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穿越從藩王開始->章節

第六十七章 親軍閣和後勤閣的組建(二)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都市國術女神

每一個王朝更迭基本都是腥風血雨,王朝的建立是建在千千萬萬士兵屍體上的,從古至今打的仗自然是數不勝數。

一個制度的建立,是需要時間的,因為每一個制度都是經過長期演化而最終定型的,並非每一個時期都相同。

比如說明王朝的內閣制度。

從始皇帝統一了華夏,建立秦朝以後,中央政權組織開始逐漸形成。

於是丞相這一個官職出現。

後面的歷朝歷代雖然稱呼有所區別,但是一直有丞相這個官職,可謂是換湯不換藥。

這就叫做傳承有序。

大多數王朝的丞相地位和權利都僅次於皇帝,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協助皇帝處理朝政大事。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起初也設定了丞相這一直職位。

胡惟庸案後,太祖朱元璋便廢除了丞相制度,於是六部尚書只對皇帝負責。

此時皇權空前強化,此消彼長之間皇帝但工作負擔開始急劇增加。

如果是一個勤勉的皇帝,多做一點工作還可以忍受,比如朱元璋。

有其父未必有其子。

太祖朱元璋的接班者可沒有他這麼勤政,於是便需要一個機構來承擔起丞相這個職位的工作和責任,在時代的背景之下,內閣制度誕生。

明惠帝朱允炆於建文四年首次設定內閣,但此時的內閣只是一個負責向皇帝提供諮詢的機構,並無實際權力。

而內閣的人員也是從翰林院選拔出來的,想要進入翰林院,必須透過科舉考試,且一般都是前幾名。

雖然他們充當皇帝的私人顧問,但品級較低,所以沒有資格參與政權,權利較小或者說等於零。

明成祖朱棣後,明朝皇帝都慢慢的懈怠於政事。

飽暖思**。

從明王朝的後幾任皇帝開始,皇帝處理政事,越來越依賴於內閣。

於是內閣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前,內閣成員主要都是之前的東宮舊臣。

從楊士奇、楊榮、楊傅受到重用開始,從此內閣開始權利不斷加重,逐漸成了“權利部門”。

此時內閣的主要作用是“擬票”,對於六部和地方上呈的奏章,進行批閱,並且給出合理化的建議,用小紙票寫上,貼在奏章上,由通政司彙總,由司禮監太監呈報給皇帝過目批閱。

明代宗景泰年,吏部尚書王文進駐內閣,此時的內閣成員稱為內閣大學。

這個時候開始想要進入內閣就更難了。

因為此時的內閣成員主要從六部尚書以及其他有實權的官員中選拔。

內閣大學士成為了真正的實權崗位,此時開始,內閣權利逐漸高於六部。

六部職權歸於內閣,然後直達皇帝的模式出現。

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間,從內閣大學中選拔一個資歷和威望最高的閣臣,而在此之前閣臣之間的權利是相互平等的。

內閣首輔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權,而且權利有宰相之過而不及。

此時的內閣不僅之侷限於“擬票”的權利,還有向皇帝推薦官員、領導指揮六部、監督各級地方大員、決策國家許多政事等權利。

萬曆早期,內閣權利達到了頂峰,內閣首輔張居正權傾朝野,並讓內閣成為了政府運轉的中樞,而且透過內閣推動,進行了史上有名的張居正改革。

親軍閣的組建雖仿照於明王朝的內閣制度,但又不全然照搬照套,因為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明王朝的內閣制度多多少少是有些問題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不過,任何的制度都有可能存在問題,並不存在完美無暇的制度,符合時代的制度就是一個好制度。

親軍閣的組建其目的也是為了鞏固統治,雖然白少陽也害怕有一天親軍閣會成為一個架空皇權的機構,但是此時雖有這種擔心卻又是無奈的,因為一個制度的建立定然是會出現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的。

因為,世界上不存在免費為你打工的人,無利不起早,哪怕是親軍閣的成員若是他們不能得到絲毫的好處,也必然不會盡心盡力。

不過現在考慮這些問題都是多餘的,白少陽擁有的領地不過巴掌大,而軍隊人數亦也不算多,目前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多打下幾座城市作為根據地。

好在他有一個江陽王的頭銜,可以以替天行道,替大乾國收復國土的名義進行作戰,雖然這個名義有些牽強,但總比那些反賊要好。

如果說親軍閣的組建需要再三斟酌,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後勤閣的建立和完善卻是刻不容緩的。

對於整支軍隊來說,後勤的補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後勤組織,恐怕這一支軍隊也無法執行起來。行軍打仗所涉及的問題方方面面,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不是說著玩的。

將士們的吃吃喝喝,以及住宿問題都是需要考慮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是沒有,前提條件是一定要做充分的準備。

銀子從何處而來?

糧草又從何處而來?

戰馬又從何處而來?

還有士兵又從何處而來?

雖然那些津津樂道的故事非常的精彩,那些動輒幾十萬人的戰役,實際上真的有那麼多人嗎?

書中記載:一次調動數十萬軍隊,甚至接近百萬軍隊,貌似都不是什麼難題,例如在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擁兵80萬,戰國時期白起僅在長平之戰中便坑殺趙軍40萬人,那麼當時真的有那麼多人嗎?

這個問題是值得研究的,首先曹操在出征荊州之際,從16萬的北方軍中抽調了8萬步兵以及1萬的騎兵,由於考慮到後勤以及交通問題,這9萬士兵並不可能都完全參戰。

參戰的也許只有區區5萬人左右,再加上荊州境內襄陽地區可調集的2萬士兵,一共是7萬人左右。

因此在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80萬大軍完全是個幌子,只不過是嚇唬人而已。

交通的落後導致物資運輸極其受限,所以後勤保障兵要比正規軍多很多。

漢武帝時期的漠北之戰,漢朝出兵共計60萬人,而處於一線作戰的主力部隊或許只有10萬騎兵,其餘剩下的50萬人則是由步兵以及民兵組建的後勤保障部隊。

所以很多時候,所謂的幾十萬大軍,都是加上後勤保障部隊的人員。

一支有十萬人的作戰隊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不可能參與作戰的,實際數字或許還要更少。

就拿白少陽的三千多江陽軍來說,如果真的要投入到戰爭,或許能夠調動的軍隊只有不到二千人。

相比於第一線的作戰部隊,後勤部隊的人員更加重要,若是沒有他們提供後援補給,哪怕是拿下一場戰爭恐怕也會是慘勝。

相關推薦:霸氣外露瑪麗今天也很蘇武極神尊只求一世逍遙人間萬古諸天一隻猿回到明朝當藩王住手,我快成boss了!仙秦鬼門錄超神學院之雄兵戰歌道魔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