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大魏王侯->章節

第六十五章 坊車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燈影下徐子先和孔和,傅謙,陳道堅等人商量棉紡車的事情。

海外貿易,棉布也是出口大宗,不過福建路是以出口生絲為主,絲是受制於蠶,沒有桑木和養蠶人的勞作付出,拿再多的錢也砸不出更多的生絲。

棉布就不同了,本位面棉布已經推廣開來,原本就是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還有福建路先種植棉花,然後逐漸到江陵和江南東路,再到山東東路和河東路,現在全國合適種棉花並且成功的地方,大約是有兩廣,福建,江南和山東。

這幾個地方,棉田多,種植經驗足夠,棉花產量高,也有豐富的紡織傳統,棉布多了,來購買的商人就多,促使棉田和織布的人增加,這就是良性循環。

徐子先是考慮到,侯府現在可用的人手極多,輪流去各鎮打散工,賺的錢就是免役錢,交上侯府來,這筆收入不可說少,但總感覺有些浪費,而且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李誠此前是身後的岐山盜撐腰,各家商行缺不缺人,李誠都是往裡頭硬塞。現在卻是不可以如此了,所以有的時候,力役不一定能轉成實利,不曾上工賺錢的人,免役錢也不好找他們硬要。

加上侯府厚道,不象李誠在時那麼苛刻盤剝,收入是肯定不如李誠在的時候多。

有感於此,徐子先打算多想一種辦法,儘量利用人力。

“男子還是可以繼續輪班上工,將來我也還有用他們的去處。”徐子先道:“婦人在農閒時閒著太浪費了,我知道不少婦人要做家務,農活也做,也能替人漿洗衣袍什麼的,但總歸來說還是閒的多。家裡有一具坊車的大有人在,但那些小坊車我看了,出布太少,耗時太多,總歸賺的不多,所以除了給自己家坊布外,願意一坐一天,坊布賺錢的婦人,畢竟還是太少。”

徐子先是想著各莊上最少有三四千婦人,刨去一些不適合的,或是家境寬裕不願摸活吃苦的,兩三千人願意坊布的婦人總是有的。

一般的紡織廠,用工千人就算是大工廠,訂單接到手軟,還不一定忙的過來。

要是能把幾千婦人都利用上,就算不及收免役錢來的爽快舒服,但細水長流,可以當成一項不斷絕的穩固收入,如果利用的好,可能利還在免役錢之上。

“坊車現在還是手搖單錠的為主。”說起雜學,傅謙就氣定神閒的多了,當下用很篤定的語氣道:“通宵達旦,能坊出一斤棉紗來。相當辛苦,所以不是極為窮苦的人家,坊棉只是副業,有空搖幾下,要真想出紗,還是得辦工廠,用三人合作的大坊車,晝夜不停,這樣出棉的速度才快。如果世子打算叫莊上的婦人坊紗,又不是辦紡織廠,這就有些難了。”

“我的考慮也在於此。”徐子先道:“用三五人合作的大坊車,那是工廠的事,暫且不急。用手搖單錠,效率太低,得不償失。我聽說齊物論上有腳踏坊車,是不是有這東西,能不能造出來實用?”

“能。”傅謙道:“腳踏坊車,在江南東路用的最多,以蘇州一帶諸縣,腳踏坊車最為盛行。此物其實早在江南推廣開來,我福建這裡卻是未曾推行,不知何故。”

陳道堅道:“原因也是簡單,我少時祖母和母親用手搖坊車貼補家用,後來賺不到錢,就到紡織廠子裡去做工,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十分辛苦。若是腳踏坊車推廣開來,誰願拋頭露面的去工廠做活計?”

“有這個原因吧。”徐子先笑道:“技術傳播向來可能會滯後,相隔幾千裡,落後幾十年也是正常的事情。”他看向傅謙,說道:“腳踏坊車價值多少?”

