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大明匹夫->章節

第23章 連虜平寇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南京城,應天府府治所在地,是明建國之都,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成為留都。南京城規模龐大,外城逾 60 裡,依照《周禮》,根據“三垣、二十八宿”的星象,結合南京虎踞龍盤、依山傍水的地勢而成。

南京城人口眾多,到崇禎時,南京城人口已達 200 萬,是大明朝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也一直是大明的富裕之地,江南的軍政中心。

南京地理條件優越,北倚長江,運輸便利,南有秦淮河繞城而過,是水運集散地。自古就有“龍蟠虎踞”的美譽,鐘山龍蟠於東,石頭城虎踞於西,南京城位於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處,人口稠密,商業繁榮。皇城區在城東側,北枕鐘山支脈富貴山,南臨秦淮河。

王公大臣們的宅第,則是集中在東南權貴區,魏國公府在大功坊、常遇春宅在常府街、鄭和宅在馬府街等。酒樓則分佈在商市彙集的城西南一帶。

崇禎朝北地天災人禍,糜爛不堪,江南雖然物華天寶,富裕安寧,但烈火烹油之下,也早已經危機四伏。

南京城,大功坊,高宅,正堂。

“馬大人,你也來了,稀客,稀客!”

鬚髮皆白的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上前見禮,笑意盈盈。

“多日不見,高大人是越來越清健了。”

馬大人笑呵呵回答,拱手行禮。

“聽聞馬大人近作《大千世界》圖,畫置景遠山近水,山下磯渚,坡壑橫陳,呈現江天遼闊之景。近景為疏林、水榭散落江渚之間,風情別具。老夫何時能得一觀?”

高弘圖喜笑顏開,興致勃勃。

“高大人,馬大人和在下聯袂而來,是為國事,而不是談詩論畫的!”

兵部尚書史可法臉色通紅,怒氣勃發。

“史大人,你這性子,總是太急。”

高弘圖哈哈一笑,擺了擺手。

“兩位,請坐。”

幾人分賓主坐下,史可法迫不及待開口。

“高大人,王泰狼子野心,我意已決,會和馬大人一起,帶兵北上勤王!”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目空一切,好狂妄的一個匹夫!真以為他是這天下之主嗎?

他的眼裡,還有春秋正盛的當今天子嗎?

“史大人,南京加上馬大人的部下,也不過兩三萬烏合之眾。你真的以為,他們能起多大作用?”

高弘圖緩緩道來,不徐不疾,目光看向了馬大人。

“馬大人,你說呢?”

他已經六十多歲,遠不如年輕了近二十歲的史可法“年輕氣盛”。

二人口中的馬大人馬士英,乃是廬鳳總督、南京兵部侍郎,也是封疆大吏,手下有些兵馬。

馬士英不但是名士,詩文、書畫也有傳世。

高弘圖的輕言細語,看在史可法眼裡,讓他怒火中燒,不等馬士英開口,立刻發作了出來。

“君王召天下兵馬勤王,難道我等視若無睹,坐看君父於危難之際嗎?”

王泰在中原任意妄為,李自成西北如火如荼,建奴攻陷山海關,天下動盪,京師危在旦夕,作為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胸中火熱的激情,瓢潑大雨也難以平息。

“高大人,史大人憂國憂民,一片公心,高大人不要在意。”

馬士英接過了話頭,鄭重其事。

“王泰亂臣賊子,其勢已成,若不剿除,流毒無窮啊!”

“馬大人、史大人,稍安勿躁。大軍自可以北上,但需要從長計議,不可倉促從事。”

高弘圖微微一笑,勸著自己的這兩位同僚。

江南可用的兵馬,唯馬士英部下的鳳陽總兵黃得功部,以及南京兵部下的揚州總兵金聲桓部。黃得功曾在王泰麾下效力,對其推崇備至,金聲桓對王泰則是避之如虎。

史可法帶兵北上,沒有私心還好,若是真要對付王泰,豈不是天下大亂?

