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玄幻->從巨魔部落到精靈帝國->章節

第二百五十一章 拉開的帷幕(2)(過年好!)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諸天新時代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我真不是魔神

時間一點點過去,隨著命令的傳出與執行,參與此役的各方面力量基本上已經就位;

120門加裝了給養車廂的‘轟擊者1型·改’420mm軌道炮,在駝鹿的牽引下南下、並三門前後相連組成炮陣,分散佈置於前中後三條橫向炮擊軌道線之上;

600臺同樣進行了養分補給改裝的‘破甲者1型·改’自走戰車,也在收攏了各自的八條節肢後裝載於軌道車南下,進入了靠近南方火山群的營地當中;

220座負責近距離控制、貼臉穿甲的‘戰爭古樹’,在經過加裝手持穿甲炮、新增養分補給體系後,也於第三批南下在火山基座就地紮根潛伏了起來;

200艘(前60+後140)‘420·5’炮艇,也在拖曳船、補給船的輔助下,在河口處待命,因為其部署後會放棄移動能力,所以只有當戰場真正確定後,它們才會開始進行正式的部署。

這些武器畢竟還不是真的‘全自動’、真的‘全遙控’,它們還是需要操控員才能完成各自之使命的,

其中,‘轟擊者1型·改’因為沒有‘自走’功能,所以僅需要2名炮組成員分工協作,便可以完成相應的裝填控制、指令接收、射界調整、攻擊等一系列操作,且另需要由20只駝鹿進行攻擊後的轉移陣地任務;

而當三門一組合成線列炮陣時,其炮組成員可以在加設的圖騰裝置之輔助下減少2名,只需要4位戰士便可以完成操作,但駝鹿牽引隊卻需要增加到50只左右;

於是,120門軌道炮被分成了40個炮擊小組,共需要160名操控員、2000頭駝鹿支撐其運轉;

另還需要有分佈在沿線的諸多固定站點、共計300名徵召兵,專門負責炮彈補給、軌道炮維護、駝鹿安撫等工作。

另一邊,體型更小的‘破甲者1型·改’則因具備複雜的‘自走系統’,所以需要在兩名炮組成員之外,另行添置兩位控制八足節肢的‘駕駛員’控制其相應的行動力,因此每輛自走戰車共需要四位戰士才能做到最高效利用;

此戰共有600臺該型號的戰車參與,合計就是2400名兼任維修兵的一線操作員,需要親臨3千米以內的前線。

‘戰爭古樹’則是某種意義上的‘全自動武器’,其核心本體便可以完成行走、攻擊等所有任務,並不需要由戰士進行操控。

在‘420·5’炮艦這邊,每五艘炮艇將共用一個炮擊指揮操作部;

該部會被建立在一艘遠離陣地百多米的近岸裝甲小艇上,其上共有五名戰士負責完成攻擊任務,200艘船共分成了40個近海炮陣,共計需要200名戰士完成具體操作。

除此之外,2.5萬名角蹄種僱傭兵、以及1.5萬名巨魔壯年徵召兵,在經過為期數月的共同訓練後,此時也領著重點防護大腦與心臟的盔甲、領著充分的食水補給,進入了他們所要負責操控的牽制型術法植物當中,當起了‘植物人’。

這些僱傭兵、徵召兵是需要統一指揮的,尤其是作為外來者的角蹄種更是如此;

因此,本部專門在它們內部設立了一套大而化之的管理系統,共計填補進去戰士約200位,少部分負責徵召兵的指揮、大部分負責僱傭兵的指揮。

········

需要知道的是,光是新增的‘420·5’炮艦,就在一年內生產了200艘,平均產量在16.7艘/月、實際定型產量高達26.7艘/月;

而定型時間更久的‘轟擊者’、‘破甲者’的生產數量,按理來說更應當遠不止現在這個規模。

事實也的確如此,此二型號相關的各級生產線基本定型於符文歷51年末,其生產能力在51年中旬達到了最大值。

其中,‘轟擊者1型’生產速度的峰值為30門/月,且保持了約36個月的全速生產;

最後約12個月的時間,則因為上下游生產線被炮艇佔去了大半,所以被壓制到了5門/月的產量。

可即便如此,這前後持續了四年的生產,也使得本部擁有了超過1100門的該型號存量。

至於‘破甲者1型’這邊,其巔峰產量雖因節肢系統的製造難度,所以被拖累了不少進度,但也在更多力量的投入下,一度達到了20臺/月的程度,且維持該生產效率共計36個月的時間;

之後的12個月,則因為與‘轟擊者’同樣的理由,讓渡了不少上下游生產線給‘420·5’炮艦,使自身產量下降到了2臺/月;

透過簡單的計算可知,兩個階段合計之下本部共計生產了744臺‘破甲者1型’,且全部完成了養分供給改裝;

此中,有600臺將在第一批次直接參與此戰,剩下的近150臺則作為損失補充在前線營地待命。

這樣一看,生產的‘破甲者’參與任務基本上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可以說它們已經全數進入了備戰狀態;

而‘轟擊者’卻似乎只有120門被交付了任務,其餘八百多臺庫存是要吃灰麼?.....自然不是。

120門轟擊者被投入到了可移動戰場之上,在儘可能增加自保能力的同時,還可以透過橫向移動來最大化的利用自身射程;

其餘八百餘門庫存,在此戰中雖因為人力、駝鹿力、軌道容納力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得到上述待遇,但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軍部還是為它們找到了合適的部署辦法.....

