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玄幻->從巨魔部落到精靈帝國->章節

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武器與對天空的試探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諸天新時代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我真不是魔神

將來北進時的場面已經在想象之中,並讓很多生活於現在者躊躇滿志,而此間唯一的問題,或許便就是‘時間’了;

但巨魔本就長壽、精靈化後壽命又會倍增,所以無論這個‘將來’是指三百後、還是六百後;

對於共和國來說,無非就只是幾代巨魔、或者一二代精靈的時間而已,是完全等的起、也願意等的。

不過,北進還有幾個重要的問題....

其一,那便是‘人口基數’;

若是族群數量還像現在這般可憐,那大陸諸族說不定一‘人’一口唾沫,就能給戰士們淹死了。

其二,北方諸族的抵抗;

北方諸族看似蠻荒、但實則不然,其本就有著自身的發展路徑,並不能因為道路選擇上之差異、所顯露出的表象,而簡單的將它們當做會在機關槍下能歌善舞的遊牧民族。

但多想無益,終究還是得慢慢打下基礎;

所以暫且結束想象,將視線迴歸到如今、迴歸到基站的建設之上。

~~~~

相關圖騰樹因為其所被賦予的各項功能,所以被定名為‘基站樹’;

在前述的探礦、次聲探索、軌道初期建設等一系列‘面相未來型’任務之外,它作為現行情報系統的一份子,自然也擁有著相應的食物水分供給、武器修復、收發聲訊等等功能。

同時,在為其內部常駐聯絡員提供休息室、儲存室、工作區、囚室等等分離結構之餘,亦還會成為整個片區中一線情報員的後勤補給總基地。

其中,後勤補給功能是此前的‘聯絡中轉站’並不具備、實際上也不需要的專案;

而之所以現在有了這項需求,原因則在於情報員的武器裝備體系出現了更新。

除了傳統的、可以由情報樹本身提供的刀槍矛之類常規兵器外,其遠端裝備的選擇,一度成為了問題;

甚至此前被掃進檔桉室的‘弓箭’、‘單兵弩’也稍稍露面,差點再次煥發生機成為定式裝備,但最終還是被新技術所淘汰。

於是,在過去的這幾年間,本部用‘新技術’對情報員的遠端‘火力’配置進行了一次升級,陸續為他們裝備了兩種新武器。

其一,30mm突擊炮的改進產物——‘氣爆式狙擊炮’;

該炮透過降低射速、配置高精度膛線炮管、加裝樹脂望遠瞄準鏡片,從而獲得了800m以內的高精度、高殺傷射擊效能,且若是不論精度、單論殺傷力,則還可以在1500米內保持一定的威懾;

此外,透過在反應倉與炮管上增加消音圖騰,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射擊隱蔽性保障。

但出於加強便攜性、確保精度、降低射擊噪音等目的,該狙擊炮並不具備自我修復等功能;

因此,作為易損部件的膛線炮管、樹脂瞄準鏡、圖騰部件、乃至內部的一些機械結構,都面臨著維修、更換等方面的後勤保障需求。

對這些部件的維修、新造更換,則會要求‘加工區’具備較高的執行精度、以及較高的材料供應需求。

而此兩者的提升,又會造成情報樹核心元件的更加臃腫,所以在考慮過情報樹維持‘可移動性’的必要後,相關的後勤功能便被附加到了‘基站樹’中進行。

再者,狙擊炮是需要透過射擊金屬彈丸來造成殺傷的武器,自然就有著彈丸供應方面的後勤保障需求;

同樣的,出於對情報樹‘可移動性’的維持目的,這部分金屬元素提取、彈丸加工能力也被新增到了‘基站樹’之上。

因而,‘基站樹’增加了相關‘氣爆式狙擊炮’、以及由之延伸的一系列後勤保障功能.....

其二,風狼類法術的產物——‘風刃突擊槍’;

‘風狼類法術’的武器化研究,幾乎是與反應倉武器同時開始進行的;

涅斯塔雖為直接參與這個專案當中,但在有了‘反應倉武器’的設計與製造經驗後,前者也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其初步成品,便是這所謂‘風刃突擊槍’。

該‘槍械’透過風刃造成殺傷,形狀為一個下部加裝握柄的通透管道;

