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玄幻->穿越到山海經->章節

第404章 神寶五嶽真型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劍仙三千萬 都市國術女神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修煉完畢,起來之後,卻看到四面八方到處都是人類的目光觀看自己,這種形式卻讓他有一點點陌生,也讓他有一點點不知所措,這要怎麼辦才好呢。

看到幾個仙帝等級的人也在觀察,如果讓他們過來的話,必定又一次的惡戰要展開,還不如趁早溜了這裡,快點去尋找自己的重要事。

想到這裡,立馬隱去身形,召喚出五龍寶龍輦車,駕馭龍輦向著遠方飛遁而去。

山上的神光慢慢在消失,眾人的壓力慢慢在減小,最後隨之消失,讓所有的眾人,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以為此山上有重要的仙寶出世,大家都為了要得到寶貝而來。

來到此地的幾位仙帝,他們能夠清楚的感覺到,山上的那個人類,忽然之間就隱身不見,不知道這個人類到底要幹什麼?本來趁著壓力幾個仙帝都直接壓過來,可問題是,當他們幾個都飛來的時候,卻沒有看到有人在,此地的壓力也慢慢的減小,最後消失在這山中,更不知道那個人類仙帝到底去了哪裡?

此時的張玄楚,卻已經飛出千里之外,龍的飛行是非常之快,雖然沒有,鯤鵬的飛行速度,但在天地之間,龍在仙界也是很有地位。

而他的修煉功法,得到五嶽真形圖真實顯現,這是很難得的景象之一,因為五嶽真形圖,已經入身成靈,具有重要性的代表性,配得此五嶽真形圖的人,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會遭到妖魔鬼怪,山精獸類等為害。

在前世的時候,那個時代還在後世,雖然沒有過多的瞭解五嶽真形圖,但多少也看過此類的書籍,有一本經書就說道:“凡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其山中鬼魅精靈,蟲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漢武帝元封二年七月七日夜,西王母親降,見王母巾器中有書卷,紫錦囊盛之,亦是所同。”

太初中,李充稱“馮翊人三百歲,常一人過江渡海,或入山谷,或夜行山野,又恐怖之地宿於兇房,若此圖隨身佩戴,一切邪魔,魑魅魍魎,妖怪蟲虎,皆隱消遠遁矣。

所居之處,香氣供養,真心扶侍,必降禎祥之佑,以感聖力護持,得到強大的保護。

這段話出自道教典藏《抱朴子》,它不僅介紹了五嶽真形圖的由來,是有西王母傳來,具有濃郁的仙話色彩,而且對五嶽真形圖的超凡功能進行了描述,“此圖隨身,一切邪魔魑魅魍魎水怪等,盡隱跡逃遁,一切毒物莫能近矣。”簡直猶如金剛不壞之身,激起了無數道門中人的狂熱追求。這也正是五嶽真形圖作為道符的最大功用。

《五嶽真形之圖》碑中的序言有“乾坤之內,五嶽者謂之神”的論述,源於大山崇拜,道教認為五嶽大山,各有神靈鎮守,每方神靈不但有顯赫的名稱字號,而且還有嚴格的職責劃分,統率著本嶽內的大小神仙,在各自的域內自在逍遙。因而每一個道符代表著一嶽的首席神靈,每一個圖符猶如國君帝王的金簡玉符,只要一合符,各諸侯便無條件的執行影從,又如御用的尚方寶劍,見劍如面君,天下臣民無不跪伏。作為道教的真文符籙,五嶽真形圖便具有這的功能,只要一出現,便能檄召萬靈,同時令妖魔鬼怪望風而逃。每一個圖符只能鎮煞本地的鬼神,若五個圖符集於一身的話,那更不得了了,一如票證時代的全國糧票,非但能暢行五嶽、行走全國,更能安枕無憂、百鬼不侵。

《抱朴子·遐覽》: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諸名山五嶽,皆有此書,但藏之於石室幽隱之地,應得道者,入山精誠思之,則山神自開山,令人見之。

上士入山,持三皇內文,及五嶽真形圖,所在召山神,及按鬼錄,召州社及山卿宅慰問之,則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來視人。其次即立七十二精鎮符,以制百邪之章,及朱官印、包元十二印,封所住之四方,亦百邪不敢近之也。其次則持八威之節,佩老子玉策,則山神可使,豈敢為害乎?

