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玄幻->穿越到山海經->章節

第350章 仙道密傳真決(二)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劍仙三千萬 都市國術女神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夫玄功別無妙法,只在升降上下往來運變而已,亦非教諸子專用神氣升散於外而不收斂也。夫以神氣不運於周身,則周身陰氣不化,無非死肉一團,終是無用,且日積一日,不免疾病糾纏,故吾教修命,是教人以水火周身運動,使血肉之軀化為活活潑潑,隨心所用無有阻礙,化為真體。

到得一身毛竅晶瑩肌膚細膩得矣!又不可貪神氣之周於一身,蘇軟快樂流蕩忘返,還要收之回宮不準外洩。卻不要死死執著一個穴道認為黃庭,須知收之至於極處,無非與太虛同體,渾不知其所在。時而動也亦與電光同用,一動即覺,一覺即滅,前無所來,後無所去,仍一杳冥光景,還於無極焉耳。功夫至此,身外有身。若未到此,不過有相之靈神。

執行真氣升降上下往來,須顧到上、下丹田的互相配合,此關係到是否性命雙修和平衡人體陰陽,若專用下田而忽略上田,或專顧上田而不用下田,均是一偏之學,斷難有所成就。古云:“性者天也,常潛於頂,故頂者性之根也;命者海也,常潛於臍,故臍者命之蒂也”。

因此,性命雙修者必因機而配合使用上、下丹田。人身上半屬陽,下半屬陰,為求陰陽平衡亦必須顧到上、下丹田的配合和調劑。

對患病者來說,更須注意上、下丹田的運用。陰虛陽亢者或血壓病患者則不宜過份觀照上丹田(泥丸或兩眼之間的玄關竅),否則,必招致陽更亢而陰更虛或血壓上升。陽虛陰盛者或低血壓患者則宜多觀照上丹田,使真陽能上升而真陰下降。

今人許多功法多專顧下田,偏重於修煉命功,亦可強壯下元,尤為老年人或破體所宜。但若能如上文所言,必要時回顧上田,以掃除泥丸陰氣,兔致昏沉散亂當得益更大。

第九、動處煉性,靜處煉命!昔人雲:“動處煉性,靜處煉命。”二語已包括性命雙修之要,獨惜人不知耳。何謂動處煉性?動非舉動不停之謂,乃有事應酬之謂也。

人生世間誰無親戚朋友往來應酬,亦淮無衣服飲食身家意計,要知此有事之時,則是用功修性之時。於此不煉又從何處煉焉?我於此時視聽言動必求中禮,喜怒哀樂必求中節,子臣弟友必求盡道,衣服飲食必求適宜,如此隨來隨應,隨應隨忘,以前不思,過後不憶,當前稱物平施,毫無顧慮計較,所謂我無欲而心自定,心定而性自定。煉性之功莫此為最,否則,舍卻現在,而於閒居獨處之地自謂誠意正心,此皆空談無著。何如對境而有返勘之念,於時時應事即可時時養性。稍有念動欲起,人不指責於己,即己亦有不自安之處。此所以煉性於動處,其功夫為易進也。古人雲:“煉己於塵俗”。邱祖雲:“吾於靜處修煉,不勝大益,及後遊行於廛市,應酬於事為,始知動處之煉勝過靜處之爍多矣!”

至於靜處煉命又是何說?靜亦非不動之謂,乃無事而未應酬之謂也。我能於無事之際,無論行住坐臥,總將一個神光下照於丹田之處,務使神抱住氣,意系住息,神氣戀戀兩不相離,如此聚而不散,融會一團,悠揚活潑往來於丹田之中,如此日積月累,自然真氣沖沖包固一身內外,而河車之路通矣!若非真機自動,漫將此氣死死用意翻上河車,鮮有不燒灼一身精血,變生百怪諸症者。

如此煉命,一日十二時中又有幾時不得聞?只怕生等不自打緊耳。何患事累煩多而修性煉命無有空間之候耶!至若河車之路的於何時始通?如生等打坐時,始也神入氣中,只覺神氣相依,交會於黃庭之地,久久積精累氣,則真氣沖沖自踴躍於一身,覺得一身之中,真氣已行包羅,我如在雲煙之內,乘馭而上一般,如此再加積累功夫,腎精不洩,耳目口三寶亦無發通之處,不過一月兩月之久,河車之路自通。

惜人有此真氣,又為塵垢所汙、私慾所蒙耳。而五漏未除,精氣又洩,所以將達其階而又退下也。

此為將氣功與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之良法,即“行住坐臥不離這個(氣功)”,亦即仙書所云:“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也是古人所說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將性命分配於動和靜的環境中去煅煉,這是合乎生活規律的。

