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武俠->長安十日->章節

第七十章 大考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宇宙級寵愛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都市國術女神 女配她天生好命

紫禁城中,禮部的官員穿梭在寬闊大道之間。本朝的官服是以腰帶配飾劃分等階,禮部對於這方面的工作做得格外用心,其餘五部大多只是單純以“玉錦金銀”分,對於當中的親疏貴賤也只有自家人才品得出來:比如在吏部裡,最金貴的就不是尚書大人的玉帶,而是主管天下官員評定的吏部清吏司的金鑲玉帶。

本朝官制簡化不少,但這麼多年零零碎碎又擴了許多,六部根節盤延交錯,很讓禮部頭大。禮部一直想重新劃定規矩,數次上書都無疾而終,素來不對頭的吏部背地裡不知道嘲笑了他們多少次。

而在禮部劃定規矩的諸多嘗試裡,“尊古重儒”這四字可謂是重中之重。尊古,便是要將古禮尋回,重儒,便是要劃定文先武后。這些日子禮部的《先秦禮法諸議》也快要編完了,估摸著萬壽節後,紫宸殿裡又要有一場六部的對罵了。上一次楊玄感和鄭朔意見相左,鄭朔半個武夫,論吵架哪裡吵得過楊玄感這種大儒,氣的下朝之後一拳把紫宸殿外的圍欄砸了個縫出來,據說事後鄭朔回家,見著一棵碗口粗的楊樹,氣上心頭,提刀便砍,不過後邊這砍樹的事情十有八九穿鑿附會,長安城裡,楊樹並沒那麼多。

話說回來。既然是尊古重儒,那禮節這一套就格外重要,萬壽節這種皇上聖誕、舉國同慶、萬國來賀的時節,也就多了不少別的意味。用吏部尚書的話說:“禮部給自己掙臉、楊大人給自己抬價的時候到了。”

所以禮部官員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做事,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打點妥當,畢竟楊玄感楊大人是出了名的一絲不苟,若是被他查出岔子,那可真吃不了兜著走。故而時若聞與燕北知出了政道閣,往禮部直屬的大同閣時,一路上見著不少禮部官員行色匆匆,可進了大同閣,反倒空空蕩蕩,一時間竟有些蕭條。

閣中一個錦帶官員見著二人,放下手中的卷宗急急起身相迎,走近了拱手道:“下官樊遜,見過二位大人。”說罷,深深地鞠了一躬,態度很是謙遜。時若聞昨日也是見過樊遜的,當時韓重陽對這位禮部員外郎的態度很是有些別的味道,似乎有些恭敬,卻又有些不情不願,時若聞與韓重陽在紫禁城繞了一週,見著數百官員上千內侍裡,唯獨這個其貌不揚的年輕官員有這份殊榮。

時若聞也記下了樊遜這個名字。

而燕北知大抵是自知在禮部的地界要講規矩,故而板著臉不苟言笑,只遞出一塊篆刻有“夕惕若厲”四字的腰牌,一板一眼道:“我二人奉命巡守紫禁城,這是令牌,請樊大人過目。”

只是話語間,似乎是憋著笑意的。

樊遜並不接過令牌,只是微笑

著擺了擺手,“不必了,二位我都見過,昨日韓公公也吩咐過,這等查驗身份的無聊事情就省過吧。”說完一指閣內,做個恭迎的姿勢:“請吧。燕大統領。”

燕北知笑著搖搖頭,與時若聞一齊進了大同閣。

大同閣內的佈置與政道閣又有不同,沒有贔屓石像,沒有篆刻有律法的石碑,只有兩排柏樹在炎炎夏日下沒精打采地撐著綠蔭。這兩排柏樹是幾十年前從孔廟移過來的,而禮部至今引以為憾事的,是沒能把先師手植的那株移來。饒是如此,這也算是一等一的尊榮,彰顯是一國文脈所在,當初首開科舉時太祖曾伐了一棵,拿去做了那一屆士子的名帖,那些受了賞的讀書人個個視之如珍寶,可惜那一屆的士子後來南下北上,沒有一個人做長安城的官,這些帖子也少在長安出現過。

大同閣也自然是不會出什麼岔子的,禮部做事素來以滴水不漏著稱,時若聞與燕北知走過場似的饒了一圈,問了些無關痛癢的問題,樊遜也一一答了。頗令時若聞有些印象深刻的,是樊遜每次回答問題時,都會先停下腳步想個幾秒鐘,無論那問題是難是易或是無趣,這位不算年輕的禮部官員都會極為認真地回答,就好像是時刻在準備著一場大考。

