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穿梭1368->章節

第八章 入宮

熱門推薦: 諸天新時代 都市國術女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王爺,遠東若真以正統自居,又怎會做如此咄咄逼人之事?方某一家三口的性命是小,寒了天下讀書人的心事大啊~王爺!”

被逼無奈的方克勤並沒有直接作出選擇,語氣中含著一絲討好,眼神中充滿了哀怨。

李文斯頓可不吃他這一套,依舊鐵青著臉問道:“別說這些沒用的,我就問你選哪條路?!”

方克勤也不再強掙扎著想要站起身了,匍匐在李文斯頓的腳下,就差將面部貼上李文斯頓的鞋背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王爺,方某願以一家三口的性命,換這些監生的性命。只是懇請王爺莫要遷怒於方某在寧海的族人。”

李文斯頓一愣神,顯然沒想到方克勤還真這麼有氣節,更沒想到他居然是寧海人。

“你......是寧海人?浙江臺州府的?”

“回王爺,方某確是浙江臺州府緱城裡人士。”

“嗯~~~”

浙江成為遠東帝國的領土也有一段時間了。根據陳寧在那邊傳來的訊息,浙江一省的百姓對遠東的接受程度很高,也從未聽說過有暴力反抗之類的惡性。事件發生。而且浙江本就多商,現在遠東的政策就是大力發展自由市場經濟,鼓勵商業活動,徹底取締了禁海令,讓眾多沿海的百姓重新有了活路。這一系列的政策其實是很合浙江百姓的胃口的,有了這些政策,哪怕有部分冥頑不靈的文人世家還不能接受帝國的教育政策,但只要絕大多數百姓對遠東心悅誠服,那些氏族就掀不起什麼大浪來。

顯然,他方克勤的方家就一定是這一小部分氏族中的一員。李文斯頓之前與方克勤的交談中,聽出他說的並不是南京官話,是有些熟悉的口音,但一直沒有往這方面想。此刻聽說他是浙江人,臉色緩了許多。

“你知不知道現在浙江全境已經歸附了我遠東帝國?你既然是浙江人,那我也不為難你。這樣吧,我再重新給你兩個選擇。”

方克勤一聽有轉機,立刻應道:“爵爺請說。”

“好,第一個選項,即日起你們一家父子三人,重新入我遠東帝國的學校,學成之後為我所用。如果你不願意,那就去礦廠挖一輩子礦,你自己選吧!”

人,趨利避害乃是天性,方克勤骨頭再是硬,但也不能免俗。

朱棣靖難之時,方孝孺雖然不像黃子澄那樣拖後腿,但是在靖難之役中對於建文勢力沒有什麼貢獻也是事實,表現甚至不如齊泰。李文斯頓也知道不能真的指望方克勤一家能為遠東做出什麼巨大的貢獻,但方家三人有一點好,那就是忠君。而且擁有一種有話就說,不服就幹的二百五精神。

在官場上,什麼樣的人都有存在的必要。瞿尚兵這類既聰明絕頂又口才出眾的人得有、王平貴這樣勤勤懇懇幹活的人得有、陳童晟這樣既有能力也有野心的人得有、陳寧那樣辦事牢靠且又會鑽營能博得自己歡心的人還得有。而方克勤這一家子硬骨頭,更是官場上不可或缺的一股清流,哪怕他們三個再不頂用,到時候去學校教孩子們認字,那總是綽綽有餘的吧!

與方克勤的一席“友好而融洽”的談話,無形中給李文斯頓帶來了一種新的思路。國子監中的眾多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數年前就已經進入國子監就學的,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來自於江浙等地,出身與文人氏族,而現在江浙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已經成為了遠東帝國的領土。那這批國子監的監生,就是可以利用的,至

少是可以爭取的。還是那句話,哪怕他們再一無是處,只需經過簡單的培訓,讓他們去學校教孩子們識文斷字總是可以的。

不過對於面前的這兩百三十一個鬧事的刺頭,李文斯頓是不會管他們是哪裡人背後有什麼關係的。秉承著遠東帝國一貫的“民主”作風,下令讓這批人的家屬前來認人,然後自行選擇是否願意舉家遷往常州、浙江、徐州等地的礦區,如果願意,可以保留百分之五十的家庭財產,在礦區無償勞作五年,然後全家獲得自由。

如果家屬不願舉家遷徙,放棄了自己的孩子,那鬧事者就只能在礦場永遠呆下去,不過其他無辜的親屬則不必承擔任何責任,不會被抄家,自然也不會被滅族。

選擇。

對於這些鬧事監生們的家屬來說,要做出這樣的選擇,自然是殘酷的。

不過相比朱元璋當年在蘇松幹的事,李文斯頓或者說遠東帝國,是仁慈的。至少,給了他們活命的機會,給了家屬們做選擇的機會,給了他們一絲對於未來的希望!

李文斯頓的做法可謂是一舉三得。

第一,將國子監內那些原本看起來鐵板一塊的“讀書人”群裡徹底分化瓦解。

第二,對這些所有人心中都認為是必死之人的鬧事監生寬大處理,為遠東帝國博得了仁慈之名。

第三,不消多想,也知道這些監生之中有不少是走了關係,或者祖輩父輩本身就是在朝官員的,像今年年僅十六的方孝孺,就是他父親方克勤走了宋濂的關係才得以提前進入國子監就學。這批大明官員因為孩子鬧事,自然也得做出選擇,選擇是保自己的小家還是保他朱元璋的大明?