動處練性,即待人接物中務求中禮、中節、合情合理。在待人接物中去煉性可以有所考驗,當較脫離實踐的空想空談更有效益。靜處煉命,即無事獨處時不忘觀照丹田,保持我身之精氣神經常打成一片。學者如能做到此,則周天之路不難自通。

第十、觀竅觀妙!竊思太上言“有欲觀竅,無慾觀妙”二句,以為生補漏之局,亦為生成真了道之本焉。欲,非私意也,亦非有意之意也。要想此個欲字,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即吾常言略用意思。是竅非臍下一寸三分之謂,亦非下田水鄉之稱。

教生略用意思,閉眼光,凝耳韻,緘舌意,持身以正,亭亭矗矗如岩石之聳高山,悠悠揚揚似皓月之印譚水,收我一切馳逐於外之物慾,牽纏於內之雜念,一刀斬斷,一齊收拾,片絲不掛,半蒂不存,於是以滿腹精神盡收入於虛無一竅之中,時時照顧,念念不忘。

久之自有天真發現,陽氣來生,將爾腹中久積陰霾之氣自然變化而無復有焉。由此再加猛烹急煉,常常了照,則真陽一動,收而採之,行升降之法,用進退之功,而大丹不患無成。

自然精不外洩,氣不外傾,神不分散,而色身可固,法身亦即此存矣!此即太上有欲觀竅之說,至於妙之一字,道之實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總在生做功到氣血融和之地,精神舒暢之時,瀟瀟灑灑,無思無慮,亦不是全無思慮,祗是思慮之起如浮雲之過太虛,毫不留戀,了不介意,此即妙之之象。然後還要從此推之,舉凡平時抑鬱者到此能不抑鬱,昏頹者到此能不昏頹,皆是妙之作用。

古云:“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斯得妙之真矣!再示觀之之實。到此時也未嘗不照於方寸,而實無方寸之可照。木嘗不注於丹田,而卻非丹田所能了。

若有意若無意,隨其氣息之往還,我惟了了於中極,不為氣息之一上一下所牽引焉,此觀之之妙也。總之,始而稍稍垂頭以顧提,繼而微微伸腰以緝熙,終而至於天機活潑,氣節凌峋,即是長生之訣也。

吾見生等形氣衰頹,精神疲憊,教之如後生小子實實了照於丹田一寸之間,則恐用力太勞反為不妥。故示以活潑之觀法,無論隨時隨地俱可做得。然而坐有坐法,睡有睡法。

坐法吾且不說。至於睡法,“未睡身,先睡心。舉凡一切事為,已就床榻思之何益?而且枉勞其心。惟有收攝神光,以頭微微曲照入於一竅之中,自然神與氣交而熟睡,火與水濟而安閒。至於行也,須將神光照在兩三步遠,有如清風拂拂,緩步而行,不使累身可矣!若住立於何處,須知卓立不搖,如松柏之挺持,不拘束不放曠,斯住之法得矣!

此段闡述太上道君之《道德經》第一章“有欲觀竅,無慾觀妙”二句,而介紹活用之法。理解老於此二句關鍵在於懂得何者為“竅”?何者為“妙”?黃氏認為,“竅”非臍下一寸三分之丹田,而是心之下腎之上的虛無窟子。“有欲觀竅”即為用點意思去觀照虛無一竅。“妙”乃渾身氣血融和、精神舒暢瀟瀟灑灑之象,“無慾觀妙”即是無思無慮去觀照這種暢快之景。如此放寬尺度,不死死守著丹田,自由自在行功,學者隨時都可做得。

第十一、集義生氣,虛無生陽!

命陽發生,靜裡修持之事,此積鉛之一法也。若性地之鉛,即所謂治然之氣由集義而生者是。夫義之所在不止一端,或於敦詩說禮而有得,或於談今論史而有感,或於朋友相會而有所悟,或於觀山玩水而有所見,更有型仁講讓,濟困扶危種種義舉,偶然感附忽地悟入大乘。

此等積義猶為真真踏實行持,人能於機關偶露之際,實實認得為我家本來故物,一眼覷定,一手握定,日夜用綿密寂照之功。

如此之悟是為真悟,如此所得是為永得,此為集義妙法。古云,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等語。我能如心而出,平情而施,且隨時隨處將所發情景,常常醞釀,不使隨來隨去,旋滅旋生,即是擴充,集義之真實行持也。

自是日夜謹慎,不稍使此心有不仁不義之處,以負慚於幽獨,抱憾於神明,則我心無不快暢,我志自然圓滿,即所謂宜養無害,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是,是即積鉛積到極處也。(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鷹揚美聯邦肝在神佛世界直播流放後,靠衝上熱搜種田養家諸天:金烏之混沌珠不朽煉氣士山海博物館通天鬥尊非常規數碼寶貝從科大少年班開始的重塑人生超維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