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大明建昌侯->章節

第337章 拆,或者不拆,都是問題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真不是魔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京城。

又到早朝時,當天不出意外的,還是跑到午門去開朝議。

當天的天氣倒是不錯,但這臘月裡的天氣,好能好到哪去?一個個身上的衣服都很臃腫,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很冷一樣。

身體冷,但架不住內心火熱。

一場地動,京城是有百姓死傷,表面要裝出很沉痛的姿態,但心裡別提有多高興。

誰讓倒黴的不是咱自己人?而只是那些與我們官途沒有任何關係的升斗百姓?居廟堂之高,還想讓我等體念百姓辛苦還是怎麼著?

但現在廟堂之高的事,卻是很有眉目,就是李廣……

還有張延齡。

二人的鬥法,看起來要有結果。

“徐閣老,今天陛下未必會來,聽聞皇宮中有西苑的殿宇坍塌,不知是真是假。”屠滽帶著白昂等人,一起去跟徐溥等閣老會面。

他們的意圖其實很清楚了,就是要一次把李廣給幹下去。

沒辦法。

誰讓上天都不給你面子,說你壞了大明的龍脈,而京師中又發生兩次地動,事情也不能這麼巧吧?

徐溥則面色很平和,好像沒把這件事太當回事,那臉色平淡到讓人覺得他對李廣沒什麼想法,反而是對張延齡很有芥蒂,好像是繼續要保李廣而放棄張延齡。

李東陽道:“還是見機行事吧,陛下此時估計心情也不佳,昨日地動,今日就在朝議事,或是陛下也無心聽那些勾心鬥角之事。”

這也是在提醒文官。

朝堂上還是多說說救災,至於要弄李廣,可以等慢慢來,不用一發生事就把責任往李廣身上推,或許會適得其反,之前張延齡身上已經吃過幾次這樣的教訓。

難道皇帝能不知道地動跟李廣壞龍脈的關係?我們不說,皇帝就不知?

……

……

眾大臣還在等皇帝駕臨午門時,卻是在乾清宮內,朱祐樘正在會見一早氣勢洶洶來找他麻煩的周太皇太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個祖母,似對李廣意見也很大,之前李廣一把火,差點把她的清寧宮給燒了,當時她就諸多抱怨,之前一次地震,可以說是巧合,但現在接連兩次地震,連周太皇太后都看不下去,好像非要把李廣置於死地。

“……陛下,不是哀家非要與你為難,是你也該聽聽眾大臣的意見。”

“大明從高祖皇帝開始,都是虛心納諫的,朝野中事也就是咱自家事,難道這皇宮的龍氣就是你一個人的氣,而無關乎我大明國運嗎?”

前後沒提李廣一個字,但就是在給皇帝施壓,讓皇帝知道,這老太太就是為李廣的事而來的。

朱祐樘對這個祖母一向很孝順,父母早亡,身邊沒個親人,跟妻子的舉案齊眉就是他內心缺愛的表現,而皇室中人對他最好的,其實也就是周太皇太后,這也是跟他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以他仁孝治國的理念,又怎能不盡心侍奉?

唯唯諾諾中,朱祐樘終於把周太皇太后給送走。

此時李榮才走過來提醒:“陛下,眾臣僚已在午門久候了。”

朱祐樘這才想起什麼來,抬頭看了看房頂,意識到自己好像也不能留在這有瓦片遮頭的地方,萬一再發生什麼餘震,豈不是要遭殃?

龍脈受損,最先被殃及的應該是他這個一意孤行的皇帝吧?

先前周太皇太后的意思,好像也是這麼說的。

“走。”朱祐樘正要往午門走,突然又想起什麼事來,問道,“李廣人呢?”

也不再稱呼什麼“李天師”,皇帝明顯也是動了真怒,你個李廣真是會給朕惹禍,上次就信誓旦旦說沒有下次,這倒好……朕怕是要被天下人笑話,你這李廣還真是可惡!

李榮道:“似……未過來,是否給陛下通傳?”

朱祐樘厲聲道:“等朝會之後,再把人叫來,朕倒要問清楚他,這到底是怎生回事!”

