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大唐承包王->章節

第468章 受人佩服的杜如晦

熱門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諸天新時代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對於李世民在皇宮中和重臣商議怎麼處置祿東贊死亡一事,安平並不關心,畢竟她不太在乎李世民和朝臣對她的處置,她的身份註定了她不可能因為殺祿東贊一事而被留下性命,跟隨前來長安的三四千士卒會拼命的保護她回臺灣,更何況,她這麼做也是為了大唐的利益,她相信李世民能懂。

她現在只想儘快處理完長安的事宜回臺灣,今後留在臺灣孝敬祖父祖母。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那種人生大憾事,安平體會的並不深刻,畢竟當年親生母親去世,她還是尚在襁褓的嬰兒,而長孫皇后的去世,安平或許氣憤居多,當年回京給長孫守孝之時才與李世民爭執了一番。

要說有安平對長孫有多深厚的感情卻不盡然。

要知道安平也不過在長孫膝下養了幾年而已,而且這幾年之中大多時候還是養在萬貴妃和李淵膝下,對於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悟自然不會太深刻,但李綱那番臨終之言,卻令她感悟頗深。

人這一生說短不短說長不長,或許今日還活的逍遙自在,明日喝口水被嗆死也說不一定,李淵年紀不小了,七十四的年紀在大唐已經算是活的長久了,在大唐的老年人之中也算是頂尖的那一批,誰知道還能活多久?

世事無常,難以預料。

帶著火炮營的士卒回到一間酒樓已是傍晚,紅日西墜,地平線上紅霞漫天,磅礴之中帶著幾分悽美感。

安平尚未進門就吩咐著士卒去杜王府通知杜伏威父子明日回臺灣,跨進大門打算回房間收拾行李,卻聽到一句問話傳來。

“姑姑,我們要回臺北了嗎?”

李哲的問話讓安平停下了腳步,笑道:“小胖子,楚王府的產業你差不多都瞭解了,你不會想留在長安過除夕吧!姑姑可告訴你大唐沒有煙花,也沒有鞭炮,長安城的除夕更不像臺北百姓歡聚,長安城除夕也會宵禁,你可沒有擺攤賣許願燈掙錢的機會。”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過年,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歡慶的日子,哪怕是在窮苦的百姓也不會在年節之時吝嗇一點錢財,所以在年節前後的那幾天擺攤無疑能小掙一筆,而李哲嗅到了其中的商機,所以在臺北之時,總會在年節前後吩咐府上的人製作煙花、鞭炮、花燈,在臺北內城販賣。

一方面可以掙到錢,另一方面還可以享受歡樂,李哲很喜歡和哥哥、姑姑們一起擺攤的那種氛圍,哪怕哥哥與他一起擺攤是為了考察臺北百姓的情況,兩個姑姑是為了好玩,他依舊樂此不疲。

而且,正如安平所言,他在這段時間,在懷恩和福伯的陪同下,差不多理清的楚王府在大唐的產業情況,他現在所欠缺的是商業手段和馭人之能,留在大唐幾乎沒用,他現在當然想回臺灣讓李寬鍛鍊自己,可他也記得李寬曾經交代過他。

若有機會,能陪陛下過年便留在大唐過了年再回臺北。

若是李哲問了李寬為什麼要讓他留在長安陪李世民過年,或許李寬便會告訴李哲,過繼歸過繼,總歸身上流著血出自於李世民,他那條命是李世民給的,不管當年有再大的怨恨,這麼多年早已經消散了,他可以把李世民當成路人,但李哲和安平總歸得念一點親情。

不管怎麼說,李世民總歸是安平的親爹,是李哲本質上的親爺爺,就算從名義上來說也是李哲的二爺爺。

當然,李哲沒問,他不知道李寬的想法,但他知道父皇說那句讓自己留在長安陪陛下過年時說的斷斷續續,他能理解父皇說這句話時那種複雜的情緒,或許······大概還是希望他能留在長安陪陛下過一個年的。

一想到當時的場景,李哲便愁道:“姑姑,可是父皇讓咱們留在長安陪陛下過了年才回臺北。”

“大哥真這麼給你說過?”

李哲點點頭。

“那你願意留在長安城陪父皇過年嗎?”

“我當然不願意了,可是······”

“沒有可是,既然不願意,我們就回臺北。”安平打斷了李哲的話,氣惱道:“大哥也是,他倒是想到了父皇,怎麼就偏偏忘了皇祖父和祖母呢?”

話音一落,便聽到門外傳來不滿的話語:“怎麼?寬兒就不能想到朕?”

只見李世民面帶微笑著進了門,顯然他很高興,彷彿不久之前在宮裡發火的人是另一個人一般。

其實,李世民是帶著火氣來的,畢竟安平鬧出了這麼大的亂子卻絲毫沒有要進宮說明情況的意思,李世民自然不會帶著好臉色來,可他沒想到的是剛到一間酒樓就聽見了安平的那句氣惱的話,所有的火氣在那句話之中頓時煙消雲散。

雖說不知道安平為什麼會有這麼一說,但其中的意思卻很明顯。

在李世民的認知中,他這一生之中最後悔的事情只有兩件,一件便是當年聽信讒言,視親子為災星;另一件便是未聽兒子之言,導致愛妻難產而死。

長孫皇后去世,再沒機會彌補,但兒子······好像也沒有什麼機會彌補,所以李寬記掛的著他,足以令他開懷。

“父皇,您怎麼來了?”安平愣愣的看著李世民,解釋道:“女兒不是那個意思,畢竟皇祖父和祖母年紀大了,父皇如今年輕力壯······”