“應該最少八到十貫一架。”傅謙道:“若去江南買用海船運回,還得加運費在上頭。”

“腳踏坊車效率在手搖三到五倍。”徐子先不緊不慢的說道:“一天能出三五斤棉紗,一個月百餘斤總是有的。一百斤棉紗,按時價是值得五貫錢,棉花本錢要一貫,利在四貫錢,若按免役錢的做法,四十天時間,一個婦人替侯府賺五六貫錢是做的到,若我們拿紡機發給各家各戶,按紡機十貫本錢來算,兩個月就回本,再和婦人們再定下契約,我不白要她們的,以三貫回收,她們一個月賺兩貫,侯府一個月也賺兩貫,這就是細水長流的辦法……”

傅謙和陳道堅都擅長算學,略略算過就知道徐子先的辦法極好。

三千戶婦人,一個月穩定上交六千貫,一年七萬多貫的收入就是穩的了。

要緊的是這樣還沒有把免役四十天去除,男子們還可以繼續在各鎮上工,同時將來再有什麼用工的地方,可以把三千丁役的男子也用上,這樣的做法就等於是把以前浪費的婦人民力給利用上了。

孔和與傅謙對視一眼,都感覺世子用心實在精細巧妙。

依附在侯府下的民力,原本就是可以這樣利用。不過那些宗室高門,哪能如此巧妙?多半是強行拖延丁口男婦的效力時間,仗著福建地方富裕,打散工的地方多,強迫官莊隱戶去效力,甚至不管不問,就是強徵免役錢進奉錢,規定錢數,只要比交給官府要少一些總歸是合算的,仍然不怕各官莊的隱戶不答應,一旦違逆,攆了出去成為朝廷稅戶,那可比原本的情形要辛苦的多,所以哪怕被逼迫繳納相當多的進奉錢,免役錢,各家的丁婦仍然是捏著鼻子應承,總比被攆出去要好的多。

徐子先這樣做,算是合則兩利,婦人們能做些活賺錢,侯府又開闢了一樁財源,真是用心良苦。

棉紗紡出布來是不愁銷路的,畢竟還不是工業時代,工業文明時代有大量的蒸汽機或水力紡織工廠,為了銷路新興國家不惜發動戰爭來開啟後發國家的貿易大門,而在此時還是全部手工製品的時代,棉布的產量遠趕不上人口增加後的需要,國內的市場都遠遠沒有飽和,更不要說還能大量對海外銷售。

當然了,按這樣演算法,婦人們除了必要照顧家裡的活計外,能一天忙到晚才能完事,而按徐子先的計算,必得按數交上,交不上得受賠累,這也是沒有什麼話可說。

辛苦自是極為辛苦,但有錢可賺,彼此兩利,還算不得在自己的莊園裡把石頭榨出油來的那種刻薄做法。

只是不管怎樣,到底還是感覺眼前這位世子,心地堅毅之餘,還有一些叫人感覺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議完了棉紗坊機的事,徐子先又談起建豬欄的事,原本打算養雞,後來才發覺這年頭雞還是散養的好。

凡是打算大規模養雞的,多半都賠的血本無歸。

一旦發了雞瘟,養多少,死多少。

養羊還是放羊,效率低,出肉少,算來算去,還是養豬最為經濟合算。

“成丁男子一時排不上工的,就先到別院這邊來……”徐子先對孔和道:“別院西南角門出去,菜園才用了十來畝,太小了,以後人多了吃食也是一大開銷,菜園子找幾十人就能開出二三百畝來,這邊靠河邊的河灘地,種糧食不相宜,種菜還是很好的。”

傅謙道:“按農政書所錄,地力以河灘泥覆之,肥力極佳,世子這樣的安排正好。”

徐子先微微一笑,農政書他不曾看過,不過小時候去農村,可是親眼看到菜農用河邊的淤泥來肥田,可見古今相通,有不少事變了,也有不少事未曾變過。

再談豬圈建造,也是在河邊建兩大排矮房子,用欄杆圍起來就可以。

徐子先氣度恢弘,一建就叫建三四百間,將來總要一下子養幾百頭豬,陸續宰殺,加上打些漁,買些雞少養些,可以保障一千多人的肉食供給。

這一下算算,開菜地花銷不大,供服役的壯丁三餐飯食就行,不到百貫花銷就能把這事給辦好。

買紡機要到江陵去買,坐船去十來天,回程十來天,預備派孔和與傅謙兩人,再帶幾個牙將護衛就可以。

路費幾十貫只是小數字,一臺機器十貫錢,三千臺機器就是近貫,這錢按侯府現在的收入,還得攢半年以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在下隨時能奉命北上。”孔和對公事向來一本正經,從不推諉,也不叫苦叫難,只是看著徐子先,苦笑道:“有多少家底,辦多少事。而且,世子已經領了委狀,印信隔天就能送過來,就任團練使後,總要拿出個樣子來。否則,不僅無以對諸鎮百姓,不能使地方安心,也會使人有隙可乘,彈劾世子就任團練,一無章法,二無動靜,懈怠公事,不堪造就。”

