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大唐:安西最後一個信使->章節

第403章 汴州決戰:記憶,香積寺

熱門推薦: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無論是對於吐蕃人的防禦,還是對於河北叛軍的對策,郭戎所真正考量的都是毀掉了盛唐的安史之亂。(少部分沒完成,可以等明天~)

曾經的郭戎也和很多普通人一樣,以為安史之亂只是一場叛亂而已。

然而,從安西到中原,從龜茲到長安,從河南到漠北,同無數人的手中,郭戎越來越多的瞭解了安史之亂的本質以及對大唐損害之深之重。

從得知河北叛軍可能發動叛亂開始,郭戎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避免曾經安史之亂一樣,將大唐好不容易存續了幾十年的國力徹底消耗乾淨。

不熟悉天寶末年大唐情況的人很容易把安史之亂當做安祿山、史思明等河北叛軍因為野心發動的叛亂。

但,本質上,這依然是一場權力的遊戲。

玄宗、李林甫、楊國忠等人之所以會放縱安祿山擴充實力,並非是單純的昏聵或者是貪婪。

開元、天寶年間,為了應對邊關的戰局,玄宗設立十大節度使,目的和初衷是好的,在某一段時間也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朔方軍北出,橫掃漠南漠北,讓回鶻人老老實實當大唐的頭號馬仔;

安西軍、北庭軍橫掃西域,讓大唐的光輝照耀了大半個大陸;

河西軍、隴右軍、劍南軍圍攻吐蕃,將吐蕃人死死的鎖死在了高原之上;

河東軍、範陽軍、平盧軍震懾遼東諸族,威懾新羅、百濟、渤海國,保持了遼東的穩定。

就連十大節度使中最弱的嶺南軍,也是橫掃安南,並且和劍南軍聯手讓一度自以為是,夜郎自大的南詔國認識到他到底排老幾。

開元盛世也和這十大節度使立下的功勳密不可分,然而一切都是有利有弊的,大唐最大的隱患也在此時被埋下。

在不斷對外征戰的過程中,邊軍不斷增加,實力不斷增強,到天寶元年(742年),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其中,安祿山一人兼任範陽、平盧、河東三鎮擁有高達十五萬人的大唐精銳。

然而,後世人只是注意到,安祿山兵精糧足,殊不知,安祿山、史思明為首的河北,並非當時最強大的軍事集團。

在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的同一時期,位於長安西北方向的由老將哥舒翰統領的隴右、河西兩鎮掌控戰兵就超過十五萬!

其實力比起安祿山麾下的河東、范陽、平盧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吐蕃、回鶻、遼東諸族在大唐的眼中都是蠻夷,但是,在勢力和戰鬥力上絕對不是一個量級的。

吐蕃雖然在體量上比不了整個大唐,但是那是真正可以在正面和大唐掰掰腕子的。

草原上的異族曾經很闊過,但是太宗之後就已經成為了大唐的狗腿子,只能說有威脅,但是不至於致命。

至於遼東的異族,高句麗覆滅之後,連芥蘚之痛都算不上,撐死也就是腳氣、禿頂、口瘡一類的威脅。

西北的軍事集團常年和吐蕃、回覆交戰,而河北各軍鎮壓的則是遼東異族,簡單對比之下,高下立判。

更何況,安西、北庭雖然相對對立,但是本質上安西軍、北庭軍也屬於河西、隴右的延伸和分支,關鍵時刻也會同氣連枝。

無論從兵力、實力、戰力哪個角度來看,由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組成的西北軍事集團才是大唐最強大的軍事集團。

在西北、東北兩個由邊軍組成的軍事集團中間,則是實力雄厚,戰力不俗,更是對李唐忠心耿耿的朔方軍。

大唐當時真正的兵力分佈是西北方向以哥舒翰、高仙芝、封常青等人為首的軍事集團和安祿山、史思明為首的河北軍事集團相互掣肘,由朔方軍和長安禁軍組成的關中-漠南集團三方控制之下,達到動態的平衡。

從李愬、範希朝、李誦等人口中聽到安祿山騎兵反叛之前大唐真實情況的時候,郭戎也是愣神了很久。

終於理解了玄宗、楊國忠以及長安的諸公反應的原因。

設身處地的想,如果不是郭戎站在後世的角度,他也很難做出安祿山會率先謀反的可能。

畢竟,硬實力放在那裡。

安祿山是拼不過常年把吐蕃、回鶻當孫子揍的西北四軍的,尤其是整個大唐戰線最西段的安西軍和北庭軍,兩軍加起來四萬出頭,卻縱橫西域,威震萬里。

聞聽安祿山起兵反叛,只要在第一時間封鎖各地關隘,將叛軍控制在山東,安靜的等待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的援軍抵達,安祿山就只有死路一條。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安祿山如果叛亂,除非趁著所有人都沒反應過來之之前,憑藉突然想,直插洛陽,兵進潼關,一鼓作氣拿下長安,把李唐的皇帝趕出長安,讓李唐皇室聲名掃地,才有一絲可能的契機。

