奪取波蘭走廊。這時蘇聯作了最後一次努力,建議英法兩國派軍事代表團到莫斯科以便規劃共同保衛東歐事宜。伏羅希洛夫建議,假如希特勒攻打波蘭,由蘇聯派遭兩支軍隊,一支在北部攻打普魯士,一支透過波蘭南部攻打德國的中部。英法代表回答說,他們必須徵求華沙對這個建議的意見。後來他們通知說,波蘭政府拒絕了蘇聯的援助。曾經不惜用威脅手段迫使捷克斯洛伐克人向希特勒屈服的英法政府,現在倒不肯想點辦法來促使波蘭人接受蘇聯的援助。談判就此破裂了。伏羅希洛夫在8月召開的最高蘇維埃會議上報告時,把英法的做法稱為:輕浮的假談判。這樣斯大林不得不採取權宜之計,作出自己的訣擇。

正好,這時希特勒向斯大林伸出了橄欖枝。8月15日晚上8時,德國駐莫斯科大使舒倫堡奉命進見莫洛託夫,並按照柏林的指示,向他宣讀了德國外交部長表示準備到莫斯科來解決蘇德關係的急電。蘇聯外長“以極大的興趣,聽取了這位大使的陳述,“並且表示“熱烈歡迎德國想改善對蘇關係的願望”。為了試探對方的意圖,莫洛託夫進一步問道:德國政府是否有興趣在兩國之間簽訂一項互不侵犯的條約?是否準備發揮它對日本的影響來改善蘇曰關係並消除邊境衝突?如果蘇德聯合擔保波羅的海國家安全的話,德國以為如何呢?他最後說,所有這一類問題“都必須具體討論,那樣,在德國外交部長來到了這裡以後,就不會僅僅是交換意見,而是能作出具體規定。”

莫洛託夫的這些建議,正好是希特勒所希望的東西,他比蘇方提出的更具體、更痛快。因為這個條約將使蘇聯置身於戰爭之外,從而能使他放心大膽地進攻波蘭,而無需害怕蘇聯干涉。而如果蘇聯置身事外的話,他深信英國和法國是會不寒而慄的。納粹獨裁者無條件地接受了蘇聯的建議。舒倫堡大使奉命再次進見莫洛託夫,並且通知他:

“德國準備同蘇聯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而且,如果蘇聯政府也有同樣願望的話,這項條約的期限可定為5年,期滿以前不得廢除。除此而外,德國還準備同蘇聯一起對波羅的海各國作出擔保。最後,德國也願意發揮影響來改進並鞏固蘇日關係。”

德國政府表面上裝作不急於同莫斯科“做交易”,其實是非常急迫的。裡賓特洛甫在這封電報的後面加上一段“附言”,作為他個人給大使的指示我要求你再一次把這一指示逐字讀給莫洛託夫聽,並且要求立即知道蘇聯政府和斯大林先生的意見。為讓你心中有數起見,再告訴你一句要絕對保密的話,如果我能在本週末或下周初到莫斯科的話,對我們將特別有利。”

第二天,希特勒和裡賓特洛甫高居在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頂上,十分焦急地等待著莫斯科的回答。這次會談的結果使納粹頭目感到失望。聯共中央和斯大林不但知道希特勒在著急,而且無疑也完全知道他為何著急,因此想出種種辦法對付他。在德國大使向蘇外長讀裡賓特洛甫的電報的時候,莫洛託夫並不怎麼關心它的內容,聽完了以後,他就拿出了蘇聯政府對德國外交部長8月15日第一次來信的書面答覆。

這份答覆照會一開頭就尖刻地追溯了納粹政府以前對蘇聯的敵視行為,並且說,“直到最近以前,蘇聯政府都一直認為德國政府是在找機會同蘇聯發生衝突……更不用提德國政府利用所謂**公約努力建立而且已經建立了包括一些國家在內的反蘇統一戰線這件事實了。”照會解釋說,正是由於這個理由,蘇聯“才參與組織一個反對(德國侵略的聯合防禦陣線。”

“雖然如此,“照會中寫道,“如果德國政府現在要對過去的政策進行改變,準備認真改善同蘇聯的政治關係的話,蘇聯政府表示歡迎,並且準備在自己這方命修改政策,以便認真改善對德關係。”但是,蘇聯照會堅持認為,這一定要透過“認真而實際的步驟”來做到,而不是像裡賓特洛甫所建議的那樣跨一大步。

希特勒接到這個報告後,就不顧一切了。8月18日晚間,他在上薩爾斯堡的夏令總部又給舒倫堡大使發出了一封由裡賓特洛甫署名的“特急”電報。指示他“立即安排再次晉見莫洛託夫先生。告訴他,德國外交部長“立即動身來莫斯科”。他來的時候“將由元首授以全權,來全面地而且最後地解決全部問題”。

現在,希特勒進攻波蘭已是箭在弦上。桕林,特別是上薩爾斯堡,空氣的緊張幾乎叫人不能忍受。希特勒和裡賓特洛甫神經質地等待莫斯科的決定。外交部的各種文電透露了威廉街這種緊張不安的感覺。施努爾博士報告說,同蘇聯人關於貿易協定的談判已經在前一天晚上“達成完全協議”,但是蘇聯卻拖著不肯在上面簽字。他說,“顯然,他們是得到了莫斯科的指示,為了政治上的理由而拖延簽字”。為此,希特勒火燒火燎,直到8月19日晚上7點10分,那份望眼欲穿的電報終於來了。就在那天下午4點0分,莫洛託夫受權在克里姆林宮接見德國大使,將一份互不侵犯條約草案交給他,並說,如果蘇德貿易協定能在0日簽字並公佈的話,裡賓特洛甫就可以在8月6日或在7日到莫斯科來。莫洛託夫沒有解釋蘇聯突然改變主意的理由,舒倫堡猜想是斯大林過問了這件事。這位大使還在電報中說,他想勸誘蘇聯外長同意裡賓特洛甫早日訪問莫斯科的企圖,“不幸,沒有成功。”