傅謙則冷笑著道:“這幫人,幫忙做事是不行,拉後腿掣肘是一個頂十個,世子切毋掉以輕心。”

陳道堅沒說話,他年歲輕,徐子先已經找了一個大儒吳時中,不需要府裡再出一個純儒,所以不管府中大小事情,現在都將陳道堅帶上,商量事情時叫陳道堅旁聽,這樣可以造就一個不錯的“掌書記”,而不是一個書呆子。

“辦大事要先立下章程。”徐子先看了一眼陳道堅,不緊不慢的道:“坊機是要緊的事,但不是最著急的事。團練也是要緊的事,而且是件急事。開菜地,養豬,相比這些事沒那麼要緊,但確是可以立刻著手的事。把事情分成輕重緩急,要緊和不要緊,能立刻做和必須要做,但可以緩著做,這就容易著手做事,而不是坐著閒談,漫無目標。”

這一番議論說出來,幾乎震住了孔和與傅謙兩人,至於陳道堅,和傅謙一樣,向來被人稱為神童,而且十四歲就中秀才,如果不是家境貧寒,實難三年一次考舉人再去京師赴考,恐怕也不會來侯府應募。

就以現在來說,三年內侯府要是薦人去京師應考,陳道堅肯定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人選,在侯府也是機宜文字,吏員中第一等的清要職務,徐子先還打算先保舉他一個儒林郎,正九品文散官的職位叫陳道堅先做著,就算這樣,還是有不少人在背地裡嘀咕,說陳道堅到侯府算是明珠暗投,一直到徐子先就任團練使和三品將軍之後,這些浮議才漸漸平息。

而現在陳道堅感覺自己最為慶幸之事就是來侯府效力,哪怕沒有那麼多優厚的條件,光是憑著在徐子先身邊聆聽教誨,實在也是太值得了。

孔和喃喃道:“看來世間真的是有天生而知之者。”

傅謙則拜道:“在下敬服,世子有所差遣,在下一定竭盡全力,絕不會有絲毫懈怠。”

徐子先笑而擺手,他當然不會告訴這幾人,這一番言論,其實來自後世曾某人的見解,其人也是不世出的天才,拿他的話說出來,不震住眼前幾個才是怪事!

“至於團練使費,我已經有主意了,你們等著瞧。”

……

第二天中午時分,從府城又過來了一個押司官,果然是把印信給送來了。

同時大都督府也有一份公文,就是許徐子先在侯官和三山縣還有閩清,南平這幾個縣的交界處,可以“便宜行事”,還能“就地籌餉”,至於這意思是齊王還是趙王的,前者應該齊王的意思,後者當然是趙王。

有了委狀,印信,公文,算是整套手續都齊備了,接到印信的同時,小妹和秀娘等人破例出了內宅門,趕到外院。

李儀孔和秦東陽等人俱在外院,親眼看著笑吟吟的小妹奉上了三品昭武將軍的官袍。

大魏的文武官服只有細節之分,沒有補子那種很低端的東西,文官袍服顏色為七品到九品為青色,七品到五品為藍色,五品到三品為紅袍,三品以上至一品,為紫袍。

不論文武,都是一樣的官袍,顏色之分也是一樣,也同樣分為公服和常服,還有祭服。

祭服不戴展腳幞頭,戴梁冠。公服是正式的官袍,用於官員朝會,議政,在節慶時穿著。常服則是日常辦公時穿著,戴軟腳幞頭,袍服形式與公服一樣,但沒有繡花配飾,而是純色袍服。

武人官袍和梁冠,幞頭,與文官一樣,只是常服袖口縮窄,下擺在膝上,易於騎馬射箭。

同時帶有靴子,腰帶,金銀魚飾等細微的區分。

本朝中人,是什麼官職,是文還是武,幾品,基本上掃一眼就能確定,沒有多複雜,也不需要那些亂七八糟的補丁來區分。

“俗話還是說的好。”徐子先自己看了一眼身上的紫袍,笑道:“此前著紅袍,未覺得有什麼,現在換成紫袍了,雖不是二品,也感覺與此前不同。”