“行了,父皇知道你的意思。”李世民哈哈大笑,心中暢快無比,說道:“父皇來一間酒樓有兩件事,不過現在嘛,只有一件事了。”

“何事?”安平問道。

“父皇打算讓你們遲些回去,帶父皇一同去臺灣,父皇也去看看你祖父和祖母,順便和寬兒談談火炮和吐蕃之事。”

安平不以為然,作為女兒,她雖與李世民相處的時間不多,可她也從李淵等人哪裡聽聞了不少關於李世民的評價,所謂的去看祖父和祖母不過是順帶,商議火炮和吐蕃國事才是重點。

見安平的神色,李世民就猜到了安平在想什麼,不過他並未解釋,只是長嘆了一口氣,不由的想到了當年玄武門之變後,李寬勸諫李淵時對他的評價,在心裡默默問著自己,難道朕真如寬兒所言,不為人子不為人父嗎?

其實,李世民決定去臺灣大致與安平想的是差不離的,畢竟火炮對於大唐來說過於重要,重要到決定大唐能否開疆擴土,立下千萬年的基業。

而且,大唐與吐蕃一旦開戰,戰局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動,並非信中的幾句話就能讓他放心,總得去臺灣與李寬和李淵商議一番,聽聽看法和建議。

建議是李淵和李寬提出的,面對面的商議總比他看到的信要周全許多,畢竟這關係到吐蕃一國能否歸於大唐治下,李世民不敢大意。

當然,這只是李世民在出皇宮時的初衷,但到了一間酒樓這初衷便改變了,他現在確實是單純的想去看看李淵,看看他那個兒子和孫兒。

見李世民長久不說話,安平再次問道:“父皇真要去臺北?”

李世民點點頭,笑呵呵的坐到了李哲身邊。

“父皇去臺北,就不擔心耽誤大唐政事嗎?”

“你還知道擔心大唐?”李世民打趣了一句,笑道:“大唐不用擔心,吐蕃暫時還不敢妄動,父皇吩咐了太子留下監國,有玄齡和一眾大臣在,政事也不用擔心,況且長安通往閩州的路已經修通,這一趟用不了多少時日。”

說來,李世民打算去臺灣,朝中大臣反對之聲並不強烈,至少他在甘露殿向文武大臣提起去臺灣之時並沒多少人反對,甚至還有不少人讚歎他去臺灣。

楚王一系的人支援他去臺灣,他倒也能想通,但其他人支援他去臺灣,他卻有些疑惑,最終他只能歸結於朝中文武見識了火炮之利。

事實上,大臣們支援李世民去臺灣的理由和他想的差不多,畢竟有火炮和手雷顛覆了他們對戰爭的認知,有了火炮和改良的震天雷大唐更不懼怕何國家進犯,火炮一發便能炸死炸傷一大片,對於大唐來說可謂奪天利器。

武將們想要用火炮掙軍功,文臣們想要用火炮威懾周邊各國,迎來安平平穩的環境,可火炮大唐沒辦法仿製,只能找楚王,而如今的楚王已經不是當年的楚王,是華國的一國之主,有資格和楚王對話的人非李世民莫屬。

畢竟,按照楚王的性格,就是派遣大臣和太子去多半會無功而返的,楚王可是說不給面子就不給面子的人,如今長安城數得著的也就只有李世民能利用李淵的關係勸說勸說楚王,畢竟火炮的價格可不低,像房玄齡和王珪、李道宗之流,他們自問是沒有辦法讓楚王降低價格的。

說來,房玄齡和李道宗、王珪等人也有些後悔,當年李寬因為長樂公主和杜構成親一事回長安讓自家兒子去臺灣,他們那時就該心一橫,讓兒子跟隨李寬去臺灣。

如今已悔之晚矣。

看看如今杜府的權勢,雖說不及杜如晦在世之時,可杜府錢財比起杜如晦在世······根本就不該相比較,如今杜府每年上繳的商稅能令李世民暢快不已,直言讓公主們經商,可以想象杜府如今的錢財有多少。

就因為杜府上繳的商稅,長樂公主才剛誕下的兒子就受封了官職和爵位,而且杜構也前途坦蕩,如今已掌管太僕寺,在眾多小輩之中官職最高,這些都與楚王府的支援脫不了關係,如今的杜府比起杜如晦剛去世的那幾年,可謂如日中天。

再看看自家,雖說楚王府還念及這當年的一份情誼,楚王府當年與各家定下的合作依舊還存在,可近些年的收益卻不見增長之勢,這說明什麼?

說明,當年的那份情誼在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磨殆盡,若前幾年能讓自家二小子跟隨去臺灣,不僅二小子的前途坦蕩,就連自家長子也能受益,豈不見杜家二子如今何等地位。

一想到這些,房玄齡等人又不由的有些佩服杜如晦,當年的情況尚不明朗,在彌留之際便敢下定決心讓二小子一心跟著李寬,置孝道於不顧,這是何等的果決。

當年,房玄齡還為此斥責過杜荷,認為杜如晦晚年昏庸了,還不僅僅是房玄齡,滿長安的勳貴數得著的都在看杜如晦和杜府的笑話,事到如今,卻人人佩服杜如晦的果決。(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低調術士我是一個術士從氪金開始修仙我撿的Boss都愛上我[快穿]從捱打開始大唐明月我真的只想做角色球員學霸的微觀世界君臨輝夜輪迴從殭屍先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