在這個成敗關頭,希特勒決定直接同斯大林打交道。他放下架子,親自請求這位他長期以來一貫痛罵詛咒的蘇聯“獨裁者”,立即同意他的外交部長到莫斯科去。他給斯大林的電報是8月0曰下午6點45分特急發到莫斯科去的,離他收到舒倫堡的電報剛好1小時。希特勒指示大使立即把它交給莫洛託夫。

在這封由希特勒簽名的直接寫給斯大林的電報說:

“我衷心地歡迎新的德蘇商務協定的簽字,認為它是改變德蘇關係的第一步。”

“同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對我說來,意味著確立德國的長期政策。德國從此將恢復過去若〒世紀中對我們兩國都屬於有益的政治方針……”―“我接受你的外交部長莫洛託夫先生交來的互不侵犯條約草案,但是認為迫切需要儘快地澄清與之有關的問題。蘇聯所希望的補充議定書的內容,我深信在最短期間就能得到澄清,如果能有一位負責的德國政治家親自到莫斯科去談判的話。如若不然,德國政府就無法明白,這項議定書怎樣才能在短時期內澄清內容並得到解決。”

“德國和波蘭之間的緊張關係已變得不可容忍了……不論哪―天都可能爆發危機,德國已經下定決心從現在以在它支配下的一切手段來保護它的國家利益。”

“在我看來,鑑於我們兩國都建立彼此間新關係的願望,最好是不要喪失了時間。我因此再次建議你在星期二〔8月日)接見我的外交部長,最遲到星期三,德國外交部長有最充分的權力來擬定並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和議定書。鑑於目前的國際形勢,外交部長在莫斯科只能逗留一天,至多兩天,再長是不可能的。我將十分高興得到你儘早的答覆。”

在以後的4小時中,從8月0日晚,希特勒給斯大林的呼籲透過電臺發向莫斯科開始,到第二天傍晚,納粹頭子一直是處在近乎精神崩潰的狀態中。他連覺都不能睡。半夜裡,還打電話給戈林,說他心裡嘀咕斯大林對他的電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並對莫斯科遲遲未作答覆感到惶惶不安。直到1日晚9點5分,收到斯大林同意裡賓特洛甫日來莫斯科訪問的覆電後,希特勒心裡的那塊石頭才算落了地。

199年8月日夜裡,斯大林接見了納粹外長裡賓特洛甫,他們商定了協議的文字。但會議的氣氛是冷談的,遠遠談不上友好。陪同裡賓特洛甫前往的主要助手高斯寫道:

“裡賓特洛甫在前言中親手加進一句有關德蘇兩國形成友好關係的重要的話。斯大林對此表示反對。他說,蘇聯政府在被納粹政府劈頭蓋腦地傾倒6年大糞之後,不能突然之間把一項德蘇友好宣言拿到群眾面前來。因此,前言中的這一句話就被刪去了。”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知道,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只是一個權宜之計。他們是敵人,在他們之間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條約規定:雙方保證決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進行任何侵略行為或者任何攻擊;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國敵對行為的物件時,締約另一方將不給予該第三國任何支援,締約任何一方將不加直接或間接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條約還規定雙方政府今後保持聯繫,對共同利益有關的問題交換情報,對某些問題產生分歧時,雙方透過和平方法,友好地交換意見,以資解決,條約有效期為10年,除非締約一方在期滿前一年通知廢止。條約將被認為自動延長5年。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據1946年5月0日英國《曼徹斯特衛報》所載,在締結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之際,德蘇雙方全權代表“在嚴守秘密的會談中討論了劃分了各自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問題”,結果達成如下協議,即所謂“秘密附屬議定書”:

―在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所屬地區發生領土上或政治上的變動時,立陶宛的北邊界應成為德國和蘇聯兩國勢力範圍的邊界。雙方承認立陶宛在維爾那地區的利益。

―在波蘭國家所屬的地區發生領土上或政治上的變動時德國和蘇聯的勢力範圍將大體上以那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散河一線為界。

―締約雙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維持一個獨立的波蘭以及這個國家的邊界應如何劃定的問題,只有在今後政治局勢的進一步發展中方能予以明確決定。要任何情況下兩國政府都將透過友好協議來解決這個問題。

―關於東南歐,蘇聯提請注意它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方面宣佈,它對這些地區在政治上完全不感興趣。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是近現代最重大的國際事件之一,長期以來對其評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正確評價這一歷史事件,必須聯絡當時的歷史環境,作出具體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在肯定它的歷史作用時也不應無視它的消極作用。

