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都市->大國重器->章節

第五百六十七章 走出搖籃(終結章)

熱門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我真不是魔神

到2004年,中華製造在徳汶的幾大製造中心城市全部建設完成,科技發展再一次進入到狂飆階段。

當年底,遍佈全島的雷達警戒體系全面建成。

這一警戒體系由總計上萬臺無人值守型米波、微波、毫米波、鐳射九六等遙控雷達車組成,採用模塊化製造,在維修的時候,只需要更換損壞模組即可,相當方便。

雷達車平時隱藏在山頭、高地的隱蔽洞窟之內,處於待機狀態。

一旦需要,指揮部便可透過光纖,開啟大門,遙控雷達車駛出隱蔽洞窟,在預設陣地展開。雷達資料透過光纖與骨幹通訊網相連,將資料實時傳送至數據中心進行實時處理。

利用光纖的高速特性,透過對遍佈全島型別完備、數量眾多的雷達資料進行實時分析,可以對極其細微的雷達訊號作出精確探測。

縱然是號稱無法發現的隱形飛機,在這張嚴密的雷達網面前,也無所遁形。

分批開機,大大增強了雷達的生存機率。

而龐大的雷達數量,易於維修更換的模塊化設計,更是讓敵人幾乎無法將其徹底摧毀。

警戒體系的建成,大大地提升了徳汶對海空的掌控力度。

當世界各國還在對徳汶發展反應遲鈍之時,中華製造受徳汶軍方委託,代為研發四代隱形戰機,以保衛領空。

中華製造與國內接洽,用從秘密渠道獲取的F119發動機完整設計圖紙及工程製造圖紙,連同全套的製造裝置圖紙,向國內換取到了進展緩慢的WS15發動機的全套資料。

根據這些不完整的資料,中華製造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成功研製出代號為“推動力”的大功率渦輪風扇航空發動機。

該發動機,其實就是歷史上最終研發成熟的國產WS15,其加力推力達到了18噸,遠大於這時才14噸的117S和F119。並且成熟版的WS15,還具備了三元向量技術,在兼顧了隱身效能同時,極大地提升了戰機的機動性。

國內用中華製造提供的樣機進行測試後,對其優越的效能為之震驚,毫不猶豫答應了徳汶方面提出,用全部殲20前期研發資料,換取WS15全套技術的要求。

拿到殲20前期研發資料以後,中華製造研究人員以其為藍圖,僅過了一年半,就再次重新整理了國內方面的認知,製造出了代號為“守衛者”的四代隱身戰機。

該戰機基本採用了國內的外觀設計,只是因為有動力更出色的WS15,取消了原設計中的鴨翼。在保證飛機升力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戰機的隱身特性。

這一設計,後來也被國內所採用,原本歷史上爭議頗大的鴨翼款殲20,在這個時空再無蹤影。

2006年中,守衛者原型機秘密海運至國內,送到閻良試飛基地進行試飛。

國內試飛員在試飛過改型飛機之後,對其效能讚不絕口,極為推崇,甚至認為就算是美國的F22,也絕不是這款戰機的對手。

在徵得了徳汶軍方的同意後,兩國飛行員舉行了一次隱形戰機與三代機之間的對抗演習。

演習的結果令所有人都瞠目結舌。

在不依靠地面防空體系提供支援、也不考慮攜彈量的條件下,隱形戰機對殲11、殲10,竟然打出了擊落180架次敵機,自身無一損失的驚人戰績!

這次演習,徹底顛覆了國內對隱形戰機的認知,明白到擁有四代機迫在眉睫的必要性,和巨大戰略價值。

守衛者研發成功之後,中華製造根據徳汶軍方要求,契合徳汶地形條件,再接再厲,以守衛者為原型,用時半年,研發出了短途滑跑—垂直降落版守衛者2型隱形戰機。

守衛者2換裝了採用變頻技術的“推動力”2型發動機,其最大推力達到了不可思議的25噸。不同於F35用速度換推力的妥協,採用變頻技術的推動力2型發動機,可以在起飛階段採用大涵道增加推力,在起飛後則收縮涵道,以達到超巡需要。

