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玄幻->穿越到山海經->章節

第437章 悟道道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劍仙三千萬 都市國術女神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窮理治天下,莫大於儒。性超生死,莫大於釋。覆命御三才,莫大於道。夫三家者,同一太極,共一性理,鼎立於華夷之間,均以教育為心也。其元同其為思其納眾理也。由郭之納眾庶也,海之納百川也,鼎之納眾味也,身之納九竅也,天地之納萬物也。貴乎靜不貴乎動,貴乎清不貴乎濁。靜則萬慮不生,動則萬機俱作。清則神明萃集,濁則痴暗混凝。官天地,府萬物,會精神,調六炁,莫不由乎心之所以用也。古人無能名之,故為之字。以此下象三才萬法。

郛郛

全於無極之謂性,分於太極之謂命,道所當然之謂理,包括眾理之謂心。心者也,總萬法而言之,其形廣大,其體虛無,妙覺玄通,包含萬有,初無善惡小大之名,由人物所以用也。用其末異者,後世異之所以異也。譬兄弟三人同一父母所生,不幸父母早逝,兄弟離流他國,及其長也,承嗣三家各變其姓一氏,三家之君忽有民土之爭,其三人各總絕世之智,出奇運軍,擁將調兵,遇於中原之野,或攻於左,或攻於右,或攻於中,雖復鋒鏑以交,兵刃以接,終自不能相下。何哉?蓋其力齊智等。勝負所以難分也。有識者曰:昔同父母,今者寇讎,為之奈何?雖欲解其兵,釋其患,和其光,同其塵,盡其心智。心在天為天心,在地為人心,在天下為天下心,在萬物為萬物心,不過一心也。舍其物而得其名。心本無常,隨用為常。心本無度,隨用為度。心本無動,隨用為動。心本無思,隨用為思。用其善者為善心,用其惡者為噁心,用其小者為小心,用其大者為大心,以此心象郛郭也。由是知心之宰眾理者也。

性命身混合圖說

性者,元神之妙也。萬物莫不均得之,其體至靜、至虛、至玄,在聖不增,在愚不減。在古不變,在今不移。天下之動,不能動其動。天下之至,不能至其至,此所以為性也。命者,元炁之正也。炁,之與物,謂之命又令也。令之為人奉行天地之情性也。在物則在窮通,在理本無生死。萬物無常,此形器之物於分限者也。而元命未嘗斷續焉,以不召而行,所以謂命也。身者,令根本也。始於無形,因緣父母而成其象,實受天地之正炁,故*地以為形,眼視耳聽,鼻嗅舌談,意知情識,手執足蹈,此所以為身也。非身則性命無所寄,非性命則身無所主。混而合之曰人,明其性者曰道,夫寶身命而不寶其性者,特炁息寄於一物耳。或曰身無常,命有限,身命不存,神安在哉。曰是身假物也,終久必還,是命流行也。物於生滅,有身則合。而為人,炁散則歸之於道。聖人外身而身存,元神元命曷嘗喪焉。若離身求命求性,是外水而求魚龍,外天而求日月也。

牛車寶諭身性命說

夫性人之所性也,物無不均有之。身者人之本也,性命之所寄也。命者,炁之序也,生生之所由也。受天命以為人,奉行天地之情性也。身非命不能立其本,命非身無由存其生。性非身命不能寄之以靈,成之以善,此三者不能須臾離乎本也。今借寶諭乎性,車諭乎身,牛諭乎命。寶者,貴重之物也。車者,容載之物也。牛者,承行之物也。夫以寶載車,然後駕之以牛,故牛行車行,寶在其上矣。牛能行不能載,車能載不能行,寶雖貴,非牛與車亦不載矣。故牛非車則無所運,車非寶則無所載。故寶逸而牛車實勞矣。夫車假合之物,因牛行道,因寶而載,非假合必不能相為其用也。況假合者終久必離,奉行者終久必弊。猶牛終死,車終破也。寶非假合,故得獨存焉。由此觀之,身之亡,有生之常也;命之窮,流行之常也。不與身命俱亡者,惟性理也。今不明其性,是去寶不取也。不知命,是去牛不駕也。不修身,是去車不用也,至於牛死車破寶亡。悲夫!