這樣一來,原本不少打算在事後繼續效忠大明的官員們就面臨著兩難的局面,一旦他們決定保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朱元璋就面臨著人才的流失。那對於大明朝的重新運作,必然是重大打擊。大明遭到重創,那對於遠東帝國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

應天府衙中的眾人,從對講機中得知了李文斯頓的處理意見,自然全都高舉雙手投了贊成票,連施成也清楚的明白這其中的好處而沒有加以反駁。

選擇。

對於這些鬧事監生們的家屬來說,要做出這樣的選擇,自然是殘酷的。

不過相比朱元璋當年在蘇松幹的事,李文斯頓或者說遠東帝國,是仁慈的。至少,給了他們活命的機會,給了家屬們做選擇的機會,給了他們一絲對於未來的希望!

李文斯頓的做法可謂是一舉三得。

第一,將國子監內那些原本看起來鐵板一塊的“讀書人”群裡徹底分化瓦解。

第二,對這些所有人心中都認為是必死之人的鬧事監生寬大處理,為遠東帝國博得了仁慈之名。

第三,不消多想,也知道這些監生之中有不少是走了關係,或者祖輩父輩本身就是在朝官員的,像今年年僅十六的方孝孺,就是他父親方克勤走了宋濂的關係才得以提前進入國子監就學。這批大明官員因為孩子鬧事,自然也得做出選擇,選擇是保自己的小家還是保他朱元璋的大明?

這樣一來,原本不少打算在事後繼續效忠大明的官員們就面臨著兩難的局面,一旦他們決定保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朱元璋就面臨著人才的流失。那對於大明朝的重新運作,必然是重大打擊。大明遭到重創,那對於遠東帝國來說,無

疑是一大利好。

應天府衙中的眾人,從對講機中得知了李文斯頓的處理意見,自然全都高舉雙手投了贊成票,連施成也清楚的明白這其中的好處而沒有加以反駁。

。。。。。。

七天的時間一晃即逝,轉眼就到了朱元璋離開南京城的日子。

根據《大明遠東睦鄰友好條約》的相關細則。顧五四在當天一大清早,就下令將南京城北部地區的近衛師主動撤了回來。並將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的控制權暫時交接給了朱元璋的親軍。

同時原本在南京城外江面上徘徊的遠東艦隊也奉命東西兩側各撤十公里,以便容朱元璋和他們隨從們先行渡江,抵達江北。

不過為了保證朱元璋確實能夠依照條約的規定,將皇城內所有的古董真跡和金銀珠寶留在南京,他的十萬禁軍之中的半數將作為人質暫時留在南京城外的渡口,直到遠東方面進入皇城查勘無誤之後才准予放行。

朱元璋是大明的皇帝,皇帝搬家可不像普通人家只需隨便找個搬家公司,請上幾個搬運工,花個小半天功夫就搞掂了。先不提朱元璋,就說那些皇城內為數眾多大明重臣,他們在南京城中的宅邸雖然被查封了,但近衛師並沒有為難他們的家屬親眷奴僕傭人,僅這些人零零總總加在一起就足有八九千人之多。

再說朱元璋,朱元璋的長輩親戚,在之前的亂世中已經死的不剩幾個了,但架不住他老婆多啊,除了正宮馬皇後之外,僅是在冊的妃子就有二十來個,這還是現在,之後更是數不勝數,除了這些明媒正娶的,還有那些上不了檯面的呢。

這麼說吧,朱元璋龍御歸天之後,他後宮妃嬪共有38人被迫自盡殉葬,此外還有曾經侍寢而未獲封號的宮女十多人,這些人全部葬於明孝陵西側。

不過可別以為朱元璋把自己所有和自己上過床的女人都帶走了。按著規矩,陪著殉葬的大多是沒能給皇帝生下一兒半女,沒有生育,沒有子嗣需要撫養的妃子。而朱元璋一生有26個兒子和16個女兒,這麼些個子女總不可能都是馬皇後的吧?馬皇後再能生也生不過來。

朱元璋的大老婆小老婆們都是主子,主子就得有下人來伺候。偌大的皇宮需要順利執行僅靠著後宮這些女人那是不行的。掃灑庭除,伺候主子們更衣吃飯無一不需要用人,這些人,自然就是大批的宮女和太監。

滿清編篡二十四史時說:明朝皇宮太監一萬人,宮女十萬人,因為供應飯食照顧不到,日有餓死者。這個數字是滿清汙衊,是不可信的。這些宮女在伺候皇后、貴妃等等都有嚴格地規定,是有配額的。皇太后宮,宮女12人,皇后宮,宮女10人,皇貴妃,宮女10人,妃嬪,宮女8人,依次遞降。但這也正說明了一個問題,明朝皇宮的宮女和太監是非常多的。

如此一來,整個出行隊伍再加上朱元璋的親軍,可想而知,這出行的隊伍那真叫是烏泱烏泱的一眼望不到頭。

從卯時初刻,也就是差不多五點出頭的樣子開始動身,大隊人馬,咳咳,應該說是巨型的隊伍沒有走宮城的正門午門,而是直接從宮城北面的玄武門離開。直到下午一點左右,朱元璋及其隨從們才真正離開了他花費了無數精力、人力和物力苦心建造的皇城。

朱元璋從北面的玄武門前腳剛走,皇城正南的承天門便城門大開,整整兩個步兵團的近衛師魚貫而入,不消多時就徹底控制了整座皇城和皇城正中的紫禁宮城。

相關推薦:聯盟最強導師穿越成年獸兇獸飼養手冊替身寵妃是個小作精大明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