這個條約的簽訂使蘇聯暫時避免卷戰爭,贏得了鞏固國防的時間,但它也使德國取得了蘇聯中立的保證,希特勒可以放手發動侵略波蘭的戰爭。這個條約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蘇統一戰線,有助於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避免兩線作戰;但它使歐洲力量對比立即發生了有利納粹德國的變化,希特勒在進攻英、法時不用擔心東線的蘇聯,至少是暫時擺脫東西兩線受敵的不利處境。這個條約的簽訂“炸燬了慕尼黑陣線”,粉碎了西方國家企圖勾結德國,“禍水東引”的美夢;但是,蘇聯與德國簽訂條約以後不再揭露當時的主要敵人一法西斯德國發動戰爭的罪行,反而與德國發表共同聲明,說什麼“假如蘇、德兩政府之努力依然無效,則繼續戰爭之責任自當由英、法負責”,於是蘇聯疏遠了自己可能的同盟者,束縛了自己支援歐洲反法西斯鬥爭的手腳,不利於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最危險的敵人。199年8月英法蘇三國談判的破裂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使英法蘇聯合抗德的可能性化為烏有戰前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之所以沒有形成,推行綏靖主義政策的英、法政府應負主要責任,蘇聯外交政策上的失誤也產生了不良影響。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附屬議定書”中,蘇聯和德國劃分了勢力範圍,蘇聯這一行動是不符合社會主義對外關係的基本原則的。

當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希特勒的盟友大發雷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公開表示不同意。這個條約對東京是沉重的打擊,因為日本已經在中蒙邊境同蘇聯作戰,據說,日本頭目曾告訴希特勒,他們在8月就可以參加:“大規模的推進”。在反對德國同蘇聯簽訂這個條約的叫嚷聲中,日本平沼內閣倒臺了。倫敦保守黨的希特勒支持者脾氣發得最厲害。他們第一次叫喚要希特勒的命。但是,張伯倫政府依然故我。其後10天,甚至在希特勒進攻波蘭之後,張伯倫仍然企圖召集參加慕尼黑會議的四國(英、法、德、意〕,來商討同希特勒取得協議解決波蘭命運的問題。只有在這種嘗試遭到拒絕後,張伯倫才同波蘭簽訂了久經延擱的同盟條約,並且敦促波蘭進行抵抗。

波蘭人怎樣進行抵抗呢?英國、法國沒有送來援助。波蘭空軍兩天之後便不起作用了;兩星期內,有組織的波蘭軍隊已不復存在。這個原來親德、反蘇**的政府,受到其“主子和朋友”的收拾後,不顧廣大人民的死活,倉皇逃到羅馬尼亞邊境某地。只有英勇的華沙市長留下來了,他把一些寧死不屈的市民召集起來進行最後的抵抗。

本來唯一能夠及時趕來援助的是蘇聯,甚至許以這種援助的諾言原本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犯;但是,這種援助受到一個憎恨布爾什維克甚於憎恨希特勒的波蘭政府的拒絕。在希特勒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時,波蘭政府趁火打劫,充當幫兇,如今也落得捷政府同樣的下場。英國的頑固分子們,面對波蘭人的災難,同樣採取觀望態度,在保守黨的報紙上,沒有表示希望拯救波蘭,反而仍舊希望在東歐的廢墟上“把戰爭轉向蘇聯美國著名作家、新聞記者斯特朗寫道,在波蘭遭受危難的時候,一位蘇聯外交家曾對她說:“要是沒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我們現在就會受到德、意、日同盟從歐洲和亞洲兩面夾擊。英法會據守馬奇諾防線並且資助希特勒。美國會成為日本的兵工廠來反對我們,就像它反對中國那樣。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後,我們就在希特勒、日本和支援希特勒的倫敦人士之間引起了矛盾。要制止對波蘭的侵已經太遲了。張伯倫甚至沒有嘗試這樣做。可是我們已經分裂了法西斯世界陣營,我們將不需要對整個世界作戰了。”

英政治家丘吉爾說:“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舉,固然足以令人齒冷,然而在當時是高度現實主義的。斯大林的首要考慮,就同任何其他國家政府首腦的考慮一樣,是他自己國家的安全。”據斯大林後來告訴丘吉爾說,他在199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決定蘇聯不能被別人騙到單獨對德作戰的倒黴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結成靠得住的聯盟證明已不可能的話,那為什麼不轉而聯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來敲門求教了嗎?

到199年7月底的時候,斯大林顯然已深信,法國和英國不但不要一個有約束的聯盟,而且英國張伯倫政府的目的的根本就是誘使希特勒在東歐發動戰爭。他似乎已經十分懷疑英國會對被波蘭信守自己的條約義務,就同法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沒有信守義務一樣。而過去兩年,在西方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助於加強他的猜疑:張伯倫在納粹吞併奧地利和侵佔捷克斯洛伐克以後,拒絕了蘇聯關於召開國際會議擬定制止希特勒侵略的計劃,張伯倫在慕尼黑對希特勒姑息遷就,而且把蘇聯排除在會議之外;張伯倫在就締結防禦同盟共同對付德國而進行的談判中拖延退縮,並且讓199年夏天稍縱即逝的時光在空話中消磨淨盡。

美國著名記者,《第三帝國的興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寫道:“有一件事情除對張伯倫以外,幾乎對誰都是肯定無疑的。在希特勒每一次行動面前都要動搖的英法外交,現在已經完全破產了。這兩個西方民主國家一步一步後退:195年,希特勒公然藐視它們而下令徵兵;196年,他進軍萊茵蘭;198年,他奪取了奧地利;同一年,他要求得到而且果然得到了蘇臺德區;199年月,他佔領了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只有坐在一旁眼睜睜地看著。有蘇聯在它們一邊,它們還能使那德國獨裁者對發動戰爭有所顧忌,而如果不能阻止他發動戰爭的話,它們還有可能迅速把他擊敗。但是現在,它們把這樣一個最後的機會都斷送了。”

