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變臣->章節

第九百五十七章帝都聞變

熱門推薦: 諸天新時代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宇宙級寵愛 女配她天生好命

朱雀門,大紅燈籠高高掛,離長慶三年的新年還有三天。朝庭已經封印,文武百官放假與家人團聚,右監門衛的將士手持長戟,身著盔甲站在寒風之中值守。

長慶二年對多數人來說並不平靜,江南水患頻發,朝庭的賑濟被貪沒,御史大夫韋祐成接連奏本,魏州刺史馮紹鈞被謫致仕、端州刺史盧家誠貶官二級、罰俸三年,江南轉運使袁德成遭到嚴斥,更有一大批小官吏斬得斬、坐牢的坐牢、貶官的貶官;朝庭透過火耗等手段變相加賦,百姓生計艱難,賣田之事多如牛毛;加上興修雁山行宮,採購木材石料,百姓徭役增多,入深山伐木採石死傷無數,盧家誠便因將修河堤的石料獻給雁山行宮,致使河岸潰堤,淹沒了五個縣,受災之人多達四十萬;天下反賊紛起,多則千人,少則數十,佔山為王落草為寇,官府疲於應付,只能保障官道暢通,鄉紳紛紛募集莊丁,築堡自守……

一匹快馬從明德門直馳而入,騎者揹著一面令旗,京城百姓見多識廣,紛紛閃退到道旁,看著絕塵而去的快馬,交頭結耳地議論著,“哪裡又遭災了,今年年頭真不好,水災、旱災,現在連雪災也來湊熱鬧”、“依我看,該是哪裡又有人叛亂了吧,我媳婦孃家是登州的,聽說不少農夫沒了田,走投無路進了山,在山中種田,不準官府入內收稅”、“你們知道嗎,平州銀嶺山的饒大王又回山樹旗了,招攬百姓前去種田,不用交稅,有不少人真的去了”、“是喲,我老家寫信來提過此事,我老家的村子裡就有幾個人真的投奔饒大王去了”。

議論聲被“咚咚”的鼓聲打斷,所有人都駐足北望,那是朱雀門方向,登聞鼓響了。登聞鼓響,天下有變,大夥驚疑地互相探看,最後各自低頭,匆匆趕回家中。大街上冷清下來,只有寒風送著那不祥的鼓聲,重重地落在每個人的心頭。

皇城,御書房,天子石重偉正在興致勃勃地寫“福”字,寫好一張身旁的太監便輕輕揭起,拿在手中晾乾,一柱香的功夫,御書房外就站了兩長排小太監,紅紙黑字的福字夾道歡迎著新年到來。

“咚咚”,鼓聲響起,石重偉一愣,手中的筆頓住,問身旁的張謹道:“哪裡響鼓,太后在看戲?”

張謹略一分辨,聽出鼓聲從前方傳來,是朱雀門方向,臉色蒼白地奏道:“萬歲爺,是登聞鼓。”

鼓聲如同爆豆般響個不停,石重偉擲了手中的筆,惱怒地喝道:“過年也不給朕清淨,更衣上朝。”筆落在紅紙之上,留下一片墨汙。

登聞鼓響,在京的文武官員紛紛上朝,半個時辰不到,宣政殿便站滿了五品以上的官員,眾人竊竊私語,打聽著登聞鼓響的緣由。

一聲“萬歲駕到”,眾臣參拜,石重偉臉色鐵青地坐在寶座之上,方才他已經看過安南都護府副都督尤順功寄來的急報,安南屯軍反叛,襲殺安南大都督張源官,尤順功統兵四萬前去清剿,中了埋伏,大敗而歸,整束兵馬固守懷仁府一帶。叛軍利用繳獲的安西大軍軍械,招兵買馬,攻佔岑柱、宜明、五嶺、會良、怒河等五縣,開啟糧倉發放糧食,打出“朝庭無信,均田免糧”的旗號,失地農人紛紛投奔,已經

