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章節

第六百四十章 大明社學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宛平縣社學有十六所,分散於宛平四周,以移民子弟為學子。

張博志與孫舉文因為一場“豪賭”,那自己從鎮江送到了北直隸,承擔起了教育重任,考慮到社學之重,隸屬於縣、州、府,行事處處受制,很容易重蹈明初覆轍,兩人曾在一月份上書朱允炆,提議將社學、縣學、府學獨立出地方,即:

社學隸屬於縣學,縣學隸屬於州學,州學隸屬於府學,府學隸屬於國子監,國子監隸屬於禮部。

朱允炆親筆回信讚賞兩人的提議,並表示會慎重考慮,希望張博志與孫舉文等人先打好社學基礎,招攬好百姓子弟,以做到“弱冠以下,務必進學”。

張博志經歷過洪武朝,知曉當年社學出過多少的問題,背後有多少的不堪回首。

受制於洪武朝的高壓政治與官僚統治,社學只是一個形式,學生不在學,師儒不講論,甚至還成為了官吏迫害百姓,撈取好處的一大手段。

社學沒好處可以撈?

呵,太天真。

這個世界上,官吏但凡想要弄點好處,螞蟻縫都能摳出錢來。

首先社學是有名額的,比如五十個名額。

其次,有願意讀書進入社學的,問有錢沒有,沒錢,滾。你家有錢,好,啥,孩子來了卻不想讀書,想玩?沒關係,有錢就不需要讀書。

最後,哎呀,不夠名額了,找人吧。比如種地的,經商的,沒空讀書的,逼著對方來社學,不來都不行,啥,給錢,哦,那什麼,我們換一家接著請,社學都夠名額。

朱元璋對這些事的定性是“逼壞良民不暇讀書之家”。

當然,社學在當時不被歡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課程設定有些無稽,以《大誥》為主課,不說《大誥》裡面的黑暗暴力元素,就說《大誥》這本書,實在是寫得文理不通,思想昏亂,詞語鄙陋,語氣狂暴,態度蠻橫。

可以斷定,《大誥》絕對不是哪位儒生搶手寫的,而是朱老板親自所寫。老朱什麼文憑,還寫書……

作學問,怎麼可能拿如此書當主課,這還怎麼教導孩子?

社學辦不下去,純是折騰出來的緣故。

但朱允炆的社學與朱元璋的社學迥然不同,首先在課業上,取消了《大誥》與《大明律》,就設定了三門課業:

儒學、數學、雜學。

沒有任何強制要求,准許先生談古論今,准許先生用自己的方法教學,取消了硬性的體罰。

最讓張博志感覺到舒心的是,朱允炆不僅給予了先生相應的待遇,還免除了其家人徭役,給予了先生極大的尊重與禮遇。

眼下雖然朝廷還沒有明文規定,但張博志與北平布政使張昺商議過,一致認為社學對標縣學,即想要參與科舉考試,除了舉孝廉之外等特殊渠道,必須先透過社學進入縣州府學,然後進入國子監或直接參與科舉考試。

只有這種向上升的路徑確定下來,固定下來,百姓才會真正重視起社學,願意將孩子送到社學中來。

事實上,開春時許多百姓寧願自家的孩子種地當勞力,也不願送到社學中來,還是張博志帶人勸說了許久,說了無數的話和道理,這才讓社學有了生機。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張博志走訪過許多百姓,也瞭解過百姓不願送孩子上學的原因,歸納為三類:

其一,勞力,幹活。

五十畝地啊,生了娃不就是為了種地的,讀書,那是啥東西,祖上八代都是農民,不是讀書的料。

其二,學不出來。

天下學子無數,考試難度那麼高,朝廷三年才取那麼幾百人,分散到全國,能有幾個是移民的孩子?與其當個書呆子,還不如早點幹活,存點錢娶親生子,繁衍後代。

其三,心疼孩子。

說先生體罰孩子,鞭撻繩縛,若待拘囚。

這點張博志沒辦法反對,也反對不了,在洪武朝時,一些縣州府學,包括國子監,對學生的體罰問題都是很嚴重的,國子監因為在京師,受到的關照最多,不過他們比較幸運,體罰不多,砍頭的多……

以至於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了“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仇寇而不欲見”的場景,不過這種問題在洪武後期得到了緩解,原因是朱元璋的精力大不如從前,沒空管教育這塊。

為了徹底打消百姓顧慮,也為了規範社學,張博志、孫舉文連同上百名“社師”,經過一個多月的商議,編寫了一份《社學教條》,而這也成為了大明第一份規範社學發展的倡議公約。

在京師的朱允炆正翻看著《社學教條》,這是一份地方性公約性質的倡議,但此時此刻,朱允炆決定將其略作修改,形成朝廷文書,公之於眾。

“這份《社學教條》是北平布政使張昺送來的,張博志、孫舉文等先生倡主筆所作,其中內容解決了社學諸多問題,朕以為可行,你們看看。”

朱允炆對內閣解縉、國子監祭酒楊士奇、司業李-志剛三人問道。

解縉三人看過之後,連連點頭。

楊士奇稱讚:“此《社學教條》開篇明義,調理明晰,又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核心,適合社學學子。”

李-志剛表態支援:“國子監革制在先,天下府州縣跟之,然許多地方社學依舊遵循洪武時期的規制是不妥的,當改弦易轍,對標縣府學主張。”

解縉低著頭審視著《社學教條》,肅然道:“張博志、孫舉文主張遵循因材施教,視孩童實際而教學,不以教學而教學,是為大才,大智慧。”

朱允炆欣慰不已,道:“你們看其才,朕看其法。社學課表朕看過,雖有些寬鬆,然又貼合百信生活,須知許多十一二歲的孩子在鄉下已開始挑大樑了,黃昏準其課業結束,幫襯下家裡,是一件好事。學問雖在學,然不宜古板。”

“那臣將這一份《社學教條》抄錄下來,發向各地先州府與社學?”