199年9月17日,正當德軍攻佔大半波蘭、合圍華沙並限令華沙當局在十二小時內投降之時,蘇聯政府向波蘭駐蘇大使遞交了一份宣告。宣告指出:“波蘭政府已經崩潰且已無生命的跡象,這就是說實際上波蘭國家和政府已不復存在。因此,蘇波之間締結的條約已歸於無效……波蘭已經成為可能對蘇聯造成威脅的種種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方便場所。蘇聯政府迄今為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但它不能再以中立的態度對待這種局勢了。”“蘇聯政府對居住在波蘭境內的同胞一一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人的命運不能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這些同胞被拋棄,任人擺佈而毫無保障。”鑑於這種局勢,蘇聯政府命令紅軍總司令部所屬部隊越過國界,去把西烏克蘭和西俄羅斯的居民的生命財產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同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託夫以同樣內容發表了廣播演說。同日凌晨,蘇軍越過蘇波邊境向波蘭東部進軍,不僅進駐了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而且越過了定松線。蘇聯所佔領的波蘭地區面積為0萬平方公裡,人約100萬人。接著,9月8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邊界條約,確定了兩國“最後的國界”,10月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政權並分別並蘇聯� ��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

德國法西斯大舉進攻波蘭後,蘇聯為了防止戰火東延,從199年9月到1940年8月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建立了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東方戰線”,而其第一步就是出兵波蘭佔領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蘇軍開波蘭,加速了波蘭的滅亡。蘇聯在東方戰線建立過程中暴露了大國沙文主義,傷害了西鄰小國的民族感情,從而易為法西斯德國所利用,把它們拉上反蘇的軌道。同時,蘇聯為了本身的防務,恃強併吞鄰國領土,並獲得德國法西斯的支援,也有損於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聲譽,從而增加了英法美等國的疑慮和反感,不利於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誠然,蘇聯推行東方戰線政策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當時蘇聯面臨強敵壓境的危險局勢。然而,即使為了確保蘇聯的安全,防禦德國法西斯的侵略,也決不能吞併別國的領土。尊重所有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這是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關係的基本原則。任何國家,決不能借本國的安全和防務的需要,借不同意鄰國的內外政策或借鄰國受到第三國的侵略和威脅,而強行佔領別國的領土或迫使其改組政府。

當時還有來自其他方面的種種反應。

東歐的看法認為,希特勒原來打算不僅要佔領菠蘭,而且要往東南插到巴爾幹,還可能要往東“插向波羅的海各國,儘可能地深,把利沃夫城當作納粹烏克蘭的首府。德國人的戰略表明了這一點,因為在粉碎了波蘭前線以後,德國人並沒有停下來收拾波蘭戰場,而是橫掃波蘭向前進軍,朝東南到利沃夫,朝東北到維爾那據說,羅馬尼亞的“鐵衛隊”曾經計劃舉行廣泛的暴動,以迎接德國軍隊的到來。德國軍隊接近時,卡利奈斯庫首相就被刺殺了。靠近波蘭邊境的一個羅馬尼亞城市確實爆發了暴動,然而一看到河對岸是蘇聯軍隊而非德國軍隊時,暴動就消沉下去了。

據9月8日《紐約時報》的電訊說,倫敦方面認為,“蘇聯人的行動已阻止了希特勒對於羅馬尼亞所抱的野心。”9月7日,美聯社從東歐發出的一條電訊說:“對蘇聯的尊敬已經大大增加了;毫無疑問,農民們寧願要蘇聯人而不要德國人呆在他們的邊界上。”

蘇聯利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給予的喘息機會,積極準備了防禦,而且透過戰爭以外的一切措施來阻擋德國滲東歐各國。希特勒後來在他對蘇聯的宣戰書中透露這一點,並且極為憤恨地列舉了蘇聯人民阻擋他的那些行動。

斯大沐的頭一個措施是透過締結一些同盟的辦法沿著蘇聯的西部邊境建立一條很寬的緩衝地帶。在把0年前波蘭違背國際聯盟的意旨而奪走的立陶宛故都維爾那交還給立陶宛,從而打好廣友好住來的基礎以後,莫斯科邀清了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派遣它們的外交部長到莫斯祠去討論締結一項同盟的問題。他們分別來到莫斯科並且在檔案上籤了字。到199年10月10曰離蘇聯人把軍隊開進波蘭還不到一個月,他們已經同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結成了軍事同盟,而這三個國家,過去曾經是敵軍侵的大道。原來是彼得大帝建造的一系列強國的海軍基地,就這樣歸於蘇聯的控制之下。雖然大多數美國報紙譴責這種行動,但是著名專欄作家李普曼扨抓到了問題的所在,他說:“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楚,蘇聯正在建立一片從波羅的海一直伸展到黑海的巨大的防禦地區。”

隨之而來的是戲劇性地把50萬日耳曼人從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驅逐出境。希特勒的宣戰書中表明了他對這件事多麼切齒痛恨。他說:“遠比50萬還多的男女被迫背井離鄉。對這一切,我保持了緘默,因為我當時不得不如此這並不是一個心滿意足的勝利者所說的話。波羅的海日耳曼人是那些波羅的海國家中的上層,其中有一些人幾世紀來一直都是食采邑的貴族。在俄國革命時,就是這些人把德國軍隊引進來推翻當地紅色政權的。驅逐了他們,也就驅散了對蘇聯最危險的歐洲方面的第5縱火。