要知道,朝廷和王泰決裂,河南可是一直沒有公開造反。以史可法嫉惡如仇的性子,和王泰幹上一仗,鬧不好會全軍覆沒。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滿萬不可敵”的建奴都打不過王泰,史可法又從那裡來的信心?

出乎他的意料,史可法並沒有暴起,反而沉默了起來。

過了片刻,史可法和馬士英對望了一眼,才壓低了聲音開口。

“高大人,朝廷欲與建奴議和,然則功敗垂成。若是我等派人和建奴議和,聯虜平賊,替君王分憂,你以為如何?”

“史大人,誰是……虜,誰……又是賊?”

高弘圖心驚肉跳,嘴唇哆哆嗦嗦。

“虜為建奴,賊自然是賊心不死的亂臣賊子王泰了!”

史可法鄙夷地看了一眼高弘圖,斷然而語。

“史大人,乞師突厥,召兵契丹,自昔為患。及今不備,萬一建奴飲馬長、淮,侈功邀賞,將來亦何辭於虜?”

高弘圖哆哆嗦嗦,不自覺脫口而出。

建奴屢次入塞,燒殺搶掠,天怒人怨,史可法和馬士英竟然想聯虜平寇,可謂是異想天開。

“建奴只不過是癬疥之疾,只是索些銀兩。王泰才是心腹大患,他要的是我大明的江山。借建奴的勢力滅了王泰,最差的結果,也是兩敗俱傷。到那時候,再滅了建奴,還君父一個朗朗乾坤!”

史可法面色通紅,侃侃道來,字字誅心。

馬士英繼史可法開口,苦口婆心。

“高大人,今日天下之形勢視之晉、宋更為艱難,肩背腹心,李自成、王泰、建奴,朝廷三面受敵。若是有路可走,我等何至走此險棋?”

作為留都及明太祖朱元璋靈寢所在,南京依然是江南的中心。南京經濟發達,錢糧充足,作為江南錢糧物資北上的物資集散地和中轉站,湖廣、江西的錢糧匯聚於此,再由漕運北上。

南京兵部雖然權重,但錢糧上,仍然需要南京戶部的支援。

北上勤王,或是聯虜平寇,都得得到高弘圖這個戶部尚書的支援,不然何以籌備糧草輜重,餉銀供給。

“史大人,劉御史是什麼意思?”

高弘圖幽幽問了出來。

劉御史是劉宗周,江南名士,左都御史,以“誠敬”為主,“慎獨”學說名噪一時。

崇禎朝戰事不利,崇禎帝萬般無奈之下,打算重用洋教士湯若望製造火器,希望利用西洋的先進技術,解決內憂外患問題。

若是崇禎此舉能順利進行,也許中國可以從此由冷兵器時代進入火器時代,並由兵器製造業引發一場工業革命,甚至中國近三百年的歷史都會由此改編。

但是,劉宗周堅決反對重用湯若望,更堅決反對製造火器,以“臣聞用兵之道,太上湯武之仁義,其次桓文之節制,下此非所論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國威所以愈頓也。火器終無益於成敗之數。”

劉宗周把湯若望看成異端之人,請崇禎放還湯若望本國,以永絕異端之根。崇禎盛怒之下,把劉宗周革職削籍,不久又啟用,在南京擔任左都御史一職。

劉宗周江南名士,清流之首,他的主張,自然是要顧及的。

史可法臉色柔和了些,柔聲道:

“亟馳一介,間道北進,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義,雖逆賊未始無良心。這是劉御史的原話,高大人可知其意。”

高弘圖默然不語,過了良

久,這才嘆息一聲。

“既然二位大人要聯虜平寇,何不向皇帝上疏?只要皇帝同意,高某必鞠躬盡瘁,為朝廷籌備糧草。”

即便是劉宗周同意聯虜平寇,高弘圖也是謹慎小心,始終以朝廷旨意為由,不肯輕易決定。

若是王泰惱羞成怒,江山北望,天下可就大亂了。

史可法和馬士英面面相覷,半天史可法才悻悻開口。

“高大人,既然如此,我等就向北京上奏摺,與此同時在報紙上聲討王泰罪行。高大人覺得如何?”