其中,握柄處為內中空結構,其上整合有發射鍵、功率調整鍵等控制性圖騰結構;

而握柄上方的‘管道’,則立體多層次的排布著、與‘攻擊’相關的諸多圖騰。

不同於需要考慮‘裝填’、‘內管中彈丸被推進時間’等等額外事項,因而採用分離是佈局的‘反應倉武器’,風刃突擊槍的核心圖騰結構被一體化的均分在了整個管身上;

整體來看,管道從後向前分別佈置著布著,吸氣、壓縮、定型、加速、定向、發射等功能性圖騰;

在行使自身功能時,空氣將從後部快速吸入,於經過管身內首尾相接的一系列術法變化後,最終在前出口處以‘風刃’的形式被激發。

也因此,褪去了很多冗餘結構的‘風刃突擊槍’,呈現為了一個看上去異常樸素的‘T’型,且具備了體積小、重量輕、能耗小、無需實物子彈、攻擊過程安靜等優點,並只需要一名戰士就可以輕鬆的單手握持、並發動攻擊。

此外,其還有‘全功率單發慢射’、與‘弱功率速射’兩種模式可供選擇,有著更靈活的使用場景。

當然,在存在著諸多優勢的同時,其劣勢也很明顯,具體變現為射擊精度低、射程短、威力較弱。

比如,當武器被設定為‘全功率單發慢射’模式進行攻擊時,其有效殺傷距離雖也能勉強達到700m(會衰減),但風刃的彈道穩定性卻只能在百米內保持可觀的精度;

而於‘弱功率速射’模式中,在殺傷距離驟降至200m內的同時,風刃彈道的穩定距離也會低至只有30m的程度。

此外,其雖整體結構看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包含著諸多銘刻有精密圖騰的模組,製造與維修等工作並不如想象中容易。

優勢、劣勢如此明顯的情況下,巫醫們自然花費了大量心思在揚長避短之上,並作出了一定的成績;

為了能摒棄其劣勢、並將之優點利用到極致,巫醫們在這個武器上取消了通常的‘接地根系’、‘光合葉片’模式,轉而採用了‘能量匣’為之提供射擊消耗。

‘能量匣’為安插入握柄內的可拆卸結構,其內部加註有‘高能濃縮液’,握柄內的預留插槽處有須狀根系伸入匣內,從而獲取所需之養分供給。

在能量匣被取下、並身處情報樹時,根鬚會接入情報樹中預留的補給埠,透過其養分輸送來保持自身活性;

在隨身攜帶、但並不被使用時,即便能量匣被取下,該槍械也可以保持低功耗狀態、依靠自身內能無損待機十日以上;

而在攻擊狀態下,則改由‘能量匣’供應圖騰啟用時所需要的能量.....

‘高能匣’可以供應全功率單發慢速射擊50次(1發/s)、弱功率速射300發(最高5發/s);

當匣內能量液體被耗空後,則可以透過重新加註、或乾脆改換新匣的方式來繼續使用武器。

‘能量匣’內所裝填的是‘高能濃縮液’,該液體配方的重要成分為‘地窟狼細胞液’,考慮到其珍貴性,巫醫們便特意又為‘風刃突擊槍’設計了另一種發射模式——低能匣、甚至無能匣射擊。

在‘低能匣’模式下,缺少了地窟狼細胞液的‘養分濃縮液’,也可以支援該槍械進行6發全功率、或者36發弱功率,在精度保持與‘高能匣’相同的情況下,進行有效射程分別為300m內、100m內的射擊。

此模式所需之‘低能匣’可以由基站樹獨立完成供應,預計會取代‘高能匣’、成為該槍械在非必要時的主要輸出方式。

而在‘無能匣’模式下,亦可以靠組成槍身的術法植物‘內能’來進行應急攻擊,但槍身也會因此開始分段損毀;

第一段,在前3次全功率射擊、或者18次弱功率射擊後,槍身次要部分會先後進入枯萎態勢;

第二段,3-6次(全/慢速)、18-36次(弱/快速)期間,枯萎會向著銘刻了功能性圖騰的區域蔓延;

第三段,6-9次(全/慢速)、36-54次(弱/快速)期間,枯萎會在整個槍身蔓延,並在圖騰區損毀至無法射擊的同時徹底死亡。

尚處於第一段之內時,透過連線情報樹內部的插槽、可以緩慢修補槍身的枯萎;

進入第二段後,圖騰結構雖已經被影響、但由於並沒有抵達會使圖騰失效的臨界點,所以心大、或者時間不允許的話,僅僅在情報樹內、用養分修補槍身亦能保持其功能;

但若想要修復圖騰刻畫區,則需要前往基站樹才能夠進行。

至於進入第三段後,如果是幹到了最後的‘徹底死亡’階段,那自然沒有了分毫修補餘地了;

但如果還沒到那一步,則可以在基站樹進行一場、工程量並不會比‘新造一把’少多少的大修來使之恢復。

這些事項放到後勤端時,則出現了幾個方面的需求;