陰陽以靜為主說

陽動陰靜,陽清陰濁,世所共知。至以靜為主,則世不知之矣。夫太極之體本乎靜,其動者依乎靜,然後而動,非先以之靜,故不能繼之以動。三才之道,是以靜者為動者之主矣。況靜而生性,動而生炁,靜而生仁,動而生智,天下之事莫不由動之所以生也。今謂陽動其所本必靜,陰濁其所本必清。靜為動之體,動為靜之用也。由此觀之,靜者逸而動者勞,靜者尊而動者卑。苟非靜,何以一天下之動也。非清,無以明天下之濁。故聖人取至靜以為道,非賤陽而貴陰也,取乎太極之始也。夫天雖動,而有動中之靜。地雖靜,而有靜中之動。天非靜,故不能應萬物之情,地非動,故不能發萬物之生。故乾之中陰為離,日象也。坤之中陽為坎,月象也。是陽必以靜為體,陰必以動為基也。天體靜所以剛而愈健,地體動所以生而不息。故天地常應常靜之妙也。陽動陰靜,天地之正體也。陽清陰濁,天地之正形也。陽剛陰柔,天地之正理也。陽尊陰卑,天地之正位也。一起一伏,陰陽之升降也。一住一來,陰陽之代謝也。一晝一夜,陰陽之明晦也。一寒一暑,陰陽之推遷也。至於充塞兩間之不變,周遊六虛之不移,窮之不見其終,推之不見其始,寂然不動,靜體本然者,此又非陰陽之形,寒暑之炁可以測也。

佛氏 字心輪圖說

陳遁齋曰:此圖甚妙,由釋氏之閫奧,造儒者之門庭,從前大善知識開示未嘗及此。

佛氏以 字書於胸中者,表法也。謂其如輪,兩相互動,均於四象,齊為八卦,交為經緯,互為始終。會於中,為五行,為五常、五炁、五戒。在經為四句,在人為四大。陰陽性命、道德仁義、精神魂魄、汞鉛龍虎、乾離坤坎之妙,莫不均於其中也。其進亦平,其退亦平,順可行,逆可行,可以四五,可以八九。縱亦無窮,橫亦無窮,天人之理無不該載。所以佛氏書之於胸,象*於心中,轉運不已也。其音曰萬,言萬物莫不由是道也。推其本乃十字也。始於一,成於五,圓於十,包於萬。 字乃十字委曲也,曲直兩通之義也。所以《華嚴經》自始及末每事舉十,取其上下平等,體用互換,無欠無餘,無高無下,猶應輪寶藏,周匝*,一切義理無不宗之,意義甚深,非言可盡。

中庸 真常 常住

無過不及之謂中,不易不偏之謂庸。中也者,兩儀間之極則也,人心中之極理也。庸也者,天下獨存之至也,古今不變之常也。在釋氏之謂常住,在太上之謂真常。常住者不變,故不遷流之義也。真常者,不妄亂不更易之義也。堯舜以之而揖讓,孔孟以之而授受,釋氏以之化萬類,太上用之御三才,即此道也。夫中庸,儒者之極道也。常住,釋氏之極道也。真常,太上之極道也。因時有古今,道有升降,故體同用異也。非聖人命理之所以殊焉。

聖人特施設不同說

太極之道,始之於性,終之於命,三才之立,無過此也。萬物之生,不出是也。況兩儀之大,風土之殊,人物之眾,各秉乎性命以生,品類雖異,太極未始不同也。故釋氏用之以化天下復本性。老氏用之以化天下復元炁。儒氏用之以化天下復元命。非性無以明大道之妙,非炁無以彰太極之原,非無以行教化之大。此三者,超形器,炁母,正大倫,天人之本也。三才不能須臾離之。是故取之有體用,得之有先後,非所謂過與不及也。窮其始終,釋即道也。道即儒也。今謂釋之寂滅,不近人情。道之清虛,不足以治天下。儒之名義,不足以超生死。是各執其一偏於得失之間耳。聖人之理一而已矣。非有淺深之間哉。用之於天下,特施設之不同也。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常者,不變易也。清者天之性,靜者地之性也。天地之理貴常,是以取之為一道也。且天非清,故不能極其高而垂永珍。地非靜,故不能厚其下而載其萬物。其德不常,則天可傾也,地可陷也,日可冷也,月可熱也,四時可顛倒也,萬物可錯雜也。惟其常,故能於萬物古今不遷變焉。況人*地為形,合陰陽為命,稟受一靈之妙,常自清靜,秪為無昕煩惱之所汩沒,愛慾昏亂之所牽纏,由是其常汩其清,動其靜,故不能與天地同其久,大道合其真也。誠能契其常,合其清靜,天地敢不悉其妙而歸之哉。

度人經元始寶珠說

元始者,大無空洞之首也。出乎太極之上,居乎九炁之先,其炁降為乾,分為坤,合為人。三光五行,四序八卦,莫不由玄元始三炁之所立也。(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鷹揚美聯邦肝在神佛世界直播流放後,靠衝上熱搜種田養家諸天:金烏之混沌珠不朽煉氣士山海博物館通天鬥尊非常規數碼寶貝從科大少年班開始的重塑人生超維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