守衛者2型的出現,徹底彌補了徳汶缺乏縱深的致命缺點。

其可以隱藏在山谷之內,透過較短的跑道滑行起飛,對敵作戰。當機場暴露,跑道被敵方摧毀後,又能利用垂直降落能力,返回機場降落,大大地提高了戰機的出勤、生存機率。

必要時,它甚至可以隱藏在山體洞窟內,利用山洞內的隱蔽跑道,悄然起飛執行戰鬥任務。

這對於毫無戰略縱深的徳汶來說,可謂是至關重要。

徳汶軍方喜出望外,一口氣採購了兩百架守衛者2型,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隱形戰機,又採購了五十架守衛者1型,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執行著保衛徳汶領空的使命。

雷達警戒網路、隱形戰機的裝備,讓徳汶安全得到了充足的保證,白雲天終於可以長出一口氣,開始考慮如何移民太空的問題了。

星際移民,最重要的一項關鍵技術,就是如何低成本地脫離星球引力,進入到外太空。

按照現在的宇航技術,火箭是唯一手段。

但是火箭高昂的發射成本、準備週期,都嚴重制約了人類邁出地球的步伐。

要滿足大量、無需太多準備的宇航需求,還需要一種極為便捷、成本低廉的飛天技術。

2008年,徳汶在島嶼中心山區,選擇一座海拔4251米的高山,對山頭進行整形,修建了一條長度為三公里的電磁軌道。

當年底,該軌道進行了首次測試。

當程式啟動,軌道以此通電形成電磁斥力,推動軌道間的三角形飛行器飛速向前。短短的一分鐘時間,飛行器的加速度即達到了6馬赫,根據監視器的鏡頭,和身上連線的檢測儀器顯示,被固定在座艙中的猴子雖然表情有些難受,卻並無生命危險。

60秒之後,飛行器即從軌道脫離,以六馬赫的速度,向著天空急速飛去。

由於大氣層阻力,飛行器在高速脫離地球引力的同時,飛行速度也在迅速衰減。

當飛行器抵達地球上方65公里時,速度已不足以推動飛行器繼續脫離地球引力,即將掉落回地面。

不過此時,大氣層中的空氣,也稀薄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不會再對飛行速度造成較大阻力。

“火箭點火!”

在指揮部命令下,控制中心操作員按下了開關,向高空中的飛行器發出點火指令。

不需要抗拒脫離地面的巨大阻力,飛行器省去了龐大的一級火箭,僅僅依靠兩支小型助推火箭,就將飛行器再次加速到十馬赫的高速,超出第一宇宙速度,飛快脫離地球引力,向更高空飛去。

當氫燃料消耗殆盡時,飛行器已經順利抵達200公里近地軌道。

近地軌道雖然大氣稀薄,但終究還是會對衛星有一定阻力。因此如果衛星處於低軌近地軌道,如果不採用火箭進行軌道保持,通常幾天就會掉下來。

但是在這個高度,地球的引力已經變得很小。

當小型助推火箭關機後,地面指揮部再次下達指令,啟動了電推火箭。

電推火箭採用的是電離推動,不需要燃料介質。

只是它的推力較小,如果在地面就啟動電推,根本無法推動飛行器。然而在這個引力微弱的太空,電推卻能發揮大作用,推動著飛行器繞地球飛行同時,對軌道進行微調,經多次變軌,逐步抵達遠地軌道。

經過半月的調整,測試飛行器成功抵達預定軌道,開始繞著地球執行。

成功了!

雖然還沒達到三萬六千公里的遠地軌道,但這也意味著採用電磁軌道以替代一級火箭,採用小型助推火箭到達近地軌道,再用電推升上更高軌道的設想是正確的。

這一實驗,為降低發射成本,頻繁發射奠定了基礎!