只不過,誰也沒想到,安祿山起兵之後,二話不說,帶著十幾萬精銳,竟然真的直撲洛陽而來,一鼓作氣,拿下洛陽。

洛陽失守,天下震動,如果這時候守住潼關,將叛軍擋在關中之外,關鍵時刻,玄宗親手為安祿山送上大火箭。

先斬高仙芝、封常青,強迫哥舒翰出擊,葬送了二十萬精銳兵馬的同時,把一個個好端端的潼關防禦戰徹底葬送。

在破關之後,玄宗前腳說要死守長安,後腳帶著楊玉環逃出長安,導致長安的朝臣眾叛親離,險些葬送了李唐一百多年的國祚。

只不過,對於整個安史之亂,郭戎印象最深的卻不是這些,而是那場被稱為冷兵器巔峰之戰的香積寺之戰。

香積寺之戰,唐軍以安西軍、北庭軍為主,其他唐軍為輔,加上回鶻、大食僱傭兵組成的十五萬精銳,其指揮者為郭子儀。

叛軍一方,則是以河北叛軍曳落河騎兵、可嵐軍、經略軍為主,加上部分回鶻僱傭軍組成的十一萬到十二萬的兵馬,其指揮者為安慶緒。

相比較其他戰事,此戰沒有任何奇謀,偷襲或者是反水,就是一場堂堂正正正面戰。

當然,也可以換一個方式,雙方都使用了自己的計謀和安排,但是雙方的統帥卻兵來將敵水來土堰,見招拆招,硬生生的打出了這樣一場華夏戰爭史上最為精彩的一戰。

首先,兩方的差距實在不大。

兵力方面唐軍略佔優勢,但是總體上算是大致相當。

在將帥上,安慶緒怯懦、無勇,但是安慶緒的兩位副手李歸仁,安守忠都是百戰之將,在戰鬥的指揮上和郭子儀不相上下。

在戰術方面,同樣是以唐軍為主力的雙方也基本上是共通的。

在裝備方面,兩支軍隊的裝備,更是幾乎沒有任何的區別。

開戰之前,叛軍早已列陣於唐軍的北側,叛軍將領李歸仁率先出陣挑戰,唐軍前軍迎擊,擊退李歸仁所部,唐軍贏得了頭陣,信心大振,兵鋒直逼叛軍陣前。

叛軍見狀,立即調整了原先以進攻為主的戰術,加強了陣前防禦措施。

唐軍攻擊受阻,叛軍全力反擊,唐軍陣線鬆動,自相驚亂,退下陣來,叛軍開始跟進。

關鍵時刻,安西軍大將李嗣業挺身而出,脫去戰袍,坦胸露懷,手持長刀,立於陣前,在身旁幾十名親衛的護佑之下直接頂到了前排。

緊接著,便是李嗣業人生中,最高的時刻,只見李嗣業手持陌刀橫刀立馬,叛軍當其刀者,人馬俱碎。

李嗣業連殺數十人之後,叛軍為之震動,稍稍退卻,而郭子儀則利用李嗣業爭取的時間,迅速調整部署,使得唐軍方穩住了陣腳。

緊接著根據郭子儀的命令,李嗣業立馬整頓隊形,所率前軍各持長刀,如牆推進,所到之處,無不披靡。

叛軍將領眼見失敗在即,隨即他們命令潛伏於唐軍陣營東側的曳落河重騎兵出擊,企圖襲擊唐軍側後。

然而,被唐軍偵騎所發現,立馬報告於中軍郭子儀。

隨後,郭子儀下令,時任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率回紇騎兵四千前往奔襲,雙方隨即展開血戰。

雙方戰鬥從中午一直拼殺到傍晚,唐軍攻過去,擊敗叛軍所部;

叛軍預備隊補上,擊退唐軍所部;

唐軍預備隊上,擊敗叛軍預備隊;

叛軍第二梯隊接著上...如此循環往復,最後拼的是消耗,誰人多,誰的忍耐力強。

於是,這場在香積寺的戰爭就打成了消耗戰,基本上是以一比一的戰損比在進行交換。

激烈的戰鬥從午時開始,持續到酉時結束,最終唐軍憑藉人數上的優勢,硬生生的將叛軍的十餘萬大軍消耗殆盡,破碎安慶緒帶領最後的千餘人逃亡,才取得了香積寺之戰的最後勝利。

然而,在三個時辰不到的時間內,唐軍直接陣斬六萬有餘,填溝壑而死者十二三,俘虜超過兩萬!