秀娘的兩眼中自是滿眼愛意,小妹也相差不多,徐子先身形勻稱高大,一襲武官紫袍在身上,更添了幾分英武氣息。

“小妹辛苦了。”徐子先故意拱手先謝小妹,小妹笑吟吟的道:“別謝我,我就是擺個樣子,謝秀娘姐吧。”

“好吧,多謝秀娘。”徐子先再向秀娘拱手,把秀娘臊的滿臉通紅。

李儀等人,也是在此時上來向徐子先行禮恭賀。

不管怎樣,襲爵前有這樣的大功到手,只要底下不出什麼岔子,入京辦理襲爵之事,不太可能出什麼意外了。

“昨天到今天上午,算是把吳博士的積欠都還光了。”李儀上前道:“花了三百一十六貫,多半還是醫藥費,都是吳博士妻子從生病到逝世的開銷……也有棺木葬儀費用,加起來便是這麼多。”

“下面就等他的信了。”徐子先頷首微笑,於情於理,吳時中都得寫封信來感謝,儘管可能心裡並不舒服,但從吳時中對妻子的態度來看,這人雖然有風骨,耿介孤僻,但不是那種不講天理人情的人。

“對頭。”李儀道:“等他信一到,我們就能再去拜會邀請,事情就成了。”

徐子先微微點頭,吳時中是一個重要人選,主要的關鍵是徐子先知道未來幾個月會有絕大風波,非得有一個信的著,靠的住,海內聞名的純儒去京師一遭,這樣可以杜絕很多麻煩。若不然,也不必這麼費心費力的來招攬一個名儒。

李儀又皺眉道:“便宜行事和就地籌餉,這兩頂帽子太大,其實並不好戴。”

徐子先笑道:“他們有他們的打算,我們做我們的。”

說話到得外院,李儀等人告辭去做自己手頭的事,徐子先安心看著府中少年們訓練。

現在正於別院西側的空地上加蓋房舍,都是一排排的排列整齊的瓦房,挖了幾眼井,用水很方便,不必到河邊挑水。而且開挖溝渠,直通北邊的菜地,地勢也高,不會有雨天倒灌之憂。

不少鎮民來看了,都很羨慕,一般村莊的居處,牆壁多半是夾著草的夯土牆,象別院這裡蓋的屋子,還真的是下了不小的本錢。

在這裡興修房舍,是要給近百名少年和牙將們居住,別院雖大,也住不下這麼多人,而且往來不便。

人多了,空間也不夠用,在別院外打通一門,出門就是極大的演武場,十分方便。

原本是打算百餘人用,現在要多出一千多團練兵馬來,訓練,居住,地方可都是不夠,房舍要加蓋,廚房要擴大,演武場也得再加大,徐子先出來時,一群官莊上來的丁役正在趕著牛,拉著極重的石碾子,一遍遍的把遍佈雜草的荒地慢慢壓平實了。

在場院修整完之前,少年們還是在別院裡繼續訓練。

新來的少年們還是站佇列為主,相當辛苦,不過十餘天下來也開始適應了。

張虎臣和林存信幾個牙將,還有金抱一,吳畏三,李福祥等人,俱是充為教官,不過他們對佇列軍姿之法並不習慣,徐子先也是不強求這些成年的牙將,對他們以恩結和法度約束就行,這些成年人畢竟不比少年,這也能看的出來作養少年牙將的重要之處,令行禁止,威福自用,可以很順利的將這些少年栽培成自己的心腹。

今天秦東陽令所有人演練戰陣,兩邊各分三哨,彼此對列,列陣之後佇列都站的十分齊整,整個軍陣如刀切過的豆腐般光亮。

這時張虎臣等人都看向徐子先,對徐子先的隊列訓練和變幻陣形的練法,充滿敬服。

眼前少年們訓練短的才不到二十天,陣列轉換已經相當純熟老練。

換了普通的營兵,練兩三個月也未必有這樣的成效。

他們當然不會知道,徐子先晚上要給這些少年看陣圖,教授他們陣法,向前,後,左右,彼此靠攏,散開,根據地形變幻調整隊形。

在教授的過程中,也是徐子先自己學習的過程,從中受益頗多。

-----------

還是大章節。

本书作者其他书: 謀明 大明1617 躍馬回明 調教大明 唐風 清明上河圖 新中華再起 回到明朝當太子 錦衣為王 如畫江山
相關推薦:罪域的骨終為王罪域的骨終為王神界紅包群英雄無敵之十二翼天使土豪的末世生存如畫江山新中華再起清明上河圖唐風調教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