高弘圖暗暗松了口氣,點了點頭。

“這是自然。王泰目無君王,形同割據,正好出來譴責,以正視聽。”

只要不兵戈相向,凡事都有的商量。

高弘圖看了一眼面色陰沉的馬士英,微微一笑。

“馬大人,阮大鋮不是良善之輩,口蜜腹劍,不可與之深交。”

阮大鋮曾經列籍東林,為名士高攀龍弟子。與同鄉左光斗同列列東林骨幹,後因官位出缺,與東林黨人發生內訌,魏忠賢則是讓阮大鋮得償心願。阮大鋮東林出身,又是反東林楷模,為東林黨人不齒。

崇禎二年,魏黨事敗,阮大鋮名列逆案被罷官,避居安慶、南京,招納遊俠,談兵說劍,結成文社。復社領袖張溥為其師周延儒復相而奔走活動時阮大鋮慷慨解囊相助,但因東林反對,終未得仕。不過他舉薦以自代的馬士英由此登上高位。

“馬某得阮集之知遇之恩,豈能因不如意棄之?倒是江南名士,二十年矣,屢屢與阮集之為敵,置之死地而後快,心眼也未必太小了些。”

馬士英冷冷而言,高弘圖的臉紅了半邊。

“高大人,告辭!”

“高大人,留步!”

馬士英和史可法出來,與高弘圖在高府門前告別,高弘圖頻頻揮手,目送二位同僚。

馬士英和史可法各自上轎,還沒走幾步,幾名衣衫襤褸的漢子迎面而來,他們的手裡,一個個圓柱形的鐵疙瘩正在“呲呲”冒著青煙。

“他們要幹什麼?”

高府門口的高弘圖和下人,不由得都是一愣。

這些個衣衫破爛,蓬頭垢面的漢子,他們難道是前來乞討的叫花子嗎?

還沒有等高弘圖反應過來,漢子們手中冒煙的鐵疙瘩紛紛扔了出去,落在了史可法和馬士英二人的轎子周圍。

“震天雷!”

高弘圖心頭一驚,額頭的冷汗,不知不覺冒了出來。

“震天雷,啊……”

高府門口的衛士大聲吶喊,幾個冒煙的震天雷,緊跟著扔在了高弘圖的面前。

“通通”的爆炸聲接連響起,慘叫聲不斷,濃煙煙滾滾,轎子被炸的四分五裂,高弘圖被下人撲倒,暈了過去。

不等硝煙散去,幾個漢子紛紛飛奔向前,紛紛揭開轎簾,向著轎子裡,左右手銃齊發。

高府門前,一地的狼藉,一個高大的漢子飛步上了高府門前的臺階,他踢開高弘圖身上的下人屍體,對著昏迷不醒的高弘圖打了兩槍,插回手銃,又對著高府裡奔來的亂糟糟的衛士們扔出幾顆震天雷,鎮定自若。

“道不同不相為謀,高大人,對不住了。”

“通通”的爆炸聲響起,高大漢子冷冷一笑,他打了個口哨,一行人快速離開,瞬間走了個乾乾淨淨,留下一地的屍體和傷者,破轎斷木,碎石焦土,觸目驚心。

行刺者逃離良久,圍觀的百姓才大著膽子上前,面對著血肉模糊的作案現場,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南京城中之人,誰也沒有想到,三位封疆大吏被刺,才是南京城禍亂的開端。

相關推薦:天龍之段譽軍官的特工寵妻我不是東亞病夫某美漫的一方通行武術振興系統流量時代的巨星黎哥饒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穿越之翻雲覆雨風雲覆雨翻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