看起來這個戰果堪稱輝煌,然而,如果把雙方戰損比幾乎是一比一拿出來,恐怕就沒人能笑得出來了。

也就是說唐軍一方的直接戰死也超過了六萬人,唐軍和叛軍雙方加起來,戰死、重傷、殘疾等等戰損的總數量大致接近了二十萬人,以至於整個香積寺屍橫遍野,白骨深深,到處都是被血跡染紅的路。

說實話,當時聽李愬給自己上課的時候,聽著李愬講述的戰鬥,報出的資料,郭戎是非常懵逼的。

郭戎不是古人,但是他也不是沒打過仗,10%的戰損一般是普通軍隊承受的程度。

如果不是線於死地,比如興慶宮那種失守等於戰死的特殊情況,承受戰損達到三成而退的,就已經可以稱得上是精銳了。

而香積寺之戰,最讓郭戎震驚也是就是這裡,按照李愬給出的資料,叛軍是在戰死六成,戰損八成的情況下,還是因為沒有了援軍之後才徹底戰敗。

也就是說,叛軍至少承受了六成的戰損還沒有崩潰,放在任何時代,這都是一支強悍到了極點的軍隊。

而這樣的一支強軍,還只是失敗的一方,正是因為他們的失敗,才驗證了他們的對手同樣強悍到了極點。

整整二十萬大唐的精銳,就這麼在內耗之中,被消耗在了長安城之外,在郭戎看來,這才是整個安史之亂中大唐損失最為慘的地方。

倘若這二十萬精銳還在,安史之亂如何能持續長達六年?

倘若這二十萬精銳還在,給吐蕃人十個膽子他敢殺到長安?

倘若這二十萬精銳還在,怎麼可能會有所謂的藩鎮割據,四王之亂?

然而,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在郭戎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

對於李愬,郭戎一直充滿了感激,原因很簡單。

當初興慶宮之戰,雖然最後僥倖獲勝,但是那時候的郭戎在本質上還是只是一個擅長防禦戰的優秀的低階軍官。

然而,太上皇李誦,為郭戎選擇了一位基礎紮實,作戰勇勐,風格悍勇的老師,正是跟隨李愬學習的那幾個月裡,透過這些數不清的戰例和分析,使得郭戎完成了從低階軍官到高級將領的蛻變。

就如同香積寺之戰,李愬就不止一次,帶著郭戎以及長纓軍當時的年輕將校來到了昔日的戰場。

而正是香積寺之戰的記憶,徹底鑄就了郭戎最終的作戰和軍事風格。

作為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記憶郭戎從未忘記。

作為安史之亂的轉折點,香積寺的記憶更是一直縈繞在郭戎的心頭。

在吐蕃虎視眈眈,海外狼子野心,內部有山東豪門危機的情況下,從一開始郭戎就知道一場安史之亂一樣耗盡自己潛力的平叛,一場香積寺之戰一樣的慘烈的轉折點對大唐來說毫無意義。

就像他曾經對李誦、李純以及長纓軍的高級將領們都說過的一樣:

擊潰戰毫無意義,只有一場真正的包圍戰,真正的壓倒性勝利,才是如今大唐真正的出路。

從一開始,郭戎就是這麼想的,而郭戎也一直都是這麼做的,而現在,終於到了郭戎期望的中原的最後一戰。

如果有可能,郭戎希望自己麾下的戰事一個人都不死。

但是為了給叛軍營造出一個力戰而竭的錯誤判斷,有些犧牲是必然的,只有這些真正的精銳死戰,才能讓對方敢於把所有的力量一次性投入進來。

只有這樣,當自己安排的後手抵達的時候,數量依舊佔據絕對優勢的叛軍才能在絕大的心理反差之下徹底崩潰。

郭戎想要自己的汴州成為一場壓倒性的殲滅戰,而不想要一場慘烈的香積寺。

相關推薦:三國:從敗走麥城開始叛逆的籠中鳥和邪神共享身體後戲精夫人身嬌體弱,得寵著!超級大主簿地產之王網遊之諸侯爭霸總裁別鬧!我有男神了通仙寶鑑巨星遊戲[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