希特勒看到:蘇聯作為一個中立國家乃是他走向世界霸權的直接障礙。在互不侵犯條約存在個月裡,蘇聯已經三次阻止了納粹的前進。蘇聯進軍波蘭把希特勒的東進阻滯了一年。蘇聯進軍比薩拉比亞牽制了希特勒對英國的侵。莫斯科在巴爾幹和波羅的海地區的強權政治,把希特勒拖住在達達尼爾海峽。

希特勒看到:蘇聯中立的孤掌對他的阻礙,要比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希臘、南斯拉夫、英國等整個歐洲的武裝部隊加在一起對他的阻礙大得多。因此,他回轉頭來,用法西斯最強大、最野蠻的進攻打擊蘇聯。

斯大林希望戰爭將侷限在資本主義陣營之內;但是,又必須進行多方面的準備。蘇聯一旦遭到進攻,紅軍堅決反擊,把敵人消滅在侵的土地上。根據斯大林的倡議,聯共中央透過了關於加強紅軍的決議,強調必須開展全面提高紅軍戰鬥力的工作。

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和國防人民委員部對紅軍和後備隊進行了認真的全面訓練。當時擔任國防人民委員的伏羅希洛夫在黨的一次會議上說:“技術的進步,軍隊結構的變化,都預示著未來的衝突將採取新的形式。目前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在未來的戰爭中,前方和後方的概念將失去意義。飛機、坦克、化學武器這些戰鬥工具將不理踩過去的界限,或者說,舊概念中前線的界限對這些武器來說已不適用了。”伏羅希洛夫一方面高度估價軍事技術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同時他又經常強調,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武器,而是人。他指出,“可認為,工業化在未來的武裝衝突中將發揮最大的效用。但是,軍隊指戰員的作用,人的作用,過去是,將來仍然是主要、決定性的。因此,我們的紅軍,從戰士到高階指揮員,具有相當訓練有素的戰鬥力是很重要的。”

斯大林在處理外交政策中,表現了極為謹慎、剋制和現實的態度。他需要時間來加強蘇聯的工業和軍事力量。在東西兩面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他力圖扭轉或至少推遲必將爆發的戰爭。為此他推行一項集體安全政策。0年代初期,蘇聯同波蘭和芬蘭談判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19年6月在倫敦舉行的世界經濟會議上,蘇聯外長建議簽訂一項多邊互不侵犯條約,這導致蘇聯同它南面和西面的所有鄰國都簽訂了條約。此舉對維護蘇聯的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儘管蘇聯和中國於19年恢復了外交關係,但191年9月日本侵佔了中國東北,在遠東就給蘇聯的利益與安全構成了一種嚴重的威脅。

斯大林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戰爭。俄國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所蒙受的恥辱仍記憶猶新。儘管日本人多次挑釁,他們仍然“泰然自若,不動聲色”,表現了“頑強的剋制和極大的耐心”。斯大林最擔心的危險是日本侵犯蒙古,這個國家當時起著緩衝國的作用,而且實際上是蘇聯的保護國。如果日本人這樣做,戰爭就無法避免了。當時日蘇關係非常緊張,兩國都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蘇聯匆忙調兵遣將,並制訂了計劃在遠東發展工業以加強國防。斯大林繼續嚴守中立,拒絕同英國和美國合作反對日本,甚至不參加國聯的一個調查滿洲局勢的委員會。他決不做任何可能“被用作發動戰爭的借的事”。

19年希特勒在德國上臺,戰爭的陰雲在歐洲上空集結。希特勒一再表示敵視蘇維埃政權,並宣佈他對烏克蘭和蘇聯其他領土的要求。他的侵略擴張政策令人不安。在希特勒擔任總理的最初幾年,斯大林沒有公開評論德國,他希望德國人信守原來的邊界和條約。但他密切注意著能表明希特勒真實意圖的跡象。當時斯大林首先關心的是蘇聯邊界的安全。德國人透過北波羅的海挺進的線路是毫無障礙的;由於波蘭已經屈從,從中路進蘇聯的路線也開啟了。蘇聯政府於194年夏季分別同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簽訂的條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南邊界的安全。但斯大林明白,波蘭人對俄國的幾百年的宿怨使波蘭成了他的最危險的鄰國。

為了加強國際間的合作,194年9月,蘇聯參加了國聯。莫洛託夫在195年1月8日第七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談到了“同國聯合作的權宜之計”,說蘇聯政府不會輕易地過高估計這種組織的重要性。他接著譴責了德國的種族理論,引用了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一書中對蘇聯的“領土征服政策”。他雖然對蘇聯軍隊的強大力量充滿信心,但德國的擴軍步伐有高度發達的重工業作後盾,遠遠超過了蘇聯的發展速度,因此對局勢的發展十分擔心。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政府不得不採取非常靈活的外交政策,既堅持爭取集體安全,同時不僅在道義上支援成為侵略犧牲品的爰好和平的國家,而且給它們以實際援助。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根據聯共中央的指示,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197年7月,曰本大舉侵犯中國以後,蘇聯政府給中國提供了5億美元貸款,用於購買蘇聯的裝備。在這筆貸款專案下,蘇聯僅在198年到199年就向中國運送飛機777架,坦克8輛,載重汽車1550輛,大炮和榴彈炮15門,機槍955挺,步槍5萬支,還有大批飛機炸彈、炮彈、子彈,以及其他軍用物資。蘇聯空軍的志願飛行員在中國英勇地同日本侵略者作戰,其中一些人在中國犧牲,並且安葬在中國土地上。