……

……

皇帝還是沒對李廣動殺心。

不是皇帝非要一意孤行,只是這地震來得……真好像是家常便飯一樣,這龍脈受損也不至於這樣吧?大明朝的京師就是這麼不經折騰的?話說過去幾十年京師都沒發生這麼嚴重的地震……

張延齡剛說你壞了大明龍脈,再過幾天,京師就震個接二連三,你當這是過家家,連地動都是隨召喚隨來的?

皇帝終於出現在午門之前。

跟隨他來的司禮監太監,只有李榮一人,其餘幾人似都有旁的事。

朱祐樘坐在龍椅上,感覺人都坐不穩,內心的浮躁也體現出來。

但大臣們看起來都很正常。

簡單的禮讚之後,朱祐樘開場問道:“諸位卿家,你們家裡都還好吧?沒出事?或是有人死傷什麼的?”

朱祐樘顯得很關切,上來就噓寒問暖。

這次他坐在上風向,本身風也不大,眾大臣基本都能聽得清。

而且從朱祐樘的語調中,可以判斷他之前幾天的“偶感風寒”是好些了,至於是否痊癒另說。

在場眾大臣沒有出來說話的,誰都不能代表所有人,鬼才知道同僚家裡是不是會因為這場地動而發生什麼事,所以還是等挑頭的出來,比如說……徐溥。

但這次徐溥也選擇噤聲。

朱祐樘道:“沒人說,看來就是沒大事,天佑我大明啊。”

皇帝這算什麼意思?

自吹自擂起來?

好像忘了這場災禍是引誰而起吧?能把喪事當喜事辦?這還要不要臉了?這讓我們怎麼接茬?難道說,是啊是啊,沒出事就是天佑天明,天佑陛下?

還是沒人說話。

朝議的氛圍很尷尬。

“建昌伯……壽寧侯來了沒?”朱祐樘見旁人遲遲不言,或許也覺得有些尷尬,本想問張鶴齡,卻上來不小心直接問張延齡。

這還是話到嘴邊,說禿嚕了,說明他心裡還是很在意建昌伯這號人的。

李榮道:“回陛下,昨日就派人去通知了,但今日……好像沒來。”

朱祐樘冷聲道:“壽寧侯明知今日朕會問他對京師地動的看法,卻故意不入宮,罰奉他一個月!”

李榮:“……”

還沒等怎樣,就讓張鶴齡被罰奉?這罰得也太莫名其妙了吧?不過想想,皇帝讓你來,你不來,那就是抗旨,換了別人恐怕就不是拿出一個月的俸祿能搞定的,但再進一步引申去想……別人聽到皇帝召喚,都是馬不停蹄趕來的,還有像張鶴齡這樣死賴著不來的?

天下之間會這麼幹的,估計就張家兩兄弟了吧?

“諸位卿家,朕還知道你們想說什麼,但朕想說的是,很多事不能以所謂的天相來定,大明鎮山、龍脈等傳聞,本就是虛無縹緲!”

朱祐樘明顯是在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解了。

但他好像忘了一件事,這大明是你自家的,上天降下懲罰,你不信,非說兩件事無關,你都不在意我們在意什麼?等你當了亡國之君,或是被上天給帶走……到時可別怪我們,是你自己說的,天相什麼的本就不可信。

李榮道:“大明如今國運昌隆,百姓富足安康,光是以京師地動……這本就是天災,豈又會是人力可為呢?”

這時候能一心幫皇帝說話的,大概只有李榮這個太監了。

旁的文臣,就算是再諂媚的那種,也說不出這種違心的話,說出來都覺得靈魂在被人拷問。

朱祐樘見眾大臣還是在裝啞巴,冷聲道:“你們有何意見,儘管說!朕聽著。”

徐溥終於在眾人的期待中走出來。

朱祐樘都很感懷,問道:“徐閣老有話,直說便可!”

徐溥道:“那陛下,萬歲山的毓秀亭,是拆呢,還是繼續留著?”

果真還是你老徐會挑話題說。

一針見血。

但你這一針把皇帝的肉都扎疼了,鬧不好對你的前途是有危害的!