東方朔的說《五嶽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盤曲迴轉,陵阜形勢,高下參差,長短卷舒。波流似於舊筆,鋒芒乎嶺。雲林玄黃,有書字之狀。是以天真道君下觀規矩,擬縱趣向,因如字之韻,而隨形而名山焉。子有《東嶽真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長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嶽真形》,五瘟不加,闢除火光,謀惡我者,反還自傷;子有《中嶽真形》,所向唯利,致財巨億,願願克合,不勞身力;子有《西嶽真形》,消闢五兵,入陣刀刃不傷,山川名神,尊奉伺迎;子有《北嶽真形》,入水卻災,百毒滅伏,役使蛟龍,長享福祿;子盡有《五嶽真形》,橫天縱地,彌綸四方,見我歡悅,人神攸同。黃帝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之,諸侯鹹宗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徵之,破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遂獯鬻,登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有常處。察四嶽,並有佐命之山,而南嶽獨孤峙無輔,乃章詞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潛山為儲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寫形像,連五圖之後。又命拜青城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形,皆以次相續,此道始於黃帝耳。

清代著名詩人施閏章還有一首《五嶽真形圖歌》傳世,歌曰:五嶽足跡誰能遍,五嶽真形誰所見。岱宗山下嶽祠東,鐫瑤刻玉窮鬼工。紫泥搨就珊瑚色,高堂日射扶桑紅。璇宮銀闕森髣髴,群仙玉女紛相從。禹鼎沈淪多不若,山林佩此百神卻。丹灶思尋勾漏砂,靈巖定採天台藥。陟嶽尋仙思漢武,茂陵寂寞一抔土。倘許吾曹有仙骨,君現真形與君語。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李白有云:“五嶽尋仙不辭遠”,道出了方家術士、道門中人的追求目標。為尋仙訪道,多少羽士負笈仗劍,雲遊五嶽,吸納仙方,成就自我,但山川高大,不得其門,而五嶽真形圖正好提供了各山攀登的訣竅,它曲意表達了各山曲折盤薄的在地之勢,是一幅幅原始的平面地形圖。

尋仙修煉的道門中人都想棲隱在某座大山,集天地精華,吸風飲露,道法自然,輔之以造爐煉丹,渴啖仙芝,以求長生,為此,他們至少需要一座天然山洞來棲身,遮風擋雨。同時他需要瞭解這座山上的礦藏或仙草,以滿足煉丹、養生之必需。而五嶽真形圖便直觀的提供了這些資訊,陳田夫謂五嶽真形圖“取其峰巒、洞室之所在,神芝、靈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級之數,東西南北里程之限”而成,清楚地標明了洞室、芝草的高度和地點,以及山嶽的四周里程數,使之成為道徒修煉的必讀符圖。

並且,不管走到哪裡,刻符圖在山上,鎮壓一山之靈,得到安寧祥和的山水格局。兇險之地刻在山崖,兇險隨之變小而沒有,此符甚驗。

五嶽真形圖對五嶽的山水穴竇、泉液所出、地脈所通均進行了標註,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為仙風道骨之徒指明了生活水源。總之,五嶽真形圖是道教的產物,是道門中人的護身符,為尋求它的真諦,不論是草履拂塵的雲遊仙人,還是按駕祥雲的遊方道士,均來去倏忽在五嶽山川,驚鴻飄渺於天地之間,沉沉緒脈在中華大地。

《五嶽真形》圖系西王母傳與漢武帝之圖,對這批地圖出處與上述提法有異。其文曰:“帝又見王母巾笈中有一巻書,盛以紫錦之囊。帝問此書是仙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岀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帝下地叩頭,固請不已。

王母曰:昔上皇清虛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觀六合,瞻河海之長短,察丘山之高卑,立天柱而安於地理,楨五嶽而擬諸鎮輔,……乃因山源之規矩,覩河嶽之盤曲,陵回阜轉,山高隴長,周旋逶迤,形似書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實之號,書形秘於玄臺,而岀為靈真之信,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群靈,尊奉親近。……今以相與,當深奉慎如事君父。洩示凡夫,必禍及也。”

符圖制作方法的總結:“一者五嶽山符,安鎮方岳以及其它山水之地,檄召萬靈,太上真文也。二者五嶽山蹠,神仙倒景,俯視山川之蹠,寫其曲折蟠薄在地之勢也。三者五嶽山形,取其峰巒、洞室之所在,神芝、靈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級之數,東西南北裡舍之限也。四者五嶽山骨,取其骨體之所像,枝幹之所分,上法星文,下主人事之所起也。五者五嶽山水穴竇之圖,取其泉液之所出,金寶之所藏,地脈之所通,而為之圖也”。(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鷹揚美聯邦肝在神佛世界直播流放後,靠衝上熱搜種田養家諸天:金烏之混沌珠不朽煉氣士山海博物館通天鬥尊非常規數碼寶貝從科大少年班開始的重塑人生超維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