在三列軌道環線的後方與間隔中,本部緊急建設了81座固定炮臺,並在對八百餘門420mm原軌道炮進行了改造後,每10門成為一組、裝進了這些炮臺當中。

因為準備時間有限,所以炮臺在建設時除了防後座力平臺、地下掩體操作室、地下養分供給室等有限的部分之外,從裝填、到護甲全都只在原有軌道炮的基礎上,做了場地適應性、護甲組合結構性等方面的調整,然後使之初步擁有了部署於固定位置時的戰鬥力。

此外,為了更有效的利用它們的攻擊力、為了配合軍w此前做出的‘諸炮陣指揮權上交巫醫’指令,這些炮臺按照九宮格方位被分為了9個片區,每個片區擁有九座炮臺、九十門炮,由同一個片區炮擊指揮中心進行炮擊統合。

炮擊指揮體系被分為了三個區間,從靠近前線可以目視戰場的‘觀察站’、到計算射擊諸元的片區指揮中心、再到各個炮臺的掩體操作室。

‘觀察站’中,會佈設9名對接九炮擊片區的二階巫醫;

他們將負責確認目標,並預判目標在一定時間內的走位,然後將相關判斷整理成資料、傳遞往它們應該前去的地方。

下一層級的九個‘片區炮擊指揮中心’,也會有27位二階巫醫坐鎮;

他們會每三位合成一組、分別坐鎮一個指揮中心,平均每個巫醫需要同時負責三座炮臺的諸元調校,並將調校結果傳遞向下級實操單位。

當81座炮臺的掩體操作室,接收到來自‘片區指揮中心’的調校指令後,其各自駐守的三名學者型戰巫會根據已經確定的演算方案,在指揮中心資料的基礎上微調炮臺中十門炮各自的具體指令,之後由徵召兵操炮手完成具體操作。

