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大周天子->章節

歷史上的九鼎

熱門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諸天新時代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九鼎,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 也有史學家認為,九鼎並非是九個,而是只有一個,因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簡稱九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詞語釋義

1、相傳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戰國時, 秦楚皆有興師到周求鼎之事。 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彭城下。 唐 武后、宋徽宗也曾鑄九鼎。《史記?封禪書》:“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 周德衰, 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後亦以九鼎借指國柄。 南朝 宋 謝瞻 《張子房詩》:“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 楊萬里 《讀嚴子陵傳》詩:“早遣 阿瞞 移九鼎,人間何處有 嚴陵 。” 清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諸經有《法華》,王者之有九鼎,家業之有總帳簿也。” 2、喻分量重。《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先生一至楚 ,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司馬貞索隱:“言毛遂至楚 ,使趙重於九鼎大呂,言為天下所重也。” 宋黃庭堅 《次韻答叔原會寂照房呈稚川》:“聲名九鼎重,冠蓋萬夫望。” 明 張煌言 《懷古》詩:“人定能勝天,一言重九鼎。”

來歷

黃帝寶鼎

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於鑄造冶煉。夏代的煉銅業。古文獻中亦有記載。《越絕書》卷十一日:“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關於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三國指夏、商、周。《左傳》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即言此事。據考古材料證明,當時的奴隸在鑄造象九鼎這樣的大型器件時,一般是首先用質細的泥土製成器範,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製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後將銅錫溶液注入範中,就成為青銅器。 但《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是這樣的: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變遷

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此。周武王滅商後,曾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後,周公旦營造雒邑,將九鼎遷至該城,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太廟之中。(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 東周開始後,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楚莊王首次“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後楚靈王一度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生叛亂,未果。 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頃襄王、齊國國王亦希望爭奪寶鼎。周赧王周旋於兩國以及魏國、韓國之間,令其相互制約,得保九鼎不失。

式樣紋飾

大禹鑄的九鼎是什麼式樣?是方是圓?是四足還是三足?鼎內外有什麼銘文和紋飾?至今無所考稽。惟《拾遺記》卷二載曰:“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使工師以雌金為陰鼎,以雄金為陽鼎。鼎中常滿,以佔氣象之休否。當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將末,九鼎鹹震。皆應滅亡之兆。後世聖人,因禹之跡,代代鑄鼎焉。” 以上雄金、雌金的含義諸書無解,大概是指合金的硬度而言。“以佔氣象之休否”就是測國運之興衰。可見,鼎從容器、炊具、到祭器、禮器、又到寶器、神器,代代演變已徹底改變了實際用途,變成了國家供奉的神物。 大禹九鼎之紋飾雖無實物可證,據現已出土的當時陶器紋飾推測,也不外於獸面類、龍鳳類、動物類、雲雷類、火類、幾何類等。

失落及重鑄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從雒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幷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把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燬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使人難以置信的。

後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三年兩次最為有名。(未完待續)

本书作者其他书: 女神的最狂保鏢 九轉狂神 醉臥群芳 仙運無雙 都市邪主
相關推薦:逆天,魔女梟仙棄女仙路炮灰女修逆仙途福緣仙途旅行熊貓:我在修仙界長生不老冷麵首席呆萌妻穿書後,大師姐她手撕綠茶女主網遊之洪荒大帝掌河山從熊孩子開始的精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