蘇聯也曾給予西班牙人民以巨大援助,幫助他們英勇反擊佛朗哥叛亂分子及其後臺德、意法西斯的武裝干涉。當時,西方各國,尤其是英、法統治階級,既害怕西班牙民主力量的勝利,又害怕嚴厲的制裁將觸怒法西斯強盜而引火焚身,乃以表面“公正”的態度,策動歐洲7個國家於196年9月簽訂了不干涉協定。接著又在倫敦成立“不干涉西班牙事務委員會。名義上對作戰雙方實施軍火禁運,事實上只是使西班牙共和國政府軍得不到武器供應,而叛軍卻能自由地從德國和義大利得到源源不斷的供應,其中包括從英、法等國轉賣的武器和物資。西班牙民主進步力量和新生的共和國面臨著顛覆的危險。

在此情況下,世界各國人民積極聲援和支援西班牙人民,蘇聯政府對西班牙人民也給予了包括飛機、坦克、和糧食等的物質支援。僅在196—197年,蘇聯就向西班牙共和派提供軍用飛機800多架,坦克6輛,裝甲車10輛,大炮1550多門,機關槍1500挺,步槍50萬支,大批子彈、炮彈和其他軍用裝備、藥品和食品。應共和政府的請求派往西班牙的蘇聯軍事顧問把自己的全部知識和精力都獻給了委託給他們的事業。許多蘇聯志願軍加了共和派軍隊。他們作戰英勇。他們忠於自己的國際主義義務,奮不顧身地同法西斯分子戰鬥。對他們的功績,西班牙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歐洲和亞洲法西斯軍事威脅的增長,迫使蘇聯政府採取措施來進一步增強本國的經濟國防實力。蘇聯的經濟成就是完成這項任務的物質基礎。197年,蘇聯政府的軍事預算撥款由原定40億盧布增加到175億盧布,以保證更多地生產軍用產品。結果,軍隊得到了更多的新武器和軍事裝備。!

蘇芬戰爭之後,斯大林決心就實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對紅軍的人事制度以及戰略戰術進行徹底的改革。朱可夫後來稱1940年為“大轉變的一年”。軍官的地位和權威提高了。將軍和其他軍官以及軍士的軍銜都得到了恢復。由於“大清洗”的緣故”在這次戰爭中,感到訓練有素的軍官極其缺乏,所以開設了軍官集訓班。在大清洗中判刑的4000多名軍官被召了回來,其中包括羅科索夫斯基、羅特米斯特羅夫和託爾布欣。後來他們都成了蘇聯的元帥。對軍事條令做了修改,強調的重點放在指揮和紀律上。

在這些激動不安的日子裡,斯大林除了放手提拔具有現代軍事科學知識的中下級軍官外,還著手精心選擇他的最高級軍事指揮員。

斯大林是個事必躬親的領導者,對大事尤為注意,凡有關加強武裝部隊的各項工作,從挑選高階軍官到實現機械化的計劃,特別是採用丁一4坦克和新式火箭炮(喀秋莎)等,斯大林都沒有依靠政治局、總軍事委員會或其他機構的正式會議。他重視直接的個人接觸和有關方面負責人提供的第一手材料。

在聯共召開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作出了加強國防工業的決定。決議指出,航空工業、化學工業、彈藥工業、電子工業和國民經濟中其他許多有國防意義的部門的領導人,應當從會議的批評中吸取教訓,大力改進工作,否則就要被撤消領導職務。大會透過的最後一個和平時期的國民經濟計劃,要求國防工業在1941有很大發展。

作為國防基礎的國民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聯共中央和斯大林強有力的領導下,前兩個五年計劃都超額完成了。工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四年中增長了一倍,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增長了1倍。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強調指出,在執行前兩個五年計劃的過程,鑑於國際形勢大大複雜化而不得不對重工業的發展計劃作出重大修改,大大加速了國防工業的進度。按照第三個五年計劃〔198—194年)的要求,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仍然得到了特別迅速的發展。整個工業年產量平均增加1,國防工業則增加了9。許多機器製造廠和其他大工廠轉為生產國防技術裝備,一批大型專業軍事工廠開始興起。聯共中央為使國防大廠得到所需的一切和保證完成生產任務,派出了經驗豐富的黨員擔任負責人,並派去了著名的專家。從建廠到生產,斯大林親自為國防工業作了大量的工作。他結識了幾十個工廠經理、黨組織負責人和總工程師,常會見他們,以他固有的堅定不移精神要求他們完成預定計劃。就因如此,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脈搏跳動得更快了,在臨戰前的年月裡,達到了最緊張最充分的程度。整個國家的生活也變得更集中了。

