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穿梭1368->章節

第六十七章 切入點

熱門推薦: 諸天新時代 都市國術女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明朝建立以後,高麗自然又成為明朝的藩屬國。高麗趁此“歷史機遇”,向明朝上《耽羅計稟表》,要求將耽羅交給高麗,島上的元朝遺民歸屬高麗,但許諾仍按元朝牧馬的管理模式向明朝進貢馬匹。明太祖朱元璋這個人具有濃重的農耕情節,為休養生息制定過“十五不徵”政策,不願四處拓疆,也看不上這個偏遠之地,就答應了高麗的請求。但是,明朝在需要時仍然插手管理耽羅。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半島政權又拿這個耽羅沒辦法了。耽羅並未從此服從高麗命令,而是時不時就叛亂。原因也簡單,高麗要耽羅提供戰馬進貢明朝,養馬的蒙古牧人忠於北元政權,就不很情願,動不動造反。逃過來的方國珍部屬蘭秀山殘部也跟著起鬨。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夏四月,島上蒙古牧民殺死徵收戰馬的高麗官吏。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耽羅進貢馬匹不足,高麗以此為由派兵登島斬殺叛亂者。在數次叛討拉鋸戰之後,高麗開始採用招撫手段。洪武十九年(公元1387年)七月,高麗遣典醫副正李行、大護軍陳汝義到耽羅招誘子弟人民,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8年)四月,李行等帶星主高臣傑的兒子高鳳禮回到高麗,《高麗史》稱“耽羅歸順始此”。但這並不是耽羅脫離明朝的時間。

明朝循元朝舊制,仍把耽羅作為犯人流放地。明太祖把與其爭奪天下失敗的對手家屬如陳友諒之子陳理、明玉珍之子明升流放至此。明太祖又把元朝皇族也陸續發往這裡。《高麗史》這樣記載明太祖的詔令:“其耽羅之島,昔元世祖牧馬之場,今元子孫來歸甚眾,膚必不絕元嗣,措諸王於島上,……使元之子孫復優遊於海中。”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平定雲南,將元梁王家屬發至於此,成為今韓國元、梁、安、姜等姓祖先。明朝經捕魚兒海之戰擊敗北元政權,徹底終結元朝血脈傳承,於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十二月將俘獲歸順的大批蒙古王公貴族流放至此。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月,《高麗史》載“帝置前元梁王子孫愛顏帖木兒等四人於耽羅,使於拍拍太子等完聚居住。”至此明朝不復顧及此地,耽羅脫離中國自此年始。

所以按著現在的情況,濟州島雖然已經在名義上屬於高麗,但大明朝對於濟州島依然擁有管理權。而且根據歷史記載,現在正處於島民與半島政權不對付的階段,混亂頻出,確實是正適合遠東帝國插手介入的好時機。當然,更為主要的,自然是島上的那兩三萬匹戰馬,可以在未來為帝國持續供應軍馬。

陸遠之前並不知道原來濟州島還有這麼一個好處,居然還是個純天然的牧馬場,現在既然知道了,自然不會像老農民朱元璋那樣暴殄天物,對這麼大一塊好地方不管不顧棄之不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如此一來,軍事行動又再一次發生了改變,從最早的單獨針對日本,隨後在麻重九的一番“慷慨陳詞”之後將朝鮮半島納入了打擊範圍,到最後活生生的將與世無爭的濟州島也囊括在內。

繼目標之後,第二個要確定的問題是時間。

在出兵的時間方面,看似主動權完全掌握在陸遠等人的手中,只要他們想動手,好像什麼時候都可以。但其實並不然,除

了受制於季節,還受制於海軍的軍備情況。

首先看天氣,《大明遠東睦鄰友好條約》於1372年6月25日簽署,七月初,陸遠一行人返回了二十一世紀,直到十個多月之後,也就是1373年的五月份才回來,之後開開會搬搬家,等處理完一些雜七雜八的事務之後,現在已經進入了六月。

顯然,就月份而言,這是個適合動兵征討的好季節,而且軍隊經過了十個多月的休整,並不會產生有厭戰的情緒。雖說秋高氣爽之際也是個動兵的好時節,但光打下來沒用,還得維持治安,進繳有可能發生的抵抗運動,還得讓高麗的二百多萬國民為己所用。可想而知,如果在秋季發兵,那誰都無法保證軍隊在朝鮮半島寒冷的冬季來臨前能順利接管高麗全境,並且能做到以上這幾點。

除了天氣的因素,還得看看武備的情況,得翻翻家底。

首當其衝的就是帝國海軍的主力艦隊。

早在三年前就已經開工的第一批兩艘108炮一級戰列艦雖然已經下水,但仍在舾裝階段,其實與其說是下水舾裝,不如說是船廠方面為了能夠接到海軍的新訂單,而趕鴨子上架。據施成實地觀察過之後帶回來的訊息,距離交付海軍,少說還得有一兩個月的時間。

而且海軍官兵接收船隻之後還不能立刻投入戰鬥,還得進行一系列的驗收和訓練,這麼下來至少還得經過兩三個月,也就是說,在十月份之前,這兩艘一級戰列艦還無法承擔戰鬥任務。