指揮大廳中華製造與國內的專家們都站了起來,用力地鼓著掌,臉上喜悅無限,興奮不已。

這次實驗的成功,為未來航天普及化,開啟了一扇大門。

中華製造與國內專家再接再厲,在對這條實驗電磁軌道進行分析總結之後,選擇了海拔六千米的青藏高原,重新修建了一條長達十公里的大功率電磁軌道。

新的大功率電磁軌道,最大彈射載荷達到了五噸,確確實實具備了實用價值。

而且新的逐級加速方案,讓重力加速度增加變得更加緩和,飛行器內精密儀器因衝擊受損的情況降到了最低。

更重要的,是更長的加速,讓未接受專門訓練的普通人,也足以承受。

這一點至關重要!

經過一年的建設,青藏高原電磁軌道建設完成。在隨後的測試中,成功將一枚五噸重的空心鐵球,發射到了八十公里的近地空間,驗證了這套裝置的可靠性。

接下來的半年時間內,這條電磁軌道先後將七艘圓柱形太空艙發射到了近地空間,再利用其自帶的電推火箭,成功到達345公里的預定高度。

透過地面遙控,七艘太空艙順利完成對接,組成了一個重達35噸的試驗型小型空間站。

空間站的發射成功,震驚了全世界。

連續多日,不斷有不明國籍的飛機試圖侵入徳汶領空進行偵查,試探徳汶防空薄弱點,均被天眼系統及時發現,在其侵入領空前即發出警告,予以驅逐。

2011年3月起,對方開始改變策略,派出EA—6B咆哮者、P—3等電子戰機、偵查機靠近徳汶外海,迅速進入又快速離開,逼迫雷達開機,以收集雷達特徵。並多次實施大功率訊號干擾、釋放假信號等,以確認徳汶電子設備訊號,驗證攻擊效果。

針對對方的做法,徳汶空軍根據雷達探測的訊號,出動了兩架守衛者1型隱身戰機,預先埋伏在P—3飛行線路上。當其侵入領空的一瞬間,立即發動了導彈攻擊,將其擊落。

此舉引起了國際大譁。

南方澳洲站出來,強烈指責徳汶擊落其在國際空域正常飛行的偵察機,威脅要實施報復。而徳汶方面則拿出監聽的偵察機與指揮部通話訊息,以及其墜海的位置,強烈抗議澳洲悍然入侵領空。

雙方就此展開了激烈的口水戰。

這一做法,雖是突發狀況,卻是徳汶方面有意為之。

畢竟要想全面開展太空探索及移民,必然觸動西方敏感的神經。而要想打造一個和平環境,就必須讓其他人看到自己的強大實力,放棄敵對姿態。

要讓外人承認己方強大,光靠嘴說是沒用的,只能亮劍。

只有雙方擺開架勢,真槍實彈地打上一場,才能用真實戰績,說服他人認可其強國地位。

選擇澳洲作為對手,一是對方就在身邊,二來則是對方實力較弱,三來更是因為不需要直接對上米國,事態規模容易控制,導致不斷升級,為事後和平留下較大緩和空間。

5月,阿拉弗拉海空戰爆發。

空戰的結果令人大跌眼鏡,貌似強大一方的澳洲空軍在戰鬥中沒有獲得一點機會,其在E—3D預警機支援下出動的F18F超級大黃蜂戰機,尚未靠近徳汶島,便在在阿拉弗拉海上被徹底打爆了——六架超級大黃蜂在沒看到對手的情況下,就全部被遠端重型空空導彈擊落,墜入大海。

戰鬥結果讓全球震驚,第一次正視了徳汶這個小小國家的戰鬥力,並對隱形戰機的強大實力所震撼。

空戰的失利並未讓澳洲認輸。

惱羞成怒的澳洲,歇斯底里地宣佈要報復,雖然不敢再派出空軍突襲,卻從本土發射了數十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對徳汶首都進行打擊。