聚集了四萬多人。

張謹尖利的聲音誦讀著安南副都督尤順功的奏報,眾人從奏摺中瞭解到安南屯軍之變的始末:張源官到任安南大都督,當日即責罰屯軍統帥劉維及三位屯軍長,嚴令年底之前平息屯軍之亂,劉維等人遂前往屯地勸說壓制屯兵。行至宜明縣,劉維宣讀張源官命令,當場有人反駁,甚至叫嚷造反,劉維未加懲處。屯軍長趙秉忠寫信向張源官密報,屯軍有謀反之意,屯帥劉維意態不明,有縱容包庇之嫌。

張源官接到密報之後,親率五百精兵前往五嶺縣平亂,進入五嶺之前,張源官將隨行的五百精兵埋伏在五嶺縣城外五里,隻身帶著二十名親衛入屯營,意圖拿下劉維,恩威並施收伏屯軍。

結果張源官剛到大帳,劉維等人不容分說拔刀相向,亂軍之中張源官被斬殺,隨行親衛盡皆喪身,趙秉忠亦死。劉維以張源官的人頭為脅,逼迫從屯軍隨其謀反,襲殺城外的五百兵馬。統軍的將領看到張源官的人頭,下令撤退,不斷道路被挖斷,劉維派手下楊思玄、吳彥強帶著數百名弓箭手伏於路邊高山,五百兵馬脫逃三十餘人,傷亡一百餘人,其他三百餘人降賊。

安南副都督尤順功得知張源官的死訊後,率領四萬兵馬清剿。此時,劉維派楊思玄、吳彥浩等人說服其他各處屯軍,聚兵一萬六千餘人,退守山林之中。尤順功為替大帥報仇,深入山中,因地形不熟,中了叛軍火攻之計,輜重亦被偷襲,尤順功中了一箭,只得帶著一萬五千名殘兵敗將退回懷仁府大營,叛軍借勢攻佔岑柱、宜明、五嶺、會良、怒河等五縣,劉維在宜明縣自號天王,封麾下楊玄思和徐明德為左右天將,其餘從賊之人各有封賞,隱有攻打懷仁府之意,請朝庭早做定奪。

等張謹唸完急報,石重偉重重地一拍桌案,怒吼道:“奇恥大辱,張源官無能,喪師辱國,死不足惜。安南大軍居然連萬餘屯軍都打不贏,朕不知道這樣的軍隊能做什麼?”

孔省暗自嘆息,當初自己勸過天子稍安勿躁,對待安南屯軍應徐徐圖之,收回屯軍家中田畝不過得些薄利,現在逼反屯軍釀成大變,損失何止十倍。身為左相,孔省當先躬身奏道:“萬歲,當務之急是平定屯軍之變。安南大營尚有七萬大軍,屯軍不過一時勢大,被其迷惑裹脅之人甚多,只需派一名得力干將前往安南大營,便能很快平定叛亂,平息事端。”

“派誰去?”石重偉怒哼道,張源官是他親自選拔的大帥,結果到安南不到兩個月被逼得屯軍造反,自己人頭落地,這仿如一記響亮的耳光扇在他臉上。

段次宗躬身道:“原安南大都督寧滔坐鎮安南都護府多年,對當地情況熟悉,麾下也是他的舊部,派他前去平亂是最合適的。”

這又是一記響亮的耳光,調回寧滔是石重偉所提議,現在局面可以說是石重偉一手造成。羞刀難入鞘,石重偉打量著殿下的眾臣,似乎每一張臉都在譏諷他的失策。絕不能再用寧滔,要不然自己在眾臣面前抬不起頭來,楚王等人會藉機攻擊朕,片刻之間石重偉有了決斷,道:“寧將軍是位驍將,朕準備用他在鎮北大營為副帥,抵禦漠騎。方才孔相也說過,南邊之

亂不過是癬疥之疾,不足為患。”

