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大宋燕王->章節

第133章 太學辯議(六)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劍仙三千萬 都市國術女神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楊叢義方一論完,沈縉就反駁道:“楊兄此論差矣,漢唐強盛根在文治有方,吏治清明。漢打地方豪強,徵收避稅土地,經文景二帝幾十年積蓄,天下各處糧倉滿溢,府庫錢幣充盈,方有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遠征塞北,創下不世之功,但武帝一朝窮兵黷武,幾徵塞北,致使糧倉見底,府庫無錢,匈奴再來騷擾,卻無力反擊。故打擊地方豪強,清丈土地,嚴防逃稅,增稅增賦,方能糧倉滿,府庫盈。而窮兵黷武,滅亡之道也,武帝徵塞北,窮文景兩帝積蓄,武帝之後,一蹶不振,內憂外患,王莽篡漢,西漢隨之滅亡。

大唐初年,良相輩出,吏治清明,方有盛世,太宗幾徵高麗,耗費錢糧無數,國庫不豐,後有地方強權,以致安史之亂,國力漸衰,大唐最終滅於地方強權。故滅地方強權,丈量土地,國有良相、吏治有方,天下安定,百姓方能安居樂業,依規繳稅,府庫充盈。楊兄之回易與強軍之論,沈某實不認同。”

楊叢義立即反駁道:“沈兄此論謬矣。漢唐無一統之天下,何來吏治,何來安定?漢有韓信,方能掃平天下,建立大漢,雄踞百年。光武中興,亦是良將輩出,方能收拾殘局,天下重新歸一。大唐立於隋亂之時,天下群雄割據,若無良將統帥,大唐早亡,何來良相,造就盛世。大宋雖無漢唐武功,立國之初亦是良將無數,方能一統南方諸國,華夏一統,天下安定,後才有良相與吏治。無根不成木,無水不成池。無強盛武功掃平天下,豪強不能滅,天下不能定,民不安生,則田荒無人耕種,國不立,何談強盛?”

秦淼隨即反駁道:“楊兄此論又差矣。大宋已立國百年,如今又天下安定,不是漢唐初立之時,何需強盛軍力?當此百姓安居,百廢待興,府庫不豐之時,當思如何徵收稅賦,等錢糧滿倉,自可強盛。楊兄言漢唐強盛起於軍力,征戰不息,方能聯通北海西域,漢唐雖大,可能千秋萬世?窮兵黷武,空耗國力,俱為塵煙矣!是故國雖大,好戰必亡。我們當吸取漢唐滅亡之教訓,不可輕言武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楊叢義當即反駁:“秦兄此言差矣。國雖大,好戰必亡,其後還有一句,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三國亂世統於司馬,司馬建晉初年之強盛,不言自明,而後刀兵入庫,貪圖安逸,一場騷亂,五胡十六國,禍亂江北,天下遂亂如煮粥,蠻夷南下,如狼似虎,將漢民剝皮吃肉,江北千百萬漢民隨之一空,強漢在江北之繁盛,自此一掃而空。司馬氏遷居東南,仍不興武力,終致朝代更迭,東晉也滅矣。天下一亂,戰火四起,多少聖人先賢心血結晶,下落不明,或付之一炬。北方蠻夷,南下肆掠,毫無人性,若無漢民絕地抗爭,華夏早亡國滅種矣。兩晉之亡,俱是不興武力之教訓。

大宋建國,掃平南方,多有不易,蠻夷南侵,北方已失,南渡建國,蠻夷金人多次南下,企圖滅絕大宋,大宋軍民絕地反抗,征戰十餘年,兩敗俱傷,方有宋金和議。然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君不見,金人置汴京南北大營,駐二十萬精銳騎兵,揚鞭一日,便馬踏淮河,進逼長江岸,若我大宋上下以為天下安定,俱不備戰,國無良將,軍備鬆弛,若有一日,蠻夷背盟,揮刀南下,我等只有引頸就戮,化為塵土。故,國不可一日無軍,軍不可一日忘戰,忘戰必危,悔之晚矣。”

沈縉反駁道:“楊兄此言,危言聳聽。長江有天險,金人若能南下,何必苦戰十餘年,終要與我大宋和議?大宋南渡立國,至此已然安穩,無金人南下滅亡之憂,當此之時,保留龐大軍隊,空耗國力,如今天下安定,府庫不豐,正該消減軍力,縮減府庫開支。加之清田畝,廣徵稅賦,以充府庫,一增一減,不需幾年,大宋便可恢復往日強盛。”

湯鷽一聽,頓時心喜,論到田賦,該他開口,當即反駁道:“沈兄此言差矣。軍隊暫且不論,單說田畝。當今天下,大宋佔據一半有餘,北地已失,田畝之數不能與過去相比,稅賦自然天差地別,不論如何清丈田畝,府庫依然不能比肩汴京。況且天下六擔良田,十之六七在王公豪門手中,多是官家親賜,或巧取豪奪,想去清丈田畝,這天下有誰能清的清楚,最終不過是不了了之,再加平民百姓賦稅,以增府庫而已。君不見,一名公卿全國各地,佔地幾十萬傾,每年百萬擔糧食,全入自己私庫,公卿一人,一日三餐,各種菜餚不下百種,俱是珍禽異獸,花費銀錢千貫,足夠貧民五口之家,生活百年,如此奢侈浪費,無人敢出言攻擊,公卿地位高貴,門人子弟遍及天下,莫說去清丈田畝,縱使漏點口風,提議之人立即便會遭遇彈劾,驅逐去邊塞煙瘴之地。