可惜他還是低估了徳汶的實力。

當巡航導彈剛一升空,即被徳汶發現,隨即十餘架執行空中警戒任務的保衛者1型隱形戰機立即出動,主動上前,在徳汶與澳洲中線的海上與巡航導彈碰面。

之後,隱形戰機利用速度優勢,折過身,以緊隨攻擊的方式,用機載航炮輕鬆將巡航導彈一一擊落。

本輪攻擊,未對徳汶造成絲毫損傷。

翌日,徳汶出動了三十架守衛者,在五架大型預警機的支援下,從澳洲防空區外發射重型空射導彈、反輻射導彈,將兩座海岸雷達、數個導彈發射基地摧毀。

徳汶的反擊精準而兇悍,徹底打消了澳洲的囂張氣焰。

此後雙方不斷出招,但徳汶都沉著應對,將對方的攻擊隨手化解。而己方的每一次反擊,都打到了對方的七寸之上,使對方的防空、雷達體系遭到了重大損失,不斷削弱。

在這一戰鬥中,徳汶利用嚴密的天眼警戒系統,和強大的戰機,始終牢牢控制了兩國之間的空域,導致澳洲的戰機、導彈無法升空,戰艦無法出海。

戰爭持續了兩個月,澳洲先後損失了二十餘架戰機、兩架轟炸機、五座北部海岸雷達站、數個導彈發射基地、三輛移動導彈發射車、兩艘海岸巡邏艇、一艘柯林斯級潛艇,士兵傷亡超過三位數,武器設施損失達數十億美元。

尤其是戰爭的失利,導致澳洲經濟恐慌性出逃,直接或間接損失更是高達上千億美元。

戰爭持續至此,澳洲靠自己已經打不下去了。而米方出於要應對全球危機的平衡,也不願直接與徳汶開戰。

於是在多方斡旋下,徳汶與澳洲開始談判解決雙方爭端,就戰後雙方的海域劃分、經濟交往、外交、人員往來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全面談判。

談判進行了八個月,期間多次出現反覆。

在米國支援下,出巨資購買了大批新銳武器的澳洲,多次在談判中發出武力威脅,表示將讓戰爭長期下去。但是徳汶方面談判代表不為所動,直接表示:不服我們就再打,你們想打到什麼時候,我們都奉陪到底!

眼見嚇不倒徳汶方面,加上米國不想在遠離其勢力範圍,同時將徳汶作為壓迫周邊各國向米國靠攏的工具,極力壓制了澳洲與徳汶全面開戰的企圖。

最終在國際社會關注下,經過漫長的談判之後,徳汶與澳洲雙方終於達成和平協議。

徳汶終於靠自己的強大,贏得了想要的和平環境。

雖然這導致周邊各國對徳汶加大了警惕,在相當時期內都加強了軍備武裝,對徳汶對外關係造成了相當負面影響。但經此一戰,世界上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敢將徳汶視作弱者,輕易侵犯其利益。

戰後的徳汶,又一次迎來了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徳汶與國內的經濟往來愈發密切、規模不斷擴大、交往不斷深入,經濟建設再次進入高峰期。

來自國內的生活物資、電子產品、影視文化娛樂消費品全面佔領了徳汶市場,而徳汶研發製造的高階精密產品,也同樣彌補了國內的欠缺,幫助國內在機械、積體電路、電子、冶金、動力、通訊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飛速進步,快速趕上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

到15年,徳汶的總人口已經達七百萬,其中華人佔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一點四,成為國內主要民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經濟規模,達到了六千八百億美元,超越瑞士兩百多億美元,位居全球第十九名!

更恐怖的是,10萬美元的人均GDP,竟然與盧森堡並列,位於世界第一!

並且由於徳汶與國內密切的物資往來,始終嚴格控制物價,人民生活水平比國內僅略高一點。

極高的人均收入,較低的物價水平,讓徳汶成為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

經濟大發展的這幾年間,徳汶的科技發展並未停歇。

在徳汶共同參與之下,國內的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精密機床、積體電路、航空母艦、戰略潛艇、洲際導彈、雷達等諸多軍事民用工程,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績。

藉助這一時期相對和平的環境,徳汶也完善了自己的海軍建設,委託國內造船廠,建造並擁有了一艘三萬噸級核動力輕型航母、一艘兩萬噸級直升機航母、六艘055型大型驅逐艦,以及十五艘常規動力攻擊潛艇、多艘綜合保障艦、醫療船在內的海軍艦隊。

海軍擁有各型海軍艦隻46艘,總噸位19萬噸。

單從噸位來說,徳汶海軍規模已經達到全球第九位!