段次宗抗聲道:“萬歲,數萬兵馬之叛,焉能兒戲,一旦應對失措,但是元天教之事重現,萬歲卻不可忽視,還是派遣寧滔前去平亂為妥。”

石重偉臉色一變,強笑道:“段卿,朕已經有了更好的人選,鎮北大營副帥、安南侯祝謹峰前些日子奏本,想回鄉祭祖,朕已經答應他讓寧滔接替他後就許他回鄉。祝侯父子皆是鎮南侯,世代為國鎮守黔州,祝家在黔州、韶州門生故吏不少,軍中諸將更多出自門下,有祝侯前去平亂,朕無憂矣。諸卿以為如何?”

天子都說了無憂,何況祝謹峰出兵確實不比寧滔差,孔省和段次宗躬身應道:“謹尊聖諭。”

兵部尚書丁大為奏道:“萬歲,是否要招安叛軍,屯軍反叛多為劉維等賊首裹脅,若是朝庭能網開一面不追究普通將士的責任,相信這場叛亂很快就能平息。”

石重偉怒道:“先皇和朕待屯軍何其厚也,可是這些屯軍以何報朕,參與叛亂的賊首劉維、楊思玄、徐明德三人絕不能饒,校尉以上將官若能幡然醒悟殺賊投降可免死罪,普通屯軍若是被脅迫行事,赦其無罪。”

掃看了一眼殿下的臣子,石重偉道:“馬上就要過年了,諸卿都早些回家團聚吧。政事堂、太尉府、兵部、吏部辛苦些,爭取在年前拿出平叛的方案報朕。唉,想到黔州、韶州百姓處於戰火之中,朕心不安啊,這個年是過不好了。”

一日後,太尉朱質樸、兵部尚書丁大為聯名合奏平叛之策:一是安南大營步步為營,封鎖道路,將叛兵封鎖在岑柱、宜明、五嶺等範圍內,逼迫叛軍棄守城池,往南逃竄;二是急調安東大營二萬精銳前去幫助平叛,阻住叛軍東進之路,形成合圍;三是請天子下旨,讓苗寨派兵幫助朝庭平叛,苗兵熟悉地形,有他們相助能事半功倍;四是讓安南侯祝謹峰早日南下,統一指揮平叛大軍,儘快平息叛亂消除隱患。趕在過年之前,數道旨意出京,緊急應對安南屯軍之叛。

長慶二年的除夕在風雪交加中到來,石重偉站在御書房的榴下,看著漫天風雪,心中滿是疑慮,自己登基以來,無非是修繕幾處宮殿,將雁山別苑變成了行宮,所需的銀兩多數是從內庫所拿,至於屯田新政,在化州推行順利,為何到了安南屯軍就鬧出事端來了,朕到底做錯了什麼?

目光落在桌上的一封密奏上,是鎮北大營大帥齊新文所奏,稱漠人汗王利漫已經從賀牢山西帶回了三十多萬部眾,漠人一下了增加了十二萬控弦之士,請朝庭增派兵馬駐守。

石重偉在心中長嘆一聲,安南屯軍反叛,在平定之前安南大營和安東大營的兵馬不可能調往鎮北大營,安西都護府的兵馬半數是新募之兵,操練尚未熟悉,冒然派往漠北恐怕不妥,除了京中十六衛能抽調出幾萬人馬外,朕還真調不出多餘的人馬。

張謹悄然近前道:“萬歲,太后設下酒宴,請您前去赴宴。皇后娘娘、程淑妃和王美人都已經去了壽安宮,大夥都在等您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石重偉披上裘衣,坐上肩輦,在風雪之中前往壽安宮,耳邊隱約傳來鞭炮聲,是京中百姓在過年了。

相關推薦:重生我的1999我不做陰陽師了靈氣復甦之我是女神諸天大聖人天行緣記快穿之嬌妻有靈田萬界之我是演員仙山我作主我真是掌教大老爺全部滿分