禮部的氣氛向來暮氣沉沉,大同閣也差不了多遠,巡罷查完,走出大同閣後,燕北知長出一口氣,下意識抱怨一句“提心吊膽”,卻又忽的記起旁邊多了個人,一時間心有慼慼,轉過頭來瞧了一眼時若聞。

時若聞面無表情,目不斜視地盯著前方,隨口附和道:“禮部確實有些暮氣。”

燕北知心中稍定,轉過身瞧了一眼大同閣,不再多話。

大同閣中依舊人影稀疏,夏日的炎熱似乎從未來過這裡,樊遜靜靜地坐在案前,攤開一張熟宣,揉了揉手腕,繼續寫著未完的評語。

禮部這些年間的活計越做越多,這張餅也越來越大。本該由吏部清吏司一手抓的審評,如今也有一半落在了禮部手上。天下百州,凡是官居六品以上的,每年都要有春秋二季的風評。依著管理,春評多是褒,秋評便多是貶了,而本朝吏治清明近乎酷烈,故而秋評一事才是真真正正的大評。以往吏部靠著這個,穩穩當當地做著大家私底下心照不宣的六部之首,現在卻是禮部手裡拿著那枚“天下為公”的印章,在吏部評寫的百官風評上蓋棺定論,也無怪乎吏部與禮部之間越發不合。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不過評議百官這事聽著威武大氣,做起來卻真也是十二萬分的苦和累。先不提天下官員究竟幾許,單拎出來一份,就囊括了不下數十種考核評校,尤其是郡縣一級的官員,更是要有鄉紳、縣、郡、州、道五方風

評,吏部要一份一份稽核,禮部要一份一份定論。本朝疆域起於東海,西至大漠,南達六詔,在漠北與突厥分庭抗禮,所屬官吏何止千萬,這一份份看下來,說一句嘔心瀝血不為過,年前還有禮部官員因這個請辭的,還不止一個,是一群官員請求改制。

樊遜此刻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秋評名為秋評,其實始於盛夏,也就是此時。這項活計大概是禮部僅有的幾件不會被萬壽節耽擱的事情之一。這是件累活,其實也不討好,若是像“政務清明”這類的好評自不必說,可若是一個不鹹不淡的“勤勉恪禮”,或是更差的“十去其一”,那可就遭人嫉恨的很了,細細數來,樊遜是禮部成立幾十年來,唯一一個在這“禮部評議”的位子上坐了足足七年的官員。

七年,十四次風評,這位禮部評議郎中,大概算是皇上以外,對百官最清楚的一個。

樊遜細細看著山南東道的一份文書,神色平靜,只是左手的筆早已飽蘸筆墨,卻遲遲不能下筆。襄州武風久盛不衰,在哪兒做官自然是有些難度,不過這位義青縣令的評語上,卻是一片大好,鄉紳給的評語上滿是“清正廉明,通達善任”一類的好評,而再往上的郡守,則毫不吝嗇地給了一個“辯曲直,明事理,知民生”的評價,在往上的山南東道節度使的評價,樊遜只是粗略掃了掃,並未在意,節度使這位子,離縣令有些太遠了。

但也正是這種一面倒的好評,讓樊遜有些好奇了。若是一個人做官做到百姓好評如潮、上頭也十二萬分的滿意,那這本事可大了,樊遜七年間看過無數評議,這樣的倒是少見。他翻開這位沈縣令的政績,果真是滿滿當當,沒有半點虛假的樣子,不提修橋補路、撫幼贍孤,單就是一份“平定山賊”的功績,就讓樊遜很是欣賞。

再看後邊那數十頁的政績,刨去那些繁雜文辭和水分,樊遜大致是看得清楚,也明白了吏部為何要硃筆批示、單獨摘出這份文書。他微微一笑,將這份文書合上,隨手擺在木案右側,用一塊麒麟模樣的墨玉壓好。

而一旁的幾個禮部官員,對視一眼,心中有七分羨慕,也有三分嫉妒。須知用那麒麟墨玉壓好的,都是要送至聖上眼前的,而且十有八九是平步青雲,想來朝廷上,又要多一人佩金玉嘍。

樊遜似乎是有些累了,放下手中的筆,握拳與膝上,靜靜地看著木案上的紋路,眼神閃爍。

他已經備考了這些年,如今終於要交卷了嗎?可老師卻又是何處境呢?

這位禮部的清貴官員,緩緩轉過頭,瞧了一眼紫宸殿的方向,眼神復歸平靜,不知他心中所想。

相關推薦:世嫁以嫡為貴輪迴萬萬年,我竟是武道之神!?毒行大陸純陽新十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