田畝之事,已成死局。諸位若是不信,請看滿朝文武,誰家沒有良田千畝萬畝,不論清丈誰的田地,最終都會清到自己的田裡,清丈出來歸府庫,清不出來,便是自家私庫,試想,誰會如此深明大義,把自己的私庫上繳到府庫?縱使有,那也是千人萬人裡的一個而已,若真有人將私庫上繳府庫,那他也將無立足之地,即刻抹黑,無人敢議。如此境況,諸位難道不知?想清丈田畝,不過是一相情願而已。到時府庫不豐,大戶富戶藏私不顧,只能加稅平民百姓,等天下一亂,富戶大戶又可乘機搶佔田畝,他們自有武力保護,有吃有喝,哪裡會顧國家生滅,百姓死活。是故,清丈田畝之議,大錯特錯矣。”

秦淼反駁道:“湯兄之論,我不能認同。官家雖有賜田,也不過是少許,多數避稅良田都應繳稅,當此窮困,百廢待興之時,正需公卿豪門、鄉紳大戶出力,滿朝公卿讀聖賢書,當知國事艱難,府庫不豐,百廢難興。聖人之道,治國平天下,滿朝公卿無人不懂,清丈田畝之事,只要有一人提議,官家必會支援,私田必然會被清理,縱使有人舞弊,也能清出無數田地,以充府庫。清丈田畝並無多*煩,只需悄悄清丈,記錄在案,再與戶冊核對,稅田私田,一目瞭然,按實查之數繳稅即可,若能堅持推行,必能府庫豐盈。”

湯鷽笑道:“秦兄此論,怕是無人認同。且不說滿朝公卿是否如我等學子,有滿腔治國熱情,對天下不平之事滿懷激憤,縱使真有公卿為國著想,一意推行,怕也是艱難險阻,難以功成,到最後不免空忙一場,田畝清丈不到公卿豪門頭上,鄉紳富戶最多交出部分兩擔之田,可最後這些增加的賦稅,還是會轉嫁租地的貧民身上,而一般有地的百姓,清丈時給他們多加些田地數目,便能完成清丈田畝任務,最終普通百姓負擔加重,公卿豪門,富戶大戶,無一點損失,一旦激起民變,他們又可大撈一筆。請諸位試想,哪次清丈田畝不是這樣?故,想依靠清丈田畝,以豐府庫,難以辦到。

莫不如,廣為回易,豐盈府庫,來得安全有效。眾所周知,戰亂之時,糧食奇缺,一擔糧食在京城售價六七貫,而在廣東廣西,一擔糧不過五六百文而已,相差十倍以上,到南洋諸國,糧食更加便宜,戰時在南洋夠糧一船,運到臨安之後,可獲利十萬貫,當然如今民生恢復,糧食兩貫一擔,從南洋回易糧食不像之前那麼賺錢,但因南洋糧食便宜,依然有錢可賺。

而我大宋的絲綢茶葉瓷器,在海外十分緊俏,出海一趟,一本萬利,只要府庫出錢建造大船,兩年賺回千百萬貫銀錢並不難,再拿這些銀錢購買糧食,到時糧倉滿,錢庫豐,大宋便強盛有望。回易關鍵之處在於,它不影響百姓安居,無田貧民可進織造作坊,可進染坊,可燒瓷器,可制茶葉,亦可隨回易商船遠航。是故,回易通商乃利國利民之策,漢唐有陸上絲綢之路,互通有無,物產豐足,後世仰慕,若大宋開闢海上絲綢之路,賺取錢糧無數,亦可強盛,名傳千古。”

沈縉道:“湯兄此論不妥,農業乃立國之本,不耕種田地,百姓無糧,天下便要大亂。自古以來,所有強盛一時的國家,全都依重農桑,百姓安居,方能物產豐足,未嘗聽說有哪國依靠回易強盛,縱使回易利潤豐厚,亦不可取。眾所周知,回易乃是低價購入,高價賣出,賺取不義之財,非君子所為。

回易一年所得,可抵十年辛勞耕種,以利誘天下百姓,百姓不讀聖賢書,為利所誘,必不安生,心生憤懣,或淪為強盜,或參與回易,長此以往,田地荒蕪,地無所出,府庫錢糧有限,而大宋人口何止千萬,以大宋之地廣物博,尚不能人人有三餐可食,這天下何處有這許多糧食供養大宋?

縱使天下就有這樣的肥沃之地,產糧無數,可一船糧食不過千擔,臨安百姓不下五十萬,一天吃糧五十船,縱使一次出海百艘船,也不過夠吃兩天而已,大宋百姓有千萬,沒有糧食,如何不亂?故回易之說,實乃亂國之策也。”(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某舌尖的霍格沃茨梟雄1990百世成聖總裁,原來夫人這麼野!三國:孫吳我做主呂氏春秋韓非子盛華首席獨愛:辣妞,哪裡跑和青梅竹馬的死對頭結婚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