而在徳汶的強勢專案航空上面,進步更加突出。徳汶與國內在青藏高原共同建造的電磁軌道已經到了第七條,最長的軌道長度達到三十公裡,可以將重達十五噸的物體,拋射到六十公裡的近地空間。

透過多年建設,國內與徳汶聯手,已經向近地空間發射了數十枚衛星,成功完成了北斗導航衛星的組網工程。

順帶發射的其他觀測、訊號中轉、科學探測等衛星,更數以百計,完善了雙方在這方面的不足,拉平了與米國的差距。並且就效能而言,還遠勝米國。

同時,在逐步發射增加之下,由二十一個太空艙組成,重達上百噸的天宮二號太空站,也順利建造完成,讓中國人在太空中,也擁有了第一座永久性太空站。

另一方面,藉助電磁軌道的巨大推動力,地月探索也順利進展。

2020年,中徳聯合發射的太空船,成功在月球著陸,實現了中國人在月球上的突破性成就。

2025年,中德聯合月球基地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十名精挑細選的宇航員入駐月球基地,展開了相關科學實驗、考察、封閉生態環境迴圈研究等相關科研工作。

為世人所不知道的是,在這座基地下方,還有一個自動工程車。

以月球基地為掩護,工程車深入到地下,開鑿出秘密地下空間,利用後續發射來的裝置組建了無人自動化加工車間。

基地用時三年,完成了月球採礦、就地冶煉、製造零部件的迴圈保障工程,為下一步殖民月球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保障。

2030年,月球的地下無人自動化工廠已經達到數十座之多,自行組裝完成的遙控工程機器人數量更多達數千臺。透過地月間通訊中轉星,地球上的操作人員可以鐳射訊號為資訊傳遞載體,實現低延遲的遙控作業,操縱工程機器人從事挖掘、採礦、操作裝置等相關動作,甚至能完成極為複雜的精密製造、實驗等工作。

2033年,月球工廠已經達到數千座,工程機器人數量更是達到空前的數十萬之多。

為了控制如此之多的工程機器人,全國各地徵召的專業遙控人員已經達到六十萬人,中國人已經在月球建立了規模驚人的自我迴圈基地的訊息,終於無可避免地傳了出去。

至此,全世界才赫然發現,中國人已經幾乎在事實上,佔領了月球。

但這時再來制止,已為時過晚。

訊息傳開以後,月球基地索性公開,在數千座工廠、數十萬工程機器人的高速建造下,僅僅耗時數月,就在月球背面建造了三座足以供十萬人居住、生活、工作的大型城市,擁有完備的生存裝置。

歐美各國情急之下,紛紛開始了奮起直追的步伐。

可是沒有中國多年前的前置科技研究,此時再要想迅速開展月球探索、殖民,談何容易。

十年之後,雙方的差距不但沒有拉近,反而原來越大。

中國在月球上的移民城市已經達到十座,搶先佔據了資源最為豐沛的地方,並且建造了上百座電磁軌道炮以摧毀太空隕石,保護月球安全。

甚至於,在其他國家還在試圖登上月球時,中國人已經開始了火星移民的步伐。

到2043年,火星、土衛六的移民全面展開,而對金星大氣層的改造工程也拉開了大幕。

十餘艘載著白雲天等中華製造核心高層及技術人員的巨型星艦,也在此時緩緩駛離了火星太空港,向著太空飛去。

他們的目標,是太陽系外。

那裡有白雲天前世,探索出來的多個資源豐富、比太陽系內更加適宜人類移民的幾個暗行星。那裡缺的只是光照,但是對擁有核聚變技術的他們來說,人造光源根本不是問題。

白雲天有信心,在接下來的一百年內,帶領人類跨越數百年的時間差距,達到他穿越前的星際科技水平。

站在艦橋上,望著身後漸漸遠去的火星,他露出了留念但又喜悅的笑容。

數十年奮鬥,他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星際時代,我來了!

(全書完)

相關推薦:聖尊楊戩異界縱橫異世傲天黑科技生產線超級仙醫妙醫聖手最強妖獸系統無限升級系統都市全能道士星漢燦爛,幸甚至哉我給物品加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