199年9月舉行的蘇聯最高蘇維埃第四次特別會議,透過了《普遍義務兵役法》。根據新兵役法,應徵年齡19歲,中學畢業生服役年齡為18歲。為了更好地學習軍事,延長了服役期;陸空軍的初級指揮人員由兩年改變為年,空軍士兵、邊防部隊士兵和初級指揮人員延長到4年,海軍部隊和艦艇人員延長到5年。到1941年1月1日,陸軍、空軍、海軍和防空軍較199年增加了18倍,總數發展到40萬人以上。與此同時,還對國民進行普遍的軍事訓練。公民首先是青年,在伍前接受了保衛袓國的訓練,這個傳統受到普遍的歡迎。從事群眾性國防活動的是蘇聯支援國防和航空化學建設協會。到1941年1月1日,這個協會的成員達100萬人以上。每年有好幾萬飛行爰好者、跳傘員、射手和航空機械師,在00所以上的航空和汽車摩托俱樂部、航空學校和滑翔俱樂部學習專業知識。青年伍前學到的這些技能,後來在民兵和游擊隊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各級指揮人員的專業訓練方面,有00所以上的軍事學校,19所學院,10個附設在普通大學的軍事系,7所高等海軍學校,幾十萬人在院校接受良好的教育。透過這些訓練,大大提高了紅軍指戰員的軍事素質,為反法西斯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國防工業的發展,陸海空軍的裝備也大大加強。僅就空軍來說,1940年底航空工業比199年增長了70“以上。除了從國民經濟其他部門轉歸航空工業的企業,還興建新的航空發動機廠和航空儀器廠。根據準確的檔案材料,從199年1月1日到1941年6月日,工業部門為紅軍提供了17745架作戰飛機,其中有719架新式飛機。

1940年春夏兩季,德國對西方的閃電進攻更加劇了蘇聯戰備的緊迫性。希特勒繼佔領挪威和丹麥之後,又於5月侵荷蘭和比利時,英國軍隊從敦刻爾克撤退。但是,使蘇聯人最感到震驚的還是法國一敗塗地,德軍於6月14日佔領了巴黎。斯大林原以為法國軍隊有馬其諾防線做掩護是安全的,擁有綽綽有餘的力量頂住德國人,現在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丘吉爾領導下的英國身上了。蘇聯人的心情秦複雜的,除了讚賞英國單槍匹馬地反對德、意的立場外,普遍擔心英國會同德國媾和,使希特勒得以騰出手來攻打東方。

就在緊張的時刻,斯大林決定組建新機械化軍、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以及反坦克部隊。按照計劃,要裝備齊這些新建的機械化部隊,僅新式坦克就需要16600輛,總共需要坦克萬輛左右。一年之內要生產這麼多坦克實際是辦不到的。為此,斯大林號召加緊生產,延長工作時間。他說:“只有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大約就在這時,斯大林要副國防人民委員沙波什尼科夫,就德國侵可能採用什麼汁劃,起草份全面的參謀報告。在1940年9月政治局會議上、斯大林否定了這份報告。沙波什尼科夫認為,德國的主攻方向將在波羅的海和普里皮亞特沼地之間,針對著斯摩稜斯克和莫斯科。斯大林仔細聽了這一彙報,並幾次走到圖前,然後不以為然地說:“我不明白總參謀部為什麼擬訂了把兵力集中到西部方向的方針。有一種說法汄為,希特勒將沿最短的路線對莫斯科實施主要打擊。但是,我認為,對德國人來說特別重要的是烏克蘭的糧食和頓已斯的煤。沒有這些最重要的資源,德國法西斯就不可能進行長期的大規模戰爭。希特勒已經在巴爾幹站穩了腳跟,看來他準備對西南方向實施主要突擊。”

當時斯大林在蘇聯全黨全軍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沒有人想到去懷疑斯大林的意見和他對形勢的分析。但是,斯大林在判斷敵人的主要突擊方向上犯了錯誤。由於這一錯誤,不得不在戰爭的前些日子裡,把早先集中在烏克蘭和後來調往那裡的第19集團軍全部和第16集團軍的許多部臥和兵團,大約一百個師轉移到西南方向,對戰爭初期的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1941年春天修訂作戰計劃時,對於現代戰爭初期的作戰特點也缺乏充分考慮。當時蘇聯國防人民委員和總參謀部認為,像德國和蘇聯這樣的大國之間的戰爭,應該還像以前那樣開始:先在邊境交戰幾天以後,雙方主力進交戰。對希特勒的“閃電突擊”和雄厚的人力、物力估計不足。並認為敵人兵力在集中和開展的時間方面,也會像蘇方一樣。事實上,無論是兵力還是條件都相差懸殊。

戰爭前夕,德國同被它佔領的國家一起,豐產鋼180萬噸,煤6964億噸,蘇聯鋼產量180萬噸,煤產量1659億噸。德國的弱點在石油開採方面,但由於從羅馬尼亞輸石油,依靠已建立的儲備和合成油料的生產,而得到某種程度的彌補。

德國建立了強大的軍事經濟潛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建成…0個以上的大軍事工廠。軍事生產1940年比199年增加了,比19年增加1倍。1941年德國生產11萬多架飛機,500輛坦克和裝甲車,7000多門75毫米以上徑的大炮,170多萬支步槍和自動槍。此外還有掠奪來的大量武器,以及僕從國和被佔領國的生產能力。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截止1。41年6弓,德國軍隊比1940年增加55萬人,總數達到850萬人,即14個師。而蘇聯到6月份,連同徵召的補充兵員在內,共有500多萬人。希特勒認為,進攻蘇聯的有利時刻來到了。

11年月底,蘇聯政府已經獲悉,日本外務大臣松岡洋右在柏林與法西斯德國的裡賓特洛甫和軍界首腦進行了極為秘密的談判。他們談判的內容,莫斯科是不難猜到的。希特勒試圖建立德日聯盟,形成對蘇聯的軍事包圍。這實際上意味著蘇聯必須進行兩線作戰因此,保衛蘇聯的遠東安全就成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為了延緩戰爭爆發的時間,爭取避免兩面作戰,在松岡途經莫斯科時,經過多次談判,蘇日雙方簽訂了“中立條約”。