現在能指望得上的,只有四艘已經服役了的72炮三級戰列艦以及新建的四艘44炮大型護衛艦,還有那四艘經過了大半年的時間才修好,第二次重新入役的護衛艦。

遠東帝國最拿得出手的主力艦隊就由以上這12艘戰艦所組成。

在輔助艦隊方面,趙一傑新訂的那二十四艘大型鋼製桅杆的四軌縱帆船,哪怕他把嘴皮子都催爛了,就算船廠再怎麼加班加點也不可能趕在三個月內完工,哪怕一艘都不可能。能用的,還是之前的那12艘三軌縱帆船和32艘四百料的鑽風尖底近海座戰船,另外還有南京戰役之後繳獲來的近百艘海舟和數量更多的鳥船。

三軌縱帆船是標準的尖底運輸海船,既可以作為運兵船,也可以作為貨船使用,最多可以運載350噸左右的人員或是貨物。四百料的鑽風海船雖然抗浪性和排水量不如三軌縱帆船,但也可以一用,而且船上也能承載150噸左右的人貨。

可從明軍那兒繳獲來的海舟和鳥船不行啊,雖然名字叫海舟,其實是平底的內河航船,船體內只有橫向隔倉,卻無龍骨,又是平底,抗浪性和船體強度都不盡如人意,除了極個別的幾艘船隻狀態比較良好的海舟作為儲備暫時被海軍接管,其餘的要麼拆解回收,要麼對民間的航運公司出售,另外還有一部分成為了輪渡。那些比海舟更小的鳥船就更是不如了,這些船無一例外地全都成了內河運輸船,專門負責運輸各種礦料,完全不承擔護航出海巡遊之類的戰鬥任務。

至於那幾艘看上去高大威猛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鳥用的“樓船”,趙一傑也秉持著廢物利用的觀念,將他們拖進船廠進行改裝,拆除了高大的

上層建築,使原本高大的樓船活生生變成了躉船,被固定在岸邊,作為浮碼頭使用,專用於裝卸貨物或供行人上下。

按說從這邊到濟州島的直線距離還不到五百公裡,這麼點路程只要風平浪靜別說是海舟快船了,就是對那些小漁船來說都不在話下,可天氣這個事情誰都說不準,Mother nature一旦發起脾氣來可是一樁不得了的事情,而且這些船隻運輸的可不僅是物資,而是陸遠等人花了大代價培養起來的部隊,這些軍人可不能輕易損失掉。大元朝犯過的錯誤,決不能在遠東帝國身上重演,更不能讓日本在帝國大軍的頭上再上演一出“神風”降臨的戲碼。

如此一來,為了保險起見從明軍那兒繳獲來的那些個海舟和快船那是指望不上了,唯一還算是靠得住的,除了主力艦隊以外就只剩下那些個帝國自己建造的三軌縱帆船和四百料座戰船了。

可這船隻的數量,實在是令人汗顏。

主力艦隊中所有的戰艦,人員編制都是固定的,在保證戰鬥力的前提下,無非是多裝些補給品和彈藥,不可能再多擠進去多少登陸部隊。

三軌縱帆船倒是能裝,如果全部用來裝載那些個沒有人權的奴隸,讓他們人擠人人挨人,哪怕塞他個四五百人都不成問題。可如果要作為運兵船來運輸全副武裝的部隊,按著標準只能運輸二百人左右,就算是超載,撐死了也就只能一次性運載二百五十人左右。

四百料座戰船的由於船體的體積受限,搭載量更少,最多最多也就只能運輸一百五十人。稍稍做個加法就知道,靠著目前的這些運輸船隻,一次性還運不走一個海軍陸戰師。就更別提那三個陸軍師了。

輜重和後勤物品可以用那些個平底船來運,哪怕損失一些自己也能接受,可部隊士兵陸遠是不可能狠心讓他們冒著風險去搭乘那些平底內河船進入浩瀚的東海的。對於運力不夠的問題,陸遠這邊真叫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除了催促船廠抓緊將那些去年趙一傑訂購的大型四軌縱帆船完工,也想不出什麼其他的好辦法。

俗話說得好,活人不可能被泡尿給憋死,實在沒有其他好辦法,陸遠也只能下了血本。

“我說兄弟們,咱們不是還有七艘客滾輪嗎?實在不行我們撥出五艘用來運載士兵,鋼鐵和內燃機的可靠性無論如何都比現在的風帆戰艦要高的多,九級的抗風性估計也沒什麼大問題。你們覺得怎麼樣?”

李文斯頓思忖片刻說道:“可以是可以,一艘客滾輪雖說標準載客只有一百五十人,但這個標準在現在那是不作數的。以前我們試過,如果將車輛甲板也利用起來,在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一次性載運五百人左右,只不過士兵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相對是要降低不少的。”

施成一擺手,不以為意地說道:

“那沒事!條件再差也比帆船好吧?再說從咱們這兒到濟州島才多少路?五百公裡不到,也就270海里的樣子,就按7節的航速算,也就......”

施成掐著手指,“也就不到四十個小時吧,連兩天時間都不滿,怕什麼?條件差點就差點,有什麼不能克服的?!”

相關推薦:聯盟最強導師穿越成年獸兇獸飼養手冊替身寵妃是個小作精大明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