1,對能量匣中濃縮液體的補充;

基站樹擁有提取該配方中除地窟狼細胞液外所有成分的能力,因此‘低能匣’可以由其獨立製造,並供應給該區域內的情報員們;

2,對圖騰元件的修復、重做;

風狼突擊槍為精密武器,無論是機械結構的維護、或者是圖騰元件的修復、亦或者乾脆是零部件生產,都需要相當高的加工與材料需求;

對於需要經常移動的情報樹來說,此些功能的加入會造成其核心結構的過分臃腫,不利於其貫徹自身的裝備定位,所以便需要透過基站樹來執行這些能力。

視線迴歸基站樹本身,在兼顧前述之‘面向未來’功能的同時,再加入後勤等‘著眼於現在’的能力,就導致其各部分結構、定然會有著比情報樹更大的規模體系。

如此,便需要更大的地下掩體空間來容納核心,需要用更廣闊的地上光合叢林、以及更深入的地底根系,來維持其諸項功能之所需的龐大養分。

其中,作為光合作用、以及僅有的攻擊手段‘氣體類神經毒素分泌’支點的地上部分,將形成一片覆蓋千平米的樹林;

地下掩體部分,也會有長20*寬20*高14m的規格;

底部根系,更是一個龐大到不可計數的規模。

而作為這一切核心的,是一個長7m*寬7m*高10m規格的立方體圖騰堆砌結構;

雖說其理論上同樣可以被拆卸、變成近似於情報樹核心的那三類部分,但由於‘基站樹’的展開耗時太久、且有相當一部分的展開過程為完全不可逆的步驟,再加之‘基站樹’本身的特殊功能定位,巫醫們也就沒有再耗費心思去進行可遷離式設計;

因而,其被定義為了‘永固式不可移動’物。

至於組裝前的可分離狀態設計,更多的也是為了第一次運輸、以及後續的功能增補需要,所額外進行的考慮。

其中,‘功能增補’先不必去提.....

就現在而言,‘基站樹’的功能已經足夠豐富,甚至由於其內整合了太多根本性技術,巫醫們還專門為它的核心區域,設定了擁有近、中、遠三重操控結構的自毀功能;

於近處,聯絡員可以透過直接說出特定的密碼,來語音啟動自毀程式;

於中處,聯絡員手中有一個只能發出一組聲訊編碼的‘遙控器’,當面臨非自毀不可、且他自身並不在基站時,只需要輕輕一按、便會啟動自毀程式(但有距離限制);

在遠處,當本部透過定期聯絡時的異常等情況,發現基站有問題時,同樣也可以遠端啟動它的自毀程式。

為了能實現‘自毀’,基站樹的核心部件還被特意賦予了強酸方面的弱點;

當自毀程式啟動時,儲存在特定空間內的強酸會被當即釋放,然後徹底融毀掉整個圖騰立方體、以及本就會進行定期銷燬的文書倉庫。

當然,地下掩體的防護能力還是很可觀的,在非必要情況下完全可以只鎖閉全部出入口,依靠其內的水循環、氣體供應、食物供應來維生,並等待來自周邊情報員、或者直接來自本部的救援。

所以,自毀系統其實也只是萬般無奈下的待選項而已。

而若說,什麼是眼下最麻煩的問題.....其實還在於,到底該如何把120個這樣的大家夥、分別送到預定的位置上去。

情報部在左想右想之下,發現似乎只能像螞蟻搬家似的,由多位情報員、聯絡員分批去進行運送;

於是在這樣的念頭下,眾多元件的輸送形成了梯隊,先期集中建設一個距離本部最近的基站,並以此點為基礎向更外圍區域延伸....

這一送就是數年時間過去,但及至現在的符文歷54年,也才將將完成了不到二十個基站的佈設。

即便距離120的總數還差的很遠,但這些基站已經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相應區域的情報傳輸變的更迅捷、情報員們也陸續用上了最先進的武器。

當然,也因此有諸多此前的中轉站被廢棄,那些站點中工作的聯絡員,先被要求統一回到本部進行述職,然後在按照實際情況重新分配工作。

這其中,有些是原先從通訊部、或者軍隊借調來的技術專員;

對於他們,對外探索部會在綜合其原屬部門、及其本‘人’的意見後,或是調回原崗位、或是退休;

亦或者,在經過培訓後重新上崗成為情報員、新基站的常駐聯絡員。

除此之外,還有些聯絡員則是對外探索部自己招收、培養的骨幹,以及透過中央校、壯年興趣校,在這些年裡專門培養的技術型‘人’才;

這部分專員,則會按照正常的流程在內部進行消化,可能成為情報員、亦可能在新的基站常駐。

而針對基站鋪設工作進度的緩慢,執政府也提出了前、中、後期三步走計劃;

在計劃中,前期自然要繼續現有這種‘螞蟻搬家’模式,無論再慢也要堅定不移的進行下去;