計劃似乎很完備,在巫醫們的腦力支援下,其各自的數據分析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炮擊準確性的問題,但在稍早前的小規模演習中還是發現了一個大麻煩.....

~~~~

裝備70L·420mm炮的炮臺,其有效攻擊距離基本上處在5-65公里這個區間之內;

由於不同射程所使用的的彈丸標準區別,其威力也有不同的呈現,彈重、初速度、以及威力之間會形成有趣的函式曲線。

如,10公里之內,可投射重達13噸的超重彈,出膛速度最低;

25公里左右時,可以將重達7噸的重彈用600m/s的初速度發射出去;

40公里左右時,可以將3噸重的複合彈用900m/s的初速度發射至目標處;

55公里左右時,1噸的輕質複合彈、1100m/s初速度。

此外,由於目標為活體,其在戰場上移動時所造成的的距離、角度等變化,會影響到諸炮臺的射界;

有時,這些變化會使某些炮臺在某段時間內失去攻擊能力;

即便是保有攻擊能力的炮臺,也會因為這些因素的變化,而產生改換炮彈種類等等需求。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缺乏基於電磁波雷達之火控系統的這些遠端炮擊陣地,才需要由巫醫們去坐鎮各層級指揮系統中,用他們的生物腦來充當雷達、計算器等等作用。

一眾巫醫們、乃至新近出現的‘戰巫’們,在演習中也的確很好的完成了這一項使命;

尤其是進階後的二階純粹巫醫,其在演算這些資料時所需花費的時間,甚至不會比加減法運算慢上多少,只要上層資料及時到位,他們便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計算’這一步。

然而,事情卻在‘傳遞’這個環節出現了障礙....那動輒十數、數十公裡的炮臺距離,成為了實際戰術應用中的巨大缺陷;

更具體點說,就是‘資訊獲取速度’不合格.....

共和國此時對於資訊的傳遞,基本上都是以‘次聲’作為媒介進行的;

因為其可以在幾乎不產生損耗的同時,將資訊傳遞至很遠的距離,所以在缺乏替代手段的現下,次聲應用在通訊、科研等領域可以說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但是,再怎麼迅捷、再怎麼無損耗,其所利用的也不過只是聲波而已....

平時還好,無論是本部內的通訊、亦或者大陸基站所傳來資訊的接收,都沒有在時效性方面太高的要求;

且在‘有無遠端資訊交換能力’剛剛被解決的當下,對其它方面的要求自然不會太過於苛刻。

但眼前這場戰爭卻是不同的,‘大炮’這種遠端武器的出現、再加上想定中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聲波在大氣中的傳播速度已經更不上實際需求了。

巫醫們憑一己之力所節省下來的運算時間,就因為‘大氣音速’的限制被消耗在了傳遞的過程中;

炮臺的確可以做到指哪兒打哪兒,但奈何只是個‘高頻戰士’,反應總是慢上何止一拍.....

當然,這並非不能解決的問題....

最‘簡單’的方法,只需要巫醫們下更多的功夫、將更大的‘提前量’納入到計算範圍當中,這個事情便能迎刃而解。

但很顯然的,這樣的解決方式既困難、又不划算,‘提前量’的增加會讓運算難度呈指數性上升,且會存在大量‘混沌不可算’的部分。

那該怎麼辦呢?

影響聲音傳遞速度的自然要件,只是中央校低年級後半段的教育內容;

在一系列興趣引導觀察實驗的引導下,相關問題從那時開始,就會進入到少年巨魔·精靈學子們的視野當中。

而對於巫醫們來說,這些知識的掌握自然更不成問題了....

於是,為了更高效、更科學的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將視線放到了‘金屬’之上。

相關研究所在綜合考慮了製造難度、實際效果等因素後,選擇了價效比最高的幾類金屬單質、合金,準備將其作為替代大氣的新媒介進行應用;

在連續數次的實驗中,研究所先後確定了種類、橫截面、溫度等等因素對其工作效率的影響,並陸續新增了防鏽蝕塗層、隔音夾層、防啃食外皮,製造成了用來傳導聲波的金屬導線;

在隨後的中距離實驗裡,該嘗試在萬米內取得了‘4.8km/s’每秒的音速成績,且在新增了各類塗層後其在遠距離的傳遞‘留存率’也得到了保障。

於是,負責各個部分的研究所,分別設計了其各自產物的工業化生產線規劃,並在完成了整合後開始了實際製造環節;

建設、投產、除錯、定型......新的產業就此成型。

於民間的應用方法先留待以後在去考慮,工廠加急製造出的第一批產品,往往剛下生產線就被軍方取走;

它們被陸續的埋設入了炮擊三級指揮體系之間,使各階段的資訊傳遞速度一下子提升了近二十餘有倍。

這樣的結果,才使這一套炮擊諸元校正體系真正有了用武之地,數十公裡的距離從此不再是音速下的天澗.....

在這些金屬導線的輔助下,聲訊命令能在短短數秒內完成通傳,使得巫醫們不但不需要繼續增加計算變數、反倒還縮小了參與進計算的資料規模,從而進一步縮減了炮擊指揮耗時。

見其效果真的立竿見影,生產端與軍方都不再猶豫,前者加速生產、後者有多少要多少,在幾個月之間就設立了海陸兩套炮陣指揮體系。

陸戰炮臺方面,觀察站至區域指揮中心拉出九根‘導線’,指揮中心至下級炮臺也是九根;

即便是作為移動單位的軌道炮,其射擊點位卻也是固定的,它們所做的僅只是在反應倉工作期間,從上一個點轉移到下一個攻擊點位而已;

因此,只要從‘片區指揮中心’拉線至相應的點位,便能夠完成對它們的指揮統合。

同樣的,這種指揮方式也應用在了炮艦那邊;

演習中,40個海炮陣地(共1000門70L·420mm炮)會擁有200名處在炮擊指揮一線的學者型戰巫,各自負責一艘炮艦的諸元微調;

其上一層,是十名分管四個陣地的二階巫醫;

更上一層,則是四名直接在前線確認、並預判目標動向的巫醫觀察員。

此三層中,連線1-2段的‘導線’為陸路佈設,連線2-3段的則有一段為海陸佈設;

但由於對大型海洋魔獸的防備,炮艦距離海岸線的距離並不算太遠,最遠也不過是150米左右,因此鋪設難度反而不會太大。

指揮系統間的資訊傳遞問題大致就是如此,本部將火山群岩漿利用到了極致,不但從中製造出了一枚枚炮彈、還製造出了金屬聲導線,這些產品最終都會回饋在火山蠑螈身上.....

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也能算是取之於彼、用之於彼了吧。

除了‘導線’問題之外,這樣的指揮體系對於巫醫的數量也有著相當高的要求;

但當時間來到這一刻,本部也終於有底氣打一場富裕仗了,議會手一揮便透過了這個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計劃....

在這樣的指揮安排下,海炮、陸炮諸陣地除了負責直接操控裝備的徵召兵外(戰兵大多數去駕駛破甲者戰車了),還將被填充入前線觀察員9+4名二階、分割槽指揮27+10名二階,合計五十名二階巫醫(現有57名完成進階的純粹巫醫);

而在基層的81座炮臺陣地(810門)、40個海炮陣地中(1000門),也需要填入243+200名生命等階為2、職業等級疑似應當算作1的學者型戰巫;

這些‘戰巫’同樣被劃歸為‘徵召兵’、屬於臨時徵召的特殊‘人’才,再加上負責實際操作的一線徵召兵,本部這次無論是施法者力量、還是民間力量,都達到了歷來之最。