蘇9中立條約於1941年4月日簽訂。條約為期5年。條約規定:“雙方應維持兩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並且相互尊重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條約指出,締約一方成為第三國或第三國家集團的軍事行動物件時,締約另一方應守中立,蘇聯政府知道,蘇日中立條約能減少日本進攻蘇聯並迫使它兩線作戰的危險,但不能完全保證法西斯德國的盟國一一日本軍國主義遵守簽訂的條約。因此,在衛國戰爭期間,斯大林不得不在遠東保持大量的兵力。由於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這個條約使蘇聯贏得些喘息時間。

雖然在1941年的頭幾個月裡,蘇德在形式上還保持著正常關係,但卻日益緊張起來。月,保加利亞加了軸心國,南斯拉夫也同意加。然而,月7日,在南斯拉夫爆發了反對親德政府的暴動,結果成立了以西莫維奇將軍為首的新政府。斯大林不失時機地同南斯拉夫的新政權簽訂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可是當德國軍隊侵南斯拉夫、無情轟炸貝爾格萊德的時候,斯大林卻無能為力。

面對日益緊張的局勢,5月5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向幾百名剛從軍事學院畢業的軍官發表了重要的講話。他強調了紅軍建設中實現現代化和更新裝備的重要性。他提醒他們說,局勢很嚴重,不能排除德國在不久的將來發動進攻的可能性。他坦率地告訴他們,紅軍還不夠強大,還不能輕而易舉地粉碎德軍,紅軍仍然缺少現代化的坦克、飛機和其他裝備,紅軍的官兵仍在訓練的過程中。蘇聯政府正努力透過外交和其他辦法把德國人拖到秋季,冬天的到來會把德國人的進攻推遲到194年。如果蘇聯的策略獲得成功,那麼同納粹德國的戰爭幾乎必然會在194年發生,但這就會贏得幾個月的寶貴時間。“從現在起到8月份”是最危險的一段時間。

這次會議之後,蘇聯有意做出“親善”的外交姿態,繼續煞費苦心地設法防止任何像是挑釁的行動。1941年6月14日,蘇聯塔斯社授權發表了一項只能是麻痺自己的宣告,進一步強調了同德國的“友好關係”,說德國“和蘇聯一樣堅定不移地恪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條款”,並且否認從倫敦散佈出來的“兩國在近期會爆發戰爭的謠言”。柏林方面對這些姿態置若罔聞。希特勒已經下定決心實施他的“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在侵蘇聯的前一天晚上,希特勒給墨索里尼寫了一封《關於消滅俄羅斯的計劃》的密信。他在信中寫道:“當我作出這一決定後,內心感到我又獲得了自由。

在這些日子裡,克里姆林宮的空氣異常緊張,斯大林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他清楚地知道,同法西斯德國這樣一個有經驗的強大敵人作戰,將給蘇聯人民帶來多麼深重的災難,所以他竭盡全力爭取時間,加強戰備,儘量防止戰爭在1941年爆發。但是能否獲得成功,也沒有把握。這時,各種各樣的相互矛盾的情報和謠言傳送到他面前。德國的參謀長於1941年月15日釋出了一項“用假情報迷惑人的特別訓令”,以掩蓋“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傳出的假情報說,“德國軍隊在東線的調動,原屬於歷史上最大的迷惑演習,旨在分散人們對侵英國的最後準備工作的注意。”毫無疑問,斯大林也受到了這種假情報的影響。他不相信希特勒會孤注一擲,背離俾斯麥的東方政策的傳統,即“要求德國在西方進行戰事時,應該避免對俄國的戰爭”。

1941年4月初,丘吉爾給斯大林發來一份親啟電報,提醒他注意德國軍隊的調動和德國即將向蘇聯發動進攻。此後,英國方面於6月18日向蘇駐倫敦大使發出緊急警報。蘇聯駐柏林大使館的報告以及蘇聯在日本的傑出的情報人員理查德,佐爾格的報告,都提到了德國侵蘇聯的確切日期。斯大林對這些報告均持懷疑態度。他仍然極不信任英國,他既不信任張伯倫,也不相信丘吉爾在外國武裝干涉期間的所作所為。斯大林認為,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政府正竭盡全力慫恿德國對蘇聯作戰,認為他們正處在嚴重軍事形勢之下,為了避免本身覆滅,非常希望德國進攻蘇聯。尤其是希特勒的副手魯道夫,赫斯於1941年5月11日飛往蘇格蘭,這更加劇了斯大林對英國秘密外交活動的懷疑。

1941年春天,西方國家盛傳蘇聯對德國進行大規模軍事準備的挑撥性訊息。德國報刊大肆渲染這類訊息,並且抱怨說,這些訊息使蘇德關係受到損害。“你看,“斯大林說,“用蘇聯人嚇唬德國人,有人就唆使我們敵對,以收漁翁之利。”

斯大林對希特勒過分小心謹慎,總希望推遲戰爭爆發,最後導致了適得其反。對德國無數次破壞已簽署的協議未作應有的反應,縱容了一天天變得蠻橫無禮的希特勒,使他相信蘇聯軟弱。甚至到了最後時刻,即德國軍事機器的彈簧縮到準備對蘇聯實施致命打擊的時候,斯大林還希望能防止發生可怕的衝突。但是,柏林已作出了決定:使用外交語言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攻略男神翻車日常全宇宙最後一個人類炮灰攻翻車之後[穿書]刺殺斯大林1939重生之紅色紈絝石猴陸長生我變成NPC了?重生npc:我成了最強玩家孝莊之小家碧玉今夜愛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