而對中後期的安排,他們則將正在進行的‘航海船舶計劃’、以及‘航空發動機’計劃也考慮了進去,準備透過海運輸送近海地區的基站、透過空運輸送深陸地區的基站。

由此,在空運一項上,雖說連發動機項目組也才剛剛成立沒多久,但出於對大陸諸族空騎兵、以及空中魔獸的忌憚、再加之對‘載重’等方面的考量,各種針對性的空中作戰、運輸力量的先期設想也開始了發端;

重型空中運載機械、空中護航機械的應用思路,以及與其設計緊密相關的自然物理·術法學科探索,也隨之開始發跡;

比如,空中機械應有的形態、發動機的出力大小、起飛方法,還有在空中無法靠傳統手段汲取養分時,該如何補充能量....

這等等的科目,陸續在巫醫·學者們心中紮下了根、甚至已經有相關方面的研究開始進行。

此外,考慮到‘隱蔽’依舊是現階段的第一要務,所以該如何避免被發現,也成為了熱門課題之一。

針對此的第一個發想,是光學隱身類術法在機械上的應用,及其衍生討論——‘金屬材料與植物材料’的選擇問題;

第二個發想則是物理性躲避,比如該如何讓飛行機械上升到空騎兵無法涉足的數千、上萬米高空。

當然,這些設想暫時都還停留在寫寫算算的紙面之上,在航空發動機沒有真正出現之前,似乎都只能做一些理論研究;

真正率先成為現實的,則是另一項看上去落後了許多的技術.....

在考慮‘空運’時,雖然飛行機械本身都還沒有影子,但已經有學者·巫醫們在考慮,即便把東西運到目標上空了,後面又該怎麼將之投放至地面呢?

在這一點上,由於對自然的觀察、以及緊隨其後出現的物理認知與理論,類似於前世‘降落傘’的概念便在此時被提出,認為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將核心元件、以及負責拼接的聯絡員送下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一項提議,在‘事先鋪設降落跑道’無法實現的前提下,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但認可後巫醫們也沒有閒著,他們認為光空想還不過癮,應該先試著爬上高空中實際看看。

巨魔·精靈們下的了河(在河底走路)、上的了樹、在地面上亦是戰力不俗,但至今唯獨對‘天空’的經驗為零。

所以當這種想法出現後,當事者立馬興奮了起來,並開始思考該怎麼在沒有發動機、沒有飛行機械、沒有飛行術法能力的前提下,真正上天看一看。

之後,還是物理學帶來了靈感....

巫醫們、乃至普通的學者們都明白,加熱會使空氣有向上爬升的傾向;

那麼,假如能把一定區域內空氣的擴散範圍限制在相對固定的區間中、並想辦法給其加熱,那是否就可以帶動下方的重物升空呢?

於是,在涅斯塔從頭到尾都不知情、也沒有給予任何建議的情況下,‘熱氣球’便理所當然的出現,並真的拉扯著下方的筐子、以及其中有巨魔那般重的石頭悄摸摸的升空了。

這一情況讓參與者感到興奮的同時,同樣也意識到‘可控性’問題,又再接再厲的摸索出了一整套相關上下、前後、左右移動的操控方式,然後在牽引繩的拉扯下進行了低空試驗。

而當研究進行到無牽引繩情況下的中空、高空試飛階段時,正在修行中的涅斯塔、以及閉關衝擊三階的艾薩拉等幾位巫醫也被喚出,親眼目睹了這一場‘升空盛景’.....

點火、巨大的熱氣球在廣場上漸漸充盈,然後緩緩擁有了向上的力量;

它一點點帶動起了地面上的吊框,吊框內則立著一名巫醫、兩名學者,他們正是這次‘研究’的參與者。

這是一次難度極小的研究,‘靈感’在其中擔當了最為重要的角色,但其所造成的轟動卻是顯而易見的...

從吊框完全離開地面開始,廣場上的歡呼聲便沒有停止過,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一直目送著其持續上升;

五十米、百米、二百米.....直到更高的空中。

相關推薦:我可能是個大佬精靈之黑暗搜查官精靈之黑暗縫隙我不是大師[重生]風之仙旅老馬退休生活奇遇記我們的家族沒落了從黑紅女星到醫學神話重生後我被大貓吸禿了武道宗師:我的資質全靠功法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