楊士奇請示。

朱允炆微微搖頭,道:“這份《社學教條》是不錯,但只三門課是不夠的,朕想在課業中加一堂課。”

楊士奇不解,解縉問:“雜學已在其中,之所以沒有明確說明,是因為雜學訓導太少,只能視訓導之才而定。”

訓導掌握了什麼雜學,那就教導什麼,會兵法教兵法,會農學教農學,會商學教商學,什麼都不會,那也沒關係,國子監有課本,照本宣科總會吧……

朱允炆接過解縉手中的《社學教條》,提筆寫下兩個字:

蹴鞠。

解縉皺眉,提醒道:“皇上,蹴鞠不是學問……”

朱允炆沒有回答解縉,而是說道:“不僅社學要有蹴鞠,縣州府學、國子監,都需要加入蹴鞠課程,說它是課也好,說它是課餘活動也罷,朕不管你們用什麼法子,每十日教學,須有不低於三個時辰的蹴鞠訓練。”

“這……”

楊士奇有些為難。

國子監現在已經排滿了課程,還要分出三個時辰去踢蹴鞠,這個時間從哪裡砍啊……

解縉不知道朱允炆怎麼想的,蹴鞠這玩意又不是學問,踢再好也不能服務於科舉,實在是有些雞肋。

李-志剛保持沉默,事情不明,自己不懂,跟著祭酒表態就是了,他啥態度,自己就啥態度。

朱允炆知道這些人都是“唯學問”論的傢伙,只好從荷爾蒙,不,是精力旺盛,強身健體,團隊合作等方面闡述,這才讓幾人明白,教育不能光“德”、“智”,還得有“體”。

不信看看朝廷官員的身板,如果舉辦一場文官與宦官百米賽跑的話,朱允炆敢肯定,百分之八十的文官是跑不過宦官的……

“一月份時,張博志、孫舉文曾提議社學、縣州府學獨立於地方,不受縣府管轄,直接由國子監或禮部管理,你們認為如何?”

朱允炆詢問。

解縉猶豫了下,道:“將教育從地方府衙中獨立出來,朝廷管控會更為容易,然教育畢竟是地方政績考核重點,受吉安府入選十優州府影響,各地興辦私塾之風大長,社學眼下又集中在移民之地……”

楊士奇也不贊同完全獨立於地方,提出反對:“張博志、孫舉文兩位先生是好意,也是為社學發展著想,但無論是社學、府學,畢竟建在地方,若完全脫離地方縣、府衙,很可能會導致一地主官不重教育,反而有害。臣建議在考核中尤其重教育一項,將其與人口、田產等視為第一考核項,以激勵地方更重教育。”

朱允炆思考之後,認為解縉與楊士奇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如果教育不與地方利益掛鉤,地方定不重視,完全設定教育部門直管各級學校是不合適的。

李-志剛提議:“皇上,雖然將社學、府學等直歸禮部不妥,朝廷卻可以明確社學出路,以安百姓心思。”

朱允炆笑了。

沒錯,社學、縣學等收歸朝廷直管是行不通的,但社學肄業之後進入縣學的上升通道是可以確定下來的,兩者並不矛盾。

至此,大明教育系統得到了完善,補全了洪武時期缺失的一角,朱允炆的大教育戰略終邁出了第一步。

社學(包括大明初級學院)、私塾、家塾,成為了大明初等教育的主力,縣州府學構成了中等教育,國子監一家獨大,站在了大明教育的頂峰。

然而在大教育戰略推動之後,朱允炆遭遇到了執政以來最大的國內危機:

旱災與澇災。

老天是不給面子的,哪怕是朱允炆仰頭看著老天,它也沒有賞個臉。

五月,鳳陽府大旱。

五月中,松江府暴雨。

一場巨大的天災,逐漸席捲而來,讓滿朝措手不及。

朱允炆坐在奉天殿,聲嘶力竭,下令戶部、工部全力運轉,朝鳳陽、松江府調撥大量糧食,與此同時,解縉去了鳳陽,茹瑺去了松江府,鬱新去了蘇州。

內閣大臣一次出去三個,可見問題之大,情況之急。

PS:

感謝康老五打賞支援,感謝杭州-韓打賞支援。

相關推薦:某美漫的一方通行武術振興系統大明匹夫流量時代的巨星黎哥饒命穿越之翻雲覆雨風雲覆雨翻雲宋人遊明之崇禎盛世覆雨翻雲之一刀霸魂覆雨翻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