~~~~~

當這一切都準備完畢之後,時間已經來到了符文歷55年7月;

此時,距離下達命令已經過去了五個月,諸多裝備的配備達到了計劃中的規模;

戰兵、徵召兵、僱傭兵也陸續完成訓練、並到達了各自的崗位。

在結合陸炮臺位置、自走戰車適宜戰場選擇、觀察點視野、容錯率等因素後,戰場也被單方面確定了下來。

之後,海上力量便離開了黑河入海口,前往海岸線附近開始了部署.....

時值八月,最後一批路上力量的養分與彈藥補給到位,海上炮陣也完成了分離部署;

在海炮臺與操作艇後方,是一艘艘裝備了對海速射炮的的槳帆艦,它們將起到援護後方的作用,在對蠑螈作戰時保護、預警海炮臺的後方;

當然,為了避免被蠑螈的遠端攻擊殺傷,它們並沒有過分的靠近,只是各個炮陣外約一百-兩百米左右的斜角上巡弋。

除了這些充當護衛的小艦船之外,更多的補給艦、拖曳艦則在完成了任務後離開了海面,紛紛回到了不至於擱淺的超近海、亦或者河口內的澹水區域,等待後續可能存在的補給或救援任務。

另一邊,路上自走戰車營地,絕大多數常備軍戰士都集中在了這裡,他們也是最重要的破甲力量之一,被分配到此項任務的戰士們俱都是摩拳擦掌、紛紛心如烈火般等待著正式進攻的指令;

當然,最重要的誘餌地窟狼才是戰爭開始的風向標,不然本部根本沒有辦法騙兩隻高等蠑螈離開岩漿深處。

地窟狼此時卻還在本部,等待著時隔一年後、又一次離開母樹外出‘放風’的機會。

對於整個戰爭可能的發展過程,議會、執政府、軍方都有個大概的數;

從確定戰場、到海陸戰力量部署、再到出動地窟狼誘敵、高等蠑螈離開岩漿深處,這是第一階段;

從‘綠化帶’彈射、斷退路,這是第二階段;

之後,便是陷敵與海陸攻擊的第三階段;

在此後,就是迎來成功或者失敗的結局了...

·······

在正式開戰之前,粗牙和尖牙兩位似乎是閉關閉累了,靜極思動之下回憶了番過去,然後發現涅斯塔的70歲生日即將臨近。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無論是巨魔還是精靈,都沒有過生日的習慣;

因為除了執政府檔桉之外,這裡並不存在那種....會從一開始便記住這個日子的‘父母’概念。

所以兩位巫醫記起來以後,也只是樂呵呵的順嘴提了一句而已,將這個發生在2歲之前、並不處於涅斯塔之可回朔範疇的日子告訴了他。

當然,恨不得找藉口將每一天都變成‘特殊日子’的艾薩拉,以及就是喜歡熱鬧的芙蕾雅並沒有放過這個‘藉口’;

芙蕾雅在那天自己給自己放了半天的假,並找到涅斯塔、強迫他陪玩了好幾個燈時;

前者,則在家中準備了各種歡愉的體驗....

時間來到了靜謐的夜晚,一直在破階冥想、以及本部戰爭任務間輪迴的艾薩拉,在今天之前已經很久沒有好好休息過了;

但今天,她還是瘋了十多個燈時後,於後半夜才抱著丈夫沉沉睡去。

涅斯塔仰面望著稀疏的星空,被枕在伴侶脖頸間的胳膊微微彎曲,指尖無意識的滑動著她美麗的眉眼,腦中則想著生日、想著已經相當遙遠的前世....

良久後,他收回微微酥麻的指尖,喃喃出聲道,

“如果人的起點算是生辰,年的起點那就是春....”

“所以今天對我而言,也能算是春節了吧?”

“嘿~如果真有誰在對面正看著我.....那地球的諸位,大家過年好啊!”

相關推薦:我可能是個大佬精靈之黑暗搜查官精靈之黑暗縫隙我不是大師[重生]風之仙旅老馬退休生活奇遇記我們的家族沒落了從黑紅女星到醫學神話重生後我被大貓吸禿了武道宗師:我的資質全靠功法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