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都市->大鑒賞家->章節

第六百章 古人的智慧

熱門推薦: 宇宙級寵愛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諸天新時代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誰用這麼極品的青玉做成日晷儀啊?這肯定沒法經常放在太陽下曬吧?豈不是廢了?”

齊騰雲說道,日晷儀雖然在生活中見不到,但是在書本上以及一些公共建築上,還是能見到它的身影,簡單古樸又帶著一種神秘感,確實挺符合一些建築風格的。

“這肯定不是拿來用的,是拿來欣賞的。我奇怪的是有這麼一大塊極品的青玉,又何必做成這日晷儀?做成其它物件,觀賞性和價值性都大得多!”

劉木盛摸索著說道,他發現晷盤和下面的底盤是連在一起的,完整無缺,並非鑲嵌上去,眼中驚異之色就更濃了。

不知道當時的古人,是用一整塊青玉硬生生挖出來這樣一個造型,還是青玉原材料原本就和這形狀差不多?

他更傾向於後者,就算有錢,也不是這樣玩的。

“你們說上面的計時刻度準不準?古人就靠這個來看時間?我看電視上不都是幾更幾更的嗎?”

邵登峰好奇地說道。

“如果是實用性的日晷儀的話,肯定是準的,從上面不但能準確看出時間,還能看出節氣和月份。不過這個日晷儀做得這麼精美,儘管不具備實用性,應該也會嚴格要求的,不會出差錯。”

趙天明說道。

“這小小一個日晷儀算什麼?古人的智慧豈是我們能懂的?張衡在東漢就已經發明了能預測地震的地動儀不說,他還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執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球是繞著地球運轉的,月食是因為地球擋住了陽光。

他認識到太陽執行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當然,那時候他不知道是地球公轉的原因。

即使這樣,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週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也就是一個迴歸年的時間,和現在所測地球繞太陽一週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我都不知道在那時候他是怎麼能測出來的,反正我是不懂。

還有祖沖之,南北朝時期的人,已經把圓周率算到小數點的後面七位,是3.1415927還是多少?這不算什麼,他還把一年的時間精準到小數點後面八位,我記得前幾位都是和現在一樣的,並且還引入歲差,藉此重新修訂《大明曆》和閏月設定的方法。而且那時候他就已經測出了木星的運轉週期是十一年多將近十二年。

還有唐朝的天文學家張遂他為修訂曆法,測量日、月、星辰在其軌道上的位置並掌握其運動規律,改進了張衡的“渾天儀”,製造出“渾天銅儀”。他使用“渾天銅儀”和“黃道遊儀”觀測天象時,可以直接測量出日、月、星辰在軌道上的座標位置。他推斷出天體上的恆星是移動的,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了一千多年!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樣的例子很多,深挖探究下去,說不定早就打破‘天圓地方’的桎梏,形成科學理論了,還有屈原都發出了《天問》思考,可惜我們國人的思維方式,比較注重於應用而忽略了理論,很多時候偉大的發現,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楊泉感慨著說道,有時候他都替古人著急,那一張面紗就在那裡,有太多次發現了真理的存在,可惜就是沒人去戳破。

可能這也是和中國古代官本位的思想有關吧!很多的發明應用其實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大佬沒想到你平時不聲不響,還懂得這麼多的啊?”

齊騰雲有些驚訝了,有些只是他以前也學過,但是現在早就還給老師了。

“別理他,這傢伙以前就是個學霸。”

劉木盛說道,對他來說,高中時候才是知識點掌握最豐富的時候,人生巔峰早已過了。

“古人的智慧,其實很多還是有體現在生活方面的,你們看著這日晷儀簡單,其實它有非常多的講究。

使用日晷,無論是何種形式,都有一根指時針,這根指時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須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並且正確的指向北極點,也就是都有一根與地球自轉軸平行的指標。觀察這根指標在指定區域內的投影,就能確定時間。

你看這個赤道式日晷,這個底盤和晷盤之間的夾角,並不是隨意定的,它必須考慮到這個底盤和這根指時針的角度。而且地理緯度是每個地方都不一樣的,這個大家都知道,離開太遠,時間就不準確了。還有這個指標,必須固定指向北極點。”

趙天明解釋說道。

“這麼說來,古代的人就能精準的知道自己所在地方的經緯度?”

齊騰雲驚訝的說道,這在他想來,完全是不可能的,而且經緯度的說法,在他印象中,應該是近代從西方傳過來的吧?

“現在具體的經緯度的概念確實是從西方引進來的,不過不是近代,而是明代的徐光啟。而且在以前,古人就有了經緯度的理論,在《孔子家語·執轡》中就有說,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

在天文學上,對緯度的應用早已經開始,而且還能精準測量出來,稱為極高,是根據北極星測量出來的。

北極星在天文學上的應用非常多,遠遠不止指明方向,所以在引入道教之後,被稱為帝星。

同時,古人還可以給天上規劃刻度來對應地上。

古人很早以前就有了黃道和白道的概念,黃道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路線軌跡,他們雖然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但是已經掌握了這個軌跡的路線,也就是一年,白道就是月亮繞地球公轉一週的軌跡,也就是一個月。

透過這個規律,古人制定了曆法,以黃道軌跡週期為一年,白道估計週期為一月,這就是我國古代一直沿用的陰陽曆,因為它能準確地指導農業生產,所以也叫農曆。”

趙天明說道:

“而且,古人‘天狗食月’的迷信說法,在天文學家眼裡早已窺透其中真理,司馬遷根據歷代月食,總結出月食現象的發生存在一種週期性的規律,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個交食週期的資料。

《史記·天官書》中說道:‘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復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五,凡百一十三月而復始。故月蝕,常也。’

他們很早就知道,月食是有規律的,是很正常的天象。”

相關推薦:無限之大帝加冕大明:官居天子起點全世界都覺得我是大佬仕途狂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