不過你這一副半身入黃土的老身板,大概也不在意這個吧?那這種揭皇帝傷疤的事,還是你老徐來吧。

朱祐樘沉默不言。

現在擺在皇帝面前的兩條路,拆,或者不拆,都是問題。

拆了,自己皇帝的面子豈不是蕩然無存?天下人都會覺得這場災禍是他這個皇帝一意孤行所導致的,更會讓百姓遷怒於皇室,其實對天下教化並無好處。

但往另外的方面想,這其實也算是皇帝知錯能改,亡羊補牢嘛。

可要是不拆的話……

可能下面的意見更大。

朱祐樘在簡單思索過這個問題後,登時覺得,什麼天災的都是其次,反而是毓秀亭的存在就很彆扭,讓他這個皇帝進退不得。

……

……

場面一度很尷尬。

好在李東陽走出來道:“陛下,為今之計,當令順天府賑災為好,好在之前已有經驗,各處都已安排了救災的人員等……”

不提天罰的問題,就說救災。

這其實才是皇帝想聽到的話,咱別糾結於那些細枝末葉的行不行?

講點實在的。

還是說到底拆不拆的問題吧!

朱祐樘抬手打斷了李東陽的話,冷聲道:“有關毓秀亭的事,朕還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明明有人出來轉移話題,但皇帝還是不領情,非要把這個話題給說死了。

李東陽都只能悻悻然退回去。

皇帝這麼直面問題,態度還是值得讓人肯定的,只是所丟擲的問題……

皇帝莫不是又想跟以往那樣,出了事讓別人提意見,他只是“被動接受”然後出了問題他可以一退六二五,說,你看,這是你們說的,朕不過是按照你們的廷議來進行,責任怎會在朕的身上呢?

朱祐樘的舉動,不也正是深深符合周太皇太后有關對他要“虛心納諫”的建議,當個不粘鍋皇帝?

禮部尚書徐瓊走出來道:“陛下,老臣認為,應當拆除,事有一二,不可有三四,若長久留著,若日後再有不測,只怕會有小人謗議朝政!”

我也不說順天府的地動是因為亭子引起的,只說拆亭子是因為怕有人把這兩件事往一起聯絡,這是未雨綢繆,防止再有地動的事發生。

旁人都在琢磨徐瓊的意向。

誰都知道,徐瓊跟張延齡是“一夥”的,雖然從二人在朝中的資歷到地位來說,本不可能有任何密切聯系,但又都知道倪嶽是被張延齡給“氣走”的,氣走是好聽的說法,不好聽的說法就是,倪嶽是被張延齡給趕走的,徐瓊才上位。

政治結盟了,徐瓊替張延齡說話,打壓李廣,也是合情合理。

但再合理一點,你就讓皇帝別拆,不定以後還有地動,那李廣就死定了!

隨後又有幾人出來提意見。

大部分都是支援拆的。

也有人頭鐵,諸如工部尚書徐貫,他道:“毓秀亭的修建勞民傷財,若是僅因地動之事而拆除,那靡費將無法填補,此時也正是風口浪尖時,應當等議論平息後,再行議定,而不當草率定之!”

沒說不拆,只是要以後再商量。

當工部尚書的,當然不能把水花出去打水漂,回頭再有人說工部的人跟李廣串謀,工部的人也不好收場。

所以別人都支援拆,工部也不能說拆,這可是工部花帑幣修出來的。

咋的。

工部的錢不當錢?

朱祐樘聽了幾人的意見之後,隨後用很熱切的目光望著徐溥道:“徐閣老,你作為朝中的首輔大臣,之前一向是能作為定海神針的,朕想問問你……你是何意見?”

問題是你徐溥丟擲的,然後大家才在探討拆或者不拆的問題。

也謝謝你沒直接問,李廣殺還是不殺的問題。

算是給朕一個緩衝的餘地。

現在朕就問你的意見如何!

徐溥道:“老臣自問不懂天機,有關天機之事,應當問此事的始作俑者……臣說的不是道士李廣,而是人在南方的建昌伯,或是採納各方的意見,再做定奪不遲!”

徐溥也不蠢。

我給皇帝出難題,皇帝把難題拋給我,說拆或不拆,都是要背鍋的。

這鍋我不背。

李榮急道:“徐閣老,您是定海神針,您說句話,比建昌伯說管用。”

徐溥苦笑搖頭道:“老朽對於賑災事,可提意見,但唯獨對亭子存否之事,並無任何意見,還請陛下另請高明。”(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仙農混異界異界之書七界第一仙王牌食神金牌小書童帝少寵妻有點狂婚然心動:總裁寵妻超甜噠穿成萬人迷文中的高嶺之花神醫狂妃:邪王的心尖寵妻仙劍千年緣之緣來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